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考古现场作为文物出土的第一现场,其安全保护的技术及方法滞后,存在着人力不足、设备匮乏、手段落后等不利因素,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考古现场人身安全 本体安全 资料安全 考古现场大、小环境安全类型 制度保障和技术保障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考古学迎来黄金时代,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考古项目数量激增,科技应用日益广泛,重要发现层出不穷,课题研究屡有突破,发掘报告大量出版。南京市文博事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蓬勃兴旺的良好态势。在政府和文物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及倾力支持下,博物馆内的安全保护工作在资金投入、设施配备、方式方法和管理水平上发生了极大地改观。然而作为文物出土第一现场的考古现场,其安全保护的技术及方法仍显滞后,存在着人力不足、设备匮乏、手段落后等不利因素,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工作实践,对加强和改进考古现场安全保護工作谈些粗浅的认识。
考古现场的安全保护是关乎考古工作能否圆满完成的至关重要环节,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作,它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庞杂,需要考虑和应对多个方面的复杂情况。
保证考古现场的安全,重点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安全工作:一是考古工作人员在考古工地的人身安全;二是出土遗迹和遗物的本体安全;三是考古资料的安全。以上这些方面,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在现场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因受资金、人员、设备和环境等因素影响,考古现场的安全问题存在很大的漏洞和不足。考古现场安全工作要真正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就必须从源头抓起。针对考古工地项目、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工作人员以及出土文物、遗迹和遗物的特点,通过对相关技术和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有的放矢地形成一套技术先进、手段科学、适应实际、切实可行的考古现场安全防范体系,切实提高安全管理实效,更好地为考古现场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考古工地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大环境安全和小环境安全两个类型,其基本内容见图1。考古现场大环境安全中的大环境主要指考古工作面对的自然和气候环境。南京地下水资源丰富,如何有效地处理地下水对发掘区的影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难题。每年频发的雨水,特别是六七月间的梅雨天气极大地影响考古工作,对现场安全工作提出很高的要求。
考古现场小环境安全中的小环境,主要指考古现场所面临的实际安全问题,也是考古现场安全面对的落脚点,主要有:
①考古现场人员安全。人员安全问题是考古现场安全的基础,在考古现场考古人员所面对的安全隐患多种多样。主要有考古劳务用工人员情况复杂;烈日下劳作形成的日光灼伤和中暑风险;因发掘工具使用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探方过深有坑璧坍塌及意外坠物砸伤;人员在隔梁走动时意外坠落摔伤;发掘区位于崖壁下,有落石的风险等。
②考古现场文物安全。考古现场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文物本体的安全。考古现场对出土文物采取临时性安全保障措施以确保文物的安全,包括对发现的文物予以及时抢救和处理。同时实施必要的保护预防措施,降低发掘现场对出土文物的损坏。
③考古现场信息安全。数码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辅助管理、远程监控系统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野外考古现场的信息提取、存储和传输带来了巨大便利,但同时也埋下泄密、截收、窃听、篡改和伪造的隐患。
以往考古队在每项考古工作开展前,都会对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预判,并采取相应的防护办法和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权宜之计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是现场的安全规章制度并未得到完全落实,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闭环管理模式。其次是安全保护手段过于简陋粗糙,考古资料没有集中专门管理。再者是安全保护措施没有形成体系,不能及时发现各种危险和隐患。最后是各类遗迹临时性保护措施受资金等因素制约过于简单,不能彻底解决其存在的隐患。
