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诗歌生活化哲理化的倾向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ilu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昂扬、奔放、恢宏的盛唐气象再也不复存在的时候,取而代之的是两宋文人以追求“平淡”为极境的现象。两宋诗坛上,在对唐代诗歌的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宋代诗歌呈现出一种与唐诗截然不同的风格,即更侧重于对个人情感或心性的体悟,对自然生命精神的感悟,以及对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的品悟,这就使得宋代的诗歌具有一种细腻的特征,呈现出简淡、内敛、细腻的风格。
  关键词:宋诗;体悟;简淡;内敛;细腻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075-02
  
  经过了极度繁盛的大唐帝国,历史的车轮辗转逶迤地来到了两宋时期,这时,昂扬、奔放、恢宏的盛唐气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两宋文人以追求“平淡”为极境的现象。清人蒋士铨在《辩诗》中说:“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
  面对唐代诗歌如此绚烂而又耀眼的诗歌成就,宋代文人只有另辟蹊径,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诗歌。因此,在两宋文坛上,在对唐代诗歌的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宋时的文人以追求“平淡”为极境,形成一种以平淡为美的美学境界。呈现出一种与唐诗截然不同的风格,即更侧重于对个人情感或心性的体悟,对自然生命精神的感悟,以及对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的品悟,这就使得宋代的诗歌具有一种细腻的特征。呈现出简淡、内敛、细腻的风格。以这种风格为背景,宋代的诗歌呈现出两个不同的表现:第一,倾向于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同时,在描写过程中更注重于对个人情感和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道理的思考与体悟;第二,即为诗歌哲理化的表现。
  一、生活化倾向
  生活化倾向,即宋诗对日常生活的侧重描写。在两宋时期,日常生活中很多的琐碎事物,都成为宋代文人吟诵的对象。例如苏东坡的《汲江剪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这首诗是苏轼于哲宗元符三年在海南儋州创作的,描写煎茶这件日常小事,然而却写的妙趣横生。纪昀评价这首诗说:“细腻而出一洒脱。”
  再如黄庭坚的《双井茶送子瞻》和《赣上食莲有感》。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就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双井茶送子瞻》)
  在对诗歌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的品味中,呈现出一种妙趣横生、机趣自然的风貌,也显现出宋代文人沉稳、平和、淡泊的精神风貌。
  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共房头角戢,更深兄弟思。实中有幺荷,拳如小儿手。令我念众雏,迎门索梨枣。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餐恐腊毒,素食则怀惭。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赏。(《赣上食莲有感》)
  整首诗仅仅只是“食莲”这么一件日常小事。全诗层层深入,面面铺开。由分食莲子,想起母亲把莲子分给孩子们的慈爱情景;由看到一颗颗莲子共生在莲房中的样子,更加深了对兄弟的思念;由莲心之苦表达出了关于处世人格的感想。
  曾季狸在《艇斋诗化》中说道:“山谷《赣上食莲》诗,读之知其孝弟人也。”此外,再如黄庭坚的《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演雅》、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杨万里的《小池》,还有苏东坡的名篇《咏海棠》等等诗歌。看他们所咏之物,食莲、海棠、猩猩毛笔、蝴蝶、荷等等,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之事、常见之物。这些题材,其中有的前人已写过,但宋人却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另辟蹊径,于这些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的事物之中注入了对个人情感或心性的省思,对自然生命精神的感悟。
  二、哲理化倾向
  哲理化倾向,即宋诗哲理化的表现。两宋文人在诗歌体材上对日常生活发掘的同时,在吟诵这些平凡的、常见的琐事细物中,体现出了前人所未能领会出来的“哲理之思”。
  后人评论“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以意胜”、“宋诗之美在气骨”等等,这筋骨、意、气骨便是宋代诗歌的骨髓。而最能体现这一本质特征的便是宋代诗歌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理趣。宋代诗歌中的理趣特征与宋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北宋建立之后,对佛教采取保护、鼓励的措施。各种佛教宗派因此兴盛起来,尤其是禅宗,迅速地推行起来之后,又主动吸收儒道两家的思想。
