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社会需求和高校发展的自身需要,很多高校实行了大类招生及培养的模式,河北师范大学在2012年也首次尝试。本文将结合河北师范大学的具体措施,做关于该校学生对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态度的调查,以期对大类招生及培养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校 大类招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28-02
1 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内涵、优势和实施背景
1.1 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内涵
大类招生是指在高校本科招生录取时,不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而是按教育部规定的本科专业目录的11个学科(也有按系或学院)制订招生计划而进行招生录取的一种模式。
按类培养是指在按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入学初期学生在学科(系或学院)的范围内共同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高年级时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学科范围内选择专业。
1.2 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优势
1.2.1 在学生方面
首先,避免了“一报定终身”的遗憾。此模式把分专业的环节推后了,学生填报志愿时,只需选择好“学科大类”,不必立即确定专业。此后对自我的兴趣爱好以及今后的职业规划,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市场需求等有了一定认知后,再在院系范围内自主地确定专业。其次,报志愿可供选择的范围更宽。按大类招生,这就意味着一个“专业”实际上涵盖了多个具体专业。最后,通识课程的实施。在大类培养模式中,通识课程旨在打牢基础,拓宽口径,强调学生掌握宽厚的文理学科知识背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1.2.2 在学校方面
首先,平衡“冷、热”专业。大类招生中不分专业,一个大类中通常包含“冷、热”专业,这就相对提高了冷门专业的学生质量。其次,能够因材施教。学生在前期学习中了解学科和专业,以及社会人才需要,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选择专业,学校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最后,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按大类培养,拓宽专业覆盖面,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3 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1.3.1 政策指导
2010年1月12日河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推进普通高校按专业类或岗位群招生工作的通知》(冀教發[2010]8号)文件,要求省内高校认真研究、大力推进按类招生工作,要求从2010年开始,除少数确实不适合按类培养的学校或院、系外,绝大多数学校都要选择部分院、系实行按类招生。
1.3.2 社会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加快,学科界限越发模糊。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目前,按专业录取、按专业培养的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建立新型的、与时俱进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按类招生、按类培养”也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1.3.3 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社会需求的改变促使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和课程综合,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为此,许多综合性高校纷纷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调整院系设置和专业结构合并为专业大类,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2 高校学生对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态度调查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河北师范大学在校学生,共分学生问卷调查和学生非结构式访谈两部分,其中问卷大部分面向2012级新生,较少部分面向其余学生。共发放问卷125份,有效问卷为115份。学生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上大学目的、对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了解和满意度、专业分流的情况以及对学校课程、教学满意度等。
2.1 学生录取志愿和上大学目的
经过数据统计显示,学生基本上都是以第一志愿报考河北师范大学。在了解了河北师大实施大类招生后,学生仍以第一志愿报考本校,说明学生及家长对本校及大类招生模式是有一定的了解和信心的。
在上大学目的方面,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得到一个满意的职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知道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成为一个有地位的人和结交朋友。其中,学生想得到满意职业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比例是不相上下的,而本校实施的大类招生模式正是符合这两个需求的,说明这次的改革是有价值的。
2.2 对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总体的态度
学生对大类培养模式趋向于不了解的、不赞同的,对大类培养模式和实施后情况都趋向于不满意,但是不满意、不赞同的程度并不是很高,这可能是由于本校第一次进行大类培养,很多方面不是很完善,学生对此也不是很了解造成的。对类别包含专业的划分和学院学业指导工作是基本满意的,证明本校各学院为这次改革做了很多工作。
2.3 专业分流方面
2.3.1 专业分流时间
由调查数据看出,大约80%的学生都希望专业分流在半年后进行,这与本校实施半年分流的做法是一致的,说明本校在专业分流时间的选择上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2.3.2 专业选择
调查得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这与大类招生的宗旨是相符的,再一次证明大类招生实施的必要性。信息咨询的对象中亲朋家长的比例为42.6%,专家老师的比例为23.5%,学长同学的比例为20.9%,而其他的咨询对象总共才占13.1%,说明学生是信息咨询的主要对象是亲朋家长。
2.3.3 学院专业分流工作
通过统计数据得出,认为目前学院对专业分流工作仅达到了解目的占40%,认为较为全面的占38.3%,并且学生对学院专业分流工作的满意度为2.63,趋向于比较不满意,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专业分流时需要参加分流考试,按成绩排名选专业这一政策不太赞同,说明学院的专业分流工作有待提高。 2.4 课程体系与教材方面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学生认为目前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设置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管理松散占35.7%,缺乏教材占21.7%,数量少占14.8%,授课质量差仅占7%,其他占20.9%。并且学生对平台加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满意度均值为2.56,趋向于一般。
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中,认为过于单一的占26.1%,认为没反映时代前沿的占20.0%,认为缺乏外文教材的占16.5%,认为内容质量低的占12.2%,其他占25.2%,说明通识教育课程教材还需进一步改进。
2.5 教师讲课技能和教学形式方面
通过数据统计,学生对教师讲课技能和教学形式的满意度均值分别为2.23和2.36,都趋向于比较满意,说明本校教师的教学形式和讲课技能是值得肯定和继续保持的。
3 对高校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思考
