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疑问是通往真理的桥梁”,这句话表明了追问的重要性。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到有效追问的重要性,而且要采用灵活、系统的策略巧设追问,让课堂趣味横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追问;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追问是师生交流沟通的一种常用方式,也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一种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由于“低效追问”造成学生“听觉疲劳”的现象。为此,本文围绕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探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追问的策略。
一、在错误处追问——暴露思维
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动态性和变化性,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时,往往会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常见的认知错误的产生,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和学生在实验环节中的操作不正确。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它往往反映了学生最朴实的思想和最真实的经验。教师要善于挖掘隐藏在错误背后的教育价值,并通过合理有效的追问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引导学生从错误中认识自己,从错误中探究问题的本质。
例如,教师在对“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的应用”这一模块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然后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对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有初步的认知,接着再通过课后习题进行巩固。比如这样一道习题:“假如你正提着一桶水在水平路面上行走,请问这个过程中你对水桶做功了吗?”可能很多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这个过程中有对水桶做功。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直接做出评判或者批评指正,应该通过追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找到错误根源,并最终认识错误,解决错误。教师可以追问:“请问认为对水桶做了功的同学,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会有学生回答:“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啊,在这个题目中水桶有受力,同时水桶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记得很准确,但是请问水桶是在哪个方向受了力?又是在哪个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这时有人发现了问题,并小范围地开始讨论起来。教师就可以把握时机找一个面露领悟之色的同学回答:“你有不同的想法吗?”然后这个学生就会告诉大家:“我认为这个过程没有对水桶做功,因为水桶受的力是手施加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但是水桶的移动却是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的,也就是说水桶没有在受力的方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不满足做功的第二点必要条件,所以该过程中人并没有对水桶做功。”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对某个概念的运用出现差错后,不要立即批评和否定学生,而是设置一系列追问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进而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这样不仅可以让追问产生价值,而且可以让错误变成资源,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灵活正确运用的能力。
二、在烦琐处追问——化繁为简
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少不了实验,通常有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自主实验,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往往由于知识点的烦琐而让学生产生厌烦、抵触和乏味等不良情绪,让他们既无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环节的学习,也使得学习效率低下[1]。为此,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明确课程学习的重难点,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追问,从浅显的问题着手,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慢慢消化烦琐的知识点,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师在对“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模块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将能够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传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都完全记住的话,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烦躁和恐惧的心态。这时教师就需要从烦琐的知识点中提炼出问题并以追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师首先将一个鸡蛋放入装满水的玻璃杯中,然后边加入食盐边搅拌。这一过程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然后有人发声:“呀,鸡蛋慢慢浮起来了。”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机会追问:“那你们想一想鸡蛋为什么会上浮呢?”学生思索片刻后回答:“因为鸡蛋受到的浮力变大了。”然后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追问学生:“那你们知道鸡蛋所受的浮力为什么会增加吗?”学生在教师实验操作和接连追问的指导下,就会清晰地意识到“是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清水的密度大”。然后教师面露欣慰地追问学生:“现在,你们可以告诉我浮力的大小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液体的密度。”这样的追问方式可以将原本烦琐抽象的理论知识炼化为具体的实践结论,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深刻领会和记住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而且为教师开展进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在歧义处追问——明辨差异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对相似知识点的理解出现混淆的情况。如学生对“静摩擦有相对运动趋势”和“滑动摩擦有相对运动”这两个知识点的把握就容易产生歧义;再比如学生对“热”的含义的把握也容易产生歧义,不能够完全理解摩擦生热指的是“内能”、吸放热指的是“热量”和水很熱指的是“温度”这三者之间的区别。正如斯宾塞所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句名言结合初中物理的教学实际,传递给我们一个直白且深刻的道理: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将知识点的差异细节强行灌输给学生,而需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自己吸纳知识点的精华,从而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相近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在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进行适时的追问和有效的引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本质联系。
