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实社会中,环境恶化、道德沦丧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了我们议论的热点。有毒食品虽不能像刀刃那样直接要人性命,但给人和社会带来的伤害和恐慌比刀刃兵器之伤人尤胜。古代的冷兵器虽然不能够像现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样,但同样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作品《十八般兵器》中蔬菜食品替代的兵刃表达了我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关注和看法。当然作品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另一种解读方式,冷兵器是会伤害人的,蔬菜代替兵器的利刃部分,反而又是比较温和的。对作品不同的解读方式可以带来了不同的思考。
【关键词】:嫁接;转换;食品安全
第1章 引言
食品问题已经是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运用艺术的表现形式把社会的一些问题揭示出来是我们从事艺术工作的主要任务,我想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传递出我对食品问题的看法。
第2章 当代雕塑中“嫁接与转换”的语言分析
当代雕塑作品中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喜好,生活背景创作具有自己独立艺术语言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内容上和制作材料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借用现代手法和材料在传统的雕塑语言上进行的革新,如陈辉老师的《假山石》以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假山石为原本,对其进行机械的几何化切割,进而材料的转换,体现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解构,从而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的转换。
日本雕塑家山崎史生的木雕作品《沉默的邻居》,把人和动物嫁接,怪异的组合没有让人们感到吓人,却让人感到奇特可爱。他用细腻的手法描绘了人和动物的肤质,天衣无缝把动物与人衔接起来,生动的表现出诙谐而荒诞的形象。在以极其不成比例的兽首和苍白纤细的身体上,犹如孩童纯净的世界给观者一种莫名的颤动。公牛和着衣的小孩嫁接在一起,被按了角的小孩看起来像个恶魔,反而公牛看起来比较孱弱。毫无抵抗力的孩子被恶魔势力侵占,人躲在牛的角色里,极力的阻止恶魔带来的污秽的邪气。作品通过极其鲜明的嫁接方式隐喻历史和造物主及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关系。这种作品总能使我们获得一种超现实之感。
朱铭的《太极》系列雕塑浑厚自然,拙朴有意味。木头和石头的材质在他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得是那么的大气,浑然。《太极》中没有被中国传统人物造像的规范所限制,反而是将中国文化中的神、气、韵有效的提炼出来,凝练成当代的艺术语言,完美体现了书法、绘画中提倡的“意在笔先”、“意到笔不到”的境界。
第3章 古代兵器与当时手工业、工艺美术结合形成的独特造型语言
兵器是力量的载体,它不仅是作战的武器,也是权利和地位的代表。在我国先秦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匕首,柄部大多铸有精美的花纹,并镶嵌绿松石。战国时期的虎噬牛狼牙棒是在棍棒的前段加上了青铜制作的“棒头”。古代兵器的局部的动物艺术造型,包括虎、凤、狮、蟾蜍、睚眦。这些动物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猛兽,代表自己的武力和嗜敌人血的含义;另一类是瑞兽,保佑自己的战斗中不死或避免受伤.这些动物造型不求细节上的真实,但要求以小见大,从局部上反映出动物的凶猛和灵性,并且给人们以想象空间。到了明清时期制作兵器的材料样式更加多样了,在装具之佳者很多都有镂空,除了牡丹,葵花等草叶图案外,并有蟠螭、龙、凤、狻猊等瑞兽的造型,
春秋战国时期习武也到了鼎盛时期,武术又称为“技击之道”,习武主要是在贵族之间流传。所谓“君子佩剑”,剑术也是贵族的一个必修课,同时也被贵族垄断。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战事频繁,为了提高士卒的战斗力,有部分比较简单的武学传到了军中,其后又辗转落入民间。剑既是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道德品质和精神的象征。所以剑是百兵之将,古人认为剑有君子德,所以佩剑者是君子。剑锋利笔直直来直去,是为正直。剑平日收鞘中而不伤人,是为仁义。 剑是贴身利器保护主人,是为忠勇。 所以佩带剑的人应该是正直、仁义、忠勇之人。而仗剑行侠的思想也就自古有之,源远流长。
而刀则富有草莽精神,前有谭嗣同“我本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后有贺龙元帅,“两把刀闹革命”的勇武。最为人熟知的是三国中关云长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敌将,为刘备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后世也称青龙偃月刀为关刀。在关羽被杀后,青龙偃月刀被东吴将领潘璋夺走,后来,关羽的儿子关兴杀潘璋为父报仇,夺回青龙偃月刀。因此,关公大刀也就成了忠义勇武的象征。
不同的兵器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也带有不同的个性,这正是中国文化所赋予的。在《水浒传》中,李逵用板斧,林冲用枪,武松用刀,鲁智深用禅杖等,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使用的武器也不尽相同。板斧粗笨有力,符合李逵粗鲁,暴躁的性格,枪,锐利而有涵养,正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的称手兵刃。
