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和谐的心灵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注重的不仅是身体的活力,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充实和愉悦。《百科知识》除了用知识大餐充实您的灵魂,也一直致力于协助您构筑心灵的和谐。恰如心理学大师荣格所说: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灾荒、饥饿、贫困和战争,而是我们的心灵自身。
  
  一组令人沉重的数字
  
  据卫生部2005年统计,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医师190万人,其中精神科医师只有2万名,每6万多人才有一名精神科医师。目前精神和神经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经占到20%,高居首位。而精神科医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大众对精神疾病知识的知晓率严重偏低,9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没有及时就医,全国地市以上综合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20%。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精神性疾病,包括抑郁症和癫痫,将成为导致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
  目前全球患精神性疾病的约有4亿人。
  世界卫生组织现将抑郁症列为危及人类健康的第五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美国和日本是抑郁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非洲发病率最低。
  全球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为俄罗斯。
  宁夏有关部门对201名人民警察进行无记名心理状况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基层的一线干警,相当一部分人患心理疾病。调查发现,长期在基层面对罪犯及违法犯罪分子的第一线员警,九成以上患有程度不一的心理疾病,整体健康状况堪虑。43.78%的人承认有焦虑症状,17.91%的人缺乏信心,有12.44%的人性格执拗:12.44%的人存在恐惧感:冷漠的占6.7%,行为失控的占0.5%。
  据西方的心理健康机构的研究,中国因抑郁症引发的自杀模式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国家,男子的自杀比例要高于女子,但中国恰恰相反:女子自杀的比例高于男子,而且其中90%的自杀妇女是生活在农村的。
  北京的大学生的精神状况令人担忧,流行病学最新调查显示,北京大的学生23.66%患有抑郁症,据此推算应不少于10万人。这是2006年9月5日北京市人大代表进行精神卫生立法调研时透露的。
  调查显示,抑郁症是北京较常见的精神疾病,其患病率为3.31%,大学生、妇女、儿童、老年人为重点发病人群,其中,大学生的精神卫生问题十分严重,
  据友谊医院心理门诊柏晓利医生介绍说,门诊病人的年龄十几年来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低于30岁患者的高达54%,心理疾病患者低龄化趋势令人担忧。
  2005年10月20日,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举办的“老年抑郁与自杀预防处理培训班”举行开班典礼,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Michael Philips)博士介绍,中国每年有10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身亡。
  费立鹏博士是加拿大人,1995年就开始在中国开展自杀研究,他所领导的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目前总自杀率是世界平均自杀率的2.3倍,每年有28.7万人自杀。另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每年有200万人自杀未遂。也就是说平均每天不到两分钟就有一个人自杀,每分钟有将近4个人自杀未遂。自杀除了已经成为年轻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之外,在所有年龄段的死因中排第5位。
  费立鹏通过研究发现,在中国所发生的自杀的特点和其他国家有很大差异。
  首先,中国的自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性别特征:中国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3~5倍,女性的自杀率比男性高25%,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女性比男性自杀率偏高的国家。其次,中国的自杀人群的年龄特征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整体来说,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还是老年人。中国和其他国家不太相同的是,在15~34岁这个生存率很高的年龄段,死亡原因中第一位的是自杀,而在北美国家,自杀则是这个年龄段死亡原因中的第三位或第四位。
  再者,费立鹏博士说,关于中国的自杀状况最有争议的是自杀者中相对较低的精神疾病患病率,中国有63%的自杀者伴有精神疾患,而这一数字在世界其他国家高达90%。对这些病例进行仔细的评估后,费立鹏发现,中国人的自杀通常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另外,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对自杀没有较强的宗教禁忌及法律约束。因此,有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或存在慢性生活刺激(如患绝症)的人也许会认为自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用于减轻自身痛苦,减少家庭成员的情感负担。统计显示,在多数伊斯兰教、天主教影响大的国家自杀率都是比较低的(这些宗教的教义强烈反对自杀)。只有信仰佛教的人中相对高一些。
  由于自杀研究1995年以前在中国几乎是一个禁区,所以费立鹏在中国开展的自杀研究几乎全部都是“自己打地基自己盖楼”。一些发达国家能够轻易得到的基本数据在中国也难以得到。费立鹏说,要评估任何模式,你首先要有很准确的数据,到底现在的自杀率、自杀未遂率有多高,然后中间干预,再看看自杀率、自杀未遂率减到多少。但是对自杀率和自杀数量在中国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
  费立鹏说,中国尚未有国家级死亡报告系统,因此自杀率必须从以下两个死亡登记部门提供的数据中估算出来:一个是由卫生部主管的部门,为1亿人口的样本,另一个是由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疾病监控点网络主管的部门,是1000万人口的样本。但这两个样本的原始数据都存在误差。
  费立鹏说,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对于因伤害致死者很少去探究其死亡原因,也很少做尸体检查。由于未确定的事故或突发的中毒而死亡的人群中,有很大比例实际上是死于自杀,因此考虑到死亡证书上死亡原因的填写错误,自杀率需要作进一步调整。如果对这些错误进行校正的话,会使自杀率比现在报告的数字提高28%。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综合性国家自杀预防计划,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费立鹏认为,必须由官方与非政府组织一起努力,建立一个全国性自杀干预模式,以有效控制自杀问题。如果能将全国总自杀率降低20%,就能平均每年挽救5万~6万人的生命,预防40万人自杀。
  [责任编辑] 林 京
  
