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懂我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y_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脾气很急,稍微批评一下就会发火。问题出在了哪呢?

看不到的潜台词


  先来看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二福一直想玩姐姐的玩具,一次趁着姐姐不注意,悄悄得手。正玩在兴头的时候,玩具被姐姐夺了过去。姐姐发现一个小部件被弄坏了,使劲冲二福大喊,吓得二福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哇哇大哭。
  妈妈觉得姐姐过分了,训斥道:“告诉过你多少次了,你的东西如果不想让弟弟拿到,就放在弟弟拿不到的地方。”
  姐姐听到后的心理感受是:我没有做好,我犯错误了。
  妈妈的话让孩子产生反抗性的防卫心理,她瞬间站到妈妈的对立面,顶嘴说:“二福弄坏东西不挨说,反而骂我!”
  自从有了二福,妈妈很注意姐姐的心理感受。平心而论,有时特意偏爱姐姐。但是姐姐不理解,反而责怪起妈妈来了,妈妈心中的小火苗一下蹿起来:“自己物品管理不当造成的失误,不能勇于承担责任,必须及时教育!”于是一场家庭“战争”蓄势待发……

探索双方期待


  如果妈妈说话之前弄清楚自己的意图,同时揣摩姐姐的期待,会怎么样呢?
  妈妈希望姐姐能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如果有过失,也会勇于承担。但是事情发生时,妈妈没来得及细想,不自觉地说出指责姐姐的話。教育目的没有达到,反而惹得双方不愉快。
  那么怎么去表达呢?
  第一步,与姐姐共情,说出姐姐的感受:“看到自己的玩具被弄坏了,你心里很难过。”
  姐姐听到妈妈话里的潜台词:妈妈理解你的行为。
  心理感受发生变化:我被理解了,妈妈看到我的难过了。
  第二步,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看看能不能修好?”
  姐姐听到的潜台词:妈妈和你是一伙儿的,我们要共同面对如何修好东西的问题。
  心理感受发生变化:妈妈爱我,遇到困难时,妈妈和我一起面对。
  第三步,询问孩子:“怎么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
  姐姐听到的潜台词:妈妈在帮助我寻找问题原因。
  心理感受发生变化:不都怪弟弟,我要是把玩具藏起来,弟弟就找不到了。妈妈爱我。
  一场家庭“战争”就此烟消云散。

