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具有协同创新的生物学专业创新型高素质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入手,重点围绕导师团队协同、跨学科协同、开放式协同培养等,探讨协同创新环境下提高地方高校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旨在进一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提高研究生综合素养,推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积极有序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地方高校;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156-02
近年来,如何推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保证其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尤其是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1-2]。多年来,陕西理工大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3,4]。其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紧密结合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取得了一定成果[5]。
为进一步提高生物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从具有协同创新的生物学专业创新型高素质研究生人才培养入手,重点围绕导师团队协同、跨学科协同、开放式协同培养等,探讨协同创新环境下提高地方高校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养,推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积极、有序、健康发展。
一、突破“一对一”师徒传承单一培养模式,实现导师团队协同培养
在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每个研究生只有一个固定或指定的导师,师徒传承呈现典型的“一对一”关系。一方面,由于研究生导师自身的知识体系、思维习惯、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等限制,容易使指导的学生受导师思维定式的影响,不容易跳出导师的研究圈子[6]。在具体的学习及研究过程中,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思路拓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学术界的“近亲繁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及创新实践能力等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传统“一对一”的单一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及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不利于导师及研究生整体水平的提高。鉴于此,生物学专业积极推行“校内导师联合团队模式”。如陕西理工大学的教学科研单位——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研究所,专门成立涉及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食品科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学科导师团队,对研究生采取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以具体实际问题为导向,实现校内外导师团队的协同培养
生物学专业紧密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积极吸纳区域内外的校外专业人才,先后聘任陕西建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东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设立相关研究课题,充分发挥校内导师系统理论研究及校外导师丰富实践经验的综合优势,有效构建了集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校内外导师联合团队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一方面极大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了科研项目实施的动力和效率,更大程度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为培养具有较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具体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科研课题,为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以及促进地方企业和区域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均发挥了有益作用。
三、突破单一学科界限,以跨学科机构为载体,实现跨学科协同培养
培养跨学科、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及新学科生长点的发育与获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6]。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陕西理工大学在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强调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如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了灵活多样的综合性课程:动物学专业开设了《药理学研究专题》、《现代组织化学原理及应用》等融合交叉课程,细胞生物学专业开设了《植物逆境生理学》、《次生代谢产物专题》等融合交叉课程。通过交叉融合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和完善了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架构。
而且,成立、组建了跨学科教学及研究机构,并将其作为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载体。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通过以跨学科研究项目为导向,直接或间接参与项目研究,进一步培养具有完善理论体系、较强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协同人才。
如整合学校相关科研、教学资源成立的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研究所,其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涉及病理学、药理学、药剂学、化学、细胞生物学等不同学科。该研究所是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平台之一,在研究所跨学科研究项目依托下,近五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2项,厅局级课题21项,校级课题15项,主持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5项,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次、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获奖2项。
此外,提供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近年来,陕西理工大学通过“双聘院士”、“百人计划”、“汉江学者”等高端人才引进等方式,不断重视并加强学术交流活动[7]。近年来,先后邀请来自食品科学、药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提供跨學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听取不同学科专家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研究进展的系统介绍,以及与专家的深入交流,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拓宽了学术视野,激发了创新灵感。
四、突破高校封闭式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开放式协同培养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使培养出的研究生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需要突破当前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机制障碍,建立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创新机制[6,8]。鉴于此,陕西理工大学积极突破高校封闭式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开放式协同培养。由陕西理工大学牵头,联合多家高校及企业组成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以秦巴山区生物资源开发为核心,组建了秦巴生物资源基础研究、秦巴特色食品研究与开发等8个研究团队。研究生可自主选择加入一个或多个研究团队,并以企业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为导向,开展相关研究,极大提高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也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奠定了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单佳平.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1):50-54.
[2]黄翠萍,刘庭,万洪英,等.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动力机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34-38.
[3]陕西理工大学概况[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64-65.
[4]张义明.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提升地方院校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54-55.
[5]胡代花,陈文强,杨朋伟.基于区域优势资源的生物学专业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226-228.
[6]冯飞芸,江国华.地方高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15-16 22.
[7]胡代花,陈文强,杨朋伟.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地方高校科研水平和竞争实力——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J].广东化工,2016,17(43):231-233.