使用功能决定了兵刃的基本造型,文化内涵让造型有了新的审美意义。具有了审美意义的兵器自然不会只是夺人性命的凶器,而是具有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之物。
第4章 雕塑创作的实践总结
4.1创作中实现传统与当代的转换
中国雕塑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雕塑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形式和语言,譬如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出土的器皿《鹰尊》,虽然这件雕塑细节不多,但体量感十足,对形体夸张处理恰到好处,淋漓尽致的反映出当时作者质朴、天真的情趣,与它特殊的实用功能结合的非常完美。云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的《青铜牛虎祭案》让我们看到了达利荒诞现实主义带来的美感,这件雕塑中写实中有抽象,实体形态和负空间交织穿插,把雕塑空间和形体表现的跌宕起伏,富有想象力。
在当下西方文化强势的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中抽出当代需要的创作语言,是值得我们时刻思考的一个问题。
4.2雕塑的社会意义
在创作这组作品之初看到了网络新闻中近些年来已经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劣质牛奶、“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光、造成恶果之重,已经到了谈“食”色变的程度。豆你玩、蒜你狠,一个个时髦用词无不在刺痛着我们脆弱的神经 。菜价肉价的不断上涨,做这组创作的起因也都是自己看到这些我们身边的现象,所以就借用以蔬菜为载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我把自己生活中感悟到点点滴滴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解读,冷兵器是会伤害人的,我把兵器的刃部换成蔬菜,对于蔬菜会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也正是我所追问的。当然我更希望每个观众看到这组作品都有自己解读的方式,每个人阅读作品的角度也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背景息息相关,每个人的解读自然也就不一样。那么雕塑作品所揭示的社会意义也就出现了,我认为艺术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所能表达出来的看法,那么观众也是作为社会的眼睛每个人去解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就会促使社会雕塑艺术的多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振华.雕塑空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郑开青. 通讯系统模拟及软件[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87.
[2]许正龙.雕塑构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
[3]郑铁伟.中国古代冷兵器.上海文化 2008.
[4]谢宇.中国古代兵器鉴赏.唐文立,2008.
【关键词】:嫁接;转换;食品安全
第1章 引言
食品问题已经是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运用艺术的表现形式把社会的一些问题揭示出来是我们从事艺术工作的主要任务,我想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传递出我对食品问题的看法。
第2章 当代雕塑中“嫁接与转换”的语言分析
当代雕塑作品中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喜好,生活背景创作具有自己独立艺术语言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内容上和制作材料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借用现代手法和材料在传统的雕塑语言上进行的革新,如陈辉老师的《假山石》以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假山石为原本,对其进行机械的几何化切割,进而材料的转换,体现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解构,从而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的转换。
日本雕塑家山崎史生的木雕作品《沉默的邻居》,把人和动物嫁接,怪异的组合没有让人们感到吓人,却让人感到奇特可爱。他用细腻的手法描绘了人和动物的肤质,天衣无缝把动物与人衔接起来,生动的表现出诙谐而荒诞的形象。在以极其不成比例的兽首和苍白纤细的身体上,犹如孩童纯净的世界给观者一种莫名的颤动。公牛和着衣的小孩嫁接在一起,被按了角的小孩看起来像个恶魔,反而公牛看起来比较孱弱。毫无抵抗力的孩子被恶魔势力侵占,人躲在牛的角色里,极力的阻止恶魔带来的污秽的邪气。作品通过极其鲜明的嫁接方式隐喻历史和造物主及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关系。这种作品总能使我们获得一种超现实之感。
朱铭的《太极》系列雕塑浑厚自然,拙朴有意味。木头和石头的材质在他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得是那么的大气,浑然。《太极》中没有被中国传统人物造像的规范所限制,反而是将中国文化中的神、气、韵有效的提炼出来,凝练成当代的艺术语言,完美体现了书法、绘画中提倡的“意在笔先”、“意到笔不到”的境界。
第3章 古代兵器与当时手工业、工艺美术结合形成的独特造型语言
