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民营科技企业是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进程出现的一支新的力量,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咸为令人刮目相看的上海“科教兴市”的生力军。
下列几数字可部分折射出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有形贡献:
企业数量:2000年12316户 2001年15462户 2002年18441户2003年21516户 2003年增长率为10%,其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913家。
技工贸销售收入:2000年811.35亿元 2001年恫25.78亿元2002年1487.32亿元 2003年2142.96亿元 2003年增长率为44.1%
上缴税收:2000年28.64亿元 2001年42.73亿元 2002年63.18亿元 2003年109.51亿元 2003年增长率为73.3%
创汇:2000年2.83亿美元 2001年4.17亿美元 2002年6.35亿美元 2003年9.06亿美元 2003年增长率为42.7%
人均劳动生产率:2000年30.08万元 2001年34.33万元2002年41.20万元 2003年为47.27万元 2003年增长率为14.7%
研发投入:2000年为33.5亿元 2001年为44.92亿元 2002年为58.39亿元 2003年74.32亿元 2003年增长率为27.3%
人均利润:2000年1.81万元 2001年1.78万元 2002年2.41万元 2003年2.46万元 2003年增长率为0.8%
人均缴税:2000年为1.09万元 2001年1.30万元 2002年1.75万元2003年2.42万元2003年增长率为38.1%
上述每组数字的逐年递增,反映出民营科技企业对上海经济发展贡献率越来越大的总体趋势正在不断加强,其地位亦随之提升。
除这些数字外,上海民营科技企业所展现的内涵更让人高兴。
首先,在上海二万多家民营科技企业中,出现了“货真价实”的高科企业及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尽管这类科技企业凤毛麟角,但让我们看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希望,看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上海高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其创新的思维和精细技术,攻占通讯及信息传输领域的前沿阵地,为国家科技产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成为致力于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一面旗帜。又如上海杰士杰新材料有限公司依靠雄厚的科技实力,不断开发出拥有自主的原创性技术的新材料,该公司实行三个三分之一战略,即三分之一专利自己产业化,三分之一转让,三分之一为储备技术,去年仅专利转让收入就达亿元以上。再如上海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海归学子创办的企业,6年中,他们申请了33项专利,美国专利2项,PCT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10项,拥有注册商标15项,这些已成为公司走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民营科技企业内优秀科技人才扎堆,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这些人才不仅是学历高、专业知识精,而且普遍具有与其它所有制科技企业不同的特征:一是较为年轻,富有创新力;二是敬业;三是思维敏锐,市场反应迅速。如上海联丰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的薛渊董事长,从科技产品的大海中,看到尚处实验中的电子标签技术内在的价值和市场前景,即投入巨资与外商联合开发,使联丰公司成了中国唯一一家集研发与生产该类产品的科技企业。
还有是民营科技企业老板多是优秀技术人员,他们或是海归科技专家,或是从国有科研机构下海,或是大学毕业后学用所长的年轻学子,或是来沪创业的外省市科技人员等。由于他们都是本行的专业人才,于是,避免了瞎指挥。同时,他们有包括人品在内的相对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企业内部能形成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民办科技企业产权清晰,老板们有着办好企业的原始推动力,这些都是科技企业具有较高的生存率、成果产出率和对国家贡献率的重要因素。
上海民营科技企业除了有在优化一些经济指标及增加专利原创技术和增加先进产品的有形贡献外,它还对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及不同所有制科研机构竞争起到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体制、机制上废除“大锅饭”,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造潜力,展现民营机制的魅力。二是研发、转化、市场之间形成链条,避免了国有科研机构研发一论文一搁置的科研模式,大大缩短研发到转化的周期,从而降低成本,节省了时间。三是研发的经费根据需要投入,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针对性、有效性。如杰士杰公司每年用于新材料开发的经费占总销售额的?7%。宏源电光源公司用于具有世界电光源革命之称的“数字无极灯”的研发就投入了1700万元。这三个方面,对国有科研机构加快改革步伐无疑起到示范效应。
上海民营科技企业超常发展除了自身努力外,还主要受益于两方面的支持。首先是上海市政府的支持,多年来,上海市政府一贯重视科技的发展,对民营科技又给予了特别关照。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近年来,又进行了多次修改,使政府对民营科技支持力度更大,政策更具操作性。另外是地域优势的支撑。上海具有知识、人才、信息、产业基础及市场等方面的不可多得的资源,更适宜于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因此,上海民营科技企业能获得今天的成就就很自然了。