[8]解万翠,高倩,杨锡洪,等.理工科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模式下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5,(3):86-88.
关键词:协同创新;地方高校;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156-02
近年来,如何推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保证其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尤其是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1-2]。多年来,陕西理工大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3,4]。其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紧密结合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取得了一定成果[5]。
为进一步提高生物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从具有协同创新的生物学专业创新型高素质研究生人才培养入手,重点围绕导师团队协同、跨学科协同、开放式协同培养等,探讨协同创新环境下提高地方高校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养,推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积极、有序、健康发展。
一、突破“一对一”师徒传承单一培养模式,实现导师团队协同培养
在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每个研究生只有一个固定或指定的导师,师徒传承呈现典型的“一对一”关系。一方面,由于研究生导师自身的知识体系、思维习惯、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等限制,容易使指导的学生受导师思维定式的影响,不容易跳出导师的研究圈子[6]。在具体的学习及研究过程中,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思路拓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学术界的“近亲繁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及创新实践能力等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传统“一对一”的单一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及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不利于导师及研究生整体水平的提高。鉴于此,生物学专业积极推行“校内导师联合团队模式”。如陕西理工大学的教学科研单位——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研究所,专门成立涉及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食品科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学科导师团队,对研究生采取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以具体实际问题为导向,实现校内外导师团队的协同培养
生物学专业紧密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积极吸纳区域内外的校外专业人才,先后聘任陕西建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东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设立相关研究课题,充分发挥校内导师系统理论研究及校外导师丰富实践经验的综合优势,有效构建了集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校内外导师联合团队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一方面极大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了科研项目实施的动力和效率,更大程度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为培养具有较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具体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科研课题,为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以及促进地方企业和区域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均发挥了有益作用。
三、突破单一学科界限,以跨学科机构为载体,实现跨学科协同培养
培养跨学科、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及新学科生长点的发育与获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6]。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陕西理工大学在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强调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如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了灵活多样的综合性课程:动物学专业开设了《药理学研究专题》、《现代组织化学原理及应用》等融合交叉课程,细胞生物学专业开设了《植物逆境生理学》、《次生代谢产物专题》等融合交叉课程。通过交叉融合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和完善了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架构。
而且,成立、组建了跨学科教学及研究机构,并将其作为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载体。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通过以跨学科研究项目为导向,直接或间接参与项目研究,进一步培养具有完善理论体系、较强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协同人才。
如整合学校相关科研、教学资源成立的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研究所,其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涉及病理学、药理学、药剂学、化学、细胞生物学等不同学科。该研究所是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平台之一,在研究所跨学科研究项目依托下,近五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2项,厅局级课题21项,校级课题15项,主持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5项,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次、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获奖2项。
此外,提供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近年来,陕西理工大学通过“双聘院士”、“百人计划”、“汉江学者”等高端人才引进等方式,不断重视并加强学术交流活动[7]。近年来,先后邀请来自食品科学、药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提供跨學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听取不同学科专家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研究进展的系统介绍,以及与专家的深入交流,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拓宽了学术视野,激发了创新灵感。
四、突破高校封闭式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开放式协同培养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使培养出的研究生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需要突破当前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机制障碍,建立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创新机制[6,8]。鉴于此,陕西理工大学积极突破高校封闭式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开放式协同培养。由陕西理工大学牵头,联合多家高校及企业组成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以秦巴山区生物资源开发为核心,组建了秦巴生物资源基础研究、秦巴特色食品研究与开发等8个研究团队。研究生可自主选择加入一个或多个研究团队,并以企业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为导向,开展相关研究,极大提高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也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奠定了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单佳平.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1):50-54.
[2]黄翠萍,刘庭,万洪英,等.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动力机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34-38.
[3]陕西理工大学概况[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64-65.
[4]张义明.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提升地方院校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54-55.
[5]胡代花,陈文强,杨朋伟.基于区域优势资源的生物学专业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226-228.
[6]冯飞芸,江国华.地方高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15-16 22.
[7]胡代花,陈文强,杨朋伟.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地方高校科研水平和竞争实力——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J].广东化工,2016,17(43):231-233.
[8]解万翠,高倩,杨锡洪,等.理工科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模式下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5,(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