  中国人为何不愿看心理医生
  三 江
  
  自杀是最严重的心理疾病之一。一年一度的世界预防自杀日(9月10日)透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预防自杀协会透露,全球每年约100万人自杀,比战争、动乱和谋杀造成的死亡总和还要多,其中三分之一喝农药致死。而目前中国的自杀率是23/10万。以此推算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占世界自杀死亡人数的1/4还多。   而中国自杀现象的一个突出问题是,70%自杀死亡或自杀未遂者从来没有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寻求过任何形式的帮助,如果有帮助,哪怕是一点点,也会大大减少自杀数量。这个问题的奇怪还体现在,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的剧烈变化而导致人们患心理疾病增多,但另一方面却呈现出中国人不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不爱看心理病(看心理医生)的矛盾现象,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从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科学素养、专制体制等多方面可以或多或少找到一些原因。仅仅是文化这个庞大的系统中就可以发现很多原因。
  中国人太好面子。这种要面子的文化渗透到对疾病的态度上就是讳疾忌医。而且对疾病避讳的严重程度是躯体疾病较轻,而心理疾病较重。人际关系中的俗语可以表明这种避讳的轻重。比如,羞辱他人的严重程度可以依次从这几句话得到体现:你有病、神经病、变态。这些言语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躯体有病已经是一种耻辱,心理有病就是更大的耻辱了。而“神经病”一词的语义在中国并非是临床上所指的神经系统出现问题而产生的疾病症状,而是指精神病,更为羞辱的就是“变态”。
  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几个层次中,修身是最具个人领悟的私事,在儒教之后传人中国的佛教被认可后,通过自身的长期修炼而达到自我完善就成为道德提升的途径。所以,要成为道德的完人,修身是自家的事,自家的心灵和想法不足与外人道,更不可能把内心暴露给陌生人。所以,即使心理出现障碍也要靠自己的修身养性、闭门思过来解决。而佛教、禅宗提倡“开悟”、“领悟”和“顿悟”,这些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流行造成了人们固守内心,不愿与人交流的结果。看心理医生就是要与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这与文化传统背道而驰,所以很少有人去看心病。
  中国民间流行的老话是,家丑不可外扬,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种自闭式非放性的文化和心理状态渗透到商场和战场,而且浸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过去所谓的人际交往准则就流传着“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说法,而且直到今天还在沿用。这种情况当然也可以归因于中国经济没有发展到市场经济,故而诚信的人际关系和经商原则未能在中国社会建立。反映到人与人的信任问题上就是,不可相信陌生人,对心理医生同样不可信。因为医生有可能将病人的隐私和心理疾患暴露出去,这只会让患者陪了夫人又折兵。而且在生活中还有极端的例子,有心理医生把病人的隐私暴露出去后,引发病人的报复,追杀心理医生。
  中国人的科学素养较低和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不到位。一个人如果躯体有病,如咳嗽、感冒、骨折、外伤等,自己和周围的人会认同这是疾病,并会同情患病者,催促其去看医生。但是,如果心理行为出现了问题,比如情绪反常、爱发脾气,不会有人催促当事者去看医生,而当事者也不认为这是心理疾病,只是认为自己情绪不好,休息休息就行了。而且对于这种心理行为异常如果公开说出来也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更担心伤害当事者的自尊心。这种对心理行为的认知就是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而中国缺少这样的社会支持系统,人们自然也意识不到要去看心理医生,甚至以看心理医生为不光彩。
  心理学的发展有待提高。尽管心理学大师的一些理论能解释人类的心理行为,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但在治疗心理疾病上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还需要发展和完善。同时,心理疾病的治疗也并非全是心理分析,也需要药物和其他物理和化学方式的介入,也容易造成人们认知上的问题。
  心理疾病容易成为人身和政治迫害的工具。比如,轻易地将竞争对手或政治对手扣上精神病的帽子,这在生活中屡有产生。重庆女医师李健萍曾四度被丈夫送进精神病院,而最近一份司法鉴定意见却表明,她并无精神病。她怀疑,丈夫是为了“包二奶”才做出虚假病史陈述。而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一般人轻易不敢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更不用说去看心理医生了。
  最后,心理卫生机构和心理医生的缺少、心理咨询和治疗质量不佳、收费高等也是中国人不愿意看心理医生的原因。
  [责任编辑] 张田勘
  
