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农书法作品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li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静的力量——读王亦农书法随想
  亦农的书法,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在当代书坛炫人眼目的形式表演中,亦农的书法却传达出特有的沉静和智慧,彰显着一种遗世独立的品格追求。我曾经和亦农戏言,如果将他的作品隐去年代,放置民国时代的文人书法中,定会令人侧目的。在动手写这篇短文时,我也在设想,假如将亦农的书法,和当代那些以形式炫世的书家的作品悬挂在同一个展厅里,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呢?我想借用诗人敬文东的一句话——像树那样稳稳站立,可能再恰当不过了。
  一件书法作品,看上去能够“像树木那样稳稳站立”,除了要求书法家具有娴熟的掌控艺术技巧的手段外,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书家的书写必须植根于深厚的传统,这样才能进入书法赖以生长的文化源流,也不会为各种流行的时风吹到;其二,书家必须进入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开出独特的花,不为浩瀚的传统所淹没。而这两点,亦农都做到了。
  亦农生长于常州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幼承庭训。及长从林散之先生的弟子卞雪松先生学习书法。初学行楷,自李北海入手,后上溯晋唐诸家及汉魏碑版。篆书直入金文,后学黄宾虹,所作金文深得宾虹先生神髓。亦农在大学读的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81年,南京师范大学成立的学生书法社,是文革以后国内最早的书法社团之一,也是江苏高校第一个书法社团,亦农是主要的成员之一。在其书法学习的重要时期,深受金陵老一代书家胡小石、高二适、萧娴尤其是林散之先生的影响。从以上简短的学书经历可以看出,亦农的艺术成长道路单纯而清晰,其书学观念从来没有摇摆过。他从林散之、卞雪松先生那里得到关于书法法则和人格精神的开示,从黄宾虹的“内美”说,找到了开启传统书法审美的锁钥,并矢志不渝地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他还说:
  “我从来不担心风格问题,我担心的是习气,一个书家的习气,会让自己的书法丧失文化品格,所以必须时刻警觉,必须要对前贤充满敬畏之心。”正是心怀这种虔敬之心,亦农才能集数十年之功,潜心于传统书法的学习研究,并渐渐形成了散淡、从容、简约的书法风格。
  亦农的书法创作无疑延承了文人书法一脉。在求新要求的当代艺术价值评判体系中,对传统帖学书法形态的传承、坚守,对以散逸为趣尚的古典书法艺术的崇尚,其史学上的价值常常被粗暴的忽略。其实,不管在任何一种艺术领域,对古典主义的重新研究,从来都是对现代主义最好的修正。近年来书法界之所以“新帖学”兴起,也是对现代书法实验反思之后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如果以求新为旨归的现代书法实验需要一种探险精神,那么,对古典主义书法艺术的回归和探究,则需要一种文化史观的敏锐和深度思考,这就要求书法家必须具备极深的文化修养和虔敬的人品,需要书法家形成足以穿透历史的书法传统视角。以我之见,在庞大的传统帖学系谱中,书家个人风格之所以存在较小的差异化表征,是因为传统文人趋同的文化理想带来的,这也是书法为什么特别强调传承的根本原因所在。传统文人书法对散逸格趣的崇尚,其实缘于传统文人寄情山林、格物致知的文化理想,这种文化理想,直接带来艺术形式的演变和书法风格的趋同性。如果离开书法背后的这种人文因素,单纯从笔墨形式和个体艺术风格的角度,来认识和解读传统书法,很容易落入肤浅的误读。
  从某种意义上,亦农对文人书法的坚守,其实是一种对文化理想的坚守。苏锡常宁历来是文人书法和文人画的重镇,崇尚名士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亦农生活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在他进入书法的自觉阶段,选择以散逸为趣尚的文人书法作为自己的艺术原则,是再自然不过了。另外,亦农一直坚持认为,书法是养出来的,真正好的书法,应该能够自然地透露作者的襟怀、胸次、品格。亦农除了对笔墨的精心锤炼,他在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很深入的研究,这也是亦农的书法能够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的原因所在。
  今天的书法正在成为一种艺人的劳动,这样说并非贬低书法,反而是还书法一种纯粹艺术的名义。当我们以独立的艺术形式的要求来面对书法时,我们不但要求书法悦人耳目或者给人以视觉冲击,还要求艺术家通过笔墨传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人格精神。形式上的猎奇求陉,可以炫目,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形式背后透露出的人格精神。在亦农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一个艺术家真实的生命状态和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在那些优美线条的背后,我甚至能看到亦农书写时惬意的神态和表情,这是一个优秀艺术家区别于一个匠人的根本所在。
其他文献
王清健 河南商丘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协理事、河南省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美协中国画人物画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河南省书画院学术委员、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商丘市美协名誉主席。《绿遍祖国》1980年入选金军美展,《长白山人》1990年被中央美院收藏,《大红枣》1997年入选全军第九届美展,《春浓》1999年获河南省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学术一等奖,
