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一花一叶中浪漫成长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xi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认为,最好的亲子陪伴,就是带孩子拥抱大自然,把星空、月光、野花、大树、青草、湖水映入孩子的身心,让他们养成温柔敦厚的心灵。

1


  那一年,之所以决定在这里买房子,是因为离家不远处,有一大片茂盛的杂木林。
  这片杂木林是森林公园的一部分。
  穿过这片林子,是一个平缓的山坡。山坡下面,横着几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湖泊边上立着几个又高又瘦的铁人,他们的姿势互相回应,憨态可掬。沿着一条小溪流,可以走到一片橡树群,再往前去,就是绿草如茵的草坪和连绵的湿地了。
  有一天,我出于好奇,略略数一数林子里有多少种树。榆、杨、槐、柳、桦、榛、栾、栗、梧桐、香椿、银杏,桃、李、杏、柿、山枣、桑、山楂,间或有海棠、塔松、雪松、白皮松、香柏,这还只是我能叫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就不必说了。
  它们蓬勃生长着,谁也不嫌弃谁,互相喜歡着,簇拥着,扶持着,组织出一个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世界。

2


  早春时节,我带着两个孩子到杂木林去。林中树木吐出无数新芽,嫩黄、浅紫、新绿、粉红、浅褐、蟹青……孩子们一一抚摸着它们,想象着新芽展开后的样子。
  当初夏时节到来,大约端午节前后,两个孩子站在家里的阳台上,隐约听见第一声布谷鸟鸣时,他们俩出神好一会儿,然后跑向我:“您没听见布谷鸟的声音吗?妈妈,我们快到林子里去,野鸭子该来了吧?黑天鹅快孵窝了吧?山楂树开花没有哇?”
  我们小跑着来到杂木林,漫天漫地的绿叶正沐浴着阳光,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斑斑点点。女儿忽然想起一冬天没看见黑天鹅了,她拉着我的手朝湖边走;儿子被林子里的鸟声引着,他发誓一定要看清楚布谷鸟到底长什么样子。
  到了秋天,几阵秋雨过后,一个个憨态可掬的蘑菇顶开疏松潮润的泥土,从松针、败叶里探出头来,好奇地倾听着林子周围芒草结穗的声音。孩子们跑前跑后,时不时为草丛中的小野果惊呼。
  霜降之后,山坡上的柿子渐渐红了,银叶黄了,一眼望去,层林尽染,五彩斑斓。孩子们出神地凝视着这大自然的奇观,不知此刻,他们心里是热烈还是宁静?
  有一年春天,下了一场三月桃花雪。雪压在树枝上,像一团团雪白松软的棉花。两个孩子爬起来,瞧一眼窗外,就往林子里跑。我和孩子爸爸和他们一起在洁白的雪地里奔跑,此时能听见大地苏醒的脉搏,心里非但不寒,还平添一份暖意。我问冷吗,他们摇摇头,脸蛋儿红扑扑的。太阳出来了,风一吹,大块的雪团从树上落下来,扑嗒,扑嗒,仿佛有一只大熊在附近走动。
  晚间的林子,有月时美,无月时也美,繁密的星星在天上眨眼,乌云一样的树影自成一幅图画,松虫、铃虫、纺织娘在林中鸣唱,那无数细碎而甜美的声音,如细雨轻拂大地,孩子们默不作声,静静聆听夜的声音。

