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年前,在一次团队旅行中,有一个人饮食的方式,以其强烈的执着性引起我的注意。不管是吃白米饭,还是西式煎蛋,比萨饼,或者烤年糕,都会要求侍者拿来番茄酱和辣椒油。一律蘸上佐料食用。如同有些人不管在哪里吃饭,吃什么东西,一律放上很多辣酱。人的喜好并未有对错或高下之分。事实上,这些习惯受到地域,家庭,童年经历,个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长年形成的行为和心理模式:如果不这样做,也许他觉得这顿饭根本就食之无味,或形同没有吃到。
在饮食中,偏向享受食材新鲜自然的本来味道,还是满足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模式,只能因人而异。而且这大抵也无需解释和修正。只要自己觉得适宜,就可以了吧。同理,我是那种烧开一锅清水,烫熟蔬菜就可以直接食用的人,平时从不购买任何有大量复杂添加剂的佐料,但有些人会觉得这是对事物完全的无知和无所谓。而我亦不知道调料的意义何在。为了让事物显得更好吃一些?对肠胃产生的刺激感更强一些?过分精致和讲究口味的食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身体新陈代谢提供养料,还是已经转化成满足欲望或让欲望不断升级的手段?我在寺庙里吃过几顿饭,印象很深刻。因为吃饭的时候要专注,禁语,姿态端正,不能要得过多,需要全都吃干净,内心要有对劳作和提供食物的人的感谢。那种气场之下,简要的素食清汤米饭,让人觉得极为饱足。
日本禅师铃木俊隆在他的讲演里,提到饮食若干观点,说,“即使你正在津津有味地大啖某些食物,你的心应有足够的平静,去欣赏那准备菜肴的辛劳,以及制作杯盘,碗筷每一件器皿的努力。以一颗宁静的心,我们能赏识每一道蔬菜的滋味,一個接一个的。我们不添加太多的佐料,所以能够享用每一蔬果的质地。那是我们如何烹煮食物,如何品尝他们的方法。”想来日餐的习惯,还是有一种禅性在里面。滋味清淡,原料新鲜和应季,分量适宜,期待专注和珍惜,而盘盏更是充满民间质朴而传统的美感。此时饮食不是简单的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一个人的整体活动。肉体,精神,意念,审美,互相作用。他也再次说起,“汤汁,米饭,酱菜,每种东西混在一起,这便是绝对的世界。只要米饭,酱菜,汤汁分隔开来,就无法被消化,你也得不到滋养。就好比你的智性理解或书本上的知识与你的真实生活保持分离的状态。”
我花了很多天时间,读完这本演讲稿。我一直认为佛法首先是一门哲学,一套影响人的精神思辨的强大系统。有说服力的和尚,本身已是完整的思想者。
在他试图阐述的系统里,说出来的事,都极为平常:吃糙米,拆下雨户,呼吸,打坐,如厕,倒茶,开门,生病,寻找……为了使听众对他的理论理解更为直接,亦引用具体事物:大象,乌龟,蜜蜂,青蛙,龙,电影,枕头,丝,钢铁。市面上有很多书,作者来自西藏,印度或欧美,死去或者存在。大部分书籍力度不够,也许是因循讲诉者本身的人格功力,即使是试图揭开一点点佛法的深邃,表现也只能各有差异。撕开一个小角,让普通的人有所领略。但做到这个不容易。
这本书不同,“但若你的坐禅无法鼓舞人和人,那也许是错误的修行。”一种朴素有利的人格,可以冲击人的内心,泛起波澜。这种真实活泼又截然明朗的态度, 因为这是一个传统的日本禅师。他自己亦明识,“我们曹洞子弟不执著于任何事。我们拥有全副修行的自由,表达的自由。我们的修行是真正本性或实相的活生生表现。”
他在演讲里说,“有人推着椅子走过瓷砖的地板,而没有把椅子拿起来。这不是善待椅子之道,那不仅仅会打搅楼下顶礼的信徒僧众,也因为基本上这并非尊敬事物的方式……当我们小心翼翼地,一个一个地搬动椅子而不制造出巨大的噪音,届时,我们将会在饭厅有一种正在修行的感受……当我们如此修行时,我们自身就是佛,并且我们也尊敬自己。对椅子留心,表示我们的修持已超越了禅堂。”这段话,可以说明任何一个普通人试图在尘世和短暂生命中对自己有所改进,调整和超越时,所能获得的最为直接的途径。日常生活,一点一滴,一言一行。这是修行。
它并不高高在上,也无需复杂壮美。它不需要你必须离群索居隐居山林,或得到一个来自遥远异地的高僧师傅,每天要长时间打坐,练习各种功式,给寺庙捐很多钱,在手腕上缠根红绳,或脖子上挂一条被加持过的项链。没有。真的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离奇和远离凡人。他同样也不是进入寺庙见到菩萨烧香磕头那么简单可行。它更无法被功利化,不能被用来满足任何虚妄的个人性愿望。那是对它的误解。它的强大使它愿意有时被践踏到污泥里,只因它知道它从无被损坏。