任重道远,过去的成就不应成为包袱,展望未来,任务更重,挑战更多。我们期待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在科教兴国、兴市中有更大作为。
下列几数字可部分折射出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有形贡献:
企业数量:2000年12316户 2001年15462户 2002年18441户2003年21516户 2003年增长率为10%,其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913家。
技工贸销售收入:2000年811.35亿元 2001年恫25.78亿元2002年1487.32亿元 2003年2142.96亿元 2003年增长率为44.1%
上缴税收:2000年28.64亿元 2001年42.73亿元 2002年63.18亿元 2003年109.51亿元 2003年增长率为73.3%
创汇:2000年2.83亿美元 2001年4.17亿美元 2002年6.35亿美元 2003年9.06亿美元 2003年增长率为42.7%
人均劳动生产率:2000年30.08万元 2001年34.33万元2002年41.20万元 2003年为47.27万元 2003年增长率为14.7%
研发投入:2000年为33.5亿元 2001年为44.92亿元 2002年为58.39亿元 2003年74.32亿元 2003年增长率为27.3%
人均利润:2000年1.81万元 2001年1.78万元 2002年2.41万元 2003年2.46万元 2003年增长率为0.8%
人均缴税:2000年为1.09万元 2001年1.30万元 2002年1.75万元2003年2.42万元2003年增长率为38.1%
上述每组数字的逐年递增,反映出民营科技企业对上海经济发展贡献率越来越大的总体趋势正在不断加强,其地位亦随之提升。
除这些数字外,上海民营科技企业所展现的内涵更让人高兴。
首先,在上海二万多家民营科技企业中,出现了“货真价实”的高科企业及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尽管这类科技企业凤毛麟角,但让我们看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希望,看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上海高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其创新的思维和精细技术,攻占通讯及信息传输领域的前沿阵地,为国家科技产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成为致力于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一面旗帜。又如上海杰士杰新材料有限公司依靠雄厚的科技实力,不断开发出拥有自主的原创性技术的新材料,该公司实行三个三分之一战略,即三分之一专利自己产业化,三分之一转让,三分之一为储备技术,去年仅专利转让收入就达亿元以上。再如上海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海归学子创办的企业,6年中,他们申请了33项专利,美国专利2项,PCT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10项,拥有注册商标15项,这些已成为公司走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民营科技企业内优秀科技人才扎堆,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这些人才不仅是学历高、专业知识精,而且普遍具有与其它所有制科技企业不同的特征:一是较为年轻,富有创新力;二是敬业;三是思维敏锐,市场反应迅速。如上海联丰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的薛渊董事长,从科技产品的大海中,看到尚处实验中的电子标签技术内在的价值和市场前景,即投入巨资与外商联合开发,使联丰公司成了中国唯一一家集研发与生产该类产品的科技企业。
还有是民营科技企业老板多是优秀技术人员,他们或是海归科技专家,或是从国有科研机构下海,或是大学毕业后学用所长的年轻学子,或是来沪创业的外省市科技人员等。由于他们都是本行的专业人才,于是,避免了瞎指挥。同时,他们有包括人品在内的相对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企业内部能形成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民办科技企业产权清晰,老板们有着办好企业的原始推动力,这些都是科技企业具有较高的生存率、成果产出率和对国家贡献率的重要因素。
上海民营科技企业除了有在优化一些经济指标及增加专利原创技术和增加先进产品的有形贡献外,它还对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及不同所有制科研机构竞争起到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体制、机制上废除“大锅饭”,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造潜力,展现民营机制的魅力。二是研发、转化、市场之间形成链条,避免了国有科研机构研发一论文一搁置的科研模式,大大缩短研发到转化的周期,从而降低成本,节省了时间。三是研发的经费根据需要投入,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针对性、有效性。如杰士杰公司每年用于新材料开发的经费占总销售额的?7%。宏源电光源公司用于具有世界电光源革命之称的“数字无极灯”的研发就投入了1700万元。这三个方面,对国有科研机构加快改革步伐无疑起到示范效应。
上海民营科技企业超常发展除了自身努力外,还主要受益于两方面的支持。首先是上海市政府的支持,多年来,上海市政府一贯重视科技的发展,对民营科技又给予了特别关照。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近年来,又进行了多次修改,使政府对民营科技支持力度更大,政策更具操作性。另外是地域优势的支撑。上海具有知识、人才、信息、产业基础及市场等方面的不可多得的资源,更适宜于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因此,上海民营科技企业能获得今天的成就就很自然了。
任重道远,过去的成就不应成为包袱,展望未来,任务更重,挑战更多。我们期待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在科教兴国、兴市中有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