为解决考古现场的安全工作,主要应从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上予以保障。重点内容见图1。
一、制度保障
1.全面实施考古现场安防专业人员负责制。考古领队是考古工地的最高领导,他们具有较强的考古专业素养,既负责业务又兼管安全责任。这种模式有利于考古现场的集中统筹管理,但客观上分散了领队的专注力,极有可能导致考古现场安全管理失控。消除这一隐患的有效方法就是推行考古现场安防专业人员负责制,即在领队的统一管理下,由专职人员负责考古现场的安防工作。考古发掘单位可根据本单位人事、经费等方面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组建专职安保人员队伍。一是从本单位安保人员中抽调组建队伍,或与专业保安公司签订合同。二是在考古现场所在地临时聘用符合安保工作需要的人员,在进行必要的安保业务培训后上岗。三是主动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积极建立与地方各级公安机关的联动、联防机制,为考古发掘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2.深入推行临时雇用人员准入登记制度。对临时雇用人员推行严格的准入登记制度,对于保障考古现场及出土文物的安全意义十分重大。要根据工作需要,详细制订临时雇用人员应当具备的年龄、文化程度、体能标准等条件,更要注重对雇用人员文物保护意识、思想道德水平的考察。对于初步符合条件的人员,还应进行与考古有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及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正式成为临时雇用备选人员。对于最终被选中、实际参与考古发掘工作的雇用人员,考古领队还应对其工作成效进行认真评估,凡实际表现与工作要求差距过大的解除雇佣关系。
3.科学划定考古现场安保隔离禁区与核心禁区。考古现场容易引发群众围观,地下文物及出土文物极易发生因人群拥挤踩踏导致的损毁灭失,一些不法人员也会借着人多混乱之机实施盗抢。为此,在考古现场设立禁区,把围观人群阻止于禁区之外,既能保证围观人群的安全,又能有效防止文物意外损毁、失窃。在考古发掘正式开始前,划定考古核心禁区范围,除考古专业技术人员外,其他任何人均不得进入该禁区。在核心禁区以外划定考古隔离禁区界限,设立围栏或警戒线,悬挂警戒标志、警示标语等,由专职安保人员负责值守,必要时可请求当地警方设置警戒线及标志,严禁任何人员进入该禁区。对于依照规定或根据考古工作需要临时获准分别进入前述两类禁区的考古人员及专职安保人员,均要进行登记签认备查,严禁任何未经登记的人员进入禁区。 ④合理配置考古现场安保物防设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对考古现场采取必要的物防措施是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手段。现阶段可充分考虑考古现场实际,因地制宜地选用不同类型的物防设施,如网格式防盗栅栏、金属质地的围栏、隔离刺网、简易防盗门等安保设施,确实不具备条件的也可安装缠绕刺绳或钉有铁蒺藜的竹质或木质材质的安保设施。这些设施应当具备较强的阻挡通过、防止翻越等功能,实现对考古现场的防护隔离效果。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一切有效的方式方法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⑤制定考古现场安保应急预案。不同考古项目的发掘现场因地质、季节、天气及所处地点等条件的差异,安全管控的重点应有所不同。但是象可能遭遇的极端天气、突发停电、現场文物被盗、被抢等,则是比较具有共性的隐患问题,我们要认真回顾总结、深入反思本部门及同行业内曾经遇到的特殊状况,分别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定期对预案进行应用效果评价,对照新环境、新情况进行修订完善。在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之前,要在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制定专属本次考古工作具体实用的应急方案,明确规定遭遇突发情况时,考古现场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具体实际职责以及各项应对措施的操作程序,使之具备更强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组织考古小组全体人员提前学习演练,人人熟知,以便在特殊情况突然出现时,考古现场的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处变不惊、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因素造成的损失。
⑥严格执行考古现场安保问责制。保护文物、保护考古现场的安全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不履行职责或未全面完整地履行职责,导致考古现场的文物损坏或被盗抢的部门及个人都必须受到严格问责。只有追究文物保护中缺位的相关部门责任,对失职、渎职者予以惩戒,才能让缺位的部门尽快归位,为考古现场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保护网”。
二、技术保障