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如你我这样极为普通的个体来说,这套哲学系统,其最基础的一个作用,要让你做到的,是去发现待人处世之道,接物之道,以及对待自己之道,以此帮助和引领身边的人。也许这样才有可能“让自己的生命成为一朵优美的花。”
在饮食中,偏向享受食材新鲜自然的本来味道,还是满足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模式,只能因人而异。而且这大抵也无需解释和修正。只要自己觉得适宜,就可以了吧。同理,我是那种烧开一锅清水,烫熟蔬菜就可以直接食用的人,平时从不购买任何有大量复杂添加剂的佐料,但有些人会觉得这是对事物完全的无知和无所谓。而我亦不知道调料的意义何在。为了让事物显得更好吃一些?对肠胃产生的刺激感更强一些?过分精致和讲究口味的食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身体新陈代谢提供养料,还是已经转化成满足欲望或让欲望不断升级的手段?我在寺庙里吃过几顿饭,印象很深刻。因为吃饭的时候要专注,禁语,姿态端正,不能要得过多,需要全都吃干净,内心要有对劳作和提供食物的人的感谢。那种气场之下,简要的素食清汤米饭,让人觉得极为饱足。
日本禅师铃木俊隆在他的讲演里,提到饮食若干观点,说,“即使你正在津津有味地大啖某些食物,你的心应有足够的平静,去欣赏那准备菜肴的辛劳,以及制作杯盘,碗筷每一件器皿的努力。以一颗宁静的心,我们能赏识每一道蔬菜的滋味,一個接一个的。我们不添加太多的佐料,所以能够享用每一蔬果的质地。那是我们如何烹煮食物,如何品尝他们的方法。”想来日餐的习惯,还是有一种禅性在里面。滋味清淡,原料新鲜和应季,分量适宜,期待专注和珍惜,而盘盏更是充满民间质朴而传统的美感。此时饮食不是简单的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一个人的整体活动。肉体,精神,意念,审美,互相作用。他也再次说起,“汤汁,米饭,酱菜,每种东西混在一起,这便是绝对的世界。只要米饭,酱菜,汤汁分隔开来,就无法被消化,你也得不到滋养。就好比你的智性理解或书本上的知识与你的真实生活保持分离的状态。”
我花了很多天时间,读完这本演讲稿。我一直认为佛法首先是一门哲学,一套影响人的精神思辨的强大系统。有说服力的和尚,本身已是完整的思想者。
在他试图阐述的系统里,说出来的事,都极为平常:吃糙米,拆下雨户,呼吸,打坐,如厕,倒茶,开门,生病,寻找……为了使听众对他的理论理解更为直接,亦引用具体事物:大象,乌龟,蜜蜂,青蛙,龙,电影,枕头,丝,钢铁。市面上有很多书,作者来自西藏,印度或欧美,死去或者存在。大部分书籍力度不够,也许是因循讲诉者本身的人格功力,即使是试图揭开一点点佛法的深邃,表现也只能各有差异。撕开一个小角,让普通的人有所领略。但做到这个不容易。
这本书不同,“但若你的坐禅无法鼓舞人和人,那也许是错误的修行。”一种朴素有利的人格,可以冲击人的内心,泛起波澜。这种真实活泼又截然明朗的态度, 因为这是一个传统的日本禅师。他自己亦明识,“我们曹洞子弟不执著于任何事。我们拥有全副修行的自由,表达的自由。我们的修行是真正本性或实相的活生生表现。”
他在演讲里说,“有人推着椅子走过瓷砖的地板,而没有把椅子拿起来。这不是善待椅子之道,那不仅仅会打搅楼下顶礼的信徒僧众,也因为基本上这并非尊敬事物的方式……当我们小心翼翼地,一个一个地搬动椅子而不制造出巨大的噪音,届时,我们将会在饭厅有一种正在修行的感受……当我们如此修行时,我们自身就是佛,并且我们也尊敬自己。对椅子留心,表示我们的修持已超越了禅堂。”这段话,可以说明任何一个普通人试图在尘世和短暂生命中对自己有所改进,调整和超越时,所能获得的最为直接的途径。日常生活,一点一滴,一言一行。这是修行。
它并不高高在上,也无需复杂壮美。它不需要你必须离群索居隐居山林,或得到一个来自遥远异地的高僧师傅,每天要长时间打坐,练习各种功式,给寺庙捐很多钱,在手腕上缠根红绳,或脖子上挂一条被加持过的项链。没有。真的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离奇和远离凡人。他同样也不是进入寺庙见到菩萨烧香磕头那么简单可行。它更无法被功利化,不能被用来满足任何虚妄的个人性愿望。那是对它的误解。它的强大使它愿意有时被践踏到污泥里,只因它知道它从无被损坏。
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如你我这样极为普通的个体来说,这套哲学系统,其最基础的一个作用,要让你做到的,是去发现待人处世之道,接物之道,以及对待自己之道,以此帮助和引领身边的人。也许这样才有可能“让自己的生命成为一朵优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