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景观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又满足了城市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优秀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以人的需求为主要考察因素。
环境心理学 城市公园
植物景观设计
公园是城市中环境优美的休闲游憩空间,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健身、开展文化休闲活动的场所。随着生态观念的深入人心,城市居民渴望在城市中感受到自然风光,植物在城市公园的景观构成要素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植物造景也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但当前的公园植物景观存在着只重形式,却忽略了植物本身也是塑造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忽略了游人对植物景观的心理需求。在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只有能够满足游人心理需求的植物景观才能称为真正成功的作品。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人类活动、经验及社会、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尤其是物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探索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它的研究范畴包括了人对环境的知觉、认识及态度,人在环境中的空间行为(包括私密性、领域、个人空间等)以及人在环境中所受到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涉及了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多门学科。
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相马一郎指出:“以人的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其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与实验法、描述法和相关法,资料搜集的方式主要是访问面谈、回答问卷、画认知地图、行为场所观察等。其研究任务主要就是将大量的定性的内容,使用科学手段,定量化分析,提供环境设计所需要的符合人类心理需求的环境质量依据。其目的是利用和促进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升环境设计品质。
总的来说,环境心理学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领域,没有明显的边界,并且在不断的发展,核心是在各个不同学科中追求人与物质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在景观学角度看来,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揭示何种景观设计才适合人们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学问。它可以帮助设计师思考:在创造人工环境时应注意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帮助人们利用环境中的各项线索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和需要。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
城市公园主要是由植物、地形、水景、建筑、道路等景观元素构成的,其中,惟有植物是生长着的元素,季相的变化,丰富的色彩变化和优美的姿态,共同营造出多彩多姿的城市公园景观。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是指运用乔木、灌木、藤本、竹类、草本等植物材料,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质感、色彩等方面的美感,通过艺术手法及生态因子的作用,创造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环境,追求植物形成的空间尺度,反映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景观特征,展示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点和整体景观效果。
城市公園被人们称为“绿肺”,是因为公园中的植物可以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它对整个城市和城市居民的意义是综合的,多样化的,首先是景观属性,公园植物能能够丰富城市的景观面貌,塑造绿色城市形象,其次是自然属性,公园植物景观是生长着的景观,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季相变化,色彩变化,形态变化。然后是社会属性,它能满足人们文化艺术、游憩休闲享受。综上所述,城市公园植物具有独特的生态意义、景观意义和社会意义。
设计策略
作为景观设计者者,需要从游人的心理需求出发,掌握不同环境下,人们的不同心理特征,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努力打造出让游人满意的植物景观。所以,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来进行公园植物造景,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本文探讨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景观认知内容,对公园植物景观的形式与内容进行论述,结合观察分析,针对游人对城市公园植物造景的心理需求,得出以下设计策略:
第一,公园是游人在工作之余游赏与放松的地方,植物景观应当以多样性为特征,选用丰富的植物材料,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开合有序的空间序列、多变而清晰的图底关系,并且要有一定的季相变化,给游人最丰富的感官享受。
第二,安全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在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当考虑使用无毒无刺无害的植物材料进行景观塑造,同时要利用植物来塑造领域感强、边界清晰的植物景观,加强游人对个人空间的控制能力,获得更强的安全感。
第三,公园的植物景观应当具备可达性的特征,使游人不仅能够很方便的看到周边较为优美的景观,同时也能方便的到达景点,利用植物进行空间围合与景观塑造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达性的要求。
第四,根据环境心理学,游人在游览时,首先会开始寻路,认知地图与空间感知会发挥作用,公园的植物景观应当空间层次明确,并且利用植物本身的色彩、体型等特征,形成引导性的植物景观,使景观具备可识别性。
第五,游人在公园内游憩,植物空间的尺度大小、植物本身的形态以及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比例,极大的影响游人对公园植物景观舒适性的评价。
第六,游人在公园内展开各项活动时,需要明确的领域感来获得自我认同和安全感,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当有明显的标志来划分领域范围,并且要形成清晰的空间划分,来加强游人领域感的建立。
第七,私密性是人与人正常交流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当利用植物围合空间,形成清晰的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有利于游人在公园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活动。
第八,老人与儿童是公园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尤其是老人,在公园游览的频率要高于普通成年人,在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当针对老人的特殊心理需求,塑造引导性强的可识别性景观。
作者简介:杨千卉(1989—),女,汉族,湖南省华容县人,学历:本科,学位:学士,主要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1] 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2008(02).
[2] 叶云.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J].汤振兴,北方园艺,2007(09).
