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低碳环保理念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道路设计的生态目标及生态设计原则,道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及道路设计中生态环保技术的应用,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生态;环保;节能;理念道路
1、城市道路设计的生态目标和生态设计原则
1.1、城市道路设计的生态目标
城市道路设计的生态目标,就是在实现城市道路所需求的基本功能特性的同时,尽量减少城市道路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负面影响,实现行车舒适安全、运输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生态环境可持续、经济合理、具有一定耐久性,将人、车、道路与社会、环境有机统一起来,协调发展的城市道路。
1.2、城市道路生态设计的原则
1.2.1、资源节约原则节约自然资源,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就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索取与破坏,保存自然环境的原生态,是最有利和最有效的环保方式。城市道路的生态设计应继续以此为基本原则。以资源节约、材料使用以及对土地、水、能源、高效利用作为最为主要的生态设计原则。城市的能源需求应该主要由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提供;而生态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也应该尽量使用电能进行驱动。
1.2.2、低污染环保节能化原则向生态系统中输入过量的废弃污染物,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是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方式。因此,道路设计的生态化应充分考虑城市道路生命周期内的废弃污染物排放,减少城市道路在生产、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对土壤、水和大气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尽量减少带污染源材料的使用,提高低污染、可回收再生材料的利用。
2、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2.1、基础环保节能理念
2.1.1、保护性理念设计中应充分重视对当地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尊重城市的发展历史,减少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减少道路工程占地,在设计和规划过程中注意合理布设路网,避免重复选线,合理利用道路设计指标和标准,节省土地占用,减少工程挖填方。对于具有特别保护意义的区域还需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2.1.2、恢复性理念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工程建筑物和构造物的实现,还应考虑在工程完工后,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对工程施工中遭破坏环境的恢复性设计或补偿性设计,增强对工程后设计环保作用的认识,提高工程后设计和补偿设计对生态环境的恢复性补偿性能力和效用。如利用施工前已保存的原植物地皮或地表土,待工程完工后铺于裸露的土表上,起到迅速恢复环境的作用。
2.1.3、本土化理念不同地域城市间的生态位差异构成了城市间不同的地域特征,城市道路的生态设计中应当根据城市当地的生态状况,顺应当地的土壤、植物、材料、文化、气候、土地条件,选择有利于本地可持续发展的并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
2.2、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道路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使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等,保证能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从而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还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2.3、安全性理念安全理念就是将“安全预防”贯穿于城市道路设计的全过程阶段,提供一个有安全保障的道路给使用者。安全设计是道路生态设计的根本保证,缺乏安全保障的道路设计就不能称之为生态设计。容错设计的理念在于为道路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宽容空间,通过道路设施等外在客观条件纠正和降低使用者判断错误带来的安全影响。
2.4、以人为本理念城市道路设计不仅要保证道路使用人员的安全性,同时要尽量提高道路使用人员的舒适性。道路使用者以一定的速度利用公路设施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线形设计中应采用运行速度进行设计以反映驾乘人员交通心理需求上的动态特征。此外,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道路建设、施工和运营服务过程中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减少建设施工中的噪声、粉尘和有害物排放,道路运营中车辆行驶噪声和尾气排放对周边居民环境质量的影响。
2.5、绿化环保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空间“人化自然”的物质表现。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绿地范围内的乔木、灌木、草花等绿色植物。城市道路的绿化具有恢复自然环境的功能,合理地利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有利于减缓道路建设和运营带来的地貌破坏、水土流失,以及噪声和废气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3、城市道路设计中生态环保技术的应用
3.1、环保路面技术
3.1.1、排水降噪沥青路面技术排水降噪沥青路面又称为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是由高粘度沥青与开级配矿料组成的空隙率在20%以上的沥青混凝土,多铺筑于道路的上、中面层。大空隙率特性,使该路面具有吸声、降噪、透水和排水的作用。利于减少车辆交通噪声对周边的影响,增加雨水地表回渗的利用率。