按大类招生、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單单是几个相近专业的简单叠加。通过对该校学生对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态度的调查问卷,了解到该校在改革实施中的若干问题,在此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对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讲解说明
针对学生对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不了解和不赞同的情况,应加强对此模式的讲解说明。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在河北省乃至全国是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方式,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实施初期,大多数学生及家长对此模式都不了解,具体措施更是不明白,所以才会导致学生对此模式和学校工作的误解。首先,在学校寄出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应该将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内涵介绍和学校的教学计划等一起寄出,让学生及家长有初步的认识;其次,在网站上针对新生开辟专题,讲解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并做到教学计划透明化;最后,在新生入学后,通过导员辅导、网络平台、开设讲解课程、展牌讲解等各种途径进行介绍。
3.2 加强专业分流时学院的管理工作
针对学生对专业分流时学院工作不满意,主要是对专业分流时需要参加分流考试,按成绩选专业这一措施不满意的情况,应加强学院的管理工作。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一种是因为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而是趋向选择“热门”专业,从而导致某些专业学生过多,才会有考试;另一种是因为学生确实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校应该首先做好民意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对第一种原因,学校要展示所谓“冷门”专业的发展前景,又要鼓励学生不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要使学生根据各人的爱好、特长,学校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按照兴趣选择专业。如果确实需要考试,应该将原因如实告诉学生,征得学生的理解。
3.3 加强教师素质和专业分流时教师的指导
调查中显示,学生在专业分流时的信息咨询对象大多为亲朋家长,然而家长并不是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意见有时并不科学。学生没有选择专家老师为咨询对象,反映了专家老师没有充分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尤其是在选择专业时,专家老师的意见往往更加客观有价值。所以,专家老师应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尽可能地融入学生。而且老师需要不断更新课程来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更满意,这就要求老师随时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大类招生后教学形势的需要。大类培养还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研究性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超美.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5):83-86.
[2] 张悦刊,杨俊茹,杨前明,等.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2010(3):27.
[3] 王恒安.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的新视角[J].科技信息,2010:71-72.
[4] 黄斌,房贞政.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1999,21(2):53-55.
[5] 罗晓甜.大类招生:高校招生的新趋势[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256-257.
关键词:高校 大类招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28-02
1 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内涵、优势和实施背景
1.1 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内涵
大类招生是指在高校本科招生录取时,不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而是按教育部规定的本科专业目录的11个学科(也有按系或学院)制订招生计划而进行招生录取的一种模式。
按类培养是指在按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入学初期学生在学科(系或学院)的范围内共同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高年级时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学科范围内选择专业。
1.2 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优势
1.2.1 在学生方面
首先,避免了“一报定终身”的遗憾。此模式把分专业的环节推后了,学生填报志愿时,只需选择好“学科大类”,不必立即确定专业。此后对自我的兴趣爱好以及今后的职业规划,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市场需求等有了一定认知后,再在院系范围内自主地确定专业。其次,报志愿可供选择的范围更宽。按大类招生,这就意味着一个“专业”实际上涵盖了多个具体专业。最后,通识课程的实施。在大类培养模式中,通识课程旨在打牢基础,拓宽口径,强调学生掌握宽厚的文理学科知识背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1.2.2 在学校方面
首先,平衡“冷、热”专业。大类招生中不分专业,一个大类中通常包含“冷、热”专业,这就相对提高了冷门专业的学生质量。其次,能够因材施教。学生在前期学习中了解学科和专业,以及社会人才需要,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选择专业,学校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最后,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按大类培养,拓宽专业覆盖面,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3 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1.3.1 政策指导
2010年1月12日河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推进普通高校按专业类或岗位群招生工作的通知》(冀教發[2010]8号)文件,要求省内高校认真研究、大力推进按类招生工作,要求从2010年开始,除少数确实不适合按类培养的学校或院、系外,绝大多数学校都要选择部分院、系实行按类招生。
1.3.2 社会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加快,学科界限越发模糊。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目前,按专业录取、按专业培养的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建立新型的、与时俱进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按类招生、按类培养”也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1.3.3 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社会需求的改变促使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和课程综合,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为此,许多综合性高校纷纷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调整院系设置和专业结构合并为专业大类,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2 高校学生对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态度调查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河北师范大学在校学生,共分学生问卷调查和学生非结构式访谈两部分,其中问卷大部分面向2012级新生,较少部分面向其余学生。共发放问卷125份,有效问卷为115份。学生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上大学目的、对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了解和满意度、专业分流的情况以及对学校课程、教学满意度等。
