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诗教观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uank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诗教观”由来已久,从孔子到后来的儒家学者,都推崇其“诗教观”。儒家诗教观对后世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其本身也具有独特的文艺学意义。
  一、先秦儒家之“诗教”观
  “诗教观”由来已久,最初只包含在乐教之中,自春秋战国礼乐崩坏之时,诗教的地位才比乐教的地位高些。诗教虽是一个历史概念,但历来人们对它的认识不一。在读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著作时,里面有很多地方提及“诗教”。基于此,笔者就儒家“诗教观”展开论述。
  “诗教”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一段话提到,诗教为六艺之首,其基本精神为“温柔敦厚”。而对诗教的定义,则指的是诗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是儒家学者通过总结《诗经》的内容、性质和社会作用而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文学主张。这在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中大量提到。《诗》成为孔子教导学生的重要教材。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见孔子认为《诗》的思想主旨纯正无邪,是人们通向学者的必由之路。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孔子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也多引用《诗经》里的原话。孔子十分看重《诗》,甚至把《诗》作为自己的一个信仰。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是基本,所有的事情都需从诗开始,只有立好根基,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孔子这样谈论《诗》的功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此,“兴观群怨”之说为各家引用。《诗》可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可以观察风俗民情政治得失,可以交往朋友,可以讽刺评论不平的事情。而且近则可以用来侍养父母,远则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并且可以认识许多鸟兽草木的名称。孔子也曾对其儿子孔鲤说过:“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如果不学习《诗经·国风》里的《周南》《召南》两部分,就像是面对着墙壁站着无法前进。
  在《孟子》《荀子》等书籍中,大多情况下是把《诗》当作解释说明的工具。《孟子》《荀子》中引用诗的共同点在于大部分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且涉及国家政治及个人道德修养。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荀子·天论》中曾提到:“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在孟子所引的《诗》中,大多是赞美西周统治者的美好,歌颂伟大业绩和突出“圣王”的地位及功能。孟子也积极向统治者论证“仁政”的重要性,希望统治者能够实行仁政。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是孟子的政治纲领,而其王道思想是他的政治理想。在此,孟子提出“保民”“养民”“教民”的具体实施纲领。只有与民众同乐,才能真心得到人民的拥护。
  而荀子与孟子不同,荀子更多地引用《诗》来表达“礼”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为此,荀子提出“隆礼”的观点,对礼在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荀子认为,礼是道德之本,“人道之极”,“天下从之则治,不从则乱;从之者安,不从之者危;从之者存,不从之者亡”,甚至认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可见荀子认为“礼”极其重要,礼的存在甚至关乎国家的存亡。《荀子·修身》篇中提及:“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焰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是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此类的言语在《荀子》一书中比比皆是。荀子用“诗”来传达自己关于“礼”的言论观点。不管是国君治国还是君子修养自身,都要以礼为最高标准。
  二、诗教观之影响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著名的“诗、观、群、怨”说。重视诗的社会政治作用是儒家诗论的核心。而教化主要是统治者对臣民的教化。统治者利用诗歌,按照本阶级的政治要求和伦理道德规范对臣民进行正面教育,以使被统治者和被教化者恪守所谓的伦理纲常、礼仪制度,维护、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鲜明的例子就是“党八股”这种选举考试。不可否认,这种考试也让很多真材实学者实现了自己的仕途理想,但更多的是人们为了考取功名利禄,束缚于这种制度之下,没有自己的思想甚至人格,典型的人物事件就是“范进中举”。在这种封建统治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深入人心。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产物,其意识形态性鲜明,那就是为封建时代的政治统治服务。而这种意识形态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依然存在。
  所以说,诗学观是工具型的、道德化的、社会化的。而儒家需要诗歌,就个人而言,是为了修身养性,增长知识和锻炼才干;就社会而言,则是为了“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主张“言志”,其主要目的则是治理和组织社会,寻求一种能深入人心的劝善惩恶的教化工具。儒家的诗学公式是“诗歌—人心—治理”。诗歌可以塑造人善良的心灵,而善良的心灵可以使社会的风俗习惯变得纯洁。中国文学正视现实人生,通过文学的感化作用来安抚民心,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社会秩序安定团结,促进社会的长期进步与发展。
  “诗教观”是一把双刃剑。“诗教观”让文学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限制了文学的自由发展,进而束缚了人的思想,不利于文学的优质发展,削弱了文学的生命力和活力。
  三、“诗教观”的文艺学意义
  《论语》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些初步显示了诗歌具有“言志”的功能。而汉代的《毛诗序》则对言志说做了经典性的表述,认为诗歌是情志的抒发。荀子之后,言志说大体形成。此后,司马迁认为诗为发愤而作,陆机又提到“诗缘情而绮靡”,韩愈提出诗为不平则鸣,朱熹提出“志者诗之本”,严羽提出“诗者,吟咏性情也”,等等,言志说不断发展,而其理论的源泉则是孔子的“兴观群怨”之说。
