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国面在画面的空白地方,题上的一首诗,即题商诗。诗的内容既是咏叹画的意境,也是构成画面的一部分。诗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与有画的部分共同构成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这就是形式上的统一,诗与画融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古代很早就有题画诗或是以诗入画,将诗意、诗境转化为画意、画境的作品,以诗写画,以诗文之长补绘画之短,使绘画作品的意境得以提升。
关键词:古诗;意境;中国画;艺术特点
一、中国古诗的艺术特点
诗的特征是丰富的想象和感情的抒发。诗词必须营造境界。就是说诗人在接触外界境物的氛围时,必然有会于心。正如王国维所言:“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这种秘妙,我认为就是大诗人所营造得境界。这种境界,“内足以撼己,而外足以感人”。“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语言形象的精炼,音调的和谐和节奏的鲜明,它也以抒情为正。“诗以言志”,“言志”便是抒情,正是抒情这一个共同点,使中国的绘画与诗歌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极高的境界是外国诗歌及绘画所无法具备的。
二、中国古诗对中国画章法布局的影响
中国传统绘画的章法即是构图,就是把形象艺术规律及画家作画的立意加以安排布局,也可称作布局。南齐谢赫论画《六法》曰为“经营位置”,东晋顾恺之称章法为“置陈布势”。唐代张彦远以为这是“画之总要”,但“六法”中第一是气韵生动,第五才是经营位置。对此,清代邹一桂做了很好的解释:“以六法而言,亦当以经营位置为第一,用笔次之,傅彩又次之,传模不在画内。而气韵生动则画成后得之。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者,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这几句话讲得很白。实际作画,经营位置是第一要紧的。一幅画的题诗,一是表现为书法与绘画的关系,题得好,就有画龙点睛之妙,题得不好,免不了有画蛇添足的缺点。中国字体的结构是由点、划、撒、捺等搭配组合的,再加上运笔的变化,使书法既具有形式美,又体现出丰富的节奏感、韵律感,更添中国绘画的活泼性,既可以抒发情感,又可以增加中国画的形式美感。印章也和题跋一样是书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印章能为画面添色不少。另一方面则是题诗本身就是构图的一部分。如宋徽宗赵佶的绘画尤其是花鸟画作品,经常有御制诗题、款识、签押、印章。诗词一般题在属于精工富丽-路的画作上,如《芙蓉锦鸡图》轴,左下角秋菊一丛,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鸟锦鸡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戏飞的双蝶,顺着锦鸡的目光,导向右边空白处的诗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全图开合有序,诗弥补了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圆满。这首诗题,实际上已巧妙地成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见出赵估对诗画合一的大胆尝试和显著成就。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体”,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映成趣。另外,中国传统绘画特别重视题款、钤印。一幅画在章法上,适当的安排题跋、朱印,可以起稳定和谐构图的作用。所以,中国画与题款、鈐印、书法、诗词的相互补充、相互增益,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以上种种章法规律及特点,与传统绘画的立意、用笔、用墨、设色相融合,构成了中国画独具的形式美和艺术特色。中国面的题款,不仅能起到点题的作用,而且起到丰富画面的意趣,加深画的意境,启发观众的想象,更增加了画中的文学和历史的趣味等作用。中国的诗文、书法、印章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于一炉,极大的增加了中国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和深度,与中国传统戏剧一样,成为综合艺术,这是西方绘画所不具备的。
三、中国古诗对中国画内容的影响
当代著名书画家李苦禅先生说:“要以诗词歌赋的胸襟去作画,不是仅仅会在画上题诗就算有文学修养了,文人画高就高在以诗作画,以文采领画。”在白石老人90岁的时候,作家老舍要求他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 ”的诗意画一幅画。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要在纸上画出 “十里蛙声 ”的确是难题。但是老人不出几天就交卷了,画面上是一泓溪水从山涧乱石中奔泻而出,水里游动着几只蝌蚪,高处耸立着几笔远山。乱石、山涧、远山构成了深远的意境,看起来何止是“ 十里 ”。这个构思把各种艺术形象完美地组合起来,含蓄地表现了诗句的意境,含蓄地表现了诗句的意境,方法新颖,耐人寻味,足见老人艺术修养的精深、才华的卓越。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意境是中国画家用来拨动观者心弦的重要手段。
宋代画院常以诗命题作画,如传说“野渡天人舟自横”,“ 踏花归来马蹄香 ”等创作政事,几乎是人人皆知的了。中国画不但重意境,而且强调画有尽而意无穷。意到笔不到,画外有意。有如品茶,吃橄榄,余味无穷。在画上题诗加跋,为中国画特有的民族形式,含意深厚,字句 精练的题跋(包括印章的运用),是画面的补充和阐发,打破了绘画的局限。文字表达了绘画 所不能表达或不必要表达的东西,更衬托出画面的诗情,增加画面内容的深度,有助于画家思想感情的倾露,更能使观者感受其境。
四、中国古诗与中国画的结合
中国诗歌与中国画虽然是艺术的两个分支,但两种艺术之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时二者又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差异性,不能完全看做是一种艺术形式。“画”表现事物比较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瞬间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同它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容量比较大。二者的结合,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空间拉长,容量立刻膨胀开来。这些题画诗往往是对画境意蕴的暗示和挖掘,是将西境转換为诗境的艺术再创造。诗要读,画也要读,而且还应将绘画艺术品及其题诗对照起来一一研读,将画幅的绘画美和笔情、画境与题画诗里的诗艺美逐一比照,寻绎它们相互融通、渗透的妙处,整体地把握艺术品的美学特质,才能完整体会诗与画完美结合所散发的无穷艺术魅力。
参考交献:
[1]黄宋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性,1989.