  去看心理医生吧!
  孙 桦
  
  求助心理医生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这类事情大约出现在100年前。在这之前,人们出现了心理问题,往往诉诸于神父、巫师等等。在欧美发达国家,看心理医生是很普遍的事情,但在我国,人们对于去看心理医生还存在很多误解。让我们一起揭开心理咨询的面纱,坦然地去看心理医生吧。
  
  自愿是关键
  什么人需要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呢?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只是它需要一个前提:人们是否真的乐意去寻求帮助。一般来说,不愿意倾诉的原因,可能有几个:某个人确实没有心理问题,某个人在常人眼中有些异常但自己未曾察觉,自己感到有一定的困惑但不愿意告诉别人:对看心理医生存有疑义,情况严重到向心理医生咨询已经无效等等。
  自愿前来,这是保证咨询效果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前提。这类求助者有一些特点:已经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乐意通过看心理医生来解决不适,积极配合心理医生暴露内心的活动……这些都保证了效果。相反,那些被家人生拉硬拽过来的求助者,他们对心理医生持怀疑的态度,不愿意暴露内心的活动,心理医生会感觉巨大的阻碍,效果就很难令人满意了。
  
  正常人也需要心理医生
  任何正常人都有看心理医生的必要,这并非夸大其辞或者危言耸听。
  咨询的求助者一般有两类,其一,属于传统概念中的需要帮助的人,在某些方面属于劣势,或者有“心病”。的人。其二,是渴望成功,但在成功道路上遇到某些困难,想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获得支持的人。诚然,心理咨询有其医学的背景,这可能让人把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病人”身上,感觉来访即是看病,但这种理解却有失偏颇。因为咨询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有让人得以发展的一面。另外,比较各类求助者,真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可能要到精神科、精神病院去,配合药物治疗。而常见的心理咨询,特别是在医院门诊以外的咨询机构中,所有来访者都是百分之百的正常人,解答咨询的心理医生也没有权力开药。
  
  什么情况下需要看心理医生?
  真正感到不适前来的求助者,一般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确实出现了某些适应不良的情况。比如不能和同事、朋友、家人共处,对所做的事没有兴趣,莫名其妙地感觉抑郁、烦躁、想打人,遇到困难或者突发事件,不能找到应对的方法。第二,不良的感觉已经到了一定程度。比如它已经让人们无法正常工作、休息,无法顺 利地和人交流。第三,这种不良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一般为3个月。因为负性情绪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只是有些人会轻易淡忘,有些却耿耿于怀。就像感冒一样,抵抗力强的人不会被感染,或者可以通过自身免疫恢复,那么他也就无须去医院了。所以,不良情况持续一段时间,说明自己无法解决,而且影响确实存在,那么此时才有必要去向心理医生求助。最后,还要与其他类似的情况进行鉴别,比如一个吝啬的人,不愿意出资帮助别人,这样他的人缘肯定不好,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不佳并非一定要靠看心理医生来解决。因为在吝啬的背后,可能有个性方面的原因。人有千差万别,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很大方。
  所以,当自己或者家人出现上述问题的时候,就有必要找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了。
  当然,人们能够控制的只有自己。如果发现别人有了心理症状,这个时候还是委婉地建议他前去求助,而没有必要责令、“绑架”别人到咨询室。原因仍在于,只有自愿前来的,才真正会有效果。何况别人只是根据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事,外人无权干涉。只有一种情况可以例外,那就是对方的行为已经带来了社会危害,当事人出于保护自己和别人的想法,直接找到精神科和司法部门请求援助。
  
