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填空题”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j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何总丢冤枉分?
  前几天,我去重庆出差,顺便去看望妹妹一家。
  一进门,我看到妹妹和妹夫正在数落他们的宝贝儿子小虎。我的到来无意中给小虎解了围,所以小虎特别高兴,拉着我的胳膊不撒手,显得特别亲热。妹妹赶紧张罗饭菜,走到厨房门口回头来了一句:“小虎,让舅舅看看你的语文试卷。舅舅可是写文章的高手!”
  小虎不情愿,磨磨蹭蹭地抽出一张试卷,犹犹豫豫地递给我,嘴里嘟囔着:“又不是不会,是老师改得太严了。”我接过来一看,吃了一惊:78分!印象中,小虎不是那种不善表达的孩子,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考试不应该难住他。这里面一定有问题。我凝神看试卷,想找出问题的根源。其间,妹夫换鞋出门,好像打了一声招呼。我的心思全在试卷上,没在意。
  我统计了一下,小虎失分主要在阅读题上,失了18分,另外作文失了2分,拼音填空因为粗心失了2分。再仔细看,阅读题被扣分实在是有点冤枉,小虎不是不会、不懂,而是答题的方式有问题,不是所答非所问,就是答案语句不连贯,内在逻辑性不强。要说扣分是严了一点,不过为了给小虎一个教训,老师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
  “舅舅,我是不是很笨?”小虎规规矩矩坐在我旁边,怯生生地问。
  “谁说你笨了?”我问。
  小虎朝厨房努努嘴,垂下眼皮,轻声说:“他们恨铁不成钢。”
  我凑近他,小声问:“他们打你没有?骂你没有?”我用目光表示我将会坚定地支持他。
  小虎赶紧摇头,说:“只是说话难听一点而已。”
  “跟舅舅说真话,你喜欢语文课吗?”
  小虎认真想了想,说:“至少不讨厌。总是考不好,心里怯怯的,就不大喜欢了。”
  我一边和小虎聊天,一边在心里盘算,怎样跟他讲解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呢?
  这时,妹夫回来了,手里拎着一件啤酒。原来他是买酒去了。
  “这孩子真是不争气。”刚坐下,妹夫就唉声叹气,“数学、英语考得都不错,在班里名列前茅,哪知道最简单的语文拖了后腿,只排在班里第17名。”
  “语文简单吗?”我意味深长地问。
  “哦。”妹夫自知失言,赶紧解释,“哪一科都不简单。我是说语文无非是说和写,整天都在用,没有理解上的问题,不像数学,需要逻辑思维。”
  我正想跟他深入讨论,妹妹已经把饭菜摆上了桌,招呼大家入座,我只好作罢。
  语文中没有逻辑?
  “刚才你去哪儿了?”妹妹边摆筷子边问妹夫。
  “楼下的小店这么早就关门了。”妹夫回答。
  “哦。”妹妹应道。
  我一惊,这两口子说话跳跃性真大,而且居然交流无障碍!我笑道:“她是问你刚才去哪儿了。”
  妹夫不明就里,说:“楼下的小店早早关门了,我走了两条街,在一家超市才买到啤酒。”
  我不动声色地重复:“她是问你去哪儿了。”余光中,我看到妹妹和小虎一头雾水地看着我,不知道我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妹夫有点急了,提高声调回答:“不是说了嘛!我去楼下买啤酒,发现楼下的小店关门了,就走了两条街,在一家超市买到了啤酒,然后拎着啤酒回家了。就这样。”
  我哈哈大笑。放下酒杯,我说:“现在我知道小虎的阅读题为什么丢那么多分了。”
  妹夫皱着眉歪着头想了想,说:“啤酒是咱俩喝的,小虎平时不喝酒。”
  我对妹夫说:“与酒无关,我指的是你们两口子的对话方式。你们共同生活了十多年,太默契了,说话跳跃性极大,外人听不大明白。刚才,她问你去哪儿了,你只需回答‘下楼买啤酒了’就可以了。如果她接着问为什么这么久,你才要回答‘楼下小店关门了,我跑了两条街才买到’。你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她问你去哪儿是在责怪你去了那么久,于是跳过买啤酒这件事,直接解释表面语义背后的问题。是这样吗?”
  妹夫说:“是啊,这有什么不妥吗?反正她听明白了。”
  我说:“她能听明白,是因为她跟你生活了十多年,了解你说话的方式。但是老师和学生并没有这样的默契,到了中考和高考,改卷老师根本不认识考生,如果考生所答非所问,老师肯定要扣分。”
  妹夫更糊涂了,说:“我们日常说话方式,跟小虎考试失分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刚才你不是还说‘语文无非是说和写,整天都在用’吗?”我解释道,“日常说话的方式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跳跃性过大,如果交流双方有默契,不妨碍交流,而且效率可能更高。比如,在单位里,有人问你:‘刚才你去哪儿了?’你回答:‘刚才小张找我。’你好像回答了问题,又好像没有,对方能否理解取决于他能否补上被你忽略的部分。补齐的回答是:‘刚才我去小张那儿了,他找我有事。’也就是说,人家问你一个问题,你给人家出了一道填空题。”
  妹妹说:“别说,还真是这样!他整天给我出这样的填空题,如果我填不上,追问一句,他就说我大脑不灵光。为了不被嘲笑,我脑子拼命转啊转!”