关键词:古诗;意境;中国画;艺术特点
一、中国古诗的艺术特点
诗的特征是丰富的想象和感情的抒发。诗词必须营造境界。就是说诗人在接触外界境物的氛围时,必然有会于心。正如王国维所言:“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这种秘妙,我认为就是大诗人所营造得境界。这种境界,“内足以撼己,而外足以感人”。“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语言形象的精炼,音调的和谐和节奏的鲜明,它也以抒情为正。“诗以言志”,“言志”便是抒情,正是抒情这一个共同点,使中国的绘画与诗歌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极高的境界是外国诗歌及绘画所无法具备的。
二、中国古诗对中国画章法布局的影响
中国传统绘画的章法即是构图,就是把形象艺术规律及画家作画的立意加以安排布局,也可称作布局。南齐谢赫论画《六法》曰为“经营位置”,东晋顾恺之称章法为“置陈布势”。唐代张彦远以为这是“画之总要”,但“六法”中第一是气韵生动,第五才是经营位置。对此,清代邹一桂做了很好的解释:“以六法而言,亦当以经营位置为第一,用笔次之,傅彩又次之,传模不在画内。而气韵生动则画成后得之。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者,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这几句话讲得很白。实际作画,经营位置是第一要紧的。一幅画的题诗,一是表现为书法与绘画的关系,题得好,就有画龙点睛之妙,题得不好,免不了有画蛇添足的缺点。中国字体的结构是由点、划、撒、捺等搭配组合的,再加上运笔的变化,使书法既具有形式美,又体现出丰富的节奏感、韵律感,更添中国绘画的活泼性,既可以抒发情感,又可以增加中国画的形式美感。印章也和题跋一样是书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印章能为画面添色不少。另一方面则是题诗本身就是构图的一部分。如宋徽宗赵佶的绘画尤其是花鸟画作品,经常有御制诗题、款识、签押、印章。诗词一般题在属于精工富丽-路的画作上,如《芙蓉锦鸡图》轴,左下角秋菊一丛,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鸟锦鸡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戏飞的双蝶,顺着锦鸡的目光,导向右边空白处的诗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全图开合有序,诗弥补了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圆满。这首诗题,实际上已巧妙地成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见出赵估对诗画合一的大胆尝试和显著成就。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体”,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映成趣。另外,中国传统绘画特别重视题款、钤印。一幅画在章法上,适当的安排题跋、朱印,可以起稳定和谐构图的作用。所以,中国画与题款、鈐印、书法、诗词的相互补充、相互增益,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以上种种章法规律及特点,与传统绘画的立意、用笔、用墨、设色相融合,构成了中国画独具的形式美和艺术特色。中国面的题款,不仅能起到点题的作用,而且起到丰富画面的意趣,加深画的意境,启发观众的想象,更增加了画中的文学和历史的趣味等作用。中国的诗文、书法、印章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于一炉,极大的增加了中国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和深度,与中国传统戏剧一样,成为综合艺术,这是西方绘画所不具备的。
三、中国古诗对中国画内容的影响
当代著名书画家李苦禅先生说:“要以诗词歌赋的胸襟去作画,不是仅仅会在画上题诗就算有文学修养了,文人画高就高在以诗作画,以文采领画。”在白石老人90岁的时候,作家老舍要求他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 ”的诗意画一幅画。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要在纸上画出 “十里蛙声 ”的确是难题。但是老人不出几天就交卷了,画面上是一泓溪水从山涧乱石中奔泻而出,水里游动着几只蝌蚪,高处耸立着几笔远山。乱石、山涧、远山构成了深远的意境,看起来何止是“ 十里 ”。这个构思把各种艺术形象完美地组合起来,含蓄地表现了诗句的意境,含蓄地表现了诗句的意境,方法新颖,耐人寻味,足见老人艺术修养的精深、才华的卓越。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意境是中国画家用来拨动观者心弦的重要手段。
宋代画院常以诗命题作画,如传说“野渡天人舟自横”,“ 踏花归来马蹄香 ”等创作政事,几乎是人人皆知的了。中国画不但重意境,而且强调画有尽而意无穷。意到笔不到,画外有意。有如品茶,吃橄榄,余味无穷。在画上题诗加跋,为中国画特有的民族形式,含意深厚,字句 精练的题跋(包括印章的运用),是画面的补充和阐发,打破了绘画的局限。文字表达了绘画 所不能表达或不必要表达的东西,更衬托出画面的诗情,增加画面内容的深度,有助于画家思想感情的倾露,更能使观者感受其境。
四、中国古诗与中国画的结合
中国诗歌与中国画虽然是艺术的两个分支,但两种艺术之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时二者又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差异性,不能完全看做是一种艺术形式。“画”表现事物比较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瞬间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同它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容量比较大。二者的结合,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空间拉长,容量立刻膨胀开来。这些题画诗往往是对画境意蕴的暗示和挖掘,是将西境转換为诗境的艺术再创造。诗要读,画也要读,而且还应将绘画艺术品及其题诗对照起来一一研读,将画幅的绘画美和笔情、画境与题画诗里的诗艺美逐一比照,寻绎它们相互融通、渗透的妙处,整体地把握艺术品的美学特质,才能完整体会诗与画完美结合所散发的无穷艺术魅力。
参考交献:
[1]黄宋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性,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