  去哪里看心理医生?
  人们想看心理医生,应该去哪种地方呢?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咨询机构和热线,其中也包括一部分鱼龙混杂、不正规、小型的网站或热线电话,这很容易误导求助者,甚至带来负面危害。所以,为了保证咨询质量,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机构。
  
  看心理医生很贵吗?
  咨询过程需要收费,有些机构的收费标准会很高。有些人觉得咨询就是聊天,没有必要收取那么多的费用。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咨询机构收费并不高,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国外看心理医生的价格相当昂贵。其实,心理咨询比一般的挂号价格稍高,这有它特殊的意义在。
  咨询作为一项行业,收费自然体现了人工的成本,这种对心理医生工作的补偿肯定要包括在内。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求助者前来咨询,就要充分重视这个过程,需要有很深的“卷入”水平。试想,一个免费的咨询,人们从内心里会认为,这个过程无关紧要,有效果自然好,没有效果也不会带来某些损失,所以按照这个模式下来,咨询效果很难保证。因此,心理咨询的收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卷入”。
  
  心理咨询就是“问答”吗?
  有人以为心理咨询就是“问答”,心理医生一个人主宰,来访者只是配合,这个想法不利于产生好的效果。心理咨询与一般的医学治疗不同。看病,比如一个脑溢血病人,来到医院他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意识,什么都是医生说了算,自己已经没有能力控制,普通感冒也是一样,病人能做的只有吃药,对检查过程无能为力。而心理咨询则不同,它体现的是心理医生和求助者之间的互动。双方共同讨论原因,给出解决方法,可以说来访者从始至终都不处于附属的地位。
  
  看一次心理医生就能解决问题吗?
  一些来访者认为,看一次心理医生就可以解决问题,这并不切实际。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咨询效果,每次交流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如此短时间内完全解决某个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尽管求助者的情况千差万别,但心理咨询的过程还是有一定之规的。它包括.求助者发泄压抑的情绪,诉说自己的困惑,心理医生回应这些行为并引导谈话方向,暴露问题,双方商量解决的方法,后续效果的检验。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且要分布在每次咨询过程中。
  但是,有些求助者还是希望尽可能地延长谈话时间,争取多解决一些问题,所以总是不愿意结束。这种想法对咨询的效果不利,因为双方对问题的关注程度是有限的,一个小时的时间能够保证双方有高度的注意力。如果一次谈话拉得很长,双方都会很疲惫。
  
  心理医生能帮我做决断吗?
  一些求助者寄希望于让心理医生给自己一个决断,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应该怎么做,你给个建议吧!”这是很多求助者说的话。其实,心理医生并不能同意,这是职业的要求,做出选择的还是来访者自己。因为心理医生无权干涉别人的生活,求助者所要解决的并不是此时发生的事情,而是获得某种能力。同时,许多时候求助者还要和家人一起进行咨询,以达到从个体咨询到社会群体咨询的转化。
  
  链接
  
  “出气吧”真能“出气”吗?
  今年4月,南京开了家“出气吧”。在这家“出气吧”里,只要付钱,顾客可以打员工、摔酒杯、大喊大叫。据报道,大部分的顾客都是女性,尤其是在服务业与娱乐业如卡拉0K、按摩院工作的女性。
  实际上,通过打人的手段出气,这种发泄的方法并不可取。“出气吧”的顾客之所以有很多女性,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女性,原因在于她们在当前社会中的位置与心态。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人们受到人际挫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尤其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更容易受到客户的挑剔与指责。挫折会诱发人们的攻击本能,而男性的攻击可以通过一些渠道得以释放,比如喝酒、看足球比赛、体育锻炼,同时社会角色也让男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养家糊口上面,所以男性的攻击要么比较隐晦,要么比较直接。
  而女性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可出于自身原因,很难把攻击真正发泄到现实生活中。同时,女性的业余时间比较单一,除了做家务,就是逛街,而这两个渠道没有直接地对攻击能量进行发泄,远远不如看一场足球比赛,有很多身体接触那么过瘾。而女性的消费欲望很强,通过“出气吧”来释放能量,这将会是一个万不得已的选择。
  受到挫折,应该用一种理性的思维,而不是单纯靠发泄来解决。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应该先分析自己是否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挫折在所难免,没有必要稍不顺心就要发泄一番,因为某些情况下,挫折是身份的体现。一个初入职场的人,工作不顺心,这就是现实身份和能力的反映,并非万劫不复。所以,从挫折中发现不足,这远比抱怨或发泄强得多。
  [责任编辑]姜 冰
  
