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学习的科学课探究教学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g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学生知识文化的载体,更对学生的世界观、科学观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下小学科学探究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结果却是:课程内容安排过于单一,偏于理论讲解,学生实践练习机会少。同时,科学探究授课方式使得老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导致老师与学生是两个相互分离的个体,教学质量日趋下降。本文将从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实践教学研究等方面来进行论证,并进而探讨其实际意义。
  相较于传统的科学探究课,融合实践的科学探究课让学生在实践项目的参与中体验、感悟。这种新型的授课方式不仅仅围绕课本内容开展,还努力将课本知识的讲解与实践进行融合,全方面、多方位地保障学生收获成长。为了促使科学探究课能够获得更好的转型与发展,需要老师从课本内容入手,深入挖掘每一位学生参加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根据他们的课堂具体表现,通过趣味性的引导方法,让学生能够把课本内容与实践观察有机融合起来,正确地理解科学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一、趣味科学探究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技术相互结合
  在进行科学实验项目操作的进程中,小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缺乏基础的认知,对于实验操作手段更是知之甚少。针对科学实验这一板块,未来的多媒体与课件相结合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方法,课程主要还是通过老师来讲述科学知识,并加入老师动手实验操作。为了解决这种教学方式所带来的负面问题,课堂可以加入多媒体与科学实验,将两者相互结合,产生一种新的应用体验方式,从内心深处唤醒学生对科学和实践参与的兴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操作时,应当让学生尝试亲手操作,并由此让学生有所思考,更有利于他们进行科学实验的创造。这种学生亲身实验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科学有更直观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并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通过体验的方式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并从侧面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学习《磁铁》这一课时,学生有较为粗浅的关于磁铁的基本知识,为了调动学习积极性,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课堂更开放。出示四个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实验任务,提供材料,让学生围绕某个任务,自行动手操作,从而体验、观察、发现、总结磁铁的性质。每个小组都可能形成不同的操作方法,借助多媒体功能,如,希沃白板、具有录像功能的无线投影等,打破空间限制,实现全班信息实时共享交互。
  二、传统文化情怀与学生科学体验式学习融合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文化独创性,拥有深厚的情感价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且能力大小因人而异。想要长时间地聚焦于一个项目,进行完整的实践过程,必须有一个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持续地进行探究。而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可以成为学习的载体,将学生的探究热情与能力最大化发挥,在实践的层面上开展多方位文化内涵的挖掘,进而帮助课程体系形成环环相扣的系列。
  例如,四年级“养蚕”这一单元,引导学生关注蚕一生的变化,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关于蚕的基本知识。老师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往往会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动手能力,主动“领养”各自的蚕宝宝,鼓励学生亲自去喂养它,并在喂养的过程中及时观察、记录蚕的一生。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会因为某些原因兴趣流失,半途而废。若想要使课程更加丰满,研究过程更有探究欲,便需要设置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比如,可以在养蚕中融入丝绸这一传统文化。丝绸,江南地区的学生并不陌生,可从丝绸是如何生产的问题入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借助当地资源,对跨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体验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建构科学概念。引导学生经历养蚕、采摘桑葉、搜集蚕沙、缫丝等过程,每日记录观察日记、绘制海报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观察与科学探究实践学习融合
  在引导学生形成学会观察的行为培养上,老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作为学生初期认识世界的引导者,在科学课程内容、实验开展、难点讲解等方面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因此,老师要选择一些有趣、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供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并积极鼓励他们通过实践途径去求解知识,从而帮助学生体验科学实践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例如,在“不同的季节”的体验学习中,如果老师硬性地灌输书本理论知识,内容枯燥,脱离生活,学生不仅不能理解,甚至会排斥学习,难以形成理想的学习效果。老师要及时采用观察实践教育方法,与之互动,从实践中引入“季节特征”的学习与重点。比如,将四季的变换与二十四节气融合,“四季”感悟的重点在于“天气”与“人的感知”的相关联系上,学生在感悟天气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周围动植物的变化、人体行为的变化。必要时可划分科学实践小组进行观察,看各小组的收获与感悟,老师做出最后的鼓励。因地制宜,学生可以围绕自己家乡的天气、动植物、衣食住行等的变化,展开调查研究。这样的科学实践项目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实践观察的行列当中,从中产生更为深刻的体验与认识。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可以保证学生以更加正确的学习态度投入之后的学习当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实践教学研究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活学活用,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使得学生能够与书本为友,以动手为乐,最终实现学生科学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汇入、交流、融合。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新课改“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的教学理念,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贴近实际生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本文在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日常教学实践,发现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了多个方面的知識内容,是一门集物理、化学、自然等方面的知识点于一体的学科。通过小学科学学习,不仅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生所接触的知识越来越广泛,所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丰富。如果老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直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将极大打消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
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态度的一个综合评价,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是一门蕴含许多知识同时又兼具实践精神的综合课。设置这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科学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及将科学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当前阶段,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有了更高要求,怎样才能促使小学科学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促使教学质量提升?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在每个领域,它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多媒体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事业,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
由于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适用于当前的小学课堂,甚至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需要在开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推进,对小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带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小学阶段教学工作内容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了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应用,以进一步增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在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也有所创新。将信息技术融
为了避免时效强化合金的晶界析出对断裂伸长率造成致命损失,提出一种原位热机械处理技术新方案。对7075Al合金在250°C下进行8道次等径角挤压变形,在制备超细晶基体的同时,将
在互联网非常普及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学方式不断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把互联网引入语文教学之中,既增添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推进,小学低年级的科学课堂也应运而生。科学是一门让低年级学生将知识与生活串联起来的学科,对学生科学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