  读孔子的著作,可以了解到,孔子十分重视“诗无邪”。孔子在《论语》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极为强调诗的“兴观群怨”以及“事君”“事父”。由此可以推出,孔子论《诗》,把诗或者伪文学的真实性原则放在次要位置,而把“善”作为衡量文学的首要标准。所以,很长一段时期,作家创作出很多“善”的文学,与这有很大的关系。
  在儒家文艺思想内,“言志观”“诗缘情以绮靡”与诗的“温柔敦厚”有机结合在一起。儒家重视“善”这一思想,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菜园》是沈从文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围绕玉太太和她的儿子少琛,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沈从文小说很多都是“从塑造美到毁灭美”的模式。作者起初用纯净、素朴的语言营造出引人向善的美的意境,似乎那些都是理想世界里的情景,但作品最后,那些美往往会消逝或者被毁灭。如《边城》中起初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在动荡岁月里偏安一隅的边城,城里宁静和谐,翠翠、傩送等起初是美丽的化身,到文章最后沈从文却给我们留下一个望夫石般
期刊
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不朽的创作为俄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作品中流露的民主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深深影响着19世纪的俄国读者,推动了整个时代思想的进步。时至今日,人道主义的旋律依然奏响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当中,足以见得研究屠格涅夫人道主义情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短篇小说《木木》为例,探究屠格涅夫寓于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情怀,有助于反思现代社会罪恶现象,重新审视人道主义
期刊
知名美剧《权力的游戏》中塑造了百余个人物形象,观众在欣赏该系列影视作品时,对人物命运的变化普遍有较大的兴趣。本文以剧中人物珊莎·史塔克为例,分析该剧在描绘人物命运的时候,如何让观众始终无法把握人物命运走向,进而保持与增进对该作品的兴趣。  美剧《权力的游戏》改编自小说《冰与火之歌》,该剧把握了原著中“冰”与“火”的主题,突出了人性的挣扎。剧中塑造了百余个人物,却并非孤立地凸现英雄主义和奸猾阴谋,而
期刊
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乐理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并提高学习效率。但目前乐理视唱练耳教学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自主能力培养等方面。为弥补这些不足,应明确职业目标、调整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乐理视唱练耳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性课程,同时又是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对高职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期刊
《被弃的爱者》的视角独特。以新批评及心理分析视角可发掘诗的内涵及结构,探讨诗中的主角与女子的关系可发现更全面真实的情形,并非只是爱者一直所抱怨的被弃,也非对女子的完全批判。伦理教化是此诗幽深的意韵,虽然诗作较久远,但时间并未对理解该诗歌造成不可逾越的障碍,解读此诗创作的时代,能够更好地理解此诗。  《被弃的爱者》是英国文艺复兴先驱托马斯·华埃特的名作,而国内学者研究的不多。本文试图从新批评和心理分
期刊
本文通过分析《基础英语》翻转课堂学生个性化学习模式,即个性化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资源、个性化学习策略和个性化学习指导,指出翻转课堂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实践平台,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学生学习层面的问题,提出翻转课堂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2007年在美国初创以来,逐渐风靡了整个世界。很多教师对该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经实践证
期刊
本文以黑河学院设计系为例,探索一种中俄合作并适应边境高校发展的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科学发展。  在“一带一路”“龙江丝路带”战略规划背景下,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双创”人才、推进中俄艺术设计产业合作为目标,以整合艺术教育资源、激发高校与企业间的创新活力为落脚点,着力深化中俄艺术教育合作,打造集高端人才培养、中俄艺
期刊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称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据统计,在《诗经》305篇中,涉及女性的篇目达101首,约占总篇目三分之一,且这些女性形象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层面。在涉及女性的诗篇中,多充满对女性之美的高度赞扬。从这些诗歌所描写或反映的女性形象身上看,无一不突显出中国传统美学素朴自然的古典韵味。《诗经》中女性形象美对后世审美影响深远,其展现出的“清新淡雅、温婉蕴藉”堪称中国女性美的典范。  一
期刊
礼物一直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经典话题,本文试图考察中国的礼物馈赠的现实变迁,以此来分析人际关系网络的复杂性与功能性。  礼物交换话题到今天依然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牵涉到了包括关系、情感、道德、传统、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也就是莫斯说的社会的“总体呈献”。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礼物馈赠仍然是人们交往或者建立关系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人们的观念发生转变,礼物
期刊
隐喻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隐喻除了可以用文字符号表达,也可以用其他符号模式来表达。本文以多模态隐喻为理论依据,以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为例,从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分析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创作意图,说明俄罗斯通过凝聚国家精神力量实现强国复兴梦想的政治诉求。  一、多模态隐喻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理论价值  模态,简而言之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人有五种基本的感知渠道,从而构成了五种不同的交际模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