  自杀的多重原因
  杨 欣
  
  自杀的总体原因
  自杀是心理疾病最为严重的结果,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两百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在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的死因。现在大学生和知识分子自杀也逐渐增多,那么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呢?
  尽管现在人们并没有完全和深入地揭示自杀的原因,但方方面面的探索也给出了一定和一些答案。总体上讲,自杀的原因有下面一些:近期内有严重的心理疾 病,如抑郁(抑郁是造成自杀的首要原因),曾有自杀未遂史和家族自杀史:不良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急性或慢性应激反应,生活质量低,失业等巨大社会生活压力等等。而在我国,自杀的原因大致有8种:抑郁程度重、有自杀未遂史、死亡当时急性应激强度大、生命质量低、慢性心理压力大、死前两天有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有血缘关系的人有过自杀行为、朋友或熟人有自杀行为。
  但是,真正归纳起来只有两个方面,即主观的原因和客观的原因。抑郁、自杀未遂史和家族自杀史等属于主观因素,而不良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急性或慢性应激反应和生活质量低等属于客观因素。
  同样的人同样的社会环境,同样的压力和磨难,为什么有人自杀,有人不自杀,这就要从主观和客观因素寻求答案。
  
  自杀的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有很多,涉及每个人的遗传、神经类型、性格特征和人格特点等。而且心理学上也有很多理论。简要的分析有如下一些:
  1.“自杀的遗传本源”假说。这个假说认为是由父母或更上一代,即一个家族遗传给后代的自我毁灭的倾向和特性,并成为一种生理机制,处于半自发状态。于是,当后代一旦处于相同情境时即做出与前辈相同的举动来。一些自杀个案的情况也证实,自杀在某个家庭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甚至连自杀的方式都一样。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是自杀身亡的,他的叔父和弟弟也以自杀结束生命。
  2.精神疾病是自杀之源理论。这个学说认为,由于自身的精神疾病发展到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导致自杀,这是精神病学家兹尔布格对大量的住院病人的研究后得出的。因为,自杀可看作是精神病人的本性发展过程的反作用,它普遍地存在于各种精神病患者之中。比如,躁狂型自杀就是常见的一种,病人因为幻觉或谵妄而以自杀来逃避自己想像的危险和耻辱,或者是认为服从来自上帝或神的旨意。而抑郁型自杀则是在极度沮丧和忧郁中无法解脱,自杀成了思维无法控制的本能需要。冲动型自杀找不出任何自杀的动机,在突然出现的一种病态冲动下自杀。甚至神经衰弱也可能导致自杀,因为纷乱的外界刺激环境会令神经衰弱者痛苦不堪,从而诱发其自杀。而这种类型的自杀显然是神经类型的差异所引起的。因此兹尔布格认为,精神病学中不受自杀冲动影响的单一的精神病实例是不存在的。
  3.自我死亡本能理论。这是由精神分析学者提出的,认为自杀者的心灵有敌意或恨,而这种敌意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杀人的愿望,被杀的愿望和死的愿望。而且自杀者在成长过程中从小就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敌意和愤怒,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和依赖个性。因此这类人在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但又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缩小这种差距,所以自杀就是他们求得精神上的再生和重新构造自我的方式之一。
  