3.1.2、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温拌沥青混合料是通过沥青发泡或添加降粘、活性添加剂的方法,增加沥青混凝土的拌和和易性,降低混合料加热、摊铺温度,减少供热燃料的使用,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绝大多数热拌混合料都可采用温拌技术,降温幅度依温拌剂的种类和工艺而不同,一般在保证路用性能前提下,降温幅度在20℃~30℃之间,对应节能约30%左右。3.1.3彩色沥青路面技术彩色沥青路面可通过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刷漆和彩色陶瓷颗粒集料组成的沥青混凝土,铺筑不同颜色的道面,该种路面改善了道路的视觉效果。
3.2、路面再生技术路面再生就是将旧路面经过路面再生专用设备的翻挖、回收、加热、破碎、筛分后,与再生剂、新沥青或乳化沥青、新集料等按一定比例重新拌和成混合料,满足一定的路用性能并重新铺筑于路面的一整套工艺。一般热再生料的用量比例占整个混合料的20%~50%,冷再生可接近100%,但再生料用量越大路面的抗老化性能越差。另外,改性沥青旧料的再生技术还亟待提高。
3.4、环保设施
3.4.1、噪声防治技术(降噪屏、声屏障)城市道路的防噪声技术,是采用物理屏障结构的隔离作用,对噪声进行吸收或使其绕射,增加噪声的传播距离,以降低接受点噪声能量的方式,减少交通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按材料类型可分为吸收型声屏障和反射型声屏障,按屏障的形式可分为直立型、斜角型、直角型、土堤型、建筑物型和凹槽型等。
3.4.2、道路排水和水资源利用道路排水和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城市道路排水系统面对的两项主要问题。其中应优先考虑道路的排水能力,而后才是受污染雨水的净化处理并通过补充地下水或排入自然水体环境的形式循环利用。,以减缓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城市下陷,南方城市则应考虑道路雨水的除污,防止污染物污染自然水体。
3.5、光触媒技术在道路上的应用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光催化方法氧化降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目前主要的光催化技术是以二氧化钛为催化剂的光触媒技术,当二氧化钛被阳光照射时,能生成活性氧分子与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一遇下雨,就变成稀硝酸溶液,可以被路面上其他物质吸收,从而达到清除氮氧化物污染的目的;而且二氧化钛本身并不消耗,不会因使用时间长了效能会有所下降。一般光触媒材料多涂覆于道路两侧护栏或声屏障上。
4、结语
城市道路设计的生态理念和技术,是城市道路生态化建设,生态道路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手段和根本保证。在设计理念中要融人环保思想,充分结合生态学原理。在技术应用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工艺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城市道路环境评价体系,为城市道路生态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尹忠东,李一为,辜再元,等.论道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与生态道路建设[J].水土保持研究,2006(4)
[2]章家恩,徐琪.道路的生态学聊趔娉划盔露睡毁[J].生态学,1995
[3]郝连娟,姚占勇.道路工程建设对脆弱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方法评价[J].公路,2008(6)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生态;环保;节能;理念道路
1、城市道路设计的生态目标和生态设计原则
1.1、城市道路设计的生态目标
城市道路设计的生态目标,就是在实现城市道路所需求的基本功能特性的同时,尽量减少城市道路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负面影响,实现行车舒适安全、运输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生态环境可持续、经济合理、具有一定耐久性,将人、车、道路与社会、环境有机统一起来,协调发展的城市道路。
1.2、城市道路生态设计的原则
1.2.1、资源节约原则节约自然资源,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就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索取与破坏,保存自然环境的原生态,是最有利和最有效的环保方式。城市道路的生态设计应继续以此为基本原则。以资源节约、材料使用以及对土地、水、能源、高效利用作为最为主要的生态设计原则。城市的能源需求应该主要由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提供;而生态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也应该尽量使用电能进行驱动。
1.2.2、低污染环保节能化原则向生态系统中输入过量的废弃污染物,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是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方式。因此,道路设计的生态化应充分考虑城市道路生命周期内的废弃污染物排放,减少城市道路在生产、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对土壤、水和大气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尽量减少带污染源材料的使用,提高低污染、可回收再生材料的利用。
2、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2.1、基础环保节能理念
2.1.1、保护性理念设计中应充分重视对当地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尊重城市的发展历史,减少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减少道路工程占地,在设计和规划过程中注意合理布设路网,避免重复选线,合理利用道路设计指标和标准,节省土地占用,减少工程挖填方。对于具有特别保护意义的区域还需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2.1.2、恢复性理念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工程建筑物和构造物的实现,还应考虑在工程完工后,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对工程施工中遭破坏环境的恢复性设计或补偿性设计,增强对工程后设计环保作用的认识,提高工程后设计和补偿设计对生态环境的恢复性补偿性能力和效用。如利用施工前已保存的原植物地皮或地表土,待工程完工后铺于裸露的土表上,起到迅速恢复环境的作用。