看到对方的期待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冰山理论。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
  如果只看到行为,看不到行为下面的深层心理需求,单纯地去纠正行为,往往达不到满意的效果。如果能透过行为,看到对方的期待和渴望,我们就会做出符合对方心理需求的表达,对方会因“你懂我”而感动。孩子虽小,他们更希望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
  编辑 乔可可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人家吃了传四方  我和弟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那时候人们的物质生活尚不丰富,经常听到邻居奶奶嚷嚷:“盛粥动作快点啊,你捞厚的其他人吃甚哩?”基本上只有在过年过节或者过生日时才有鱼肉。  记得有一次,伯父从乡下带来两只小公鸡,我和弟别提多激动了,盯着这两只鸡,生怕跑了。好不容易等到“黄豆米烧小公鸡”出锅,母亲却盛出三碗,叫我和弟分别给两家近邻各送一碗。我和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本来就不够吃,还送
期刊
Q 我家孩子上小学三年级,写作业总是磨蹭、拖拉,每天作业要做到十点多。想到他升入高年级作业更多就有些发愁,我该怎么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A 看到这位家长的问题,我想起了上周日晚上接到的一个电话。  这个电话是晟爸爸打来的,他说:“老师,不好意思打扰您,现在已经九点半了,可是儿子还有好多作业没有做。最关键的是他一点不着急,丝毫没有积极想做的样子,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好长时间,今天晚上又不知
期刊
1  送女兒可爱去上暑假班的清晨,家里“兵荒马乱”。因为要赶上校车,我们8点必须出门,但是往往最后出门时刻,可爱有各种哭笑不得的理由不想上课。  “妈妈,我觉得在学校不好玩。”  “妈妈,我要陪着你,不想和你分开。”  内心里,我希望自己是个温和且有原则的母亲,所以尽可能不吼不骂,但收效甚微。  这一天,可爱爸爸因为有重要会议必须准点赶到,我们着急慌乱。  “可爱,快点快点,你不能快点吗?”  “
期刊
莫愁小记者黄春晓  进入梅雨季,雨连绵不断。昨天,又下了一场大暴雨。  在教室上课时,我时不时往窗外看:银白的雨幕,将校园里一切都遮挡了起来,看上去一片模糊;晶莹的水珠打在玻璃窗上,啪啪直响……  下课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今天早上,我四点就醒了,雷声太响了,赶走了我的瞌睡虫。”“雨太大了,还好我家地势高,不然就能划船了。”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想象小区里的情景:暴雨哗哗哗下个不停,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每个孩子在幼儿时期,都曾是“十万个为什么”的提问者,看啥问啥,走哪问哪。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何时,“小问号”对周围事物没了兴趣,少了新鲜,再也不愿提问了。  面对想象与好奇的渐行渐远,怎么办?个人认为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唤醒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与好奇。如果与孩子在一起,家长会聊天,会沟通,会常问“为什么”,孩子就会爱上生活,爱上思考,爱上观察。  
期刊
不在孩子面前論人是非  有次吃饭等位时,我听到旁边有个男人在打电话,语气中充满了阿谀奉承,仿佛有求于对方。可随后刚挂掉电话,就狠狠地说:“让几分利都这么磨叽,身残脑也残!”  如此难听的言语,让我不禁有些反感。这时边上小孩好奇地问:“爸爸,你前几天不是还夸李叔叔身残志坚吗?”  男人毫不犹豫地说:“那是当着李叔叔的面。我们私下里说他几句也没什么,你到了李叔叔面前可不能这么说呀。”我看到孩子眼里写满
期刊
2017年高考,女儿作文至少多考了15分,高中理想美院。  虽是复读,但文化课复习仅三月,高考前我的一节午餐课,有如天意,神助她超常发挥。  孩子入高中后,只午饭能聚在一起。我常常利用这半小时,为孩子打开视野:讲评时事,欣赏美文,回顾家世,考证历史,分析得失……多年讲下来,难免有车轱辘话。妻女毫不客气,敲碗抗议:“粮票故事。”这是严顺开的小品,老爷爷总讲捡到粮票的故事,小孙子都假装第一次听到。好在
期刊
朋友视频连线我,暑假快要结束了,儿子正为暑假作文苦恼着呢,不知道怎么写。朋友说:“暑假里尽管没有外出旅游,但我们带着他把北京转了个遍,他怎么写不出一篇作文来呢?”  听了妈妈的话,四年级的小朋友嘟着嘴说:“我就住在北京,再转还是熟悉的地方,有什么好写的?”  我问:“那你去过哪些地方呀?”  小朋友说:“爸爸妈妈先带着我游胡同,让我感受老北京的气息;后来又去一些商业街区,让我感受北京的现代化。” 
期刊
一说起我的外婆呀,我就嘚瑟,嘚瑟啥呢?因为外婆的厨艺非同一般,在我心中相当于米其林的三星主厨,哪怕是寻常的菜做出来也宛如艺术品。为了食材的新鲜,外婆居然在农村买了房,房前屋后种的全是菜。盛夏时节,那个菜园呀,简直是一曲“满庭芳”:长满了青春痘的嫩黄瓜,婷婷袅袅的长丝瓜,在风中卖萌的葫芦娃,翘起兰花指的豇豆,美髯飘拂的玉米,红色的朝天椒,紫色的茄子……哎呀,数都数不过来。  这不,外婆摘了翠绿的黄瓜
期刊
最近发现,有许多家长在教孩子学古诗时,只是一味地强迫孩子背诵,导致孩子背时不情愿,背后不理解,学古诗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负担。  我也曾教过孩子学古诗,那是在一种快乐的情境中,让孩子去学、去朗诵、去掌握其中的内容,自然能收到比较不错的效果。故事引导法  教孩子学习古诗,我一般会编一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让他对诗词充满兴趣。虽然有时孩子的提问让我笑掉大牙,但是感受孩子的“童言无忌”也是一种幸福。  记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