  自杀的客观因素
  自杀的客观因素也有很多,除了个人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外,还有在当下所遭遇的生活压力和不良应激事件。
  1.自杀潜在倾向说。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杀潜势”,即死的本能,强弱程度因人而异。这种潜在倾向的强度在婴幼儿时候即已形成,原因在于家庭环境给个人造成了恐惧、忧虑、失意和憎恨。在心理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会造成自身的人格缺欠和自卑,就会以自杀寻求解脱,当然也有通过社会行为,如犯罪或他杀来寻求解脱和发泄的,这是不良家庭或成长环境不良的后果的两种表现形式。当然,自杀是自我毁弃,但仍是为寻求补过或解脱的唯一可行方式。
  2.学习理论。心理学家认为,自杀并非仅仅是遗传因素的结果,其中有很大的学习成分在内。后天的习得也是自杀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美国功能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虽然社会结构、无意识冲动和神经化学物质切实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感觉和行为表达方式,但行为是有动机的,没有证据表明像自杀这样复杂的行为只是由遗传所决定的,没有学习的过程就不可能充分理解自杀行为。比如,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关系密切的朋友有过自杀行为,个体自杀的可能性就大:也有人模仿电影、电视、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杀行为。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是医生的自杀率较高。因为他们经常接触病人,能了解各种有效的自杀方法,并以此作为自身摆脱苦恼的途径。这就是一种习得。
  3.自杀与社会现实有关。法国社会学家爱米尔·杜尔凯姆认为,自杀有很强的社会环境作用。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生活、宗教信仰、婚姻家庭、职业集团、经济活动等。杜尔凯姆将自杀分为三类:利己型、利他型、动乱型。利己型自杀是个人与社会联系脱节,缺乏集体支持和温暖,从而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而自杀,利他型是个人为某种信仰或团体竭尽忠诚而献出生命:动乱型自杀则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个体感到社会适应不良甚至适应困难而产生极大恐慌、困惑,就有可能自杀。
  4.不良生活事件或不良应激反应。生活中种种不良应激事件都是自杀典型的客观因素,即诱因。这些诱因非常之多,如年老体衰、失业、失恋、离异、工作受挫、人生失意、遭受讥讽、受到排挤、被人辱骂或上司的训斥、他人的轻视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自杀的诱因。
  然而,自杀并非是主观和客观因素单方面起作用的,也不是主客观因素对应后才产生自杀的,而是主客观的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并使一个个体认为无法承受之时,才会产生。
  比如,有遗传因素,如家族自杀史或天生性格脆弱者并不一定会自杀,只有在后天生活环境中遭遇重大的挫折和失败,以及遇到持久的压力事件,而且得不到亲密的家庭、亲人和人际关系的心理支持才会自杀。
  [责任编辑] 张田勘
  
  人溺,援之以手
  郭 兴
  
  目前中国70%自杀死亡或自杀未遂者从来没有因为自身问题寻求过任何形式的帮助,60%的自杀死亡者和40%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当时就已经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对于自杀者,如果稍有一些关注和帮助,也可以起到较好的干预作用。而自杀的干预首先要认识自杀者有哪些心理,性格特征,其次是观察个体在生活中的反常言行。
  
  了解自杀者的性格和认知特点
  1.需要注意的性格特点:特别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好冲动、过激、偏执,神经质的人格特质。同时,神经类型为弱型或强而不平衡型,或过敏体质者,他们的耐受力较差,一种小小的普通刺激会使其难以承受。还有内心有强烈的孤独感、痛苦感,这种体验长期积累达到一定极限时,一个偶然因素即可导致轻生念头产生。
  2.需要注意的认知特点。大量研究发现;自杀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 在分析问题时,自杀者倾向于固执和被动,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命运、运气和客观环境,认为问题带来的痛苦是不能忍受的,是无法解决的,是不可避免的。
  二是自杀者的一般认识范围比较狭窄,即管视,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倾向于非此即彼和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以黑白、对错、好坏的简单二维方式来分析遇到的问题,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是面对困难时,要么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要么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正确的估计,或者根本就不作任何的评估,其结果是经常选择了不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四是自杀者缺乏耐心,不现实地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获得成功,如果某一解决问题的方式没有取得直接的、迅速的成功,很快就会将其抛弃,结果他们在解决问题方面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于是把自杀当作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这一点与自杀意愿的强烈程度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
  五是总是从阴暗面看问题,对人,对已对社会均是如此。表现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周围人群抱有深刻的敌意,从思想上,感情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觉得自己没有前途,看不到个人和社会在将来可能发生的改变。由此便导致抑郁(在中国导致自杀的8个危险因素中,抑郁症是罪魁祸首),进而产生自杀念头。
  