期刊
朱万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著有《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等论著20余种,出版《一葫一世界:朱万章画集》。  恽向(1586年-1655年),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老人。他一生在仕途上并无建树,只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补常州府学附生,以例贡国子监,在京城居住30年而未遇有升迁的机会。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他被举贤良方正,得以除内阁中书,后
期刊
童迅 字正之、茂父,号心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赏石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印社副秘书长,南京颜真卿书画院副秘书长,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理事,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顾问。  熟知童迅,要追溯到1988年由江苏书协、南京印社承办的“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的会务工作中,他与孙向群以不同的性格与气质组成互补搭档,以相同的对艺术的挚爱与对工作的认真这一姿态给
期刊
刘洪彪先生是当今书界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忽视的现象之一——无论是在最普及的意义上,还是在最学术的意义上。  第一,洪彪先生是真性情人。如果不穿戎装,不轻言笑,他给人的感觉是既严肃又文弱。然而交往多了,你会发现,这个表象是半对半不对。对的是严肃,不对的是文弱。  他确实严肃。尤其是对书法的学术和艺术问题。我曾经和他一起参加过多次书法展览的研讨会,记忆中每一次他的发言,都有切中肯綮且不乏严厉的批评。老实说
期刊
王国安 别署谷安,室号静斋,1957年2月生于苏州。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书法作品获“杜康杯”东方书赛妙品奖,全国第二届青少年书法篆刻“神龙”大奖赛青年甲组金奖,江苏省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展金奖,全国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展优秀奖,江苏省美术书法展二等奖,入展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二届扇面展,全国名家千人千作展,五百家精品展,
期刊
谢建军 1972年生,历史学博士,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副教授。  点画的形式美学是书法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现当代书法美学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以点画的美学属性或者审美特征等问题表现出来,而且在汉唐书论中也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尽管汉唐书论中关于点画的美学形式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体系,也没明确提出“美学”的概念,但是在语言的描述上却处处都体现着对美的追求。关于点画的用笔方法及其美学特征,
期刊
值著名中国画家刘达江先生从艺70周年之际,师生联袂举办画展。这次画展意义非同寻常,呈现当代无锡源自吴观岱、秦古柳先生创启的一派,传承有绪,气势磅礴,传道得法,阵容壮大,犹如烟花三月的盛景,弥漫浩瀚太湖。  达江已届米寿之年,这次展出的30多幅精品,笔力雄辣,气象正大,韵味醇厚,风骨嶙嶙,端然是龙抬头咤叱风云的气概。在人们赞扬他艺臻化境的同时,也感佩他如恩师古柳先生一般的襟怀,爱徒教生,克服语言交流
期刊
庞鸥 1974年生,南京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畫专业。现供职于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国家文物出境鉴定站书畫责任鉴定员,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出版《中国畫溯源与流变》《翎羽飞花——陈之佛工笔花鸟畫创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清代是一个古典文化高度成熟的时代。居于文化成熟的制高点,清代的学者多有一种从总体上把握古典文化的意向。在中国畫领域,清代的畫坛,承续了明
期刊
提到天津市中青年书法家,邵佩英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以金文为主体,时而高古厚实时而又很具有现代气息的书法作品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也喜欢写点关于书画的文字,邵佩英先生就成为我接触较多的天津书协驻会负责人之一。  多年来,邵佩英先生以金文大篆为主要研究方向,废寝忘食、不舍昼夜,奠定了自己在天津市乃至全国书坛的地位。读邵佩英先生金文作品,感觉到有两个特点非常鲜明:一是书写的高古、庙堂钟鼎
期刊
序言 黄浩然  40多年前,以傅抱石为代表的省国画院的一批画家,曾开展了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由此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新金陵画派。追溯前人的壮举,更是对创作规律的敬重,和对无锡美术事业长远发展的期望,2013年,无锡美术馆(无锡市书画院)启动“无锡画家‘山河颂’万里采风活动”3年规划。画家们心怀对艺术的敬畏和梦想,行万里路、过万座山,笔耕不止,潜心创作,创作了一批极具生活气息的佳作。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