2.1.3、本土化理念不同地域城市间的生态位差异构成了城市间不同的地域特征,城市道路的生态设计中应当根据城市当地的生态状况,顺应当地的土壤、植物、材料、文化、气候、土地条件,选择有利于本地可持续发展的并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
2.2、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道路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使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等,保证能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从而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还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2.3、安全性理念安全理念就是将“安全预防”贯穿于城市道路设计的全过程阶段,提供一个有安全保障的道路给使用者。安全设计是道路生态设计的根本保证,缺乏安全保障的道路设计就不能称之为生态设计。容错设计的理念在于为道路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宽容空间,通过道路设施等外在客观条件纠正和降低使用者判断错误带来的安全影响。
2.4、以人为本理念城市道路设计不仅要保证道路使用人员的安全性,同时要尽量提高道路使用人员的舒适性。道路使用者以一定的速度利用公路设施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线形设计中应采用运行速度进行设计以反映驾乘人员交通心理需求上的动态特征。此外,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道路建设、施工和运营服务过程中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减少建设施工中的噪声、粉尘和有害物排放,道路运营中车辆行驶噪声和尾气排放对周边居民环境质量的影响。
2.5、绿化环保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空间“人化自然”的物质表现。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绿地范围内的乔木、灌木、草花等绿色植物。城市道路的绿化具有恢复自然环境的功能,合理地利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有利于减缓道路建设和运营带来的地貌破坏、水土流失,以及噪声和废气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3、城市道路设计中生态环保技术的应用
3.1、环保路面技术
3.1.1、排水降噪沥青路面技术排水降噪沥青路面又称为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是由高粘度沥青与开级配矿料组成的空隙率在20%以上的沥青混凝土,多铺筑于道路的上、中面层。大空隙率特性,使该路面具有吸声、降噪、透水和排水的作用。利于减少车辆交通噪声对周边的影响,增加雨水地表回渗的利用率。
3.1.2、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温拌沥青混合料是通过沥青发泡或添加降粘、活性添加剂的方法,增加沥青混凝土的拌和和易性,降低混合料加热、摊铺温度,减少供热燃料的使用,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绝大多数热拌混合料都可采用温拌技术,降温幅度依温拌剂的种类和工艺而不同,一般在保证路用性能前提下,降温幅度在20℃~30℃之间,对应节能约30%左右。3.1.3彩色沥青路面技术彩色沥青路面可通过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刷漆和彩色陶瓷颗粒集料组成的沥青混凝土,铺筑不同颜色的道面,该种路面改善了道路的视觉效果。
3.2、路面再生技术路面再生就是将旧路面经过路面再生专用设备的翻挖、回收、加热、破碎、筛分后,与再生剂、新沥青或乳化沥青、新集料等按一定比例重新拌和成混合料,满足一定的路用性能并重新铺筑于路面的一整套工艺。一般热再生料的用量比例占整个混合料的20%~50%,冷再生可接近100%,但再生料用量越大路面的抗老化性能越差。另外,改性沥青旧料的再生技术还亟待提高。
3.4、环保设施
3.4.1、噪声防治技术(降噪屏、声屏障)城市道路的防噪声技术,是采用物理屏障结构的隔离作用,对噪声进行吸收或使其绕射,增加噪声的传播距离,以降低接受点噪声能量的方式,减少交通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按材料类型可分为吸收型声屏障和反射型声屏障,按屏障的形式可分为直立型、斜角型、直角型、土堤型、建筑物型和凹槽型等。
3.4.2、道路排水和水资源利用道路排水和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城市道路排水系统面对的两项主要问题。其中应优先考虑道路的排水能力,而后才是受污染雨水的净化处理并通过补充地下水或排入自然水体环境的形式循环利用。,以减缓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城市下陷,南方城市则应考虑道路雨水的除污,防止污染物污染自然水体。
3.5、光触媒技术在道路上的应用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光催化方法氧化降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目前主要的光催化技术是以二氧化钛为催化剂的光触媒技术,当二氧化钛被阳光照射时,能生成活性氧分子与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一遇下雨,就变成稀硝酸溶液,可以被路面上其他物质吸收,从而达到清除氮氧化物污染的目的;而且二氧化钛本身并不消耗,不会因使用时间长了效能会有所下降。一般光触媒材料多涂覆于道路两侧护栏或声屏障上。
4、结语
城市道路设计的生态理念和技术,是城市道路生态化建设,生态道路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手段和根本保证。在设计理念中要融人环保思想,充分结合生态学原理。在技术应用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工艺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城市道路环境评价体系,为城市道路生态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尹忠东,李一为,辜再元,等.论道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与生态道路建设[J].水土保持研究,2006(4)
[2]章家恩,徐琪.道路的生态学聊趔娉划盔露睡毁[J].生态学,1995
[3]郝连娟,姚占勇.道路工程建设对脆弱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方法评价[J].公路,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