例如,在“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教学过程中,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因此教师需要分别设置两种力的题目,然后通过层层追问让学生自己分析受力的条件是否满足。首先,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探讨平衡力的作用条件,然后利用静止在讲台上的粉笔盒,让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进行受力情况的分析,以此提高学生对平衡力的掌握程度,接着通过追问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刚才分析得很对,粉笔盒受到了重力,也受到了桌面对它的支持力,并且这是一对平衡力,那么同学们可否再思考一下,桌面也受到了粉笔盒对它的压力,那么这个压力与支持力有没有关系呢?”然后选择一名学生回答。学生答道:“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时教师进一步追问:“那它们是一对平衡力吗?”学生继续回答:“不是,因为它们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支持力作用在粉笔盒上,而压力作用在桌面上。”教师通过不断地追问,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领会平衡力的作用条件。然后教师在给予肯定和表扬的同时,还要总结一下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作用条件的差异,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平衡力”知识点的教学目的。 四、在愤悱时追问——启迪智慧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告诉我们在对某个问题进行冥思苦想后再由别人适时启发,或许可以收获不一样的精彩。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他们对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往往是最强烈的,这个时候教师如果适当地进行有效追问,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让他们自己进行比较、选择、优化,从而最终改善似懂非懂、有所知又非全知的状况。而且,这样的学习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带领学生做“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的实验,当发现有几个实验小组得出的结论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时,教师可以先让这些小组的学生去看看其他小组的结论,然后在他们发现差异并讨论一会儿之后进行追问:“其他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与你们的结论有差异吗?”学生会告诉教师:“有差异,其他小组发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这时教师继续追问:“那你们想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了吗?”小组成员们解释:“我们先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和侧放,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分別读出平放和侧放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后分析并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不妨将你们的实验过程与其他小组的实验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大家有发现什么区别吗?”这时学生可能面露疑惑,然后小组内开始讨论,最后就会发现是因为没有控制压力相等。
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困惑,并懂得利用巧妙追问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逐渐消除困惑,修正错误。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追问是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种必要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并深入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精髓,用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冉庆龙.巧设追问,“诱”学深入,让物理课堂教学更高效[J].新课程(下),2017(05):168.
[2]徐萍萍.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追问[J].中学物理,2017,35(16):15-16,29.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追问;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追问是师生交流沟通的一种常用方式,也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一种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由于“低效追问”造成学生“听觉疲劳”的现象。为此,本文围绕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探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追问的策略。
一、在错误处追问——暴露思维
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动态性和变化性,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时,往往会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常见的认知错误的产生,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和学生在实验环节中的操作不正确。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它往往反映了学生最朴实的思想和最真实的经验。教师要善于挖掘隐藏在错误背后的教育价值,并通过合理有效的追问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引导学生从错误中认识自己,从错误中探究问题的本质。
例如,教师在对“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的应用”这一模块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然后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对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有初步的认知,接着再通过课后习题进行巩固。比如这样一道习题:“假如你正提着一桶水在水平路面上行走,请问这个过程中你对水桶做功了吗?”可能很多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这个过程中有对水桶做功。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直接做出评判或者批评指正,应该通过追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找到错误根源,并最终认识错误,解决错误。教师可以追问:“请问认为对水桶做了功的同学,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会有学生回答:“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啊,在这个题目中水桶有受力,同时水桶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记得很准确,但是请问水桶是在哪个方向受了力?又是在哪个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这时有人发现了问题,并小范围地开始讨论起来。教师就可以把握时机找一个面露领悟之色的同学回答:“你有不同的想法吗?”然后这个学生就会告诉大家:“我认为这个过程没有对水桶做功,因为水桶受的力是手施加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但是水桶的移动却是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的,也就是说水桶没有在受力的方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不满足做功的第二点必要条件,所以该过程中人并没有对水桶做功。”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对某个概念的运用出现差错后,不要立即批评和否定学生,而是设置一系列追问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进而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这样不仅可以让追问产生价值,而且可以让错误变成资源,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灵活正确运用的能力。
二、在烦琐处追问——化繁为简