  到了北宋中叶,三教合一已成为一种时代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两宋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不同于前代文人,他们稳健、淡泊、入世而又超世。同时再加上理学思潮的影响,两宋时期的文人更加注重自身的“内省”。因而,在诗歌的创作上,总是能从一些平凡、平常的日常之事,挖掘出一番人生哲理。例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苏轼赴凤翔任重过渑池时有感而发,写给苏辙的一首诗。渑池,之前苏洵带苏轼、苏辙兄弟俩赴京赶考时曾经到过这里,五年后,故地重游,这地方却已物是人非,不禁感慨万千。想人生南北漂泊,居无定所,所过之处,如同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留指印。回过头来,却是鸿飞那复计东西。诗歌仅仅是围绕故地重游的一件小事,但诗中却引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元代刘埙在《隐居通议》中赞道:“‘鸿泥’之喻,真是造理”。
  再看苏轼那首家喻户晓的《题西林壁》更是理趣横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歌的前两句是描写庐山风貌,而写到后两句却笔锋一转,写出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哲理。整首诗歌道出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看待事物则会有不同的结果,言辞浅显,却寓意深远。尤其是后两句,更是成为警言流于后世。清代陈衍于在《宋诗精华》中赞道:“此诗有新思维,似未经人道过。”
  此外,还有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歌描写的是出游时的所见所感而又妙含理趣。所谓“寻芳”,即求圣人之道。儒家真理、圣贤境界并不虚无遥远,就在眼前的万事万物之中,在世界的生机洋溢、人情的温和从容之中,正如万紫千红,触处皆春。
  还有朱熹的那首《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年华易老,光阴易逝。诗歌劝人们要珍惜美好光阴,警戒少年们不要空白了少年头。这是一首劝学诗,却也是理趣盎然。除此之外,在诗歌中抒发人生哲理,充满理趣的诗作还有很多。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泗州僧迦塔》、朱熹的《水口行舟》等等作品。每一首诗歌都能发现妙理新意,充满了对人生以及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所以,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思潮和理学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宋代文人不像唐人那样“外向”,他们更趋于一种内敛、淡泊、平和的一种人生态度。因此,宋代的诗歌在向日常生活的深层次的发掘的同时,就呈现出一种细腻、内敛、平淡而又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哲理体悟的风格特征,表现出了宋代文人对人生、生活的深沉思考与感悟。宋代诗歌由此也呈现出了与唐诗截然不同的风貌。近代学者在对唐代诗歌和宋代诗歌作比较的时候评价道:“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些评论深刻地揭示出了唐宋诗歌内在的差异。而宋诗也与唐诗一起成为古代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参考文献:
  [1][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
  [2]黄庭坚撰,任渊等注,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3]陈衍编,秦克整理集评,《宋诗精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辛更儒,《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
  [5]缪钺,《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6]钱钟书,《谈艺录•诗分唐宋》,中华书局,1984年版。
  [7]刘埙撰,《隐居通议》,中华书局,1985年版。
  [8]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途径,又是实现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和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做好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企业党组织要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意识,把握全局,围绕中心,完善制度规范体系,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推动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
采用微波辐射技术降解典型溴代阻燃剂2,2’,4,4’-四溴联苯醚(BDE-47),以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GC)技术作为分析检测手段,研究了微波技术降解水溶液中BDE-47的影响因
以2-羟基-6-萘甲酸为原料,经过酯化、偶合、水解制得配体1,1'-联萘-2,2'-二羟基-6,6'-二甲酸,并以扩散法合成了一种新型二维BINOL-Sr金属有机框架(MOF(1)).配合
摘要: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构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模式是全球化时代发展、科学发展观、教育理念转变以及军队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国防生;教育模式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123-03    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模式,是指以国防生为核心,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