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化医学理论里所说的糖尿病,就是中医学里的消渴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形体消瘦、多食、多尿、多饮、尿带甜味且浑浊如膏。就中医学角度而言,消渴病源于阴虚燥热。笔者基于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对消渴病的病机病因及医治方法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笔者认为,其病机病因在于饮食无节制、情绪不稳定、劳累过度且素体阴虚。而身体阴虚正是其根本,并由此而生燥热。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阴精亏损,拖延已久,由此而致阳气不足,后期便表现为阴阳皆虚或是气阴俱伤,各种病证随之而来,且和血瘀相关。有人以为气虚是此病的主要病机,阴虚燥热只是该病病史中某个阶段的病理。
关键词:消渴症糖尿病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41-01
由于身体里的胰岛素不足而导致的糖尿病,是一种糖代谢紊乱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患病者为2型糖尿病,属于非依赖性的胰岛素缺失,少部分患病者为1型糖尿病,属于依赖型的胰岛素缺失,其发病可能性为4%左右,死亡率偏高,紧随各类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环境及饮食结构等因素的改变,致使糖尿病逐渐向高发病率、年轻化发展,如何有效治疗糖尿病迫在眉睫。许多病患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对西药的服用有些犹豫,害怕用药量过大,费用过高且有副作用及并发症,使得肝肾功能受损。由此可见,以中医方法治疗糖尿病尤为重要。我国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历史悠久,远在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里便有相关记载。汉朝的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详细论述了消渴病,方、法、药、理系统完整。例如“消谷善饥”“饮一斗、小便一斗”等三消之症,与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三多一少”相对应,其书里的《肾气丸》这一名方至今是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的有效配方。唐朝的孙思邈,其在《千金翼方》、《千金备急要方》里明确记载了消瘦、尿甜、体重减轻等消渴病症状,并指出耳聋、雀盲、节病等并发症,同时还按“上、中、下”三消对消渴病进行医治。
1临床资料
该组的33例病例皆被西医确诊为单纯性糖尿病,都与武汉1980年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皆未有高渗性非酮癥糖尿昏迷、感染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合并症。其中糖尿定性为(+~++++),空腹血糖高于7.2mmol/L。
2治疗方法
2.1肺热均伤(上消)的主要症状是口渴干燥、饮水过多,有时伴有身体燥热、浑身乏力、尿频尿急、尿量大等症状。舌边尖红,脉洪数、苔薄黄。医治法则:生津止渴、润肺清热。药方:消渴方加减:25克沙参、麦冬与花粉,20克生地、知母与天冬,15克党参。如果脉洪数大、舌苔黄厚、干燥则另加25克石膏,以达到生津止渴、清润肺胃的目的。
2.2胃热炽盛(中消)的主要症状是形体瘦弱、多饮多食,有时伴有身体倦怠、浑身乏力、便秘、唇干舌燥等症状,脉滑实有力、舌苔黄厚、干燥。医治法则:清胃泻火、养阴保津。药方:玉女煎加味:30克石膏,25克知母、牛膝与寸冬,20克生地与栀子,15克黄连。如果有便秘症状则另加20克玄参,以实现益水行舟之功。
2.3肾阴亏虚(下消)的主要症状是尿频尿急、尿量大且犹如膏脂,有时伴有阳痿遗精、腰酸腿软等症状。脉细数,舌红少苔。医治法则:固肾滋阴。药方:六味地黄丸加味:25克山药、20克生地、茯苓、泽泻、山萸肉与丹皮。如果虚火上炎、肾阴虚,有遗精、烦躁及失眠症状的,则需镇摄潜阳,清热养阴,另加25克牡蛎、龙骨与桑螵蛘,20克黄柏、知母。如果阳痿早泄、腰酸腿软、脉细无力、舌淡苔白,则是肾阴阳俱虚,则需固肾滋肾、温肾助阳,另加25克肉桂,20克金樱子,15克附子、桑螵蛸、复盆子。
3治疗结果
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除,尿糖定性(-),空腹血糖高于6.0mml/L,三个月未复发病患共7例。显著疗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尿糖定性(--+),空腹血糖降到6.0mml/L~7.8mml/L,疗效可保持三个月以上病患共24例。状况好转: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逐渐转好,尿糖定性(++~+++),空腹血糖与原先相比有所降低病患共16例。无效治疗:治疗后没有转好或者合并症增加的病患共12例。在用药阶段对病例进行了全面观察,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总的有效率约为80%左右。
4讨论
中医学从以下几方面对糖尿病的治疗进行定位。①整体进行调节:中医学以为糖尿病的病因与肾、脾、肝、肺等脏腑功能的失调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学以为,在治疗过程中应从整体进行调节,通过整体性调理,以完成糖尿病的治疗,并避免并发症的出现。②一定程度上起到降糖的作用:中医药的降糖也许有着与胰岛素刺激物或者胰岛素样相类似的功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敏感性;综合靶效应。中医药在这一方面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③防治慢性并发症:虽然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唯一或者主要的原因,不过不是并发症的唯一原因。有的病患血糖控制的较好但并发症依旧未减少,这是由于2型糖尿病属于多因素疾病,需全面对血黏度、血压、血脂及血糖的四高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减少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可能性。这正与中医学多靶点、多渠道的整合功用相符。④减缓症状:糖尿病症状和指标不成正比,血糖得以正常控制,但口干舌燥、全身乏力等症状依旧存在,中医药可以有较好的治疗效果。⑤重在预防,注重糖耐量降低的影响:我国中医学非常注重上工治未病的观点:在生病之前先预防,做到防微杜渐。在糖耐量降低无证可辩时采取微观辨证方法,依靠食疗、部分补虚的中药和气功导引等进行早期预防,对糖尿病早期——糖耐量降低的预防与治疗,不仅能够避免其向糖尿病转变,还可以保健养生。
参考文献
[1]臧红.李岩松.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2)