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少不了实验,通常有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自主实验,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往往由于知识点的烦琐而让学生产生厌烦、抵触和乏味等不良情绪,让他们既无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环节的学习,也使得学习效率低下[1]。为此,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明确课程学习的重难点,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追问,从浅显的问题着手,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慢慢消化烦琐的知识点,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师在对“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模块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将能够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传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都完全记住的话,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烦躁和恐惧的心态。这时教师就需要从烦琐的知识点中提炼出问题并以追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师首先将一个鸡蛋放入装满水的玻璃杯中,然后边加入食盐边搅拌。这一过程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然后有人发声:“呀,鸡蛋慢慢浮起来了。”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机会追问:“那你们想一想鸡蛋为什么会上浮呢?”学生思索片刻后回答:“因为鸡蛋受到的浮力变大了。”然后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追问学生:“那你们知道鸡蛋所受的浮力为什么会增加吗?”学生在教师实验操作和接连追问的指导下,就会清晰地意识到“是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清水的密度大”。然后教师面露欣慰地追问学生:“现在,你们可以告诉我浮力的大小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液体的密度。”这样的追问方式可以将原本烦琐抽象的理论知识炼化为具体的实践结论,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深刻领会和记住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而且为教师开展进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在歧义处追问——明辨差异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对相似知识点的理解出现混淆的情况。如学生对“静摩擦有相对运动趋势”和“滑动摩擦有相对运动”这两个知识点的把握就容易产生歧义;再比如学生对“热”的含义的把握也容易产生歧义,不能够完全理解摩擦生热指的是“内能”、吸放热指的是“热量”和水很熱指的是“温度”这三者之间的区别。正如斯宾塞所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句名言结合初中物理的教学实际,传递给我们一个直白且深刻的道理: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将知识点的差异细节强行灌输给学生,而需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自己吸纳知识点的精华,从而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相近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在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进行适时的追问和有效的引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本质联系。
例如,在“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教学过程中,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因此教师需要分别设置两种力的题目,然后通过层层追问让学生自己分析受力的条件是否满足。首先,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探讨平衡力的作用条件,然后利用静止在讲台上的粉笔盒,让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进行受力情况的分析,以此提高学生对平衡力的掌握程度,接着通过追问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刚才分析得很对,粉笔盒受到了重力,也受到了桌面对它的支持力,并且这是一对平衡力,那么同学们可否再思考一下,桌面也受到了粉笔盒对它的压力,那么这个压力与支持力有没有关系呢?”然后选择一名学生回答。学生答道:“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时教师进一步追问:“那它们是一对平衡力吗?”学生继续回答:“不是,因为它们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支持力作用在粉笔盒上,而压力作用在桌面上。”教师通过不断地追问,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领会平衡力的作用条件。然后教师在给予肯定和表扬的同时,还要总结一下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作用条件的差异,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平衡力”知识点的教学目的。 四、在愤悱时追问——启迪智慧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告诉我们在对某个问题进行冥思苦想后再由别人适时启发,或许可以收获不一样的精彩。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他们对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往往是最强烈的,这个时候教师如果适当地进行有效追问,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让他们自己进行比较、选择、优化,从而最终改善似懂非懂、有所知又非全知的状况。而且,这样的学习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带领学生做“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的实验,当发现有几个实验小组得出的结论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时,教师可以先让这些小组的学生去看看其他小组的结论,然后在他们发现差异并讨论一会儿之后进行追问:“其他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与你们的结论有差异吗?”学生会告诉教师:“有差异,其他小组发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这时教师继续追问:“那你们想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了吗?”小组成员们解释:“我们先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和侧放,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分別读出平放和侧放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后分析并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不妨将你们的实验过程与其他小组的实验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大家有发现什么区别吗?”这时学生可能面露疑惑,然后小组内开始讨论,最后就会发现是因为没有控制压力相等。
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困惑,并懂得利用巧妙追问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逐渐消除困惑,修正错误。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追问是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种必要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并深入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精髓,用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冉庆龙.巧设追问,“诱”学深入,让物理课堂教学更高效[J].新课程(下),2017(05):168.
[2]徐萍萍.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追问[J].中学物理,2017,35(16):15-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