2.1 学生录取志愿和上大学目的
经过数据统计显示,学生基本上都是以第一志愿报考河北师范大学。在了解了河北师大实施大类招生后,学生仍以第一志愿报考本校,说明学生及家长对本校及大类招生模式是有一定的了解和信心的。
在上大学目的方面,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得到一个满意的职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知道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成为一个有地位的人和结交朋友。其中,学生想得到满意职业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比例是不相上下的,而本校实施的大类招生模式正是符合这两个需求的,说明这次的改革是有价值的。
2.2 对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总体的态度
学生对大类培养模式趋向于不了解的、不赞同的,对大类培养模式和实施后情况都趋向于不满意,但是不满意、不赞同的程度并不是很高,这可能是由于本校第一次进行大类培养,很多方面不是很完善,学生对此也不是很了解造成的。对类别包含专业的划分和学院学业指导工作是基本满意的,证明本校各学院为这次改革做了很多工作。
2.3 专业分流方面
2.3.1 专业分流时间
由调查数据看出,大约80%的学生都希望专业分流在半年后进行,这与本校实施半年分流的做法是一致的,说明本校在专业分流时间的选择上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2.3.2 专业选择
调查得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这与大类招生的宗旨是相符的,再一次证明大类招生实施的必要性。信息咨询的对象中亲朋家长的比例为42.6%,专家老师的比例为23.5%,学长同学的比例为20.9%,而其他的咨询对象总共才占13.1%,说明学生是信息咨询的主要对象是亲朋家长。
2.3.3 学院专业分流工作
通过统计数据得出,认为目前学院对专业分流工作仅达到了解目的占40%,认为较为全面的占38.3%,并且学生对学院专业分流工作的满意度为2.63,趋向于比较不满意,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专业分流时需要参加分流考试,按成绩排名选专业这一政策不太赞同,说明学院的专业分流工作有待提高。 2.4 课程体系与教材方面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学生认为目前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设置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管理松散占35.7%,缺乏教材占21.7%,数量少占14.8%,授课质量差仅占7%,其他占20.9%。并且学生对平台加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满意度均值为2.56,趋向于一般。
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中,认为过于单一的占26.1%,认为没反映时代前沿的占20.0%,认为缺乏外文教材的占16.5%,认为内容质量低的占12.2%,其他占25.2%,说明通识教育课程教材还需进一步改进。
2.5 教师讲课技能和教学形式方面
通过数据统计,学生对教师讲课技能和教学形式的满意度均值分别为2.23和2.36,都趋向于比较满意,说明本校教师的教学形式和讲课技能是值得肯定和继续保持的。
3 对高校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思考
按大类招生、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單单是几个相近专业的简单叠加。通过对该校学生对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态度的调查问卷,了解到该校在改革实施中的若干问题,在此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对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讲解说明
针对学生对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不了解和不赞同的情况,应加强对此模式的讲解说明。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在河北省乃至全国是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方式,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实施初期,大多数学生及家长对此模式都不了解,具体措施更是不明白,所以才会导致学生对此模式和学校工作的误解。首先,在学校寄出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应该将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的内涵介绍和学校的教学计划等一起寄出,让学生及家长有初步的认识;其次,在网站上针对新生开辟专题,讲解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并做到教学计划透明化;最后,在新生入学后,通过导员辅导、网络平台、开设讲解课程、展牌讲解等各种途径进行介绍。
3.2 加强专业分流时学院的管理工作
针对学生对专业分流时学院工作不满意,主要是对专业分流时需要参加分流考试,按成绩选专业这一措施不满意的情况,应加强学院的管理工作。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一种是因为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而是趋向选择“热门”专业,从而导致某些专业学生过多,才会有考试;另一种是因为学生确实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校应该首先做好民意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对第一种原因,学校要展示所谓“冷门”专业的发展前景,又要鼓励学生不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要使学生根据各人的爱好、特长,学校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按照兴趣选择专业。如果确实需要考试,应该将原因如实告诉学生,征得学生的理解。
3.3 加强教师素质和专业分流时教师的指导
调查中显示,学生在专业分流时的信息咨询对象大多为亲朋家长,然而家长并不是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意见有时并不科学。学生没有选择专家老师为咨询对象,反映了专家老师没有充分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尤其是在选择专业时,专家老师的意见往往更加客观有价值。所以,专家老师应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尽可能地融入学生。而且老师需要不断更新课程来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更满意,这就要求老师随时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大类招生后教学形势的需要。大类培养还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研究性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超美.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5):83-86.
[2] 张悦刊,杨俊茹,杨前明,等.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2010(3):27.
[3] 王恒安.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的新视角[J].科技信息,2010:71-72.
[4] 黄斌,房贞政.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1999,21(2):53-55.
[5] 罗晓甜.大类招生:高校招生的新趋势[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