  “有没有拼命转脑子也会错意的时候?”我问。
  “当然有,否则他就不会整天说我笨了。”妹妹告状。
  “那么,别人有没有说过你说话也这样跳跃?”
  “有的有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妹妹笑道。
  妹夫佯装不快,说:“我请你喝酒,你倒开我的批斗会。”
  “哪里哪里!”我连忙抚慰,“其实,每个人说话都会有跳跃,省略那些不言而喻的和足以让别人意会的部分,否则,什么都要从头说起,那岂不是太麻烦?问题是,关键的部分不能省,否则人家就听不懂了。比如,数学中的几何证明题,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特定的几组条件,称为定理。证明时,必须满足其中一个定理,把条件一一摆出来,缺一不可,马虎不得,即使是题目中已知的条件也要列上,否则就要被扣分。”小虎在旁边使劲点头。
  我接着说:“数学是讲逻辑的,语文也是讲逻辑的。数学有定理、公式,语文有约定俗成的规律,都要尊重。尤其是考试的时候,万万马虎不得。”
  妹夫恍然大悟:“原来你是在兜着圈子指点小虎啊!”
  “不,我是在寻找小虎阅读题失分的原因,没有兜圈子。你们有没有觉得,你们跳跃性过大的说话方式对小虎影响很大。”
  这时,小虎突然插话:“舅舅,说话方式也遗传吗?”妹妹和妹夫一起注视我,看来这也是他们共同的问题。
  说话方式也遗传?
  “说话方式不遗传,否则你出生时的哭声就带有重庆口音。”我故意逗小虎,“不过,有些性格特点会遗传的,比如急躁性格,而急躁性格的人语速快,省略的部分就比较多。总的说来,说话方式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而思维方式是后天形成的,受环境影响很大,尤其是父母的影响,因为孩子是跟着父母学会说话的。”
  妹妹不解地问:“我们的说话方式跟小虎学语文有必然联系吗?”
  我说:“当然有联系。你们的思维方式和喜欢省略的说话习惯,小虎一直在模仿,还会不自觉地用在答题上,不是省略了知识点就是所答非所问,老师当然不给分。这跟做数学题时省略掉不能省略的步骤要失分是一个道理。”我举例说明,“比如,阅读题第3小题,要求指出两段文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虎子把不同点都列出来了,却没有列出共同点,被扣4分。小虎的理由是,指出了不同点,剩下的当然全是共同点,这么简单,还用写吗?但老师不会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默契,有问不答,非扣分不可。”
  “原来是这样啊!”妹妹和妹夫如梦方醒,“看来以后我们说话得留心了,不能跳跃性太大,不能省略掉太多东西,给儿子创造一个有逻辑的语言环境。”
  我对小虎说:“爸妈改变语言习惯是很难的,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咱等不起,得自救。”
  “好!我听舅舅的,可是怎么自救?”
  “首先不要轻视语文课,要把它当成一门科学来看待。其次,要细心,要用数学原理来做阅读题,力求答案准确、简练、全面。以后你学写议论文的时候就知道了,语言的逻辑性也很强。其实,无论数学的逻辑性还是语文的逻辑性,都是思维逻辑性的体现,所以,你大脑里要绷紧这根弦。再次,日常生活中说话,可以省略一些东西,可以借助口气、表情、手势、肢体动作帮助表达,但文字表达没有这些帮助,是孤军奋战,格外危险,一不留神就会出现歧义,所以万万马虎不得。”看小虎一脸凝重,我话锋一转,“这是舅舅几十年来写文章的经验,相当于武林秘笈、独门绝技,现在正式传授与你,你很快就能扬名立万了!”
  小虎被我最后几句话说得激动起来,端起他爸爸的酒杯没大没小地敬我:“舅舅大哥,小弟以后跟你混了!”全家大笑。
  我知道,一顿饭的工夫就改变妹妹一家的说话方式,肯定是天方夜谭,但只要妹妹和妹夫意识到他们的言谈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深远,我就不算白费口舌。
  其实,小虎业已形成的语言习惯更是一个教训。3~6岁和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思维方式的关键时期,尝试各种句式、说粗话、狡辩甚至撒谎是标志性的表现,家长应特别关注,用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情绪和严密的逻辑主动影响孩子,及时纠正孩子错误、消极的思维方式。如此,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就能顺利适应复杂的数学运算和更高级的语文训练了。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笨笨猪
期刊
“某某家长,请您来学校一趟,您的孩子……”  接到这样的电话,家长们心里准是咯噔一下子:孩子又闯祸了!省略号部分就是孩子的简要罪状,只待家长去了细细分解。去不去学校呢?如果去,老师肯定不给好脸色,数落学生顺便还要批评家长教子无方,所以家长心里有一百个不乐意;如果不去,就要得罪老师,落下不负责任的恶名,所以又不敢不去。其实,被老师约见未必是坏事,处理得好还能把坏事变成好事。本期我们邀请省级骨干教师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