目前考古现场配置安防监控系统已成为一种趋势,主要运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将考古工地监控中心的数据通过远距离无线传输设备,跨区域传送到发掘单位监控系统的监控计算机上。监控室值班人员协同考古现场保卫人员可24小时对工地实施监控,将考古工地安防纳入监控系统,及时预警因环境、治安情况突变变化对考古发掘现场和文物产生的破坏,保护相关人员和财产安全,为及时打击文物犯罪创造条件,起到提前预警、争取出警时间、延缓非法活动、缩小被破坏范围、方便事后追溯查证的重要作用。同时可有效减轻安保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增加考古现场安防系统的安全性。并且还可对考古发掘活动进行全过程、多角度记录,这既可实现对出土文物的全程安全监控,又可将文物发掘中的文化层信息全方位记录,为出土文物的长期保存积累必要的基础资料。
①加装报警探测器,用于考古人员退场后对考古现场进行入侵监视。将报警探测器就近接入网络型摄像机自带的报警端口,通过网络传输、交换以及现场网络录像机的编程,可以方便地对考古现场的报警探测器进行布、撤防操作,实现对考古现场入侵事件的实时监测、报警及联动。通过4G网络远端的监控中心也可以同步进行监测。
②安装红外高清网络摄像机,实时监控考古现场的发掘情况,并对可能发生的盗窃行为起到威慑作用,同时为事件调查提供有力证据。
③全面引进和利用GIS电子信息技术,对考古现场的安防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GIS技术逐渐引起国内考古界的重视,逐步应用于考古方面。通过对数码相机及监控录像生成的影音数据、图像数据、考古发掘人员记录的文字资料、环境监测系统记录的实时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归类、编码、矢栅一体化处理,建立相应的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依托这一数据库进行查询、分析、统计、3D模拟等,就等于搭建了GIS信息系统。不但有利于提高研究工作,也能为发掘和保护工作提供各种方案,同时电子地图和电子监控也可以相辅相成。
以上技术广泛运用于考古野外现场,将极大降低考古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以下五点:一是采用加密技术,确保系统的安全性。用户登录时,在网络中传输的用户名和密码信息经过128位DES加密处理,他人无法通过网络截取用户信息。在监控中心数据库,用户名和密码同样也应采用加密技术进行存储,保证系统信息的安全性。另外,所有硬件设备均可设置密码并且通过网络防火墙进行保护,用户权限可根据需要做细致的设置,非管理人员无法随便操作系统。二是做好系统的维护工作,做好系统运行值班和交接班记录,明确责任时间段。三是考古工地的视频资料应确保完整,任何人不得随意删减、损毁、破坏。四是考古工地多在旷野之中,必须做好防雷安全。五是考古工程结束后做好系统设备回收,检测养护,以便再次使用,降低工作成本。
上述所有的采集、传输、存储、监控等环节均基于基础网络的架设,但还需考虑到考古野外工作多为偏远郊区的实际情况。野外供电、无线信号、图像传输、野外环境等因素都是开展技术安防所需涉及的问题。目前技术难点基本都已能攻克,实时手机监控成为一种趋势,但最终安防设备的选择应根据资金投入而定。
【关键词】考古现场人身安全 本体安全 资料安全 考古现场大、小环境安全类型 制度保障和技术保障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考古学迎来黄金时代,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考古项目数量激增,科技应用日益广泛,重要发现层出不穷,课题研究屡有突破,发掘报告大量出版。南京市文博事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蓬勃兴旺的良好态势。在政府和文物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及倾力支持下,博物馆内的安全保护工作在资金投入、设施配备、方式方法和管理水平上发生了极大地改观。然而作为文物出土第一现场的考古现场,其安全保护的技术及方法仍显滞后,存在着人力不足、设备匮乏、手段落后等不利因素,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工作实践,对加强和改进考古现场安全保護工作谈些粗浅的认识。
考古现场的安全保护是关乎考古工作能否圆满完成的至关重要环节,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作,它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庞杂,需要考虑和应对多个方面的复杂情况。
保证考古现场的安全,重点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安全工作:一是考古工作人员在考古工地的人身安全;二是出土遗迹和遗物的本体安全;三是考古资料的安全。以上这些方面,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在现场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因受资金、人员、设备和环境等因素影响,考古现场的安全问题存在很大的漏洞和不足。考古现场安全工作要真正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就必须从源头抓起。针对考古工地项目、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工作人员以及出土文物、遗迹和遗物的特点,通过对相关技术和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有的放矢地形成一套技术先进、手段科学、适应实际、切实可行的考古现场安全防范体系,切实提高安全管理实效,更好地为考古现场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考古工地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大环境安全和小环境安全两个类型,其基本内容见图1。考古现场大环境安全中的大环境主要指考古工作面对的自然和气候环境。南京地下水资源丰富,如何有效地处理地下水对发掘区的影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难题。每年频发的雨水,特别是六七月间的梅雨天气极大地影响考古工作,对现场安全工作提出很高的要求。