3


  “一个人能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这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说过的话。一个能从小亲近自然,能从细微处欣赏世界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里,会一直保持他的天真和质朴,哪怕日后遭遇艰难困苦,踏进遍地荆棘,在看见一朵野花时也能心生爱意。
  而养成这样宝贵的性情,需要父母倾心倾情的爱的陪伴。
  亲子相伴,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陪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玩一玩,让孩子感知美,发现美。我深信这两个喜欢自然的孩子,也终将长成爱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人。
  编辑 乔可可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史铁生与张晓风的散文创作都有对人的个体生存、生死思考与人生体悟等重大命题的阐发,有深度和厚度。史铁生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厚重的体悟;张晓风所展示的是典雅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存在 哲学分析 史铁生 张晓风  史铁生的散文源于其自身困境的突围,表达了他对上帝、上苍与自然的敬畏,对宇宙、造化和存在本身,以及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对宿命、死亡和世界的思考,具有深刻而厚重的存在体验。张晓风的散文则关
期刊
摘 要:小说《边城》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描写了一首哀怨凄美的田园牧歌。湘西多民族的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湘西人的生命,他们因“歌”而来、因“歌”而往、伴歌而行、随歌而灭,在歌声中绽放了边城人生死爱怨的生命之美。  关键词:歌 生命 美 《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小说,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在他人生爱情、事业、名誉最得意的时候,他想要创作出一个无关目前的自己,甚至是相反
期刊
摘 要:本文围绕《讲故事的人》中的核心概念“记忆”和“经验”,聚焦本雅明针对“故事”在人类叙述发展中的衰退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对比小说、史诗和电影的不同叙事特征,结合本雅明的寓言式批评思想与弥赛亚历史观,探讨其救赎美学的实现可能。在机械复制时代,如何重新把握记忆与经验的再现,发挥“故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救赎”作用是值得当代学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讲故事的人》 记忆 经验 救赎  在《讲故
期刊
摘 要:故事是小说传达意义的主要载体,但其目的却大于故事。小说情节的起点、发展动力、目标都不应单纯用故事的标准去限定,有时,小说荒诞的形式和无逻辑的叙事都可以达成文学的意义。对于卡夫卡的《城堡》而言,叙事起点是回避现实逻辑的、不稳固的,叙事的过程是不断迷失又不断回归主线的,由此分别构成了它整体的荒诞和细节的充实与真实。在现实与荒诞之间,人性的自然形态成了沟通二者的纽带,在文本的客观分析上也成了由叙
期刊
陪伴的力量  期末考之后,儿子天天练习骑独轮车,要我陪着。目前他的水平还没办法独立上车起步,需要我在起步前10米搭把手。  这天傍晚我有点心不在焉,陪伴孩子时,要么看手机,要么打电话。在第5个电话挂断后,儿子终于忍无可忍,他不耐烦地跟我说:“妈妈,你能认真点吗?你没发现我一直摔倒吗?你影响我了。”我连忙收起手机说:“我挺认真地啊,这不一直努力跟你跑呢。”他说:“妈妈,我给你两个建议,一个是把电话收
期刊
摘 要:加勒比作家乔治·拉明喜把个人成长和民族成长融为一体,使得有关个人经历的叙事演变为被殖民的加勒比弱小民族的历史叙事。在其代表作《在我皮肤的城堡里》,作家将家庭成员关系的动态发展置于民族叙事之中,通过母子关系再现错综复杂的后殖民状态,从中揭示了加勒比民族认同建构所涉及的性别权利问题,凸显了殖民地社会一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身份认同危机,反映出拉明强烈的政治意识以及对加勒比民族认同的另类看法。
期刊
摘 要:《饥饿艺术家》和《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分别是卡夫卡和聚斯金德两位闻名世界的德语作家的经典作品,文本内涵的多元性和隐喻性及文本的写作手法都为研究者留下了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仅从“艺术家的孤独”主题出发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饥饿艺术家》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艺术家的孤独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饥饿艺术家》是他创作晚期的作品,也是他喜
期刊
没人告诉我,  也没人知道:  风从哪儿来,  风往哪儿跑。  风从一个地方来,  飞得快,飞得急,  我跟不上风的步子,  跑也来不及。  可要是我不再抓住  风筝的一根线,  风筝就随风飘去,  飘一天,飘一晚。  无论风筝飘哪儿,  只要我找得见,  我知道风一定  也到了那边。  我就能告诉人们  风往哪儿跑。  可风从哪儿来,  谁也不知道。  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1882年—195
期刊
摘 要:在当前的中国文坛,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将民间的生命个体从演绎社会历史规律的宏大叙事中抽离,放在一个全新的人学坐标上进行审视,形成了当代文学中民间人性叙事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本文从孤独的世界、迷惘的寻找两方面对《一句顶一万句》中的审美内蕴进行解读。  关键词:刘震云 精神孤独 话语沟通  如何认知和表现中国底层百姓的行为方式和内心状态,是中国现当代乡土叙事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这是因为底
期刊
牯岭路上的公园  一退休就决定去南京女儿家住,外孙女秋秋刚两岁,正需要人照顾。这是件两全其美的事。  那时的火车慢,从南昌到南京,下午一点钟动身要第二天早晨才能到。清早火车抵达南京,女婿女儿把我们接到西康新村的家里。我轻手轻脚走到床边,是那么迫切地想看到外孙女秋秋,她还在熟睡,红扑扑的小脸蛋十分好看。  我们吃过饭,秋秋醒了,女儿抱着她来和我们认识。这小家伙原本是不喜欢和生人打交道的,看到我们却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