兵器是力量的载体,它不仅是作战的武器,也是权利和地位的代表。在我国先秦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匕首,柄部大多铸有精美的花纹,并镶嵌绿松石。战国时期的虎噬牛狼牙棒是在棍棒的前段加上了青铜制作的“棒头”。古代兵器的局部的动物艺术造型,包括虎、凤、狮、蟾蜍、睚眦。这些动物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猛兽,代表自己的武力和嗜敌人血的含义;另一类是瑞兽,保佑自己的战斗中不死或避免受伤.这些动物造型不求细节上的真实,但要求以小见大,从局部上反映出动物的凶猛和灵性,并且给人们以想象空间。到了明清时期制作兵器的材料样式更加多样了,在装具之佳者很多都有镂空,除了牡丹,葵花等草叶图案外,并有蟠螭、龙、凤、狻猊等瑞兽的造型,
春秋战国时期习武也到了鼎盛时期,武术又称为“技击之道”,习武主要是在贵族之间流传。所谓“君子佩剑”,剑术也是贵族的一个必修课,同时也被贵族垄断。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战事频繁,为了提高士卒的战斗力,有部分比较简单的武学传到了军中,其后又辗转落入民间。剑既是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道德品质和精神的象征。所以剑是百兵之将,古人认为剑有君子德,所以佩剑者是君子。剑锋利笔直直来直去,是为正直。剑平日收鞘中而不伤人,是为仁义。 剑是贴身利器保护主人,是为忠勇。 所以佩带剑的人应该是正直、仁义、忠勇之人。而仗剑行侠的思想也就自古有之,源远流长。
而刀则富有草莽精神,前有谭嗣同“我本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后有贺龙元帅,“两把刀闹革命”的勇武。最为人熟知的是三国中关云长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敌将,为刘备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后世也称青龙偃月刀为关刀。在关羽被杀后,青龙偃月刀被东吴将领潘璋夺走,后来,关羽的儿子关兴杀潘璋为父报仇,夺回青龙偃月刀。因此,关公大刀也就成了忠义勇武的象征。
不同的兵器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也带有不同的个性,这正是中国文化所赋予的。在《水浒传》中,李逵用板斧,林冲用枪,武松用刀,鲁智深用禅杖等,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使用的武器也不尽相同。板斧粗笨有力,符合李逵粗鲁,暴躁的性格,枪,锐利而有涵养,正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的称手兵刃。
使用功能决定了兵刃的基本造型,文化内涵让造型有了新的审美意义。具有了审美意义的兵器自然不会只是夺人性命的凶器,而是具有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之物。
第4章 雕塑创作的实践总结
4.1创作中实现传统与当代的转换
中国雕塑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雕塑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形式和语言,譬如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出土的器皿《鹰尊》,虽然这件雕塑细节不多,但体量感十足,对形体夸张处理恰到好处,淋漓尽致的反映出当时作者质朴、天真的情趣,与它特殊的实用功能结合的非常完美。云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的《青铜牛虎祭案》让我们看到了达利荒诞现实主义带来的美感,这件雕塑中写实中有抽象,实体形态和负空间交织穿插,把雕塑空间和形体表现的跌宕起伏,富有想象力。
在当下西方文化强势的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中抽出当代需要的创作语言,是值得我们时刻思考的一个问题。
4.2雕塑的社会意义
在创作这组作品之初看到了网络新闻中近些年来已经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劣质牛奶、“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光、造成恶果之重,已经到了谈“食”色变的程度。豆你玩、蒜你狠,一个个时髦用词无不在刺痛着我们脆弱的神经 。菜价肉价的不断上涨,做这组创作的起因也都是自己看到这些我们身边的现象,所以就借用以蔬菜为载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我把自己生活中感悟到点点滴滴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解读,冷兵器是会伤害人的,我把兵器的刃部换成蔬菜,对于蔬菜会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也正是我所追问的。当然我更希望每个观众看到这组作品都有自己解读的方式,每个人阅读作品的角度也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背景息息相关,每个人的解读自然也就不一样。那么雕塑作品所揭示的社会意义也就出现了,我认为艺术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所能表达出来的看法,那么观众也是作为社会的眼睛每个人去解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就会促使社会雕塑艺术的多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振华.雕塑空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郑开青. 通讯系统模拟及软件[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87.
[2]许正龙.雕塑构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
[3]郑铁伟.中国古代冷兵器.上海文化 2008.
[4]谢宇.中国古代兵器鉴赏.唐文立,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