[3] 张鸽香.植物造景的美学原则[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环境心理学 城市公园
植物景观设计
公园是城市中环境优美的休闲游憩空间,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健身、开展文化休闲活动的场所。随着生态观念的深入人心,城市居民渴望在城市中感受到自然风光,植物在城市公园的景观构成要素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植物造景也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但当前的公园植物景观存在着只重形式,却忽略了植物本身也是塑造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忽略了游人对植物景观的心理需求。在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只有能够满足游人心理需求的植物景观才能称为真正成功的作品。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人类活动、经验及社会、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尤其是物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探索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它的研究范畴包括了人对环境的知觉、认识及态度,人在环境中的空间行为(包括私密性、领域、个人空间等)以及人在环境中所受到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涉及了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多门学科。
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相马一郎指出:“以人的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其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与实验法、描述法和相关法,资料搜集的方式主要是访问面谈、回答问卷、画认知地图、行为场所观察等。其研究任务主要就是将大量的定性的内容,使用科学手段,定量化分析,提供环境设计所需要的符合人类心理需求的环境质量依据。其目的是利用和促进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升环境设计品质。
总的来说,环境心理学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领域,没有明显的边界,并且在不断的发展,核心是在各个不同学科中追求人与物质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在景观学角度看来,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揭示何种景观设计才适合人们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学问。它可以帮助设计师思考:在创造人工环境时应注意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帮助人们利用环境中的各项线索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和需要。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
城市公园主要是由植物、地形、水景、建筑、道路等景观元素构成的,其中,惟有植物是生长着的元素,季相的变化,丰富的色彩变化和优美的姿态,共同营造出多彩多姿的城市公园景观。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是指运用乔木、灌木、藤本、竹类、草本等植物材料,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质感、色彩等方面的美感,通过艺术手法及生态因子的作用,创造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环境,追求植物形成的空间尺度,反映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景观特征,展示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点和整体景观效果。
城市公園被人们称为“绿肺”,是因为公园中的植物可以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它对整个城市和城市居民的意义是综合的,多样化的,首先是景观属性,公园植物能能够丰富城市的景观面貌,塑造绿色城市形象,其次是自然属性,公园植物景观是生长着的景观,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季相变化,色彩变化,形态变化。然后是社会属性,它能满足人们文化艺术、游憩休闲享受。综上所述,城市公园植物具有独特的生态意义、景观意义和社会意义。
设计策略
作为景观设计者者,需要从游人的心理需求出发,掌握不同环境下,人们的不同心理特征,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努力打造出让游人满意的植物景观。所以,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来进行公园植物造景,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本文探讨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景观认知内容,对公园植物景观的形式与内容进行论述,结合观察分析,针对游人对城市公园植物造景的心理需求,得出以下设计策略:
第一,公园是游人在工作之余游赏与放松的地方,植物景观应当以多样性为特征,选用丰富的植物材料,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开合有序的空间序列、多变而清晰的图底关系,并且要有一定的季相变化,给游人最丰富的感官享受。
第二,安全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在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当考虑使用无毒无刺无害的植物材料进行景观塑造,同时要利用植物来塑造领域感强、边界清晰的植物景观,加强游人对个人空间的控制能力,获得更强的安全感。
第三,公园的植物景观应当具备可达性的特征,使游人不仅能够很方便的看到周边较为优美的景观,同时也能方便的到达景点,利用植物进行空间围合与景观塑造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达性的要求。
第四,根据环境心理学,游人在游览时,首先会开始寻路,认知地图与空间感知会发挥作用,公园的植物景观应当空间层次明确,并且利用植物本身的色彩、体型等特征,形成引导性的植物景观,使景观具备可识别性。
第五,游人在公园内游憩,植物空间的尺度大小、植物本身的形态以及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比例,极大的影响游人对公园植物景观舒适性的评价。
第六,游人在公园内展开各项活动时,需要明确的领域感来获得自我认同和安全感,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当有明显的标志来划分领域范围,并且要形成清晰的空间划分,来加强游人领域感的建立。
第七,私密性是人与人正常交流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当利用植物围合空间,形成清晰的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有利于游人在公园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活动。
第八,老人与儿童是公园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尤其是老人,在公园游览的频率要高于普通成年人,在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当针对老人的特殊心理需求,塑造引导性强的可识别性景观。
作者简介:杨千卉(1989—),女,汉族,湖南省华容县人,学历:本科,学位:学士,主要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1] 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2008(02).
[2] 叶云.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J].汤振兴,北方园艺,2007(09).
[3] 张鸽香.植物造景的美学原则[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