  关注一些特殊的言行
  如果你周围的同学、同事、朋友和家人出现下面一些言行,就需要引起注意并采取适当措施了。
  1.出现下面的言语
  “生活没什么意义。”
  “我没有希望了。”
  “如果我不在人世了,情况可能还会好些。”
  “你会参加我的葬礼吗?”
  “我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2.出现下面的行为
  异常冷漠,委靡不振,绝望,逃避社会,或食欲不振、沉默少语、失眠。
  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
  性格行为突然改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见人。
  无缘无故地与你诀别。
  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将平时珍视的私人物品送人。
  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明显的自伤行为。
  “无意中”服药过量。
  3.一旦有人有自杀的危险,可以采取的行动
  要认真对待。
  请其他人介入,与朋友和家人联系。
  表示关心。
  注意倾听。
  直接询问。
  了解病人的感觉。
  反复安慰。
  不要保证替当事人守密。
  尽可能不要让病人独处。
  与精神卫生工作者联系和(或)查当地精神医院电话。
  收藏好潜在的危险物品。
  若医生建议,准备住院。
  [责任编辑] 张田勘
  
  你是否患了抑郁症?
  
  1.我因一些小事而烦恼
  2.我不大想吃东西,我的胃口不好
  3.即使家属和朋友帮助我,我仍然无法摆脱心中的苦闷
  4.我觉得我和一般人一样好
  5.我在做事时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6.我感到情绪低落
  7.我感到做任何事都很费力
  8.我觉得前途是有希望的
  9.我觉得我的生活是失败的
  10.我感到害怕
  11.我的睡眠情况不好
  12.我感到高兴
  13.我比过去说话要少
  14.我感到孤单
  15.我觉得人们对我不太友好
  16.我觉得生活得很有意思
  17.我曾悄悄哭泣
  18.我感到忧虑
  19.我觉得不被人们喜欢
  20.我觉得无法继续我的日常工作
  每一项问题回答分4个等级:没有(0分)、少有(1分)、常有(2分)、一直有(3分)。
  评定时间为一周
  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15分为无抑郁症状
  16~19分为可能有抑郁症≥20分为肯定有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患。容易患此症的并非是穷途末路的人,美国著名抑郁症专家说:那些工作认真、勤奋、有前途、有潜力的人最容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区别
  抑郁症:悲伤或抑郁情绪只是一个症状,抑郁症常常以躯体症状为主。病人主诉疼痛(头痛,腹痛)、乏力、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情感淡漠、易怒、焦虑、性能力障碍、药物滥用、消极想法、人际关系压力、无价值感、悲观、犯罪感、羞耻感等。
  焦虑症:严重的焦虑影响正常的功能。常见的症状包括:震颤、紧张、气喘、出汗、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易怒、惊慌:
  反复惊慌发作(症状与心脏意外相似),可与广场恐怖症并发。病人可能有躯体症状。可能以嗜酒或吸毒来控制焦虑或抑郁。
  如果躯体疾病或躯体症状开始即存在,抑郁症和焦虑症可被忽视。抑郁/焦虑症常常很难鉴别。
  
