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瑰宝,当代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去承担传承与发展中国国学文化的责任,从基础教育开始,奠定中国儿童的国学底蕴,提升他们的国学修养,小学语文是传承国学经典的重要平台,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国学经典的重要传播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国学经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0-0135-01
1.诵读积累,让经典陶冶情操
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国学经典诵读也是如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诵读,诵读能够帮助学生逐渐领悟文章内涵,掌握语感、语境,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都会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诵读的积累,合理安排诵读时间,每周的语文早读课时间,都是學生诵读的最佳时间。诵读的内容根据年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低年级的孩子正是一个“繁花似锦、匆忙而迷乱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未形成,因此,我们要用经典来浸润他们的精神世界。《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些经典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可选择一名诵读能力优秀的学生作为领读,全体学生一同诵读。或者在音乐中诵读,或拍手读,还可以接龙读,这些丰富的诵读形式,能有效刺激学生的诵读欲望,陶冶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年级的可安排《笠翁对韵》、《论语》、《唐诗三百首》等国学经典,高年级的可安排《千字文》、《宋词》、《诗经》等国学经典。
2.趣味教学,让经典充满趣味乐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趣味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因此,国学教育只有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动力。生活化就是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事物与经历的事情,将它们与国学经典的学习结合起来,直观化、形象化地理解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然后学生再将从中学到的知识和道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真正使国学经典发挥学以致用的作用。记得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翁卷的《乡村四月》中“蚕”这个生字时,老师先让学生说说如何记住字形,然后老师介绍蚕在当时社会的作用。为了加深印象,老师出示了“鸿是江边鸟”,让学生根据“蚕”这个生字,对出上联。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最后对出了上联——“蚕为天下虫”。这样的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还对“蚕”这个生字在字形字义上都有了深刻领悟,更为重要的是对我国经典的对对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可谓“一石三鸟”。
3.活学活用,让经典焕发活力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国学经典中有许多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不仅要诵读积累,还要求在平时写作或与人交往时适当运用,促进经典名句从“古人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五年级的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生病在家休养一个月,一位学生在看望老师时,突发奇想,要送给老师一首诗。在酝酿一周后,做出了一首《谢师对韵》:“师对生,慈对爱。谈笑对风生。品茶对拼盘,包饺对赏灯。慈善目,和煦语。宽容对批评。笑颜漾嘴角,厚德现谈吐。体验盲人促爱心,故事比赛催操练。谆谆教导,朗读分享要坚持。循循善诱,习作细节勿粗心。伤对痛,药对膏。憔悴对倦容。着急对焦虑,牵挂对思念。议论纷,众说纭。惊诧对好奇。女生写信忙,男生急跺脚。他师上课习惯,作业质量骤下降。作业虽少,内心依旧空荡荡。笑声依旧,只是有别师颜改。祝对愿,盼对望。愈合对康复。心平对气和,心想对事成。众生讶,心喜溢。欢呼对雀跃。平静一笑破,生疏抛九天。柔柔轻声询长短,阵阵细语问寒暖。回音似嘹,大珠小珠噼啪落。举手如林,课堂笑声终再起。”这得益于平常诵读的《笠翁对韵》,时时读,常常背。在诵读与背诵中,虽然对其中的意思不甚了解,但其韵律美,学生已经深受其感染。因此,那景那情,就会促使学生产生创作的欲望。内容虽稚嫩,但情感却是真挚的。读国学经典,用国学经典,可以提高他们学习国学经典的动力。
4.课后留趣,让经典走进生活
新课标设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积累经验,培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经典诵读活动无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内容。我国许多经典诗文反映了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可以在实践活动课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吟诵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皮日休的诗《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其它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还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制成电子手抄报或自己创作的手抄报。学生在收集资料和创作手抄报的过程,就是他们与国学经典的对话过程,这样的过程,使他们再次走近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
总之,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正如“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经典,让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光彩,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1]宋文祖.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进国学经典[J].课程教育研究,2017(44):4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国学经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0-0135-01
1.诵读积累,让经典陶冶情操
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国学经典诵读也是如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诵读,诵读能够帮助学生逐渐领悟文章内涵,掌握语感、语境,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都会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诵读的积累,合理安排诵读时间,每周的语文早读课时间,都是學生诵读的最佳时间。诵读的内容根据年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低年级的孩子正是一个“繁花似锦、匆忙而迷乱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未形成,因此,我们要用经典来浸润他们的精神世界。《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些经典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可选择一名诵读能力优秀的学生作为领读,全体学生一同诵读。或者在音乐中诵读,或拍手读,还可以接龙读,这些丰富的诵读形式,能有效刺激学生的诵读欲望,陶冶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年级的可安排《笠翁对韵》、《论语》、《唐诗三百首》等国学经典,高年级的可安排《千字文》、《宋词》、《诗经》等国学经典。
2.趣味教学,让经典充满趣味乐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趣味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因此,国学教育只有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动力。生活化就是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事物与经历的事情,将它们与国学经典的学习结合起来,直观化、形象化地理解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然后学生再将从中学到的知识和道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真正使国学经典发挥学以致用的作用。记得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翁卷的《乡村四月》中“蚕”这个生字时,老师先让学生说说如何记住字形,然后老师介绍蚕在当时社会的作用。为了加深印象,老师出示了“鸿是江边鸟”,让学生根据“蚕”这个生字,对出上联。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最后对出了上联——“蚕为天下虫”。这样的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还对“蚕”这个生字在字形字义上都有了深刻领悟,更为重要的是对我国经典的对对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可谓“一石三鸟”。
3.活学活用,让经典焕发活力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国学经典中有许多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不仅要诵读积累,还要求在平时写作或与人交往时适当运用,促进经典名句从“古人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五年级的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生病在家休养一个月,一位学生在看望老师时,突发奇想,要送给老师一首诗。在酝酿一周后,做出了一首《谢师对韵》:“师对生,慈对爱。谈笑对风生。品茶对拼盘,包饺对赏灯。慈善目,和煦语。宽容对批评。笑颜漾嘴角,厚德现谈吐。体验盲人促爱心,故事比赛催操练。谆谆教导,朗读分享要坚持。循循善诱,习作细节勿粗心。伤对痛,药对膏。憔悴对倦容。着急对焦虑,牵挂对思念。议论纷,众说纭。惊诧对好奇。女生写信忙,男生急跺脚。他师上课习惯,作业质量骤下降。作业虽少,内心依旧空荡荡。笑声依旧,只是有别师颜改。祝对愿,盼对望。愈合对康复。心平对气和,心想对事成。众生讶,心喜溢。欢呼对雀跃。平静一笑破,生疏抛九天。柔柔轻声询长短,阵阵细语问寒暖。回音似嘹,大珠小珠噼啪落。举手如林,课堂笑声终再起。”这得益于平常诵读的《笠翁对韵》,时时读,常常背。在诵读与背诵中,虽然对其中的意思不甚了解,但其韵律美,学生已经深受其感染。因此,那景那情,就会促使学生产生创作的欲望。内容虽稚嫩,但情感却是真挚的。读国学经典,用国学经典,可以提高他们学习国学经典的动力。
4.课后留趣,让经典走进生活
新课标设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积累经验,培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经典诵读活动无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内容。我国许多经典诗文反映了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可以在实践活动课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吟诵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皮日休的诗《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其它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还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制成电子手抄报或自己创作的手抄报。学生在收集资料和创作手抄报的过程,就是他们与国学经典的对话过程,这样的过程,使他们再次走近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
总之,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正如“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经典,让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光彩,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1]宋文祖.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进国学经典[J].课程教育研究,2017(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