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古典诗词感悟传统文化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teng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品味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诵读是古典诗词有效教学的途径。笔者把古典诗词教学分为四步阅读法:一读知其意;二读晓其情;三读品其味;四读抒己怀。
  【关键词】阅读 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品味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实际教学情况是:当前的古典诗词教学效果并不好,很多教师“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把古典诗词进行分解教学。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没有个性化的阅读,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下。对传统文化感悟少,文化积累更少,也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更领略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造成当前语文教学的被动,学生的人文素养难以提高。古人语:“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诵读是古典诗词最有效的教学途径。
  笔者认为古典诗词教学应以诵读为基础,通过反复朗读,产生语感,进而产生美感,体味诗人的情怀,达到“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之境界。依据古典诗词创作“起、承、转、合”四个特点,笔者把古典诗词教学分为四步阅读法:
  
  一读知其意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是古代文化的精华,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也有不少难度,“诵读”就是打破古今隔膜的最有利的武器。因为古典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又讲究声韵,诵读起来,既朗朗上口,又具有音乐的美感。第一次读一要注意字音要准确,二要注意节奏要分明。至于阅读方式,它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教师范读,听录音读,全班齐读,小组分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等,例如学习《离骚》一诗,先让学生对照注释,查字典解决字音字义,再让学生划分节奏,然后开始读,慢慢地进入角色。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基本上可以了解诗歌大致内容。
  
  二读晓其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感情的抒发是诗人写诗的主要目的。诗词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情怀,或与景交融,或寓情于理之中。在一读的基础上,教师可稍加点拨学生,找出文中物象,或“春花”、或“秋月”、或“小桥”、或“流水”、或“梧桐”、或“芭蕉”……所有物象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怀,或伤感、或高兴、或凄凉、或闲适、或思乡、或重逢……教师只要带领学生尽情地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展开联想和想象,产生共鸣,学生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怀。如学习白居易《琵琶行》,诗词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来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的有三次感受,通过诵读都能很好地体会出其中的情感来。
  
  三读品其味
  
  古典诗词是艺术殿堂上的一颗明珠,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借助有限的文字表达一种至高至纯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其中的味道,才能把文字演绎成精美的画面和丰富的意境,我们从而体会到其中的美,这样也相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师生可以共同探讨诗词的一个字、一句话,也可以重点品味诗词,古人对诗词的语言锤炼,是很有讲究的。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个千古名句,学生开始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经过品味,脑中再现画面,就能感受到那种高而險的美的震撼。
  
  四读抒己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诵读,我们调动自己的主观情感就不能仅仅局限诗词本身的思想内容,而是把自我的情怀融入诗词中,这就是个性化的阅读,诗词的情感就是我们自己独特的人生体味。
  ★作者简介:殷允超,山东省微山县二中一级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大师之笔,赋予人物的一言一语,一笑一啼,皆内涵深刻。本文列举了鲁迅《祝福》中众人阻止祥林嫂摆桌子的场面和曹雪《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众人探望的场景,体现了蕴藏于平淡细节之后的奇崛之思。  【关键词】作品鉴赏;细节;奇崛    文学作品十分讲究含蓄,“用语十分,下语三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下笔时往往是藏而不露的。因此,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理性评判上,而要对作
【摘 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个人命运的不幸为出发点,深思生命意义的本质。在这一超脱的过程中,作者两次变换视角,分别从观坛和忆母两个角度找回了生命的自信力,实现了对生命的准确定位:生命存在的状态有差异,但是生命的存在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所以在面对个人不幸时应该乐观而又有责任地去生活。  【关键词】史铁生 视角换位 生命定位 生命意义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通过朴素感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一段
【摘要】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写作,笔者提出巧引入、低起点、设场景、巧练习的方法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创造了一个融洽、和谐、平等的作文训练课堂。  【关键词】学生心理;快乐;写作    学生害怕作文是一个普遍现象,作文课难上也是众多教师的共识。那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抛开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而在快乐中学写作呢?下面就我的一堂下乡支教课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巧引入,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我下乡支教
【摘 要】要实践我们的教育理想,就得实实在在上好每一堂课,例如:下放教材的选用权、巧用学生的质疑、捕捉教学设计灵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使预设教学变成动态的生成教学等,争取师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  【关键词】教材 阅读 生成教学 教学设计    现时语文教学处境困难,语文难教,已是不争的事实。余漪老师在《首届长三角中学语文教研论坛上的发言》中说:“语文非常难教”,“受到课改挑战最大的莫过
【摘 要】中国古典小说中“石头”作为道具的例子颇多,《水浒传》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中的“石头”在展示人物命运和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石头” 《水浒传》 林冲 古典小说    女娲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巨石,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幻化成一块浅红美玉,然后伴着主人贾宝玉历尽红尘中悲喜,最后满腹心事地回到青埂峰下,空留下伤痕般密密麻麻的文字在身上作过
【摘 要】课改后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以民主的姿态,做一个睿智的组织者,平等的合作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则要学会在独立思考、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协作与分享,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课堂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近几年,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推广,语文课堂的变革也势在
【摘 要】沙白先生的《水乡行》,极富诗情画意。整首诗仅仅五节,押一个韵脚,节奏舒缓、平和,读来音韵和谐优美,展示了一幅幅宁静恬美、秀丽淡雅的江南水乡图。作者按行踪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水乡风光的长画卷。画面清新自然,淳朴淡雅,与朴素简洁的语言相得益彰,表现了江南的自然美和江南人的人性美。  【关键词】水乡 画面 自然美 人性美    沙白,1925年出生于江苏如皋。本姓李,原名李涛
【摘 要】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为“品味时尚”,笔者在参与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发现了作文乃至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向,找出了考生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从而引发了对教学的诸多深入思考。  【关键词】江苏高考 语文试卷 品味时尚    经过十多天的奋战,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终于结束。阅卷的高强度使得身体发出疲倦的信号,但想起此次阅卷,心情有些复杂,有些话,不得不说。  “品味时尚”这个题目已被热炒不休,有
【摘要】中学生学业压力大、升学压力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很重。作为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渗透“奋进与淡定相融合”的人格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学业成绩,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第一次强有力的挑战。本文记录了自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人格教育所做的点滴努力。  【关键词】考试成绩语文教学 人格教育    我所带的高2011级1班是一个文科实验班。41人,35个女生。女生天性自尊心强,虚荣心强,斤斤计较,遇
【摘要】苏轼的词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基调,那就是对人生不断的思考。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儒释道三家积极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苏轼对人生境界不懈追求的结果。  【关键词】苏轼词;坎坷人生;旷达豪放;儒释道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更加豁达旷放,在中国词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东坡词中,有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生咏叹调”。与之相伴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