  抑郁症的预防
  (1)要有,个良好的心态,保持心理稳定,不可大喜大悲。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不要企图让客观事物纳入自己的主观思维轨道,那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极易诱发焦虑、抑郁、怨恨、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不要轻易发脾气。(2)自我疏导。轻微抑郁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抑郁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抑郁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在。其次要树立起消除抑郁心理的信心,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有可能驱逐和取代抑郁心理,这是一种人们常用的方法。(3)药物治疗。如果抑郁过于严重时,还可以遵照医嘱,选服一些抗抑郁的药物,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心理调节。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寻求他人的开导,以尽快恢复。如果患了比较严重的抑郁症,则应向心理学专家或有关医生进行咨询,弄清病因、病理机制,然后通过心理治疗,逐渐消除引起抑郁的内心矛盾和可能有关的因素,解除对抑郁发作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和精神负担。
  [责任编辑] 林 京
其他文献
9月16日,備受关注的“原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女学生被杀案”开庭审理。检察机关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强奸罪对被告人麻继钢提起公诉。该案于1992年3月发生后,凶手一直未被查到。直到今年2月21日,警方发现被盘查人员麻某侠的DNA数据与现场提取的DNA 数据高度吻合,判断嫌疑人应为麻某侠的近亲属,经过排查,警方终于抓获嫌疑人、麻某侠的堂兄麻继钢。在这桩28年的积案侦破中,DNA数据库及相关信息化
近日,“二仙桥”、“富贵大爷”……“血洗b站”的二创视频与微博热搜再次将一档多年前的交通警示类节目《谭谈交通》带回人们的视野——总开着一辆白色捷达的主持人谭乔警官,遇到违反交通规则的市民,就和他们“好好聊一聊”,这一聊,就聊了十三年。  谭乔是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宣传处民警, 在他主持的《谭谈交通》中,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平易近人的执法风格,向市民传递着文明驾驶的重要性,谭乔也成为成都市民喜爱的交警
上下班途中感染了新冠肺炎,算工伤吗?同事不戴口罩怎么辦?单位不提供口罩,可以拒绝上班吗?很多人马上就要开启复工模式了,是不是也在担心这些问题?复工之前,要先把这些法律问题弄清楚。  如果企业违反相关规定复工,可能承担哪些法律责任?若企业违反当地的复工规定,擅自提前复工,影响疫情防控工作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企业及其负责人可能被处以警告、罚款、拘留
有人曾经说:仇恨是中东棋局上的“皇后”,在这片满是仇恨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点冲突的火星,就会引发剧烈的冲突乃至大规模战争。厌倦了中东永无休止冲突和战争的人们,这一次又看到,两个被绑架的以色列士兵,突如其来地将以色列和黎巴嫩拖入了一场目前还看不到未来的战争之中。    风云骤起  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抓获两名以色列士兵,并发表声明说是为了履行解救囚犯和在押者的义务,他们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边界
“感谢检察官,在我困難时伸出援助之手,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近日,一起交通肇事案的被害人家属林某花来到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检察院,动情地向检察官表示感谢。  2018年12月30日,林某花的丈夫在一次车祸中死亡,案件暂未判决,犯罪嫌疑人只赔偿了3.5万元后再没有支付任何赔偿款项。家中的顶梁柱倒了,林某花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带着一个还在读书的孩子,生活愈发艰难。  罗源县检
2019年以来,河南省方城县检察院办理的信用卡诈骗刑事犯罪案件呈高发态势。通过梳理发现当前有三个原因导致了此类犯罪的高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发卡环节审核把关不严。作为发行信用卡的银行,都对信用卡的办理条件制定有严格标准。但是在实践中有的银行对员工制定信用卡办理任务,银行员工为完成任务,仅要求顾客提供身份证和收入证明即可,而对身份信息和收入证明的真实性不做任何核实,造成一人多卡现象比较严重,甚至
我国用红色表示吉祥的典故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国特别偏爱红色,红色意味着吉祥。每逢节日庆典或操办喜事,人们总要张灯结彩,来个“满堂红”,以表示喜庆、吉祥。其实,我国早期并不是用红色表示吉庆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用黄色代表吉庆,也曾用过黑色和白色代表吉庆。到了汉朝,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从那时起,红色就成了人们崇尚的颜色。汉朝以后,我国各地崇尚红色的风俗已基本
探测行星新方法    迄今为止发现的外太阳系行星大约有200颗,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受其主恒星的引力影响而“颤动”时被探测到的。但是最近,经纬仪测量正在探测新行星上日益成功地发挥作用。经纬仪测量是一种基于亮度减弱的探测,而亮度减弱则由现出黑色影像的行星在地球和其主恒星之间反复经过引起。  现在,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调查了180,000颗接近银河系中心的恒星后又发现了16颗新的候选行星,它们的轨道运行周期为
近日,福建省长泰县检察院检察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带案入村普法工作,向群众以案释法,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社拼”——聚众斗殴罪的严重性。该院希望通过用群众身边发生的案件进行普法能让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学会用法律知识武装自己,保护自己,遇事冷静对待,不冲动,不盲目,构建和谐文明的法治乡村。  村民听后,纷纷表示,以前总觉得人多力量大,于是有村民一召集,就蜂拥而上,接受这次普法教育
“人是要走了,心是彻底落在这儿啦!”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检察院驻拜城县赛里木镇硝尔买里村“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餐厅,原工作队长、村第一书记刘钢和现任工作队长、村第一书记苏昕一边吃着分别的饺子,一边说着心里话,也算是临别前的最后一次交接驻村工作接力棒。听说刘钢要离开村子了,硝尔买里村的群众早早守候在村委会大院外,守候在马路两旁,大家带着土特产,以此来表达对劉钢四年来辛勤工作的感谢。  硝尔买里村是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