考古现场小环境安全中的小环境,主要指考古现场所面临的实际安全问题,也是考古现场安全面对的落脚点,主要有:
①考古现场人员安全。人员安全问题是考古现场安全的基础,在考古现场考古人员所面对的安全隐患多种多样。主要有考古劳务用工人员情况复杂;烈日下劳作形成的日光灼伤和中暑风险;因发掘工具使用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探方过深有坑璧坍塌及意外坠物砸伤;人员在隔梁走动时意外坠落摔伤;发掘区位于崖壁下,有落石的风险等。
②考古现场文物安全。考古现场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文物本体的安全。考古现场对出土文物采取临时性安全保障措施以确保文物的安全,包括对发现的文物予以及时抢救和处理。同时实施必要的保护预防措施,降低发掘现场对出土文物的损坏。
③考古现场信息安全。数码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辅助管理、远程监控系统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野外考古现场的信息提取、存储和传输带来了巨大便利,但同时也埋下泄密、截收、窃听、篡改和伪造的隐患。
以往考古队在每项考古工作开展前,都会对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预判,并采取相应的防护办法和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权宜之计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是现场的安全规章制度并未得到完全落实,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闭环管理模式。其次是安全保护手段过于简陋粗糙,考古资料没有集中专门管理。再者是安全保护措施没有形成体系,不能及时发现各种危险和隐患。最后是各类遗迹临时性保护措施受资金等因素制约过于简单,不能彻底解决其存在的隐患。
为解决考古现场的安全工作,主要应从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上予以保障。重点内容见图1。
一、制度保障
1.全面实施考古现场安防专业人员负责制。考古领队是考古工地的最高领导,他们具有较强的考古专业素养,既负责业务又兼管安全责任。这种模式有利于考古现场的集中统筹管理,但客观上分散了领队的专注力,极有可能导致考古现场安全管理失控。消除这一隐患的有效方法就是推行考古现场安防专业人员负责制,即在领队的统一管理下,由专职人员负责考古现场的安防工作。考古发掘单位可根据本单位人事、经费等方面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组建专职安保人员队伍。一是从本单位安保人员中抽调组建队伍,或与专业保安公司签订合同。二是在考古现场所在地临时聘用符合安保工作需要的人员,在进行必要的安保业务培训后上岗。三是主动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积极建立与地方各级公安机关的联动、联防机制,为考古发掘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2.深入推行临时雇用人员准入登记制度。对临时雇用人员推行严格的准入登记制度,对于保障考古现场及出土文物的安全意义十分重大。要根据工作需要,详细制订临时雇用人员应当具备的年龄、文化程度、体能标准等条件,更要注重对雇用人员文物保护意识、思想道德水平的考察。对于初步符合条件的人员,还应进行与考古有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及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正式成为临时雇用备选人员。对于最终被选中、实际参与考古发掘工作的雇用人员,考古领队还应对其工作成效进行认真评估,凡实际表现与工作要求差距过大的解除雇佣关系。
3.科学划定考古现场安保隔离禁区与核心禁区。考古现场容易引发群众围观,地下文物及出土文物极易发生因人群拥挤踩踏导致的损毁灭失,一些不法人员也会借着人多混乱之机实施盗抢。为此,在考古现场设立禁区,把围观人群阻止于禁区之外,既能保证围观人群的安全,又能有效防止文物意外损毁、失窃。在考古发掘正式开始前,划定考古核心禁区范围,除考古专业技术人员外,其他任何人均不得进入该禁区。在核心禁区以外划定考古隔离禁区界限,设立围栏或警戒线,悬挂警戒标志、警示标语等,由专职安保人员负责值守,必要时可请求当地警方设置警戒线及标志,严禁任何人员进入该禁区。对于依照规定或根据考古工作需要临时获准分别进入前述两类禁区的考古人员及专职安保人员,均要进行登记签认备查,严禁任何未经登记的人员进入禁区。 ④合理配置考古现场安保物防设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对考古现场采取必要的物防措施是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手段。现阶段可充分考虑考古现场实际,因地制宜地选用不同类型的物防设施,如网格式防盗栅栏、金属质地的围栏、隔离刺网、简易防盗门等安保设施,确实不具备条件的也可安装缠绕刺绳或钉有铁蒺藜的竹质或木质材质的安保设施。