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即时通信社交媒体用户对语音或者文字作为信息载体有不同的选择,人们对信息交流介质的选择呈现习惯性的分化趋势.文章回溯了传播交流介质的演变过程,从传播心理角度对用户交流介质选择行为予以剖析,从人口学范畴分析了即时通信媒介用户的职业、年龄等特点差异对介质选择的影响,探究传受双方深层次的媒体社交礼仪认同,发现网络社交礼仪作为现实社交礼仪在网络上的延伸,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对交流介质的选择偏好.解决现实社交礼仪与互联网交流平台的配适问题,可以使传受双方的社交礼仪认同更加契合,进而取得正向有效的信息传播与内容沟通效果.
【机 构】
: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1FXWB02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时通信社交媒体用户对语音或者文字作为信息载体有不同的选择,人们对信息交流介质的选择呈现习惯性的分化趋势.文章回溯了传播交流介质的演变过程,从传播心理角度对用户交流介质选择行为予以剖析,从人口学范畴分析了即时通信媒介用户的职业、年龄等特点差异对介质选择的影响,探究传受双方深层次的媒体社交礼仪认同,发现网络社交礼仪作为现实社交礼仪在网络上的延伸,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对交流介质的选择偏好.解决现实社交礼仪与互联网交流平台的配适问题,可以使传受双方的社交礼仪认同更加契合,进而取得正向有效的信息传播与内容沟通效果.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鸦片烟毒风行于西北,甘肃、青海两省皆有大量民众吸食鸦片.但1928年建省的青海严禁种烟,与邻省甘肃形成鲜明对照.在此背景下,大量甘肃鸦片被军阀和商人等运销青海,青海的大量余粮则销往甘肃,以弥补种烟挤占粮田所造成的巨额粮食空缺.同时,鸦片消耗了大量青壮劳动力,不少青海民众在收烟时节务工于陇原烟林.甘青两省在鸦片、粮食和劳动力上形成互通互补,构成省际社会经济互动的重要内容.
日本明治时期,在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劳动者的处境却日益恶化.日本思想界针对这种状况,各类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皆表现出对劳动者处境的深切人文关怀.他们愤怒声讨社会上的资本家和地主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非人道压迫,也谴责政府相关部门对劳动者处境的无动于衷,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善.同时,强烈呼吁全社会应给予劳动者更多的同情和关怀.为了拯救处境恶劣的劳动者和贫困者,日本思想界从各种不同视角深入构想其救助途径.与此同时,也有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由西方传入的、对于当时日本更为超前的社会主义主张.这无疑构成了社会主义
"日本中华思想"是近世日本学界普遍存在的思想学说,其萌生和发展受中国"华夷思想"的影响,但展现出鲜明的本土特征.以往研究对其理论内涵疏于讨论.山鹿素行的"日本中华思想"具有开创性意义.他在批判和改造宋明儒学的基础上,建构起以"中庸思想"为核心的礼治主义华夷观,从发生论、实践论、目的论三个层面,为日本独占"中华"名号及其对外扩张的所谓"正义性"建构理论基础.当近代日本遭遇欧风美雨的强烈冲击时,山鹿素行"日本中华思想"被日本思想、政治、军事界"重新发现",成为激发和建构近代日本
日本于1907年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经1918年、1923年和1936年3次修订,成为其制定对外侵略政策和扩充军备的重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海军一直将美国作为第一假想敌国,强调要保持对美7成比例、"舰队决战"战略.日本制定及第一次修订《帝国国防方针》时,美国虽为日本海军的假想敌国,但只是后者扩充军备的参照国而已,至第二次修订时,美国成为日本海军战略的对象国.1936年日本海军"南进"战略施行时,美国已成为其必战国.可以说,日本《帝国国防方针》的制定与修订,清晰地反映出日本海军对美战略观的确
专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推进,但类人思维的人工智能技术仍然亟待突破,未来人机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亦面对重重挑战.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深入探寻人机本质,在"人更像机器"还是"机器更像人"之间做出抉择.我们主张后者才是对人机未来更有益的发展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探讨人类意识能否传递以及如何传递给机器.对人类而言,意识单元(我们称之为"认知坎陷")的产生与身体相关,如果意识脱离了人的身体上传给机器,就需要对意识分级并讨论其可迁移的程度.物理数学规律具有绝对可迁移性,意识世界的产物具备相对可迁移
能量高度自动化的机器曾经终结手工时代,通用人工智能将成为高度发达的社会大脑所生成的高度自动化的社会机械通用智能,脑工终结时代正在来临.人类有望彻底征服自然力,使物质和精神生产力从人身生物性限制下全面解放出来,在物种关系方面超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动物性;扬弃资本之后,人与人社会关系中过度竞争的动物性也将被超越,每个人的手工、脑工劳动将从资本支配下的竞争性、商品性、雇佣性中解放出来,手工、脑工劳动面前人人平等,体力、智力自由发挥人人所求,每个人的手工、脑工劳动将从必然王国中解放出来转移到自由王国,每个人的体力、
海外视觉文化是我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人瞩目的跨文化传播现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外视觉文化传播渠道经历了4个阶段的重要嬗变,涉及不同时段、传播设备、媒体与传播场域,蕴含政策、商业、技术、受众等复杂的意义多层结构,不断塑造着海外视觉文化的基本符号形式、制式、制作方法乃至存储方式、传播形式,同时赋予海外视觉文化复杂而流变的传播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中国家利益的合理表达及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论界所忽视.《民法典》中的国家利益可以区分为市场利益、管制利益与抽象的国家利益三种基本的利益形态,不宜将国有资产等同于国家利益;管制利益是一种秩序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主权权威性,需要谨防管制利益过度侵蚀私法自治;当抽象的国家利益面临侵害之虞,由于公权力主体的缺位,需要加强合同监管与法院的职权审查.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行政利益存在利益关联,但是仍有区分的必要,尤其需谨防以国家利益之名行行政利益之实.在规范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308条规定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共同共有的认定,二是对按份共有的推定.共有关系的认定与推定建立在共有类型二分的基础之上,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都必须遵循物权客体特定的要求.《民法典》第308条的适用前提是对共有关系性质的约定不明确,所谓"约定不明确"只能针对按份共有.原则上共同共有不可基于约定而产生,而是严格限定为基于法律明确规定的共同关系而产生,共同关系主要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近亲属关系等家庭共同生活关系.主张共同共有的当事人需要进行积极举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388条第1款对担保功能合同的确立,为非典型担保的创设和物权化提供了立法依据和法律适用空间.但是,中国担保立法理念长期以来对于静态交易安全的注重,使得谨慎的规制态度仍旧缠绕着非典型担保.非典型担保旺盛的生命力,源自其能在增强市场主体融资信用的同时,契合市场交易对效率价值的追求.作为典型担保的补充性替代,非典型担保以私法自治的契约自由原则为制度创设的理论基础,以商事理性的诚实信用原则为顺利履行的依托.因此,法律对于非典型担保之交易设计的效力审查,应当秉持意思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