[2]汤婷蓉.TANG Ting-rong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几点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10)
[3]孙庆华.中医治疗糖尿病33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7)
[4]叶淑凤.中药治疗糖尿病89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20)
关键词:消渴症糖尿病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41-01
由于身体里的胰岛素不足而导致的糖尿病,是一种糖代谢紊乱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患病者为2型糖尿病,属于非依赖性的胰岛素缺失,少部分患病者为1型糖尿病,属于依赖型的胰岛素缺失,其发病可能性为4%左右,死亡率偏高,紧随各类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环境及饮食结构等因素的改变,致使糖尿病逐渐向高发病率、年轻化发展,如何有效治疗糖尿病迫在眉睫。许多病患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对西药的服用有些犹豫,害怕用药量过大,费用过高且有副作用及并发症,使得肝肾功能受损。由此可见,以中医方法治疗糖尿病尤为重要。我国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历史悠久,远在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里便有相关记载。汉朝的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详细论述了消渴病,方、法、药、理系统完整。例如“消谷善饥”“饮一斗、小便一斗”等三消之症,与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三多一少”相对应,其书里的《肾气丸》这一名方至今是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的有效配方。唐朝的孙思邈,其在《千金翼方》、《千金备急要方》里明确记载了消瘦、尿甜、体重减轻等消渴病症状,并指出耳聋、雀盲、节病等并发症,同时还按“上、中、下”三消对消渴病进行医治。
1临床资料
该组的33例病例皆被西医确诊为单纯性糖尿病,都与武汉1980年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皆未有高渗性非酮癥糖尿昏迷、感染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合并症。其中糖尿定性为(+~++++),空腹血糖高于7.2mmol/L。
2治疗方法
2.1肺热均伤(上消)的主要症状是口渴干燥、饮水过多,有时伴有身体燥热、浑身乏力、尿频尿急、尿量大等症状。舌边尖红,脉洪数、苔薄黄。医治法则:生津止渴、润肺清热。药方:消渴方加减:25克沙参、麦冬与花粉,20克生地、知母与天冬,15克党参。如果脉洪数大、舌苔黄厚、干燥则另加25克石膏,以达到生津止渴、清润肺胃的目的。
2.2胃热炽盛(中消)的主要症状是形体瘦弱、多饮多食,有时伴有身体倦怠、浑身乏力、便秘、唇干舌燥等症状,脉滑实有力、舌苔黄厚、干燥。医治法则:清胃泻火、养阴保津。药方:玉女煎加味:30克石膏,25克知母、牛膝与寸冬,20克生地与栀子,15克黄连。如果有便秘症状则另加20克玄参,以实现益水行舟之功。
2.3肾阴亏虚(下消)的主要症状是尿频尿急、尿量大且犹如膏脂,有时伴有阳痿遗精、腰酸腿软等症状。脉细数,舌红少苔。医治法则:固肾滋阴。药方:六味地黄丸加味:25克山药、20克生地、茯苓、泽泻、山萸肉与丹皮。如果虚火上炎、肾阴虚,有遗精、烦躁及失眠症状的,则需镇摄潜阳,清热养阴,另加25克牡蛎、龙骨与桑螵蛘,20克黄柏、知母。如果阳痿早泄、腰酸腿软、脉细无力、舌淡苔白,则是肾阴阳俱虚,则需固肾滋肾、温肾助阳,另加25克肉桂,20克金樱子,15克附子、桑螵蛸、复盆子。
3治疗结果
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除,尿糖定性(-),空腹血糖高于6.0mml/L,三个月未复发病患共7例。显著疗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尿糖定性(--+),空腹血糖降到6.0mml/L~7.8mml/L,疗效可保持三个月以上病患共24例。状况好转: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逐渐转好,尿糖定性(++~+++),空腹血糖与原先相比有所降低病患共16例。无效治疗:治疗后没有转好或者合并症增加的病患共12例。在用药阶段对病例进行了全面观察,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总的有效率约为80%左右。
4讨论
中医学从以下几方面对糖尿病的治疗进行定位。①整体进行调节:中医学以为糖尿病的病因与肾、脾、肝、肺等脏腑功能的失调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学以为,在治疗过程中应从整体进行调节,通过整体性调理,以完成糖尿病的治疗,并避免并发症的出现。②一定程度上起到降糖的作用:中医药的降糖也许有着与胰岛素刺激物或者胰岛素样相类似的功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敏感性;综合靶效应。中医药在这一方面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③防治慢性并发症:虽然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唯一或者主要的原因,不过不是并发症的唯一原因。有的病患血糖控制的较好但并发症依旧未减少,这是由于2型糖尿病属于多因素疾病,需全面对血黏度、血压、血脂及血糖的四高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减少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可能性。这正与中医学多靶点、多渠道的整合功用相符。④减缓症状:糖尿病症状和指标不成正比,血糖得以正常控制,但口干舌燥、全身乏力等症状依旧存在,中医药可以有较好的治疗效果。⑤重在预防,注重糖耐量降低的影响:我国中医学非常注重上工治未病的观点:在生病之前先预防,做到防微杜渐。在糖耐量降低无证可辩时采取微观辨证方法,依靠食疗、部分补虚的中药和气功导引等进行早期预防,对糖尿病早期——糖耐量降低的预防与治疗,不仅能够避免其向糖尿病转变,还可以保健养生。
参考文献
[1]臧红.李岩松.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2)
[2]汤婷蓉.TANG Ting-rong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几点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10)
[3]孙庆华.中医治疗糖尿病33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7)
[4]叶淑凤.中药治疗糖尿病89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