这些设施应当具备较强的阻挡通过、防止翻越等功能,实现对考古现场的防护隔离效果。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一切有效的方式方法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⑤制定考古现场安保应急预案。不同考古项目的发掘现场因地质、季节、天气及所处地点等条件的差异,安全管控的重点应有所不同。但是象可能遭遇的极端天气、突发停电、現场文物被盗、被抢等,则是比较具有共性的隐患问题,我们要认真回顾总结、深入反思本部门及同行业内曾经遇到的特殊状况,分别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定期对预案进行应用效果评价,对照新环境、新情况进行修订完善。在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之前,要在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制定专属本次考古工作具体实用的应急方案,明确规定遭遇突发情况时,考古现场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具体实际职责以及各项应对措施的操作程序,使之具备更强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组织考古小组全体人员提前学习演练,人人熟知,以便在特殊情况突然出现时,考古现场的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处变不惊、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因素造成的损失。
⑥严格执行考古现场安保问责制。保护文物、保护考古现场的安全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不履行职责或未全面完整地履行职责,导致考古现场的文物损坏或被盗抢的部门及个人都必须受到严格问责。只有追究文物保护中缺位的相关部门责任,对失职、渎职者予以惩戒,才能让缺位的部门尽快归位,为考古现场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保护网”。
二、技术保障
目前考古现场配置安防监控系统已成为一种趋势,主要运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将考古工地监控中心的数据通过远距离无线传输设备,跨区域传送到发掘单位监控系统的监控计算机上。监控室值班人员协同考古现场保卫人员可24小时对工地实施监控,将考古工地安防纳入监控系统,及时预警因环境、治安情况突变变化对考古发掘现场和文物产生的破坏,保护相关人员和财产安全,为及时打击文物犯罪创造条件,起到提前预警、争取出警时间、延缓非法活动、缩小被破坏范围、方便事后追溯查证的重要作用。同时可有效减轻安保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增加考古现场安防系统的安全性。并且还可对考古发掘活动进行全过程、多角度记录,这既可实现对出土文物的全程安全监控,又可将文物发掘中的文化层信息全方位记录,为出土文物的长期保存积累必要的基础资料。
①加装报警探测器,用于考古人员退场后对考古现场进行入侵监视。将报警探测器就近接入网络型摄像机自带的报警端口,通过网络传输、交换以及现场网络录像机的编程,可以方便地对考古现场的报警探测器进行布、撤防操作,实现对考古现场入侵事件的实时监测、报警及联动。通过4G网络远端的监控中心也可以同步进行监测。
②安装红外高清网络摄像机,实时监控考古现场的发掘情况,并对可能发生的盗窃行为起到威慑作用,同时为事件调查提供有力证据。
③全面引进和利用GIS电子信息技术,对考古现场的安防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GIS技术逐渐引起国内考古界的重视,逐步应用于考古方面。通过对数码相机及监控录像生成的影音数据、图像数据、考古发掘人员记录的文字资料、环境监测系统记录的实时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归类、编码、矢栅一体化处理,建立相应的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依托这一数据库进行查询、分析、统计、3D模拟等,就等于搭建了GIS信息系统。不但有利于提高研究工作,也能为发掘和保护工作提供各种方案,同时电子地图和电子监控也可以相辅相成。
以上技术广泛运用于考古野外现场,将极大降低考古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以下五点:一是采用加密技术,确保系统的安全性。用户登录时,在网络中传输的用户名和密码信息经过128位DES加密处理,他人无法通过网络截取用户信息。在监控中心数据库,用户名和密码同样也应采用加密技术进行存储,保证系统信息的安全性。另外,所有硬件设备均可设置密码并且通过网络防火墙进行保护,用户权限可根据需要做细致的设置,非管理人员无法随便操作系统。二是做好系统的维护工作,做好系统运行值班和交接班记录,明确责任时间段。三是考古工地的视频资料应确保完整,任何人不得随意删减、损毁、破坏。四是考古工地多在旷野之中,必须做好防雷安全。五是考古工程结束后做好系统设备回收,检测养护,以便再次使用,降低工作成本。
上述所有的采集、传输、存储、监控等环节均基于基础网络的架设,但还需考虑到考古野外工作多为偏远郊区的实际情况。野外供电、无线信号、图像传输、野外环境等因素都是开展技术安防所需涉及的问题。目前技术难点基本都已能攻克,实时手机监控成为一种趋势,但最终安防设备的选择应根据资金投入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