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充满生机,彰显灵动,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显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巧设情境,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氛围,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小学;灵动
语文这一学科具有独特的魅力,在语文课堂上有很多曲折而又精彩的故事,通过生动的言语以及丰富的人物形象,把学生带入梦幻般的情境之中。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结构死板、没有活力,教师只是单纯地局限于课本以及课程标准,按部就班地授课,关注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精彩与魅力,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学习没有兴趣,整个课堂处于僵化的状态。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彰显灵动,变得“活”起来呢?
一、质疑引人深思,激活思维发展
要想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动,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引导,并且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使学生发散思维,从“被动疑”到“主动疑”。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会提出一些奇妙的想法,也有的学生会说出一些错误的观点,不管是哪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切入点,及时进行引导,使之成为闪光点。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课前教师准备得非常充分,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却提出这样的疑问:“爱因斯坦穿得那么不整齐,那个小女孩的爸爸为什么仍然说爱因斯坦伟大呢?”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这篇课文的主旨内容,而且还涉及人物的形象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并没有涉及,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正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于是调整授课内容,鼓励大家合作探讨,最终使学生明白了主人公的伟大。
疑乃思之端,学之源,鼓励并且利用学生一时的灵感和质疑,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引导,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预设时,要注意教学手段灵活,教学模式生动,能够很好地展现教师的智慧以及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期待的情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情境催生体验,焕发课堂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去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新课程标准也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注重营造愉快轻松的情境,引领学生融入情境,综合利用各种感官,实现情感的迁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从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体会学习的乐趣,让语文课堂漾起灵动的涟漪。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一课时,我首先在一个夕阳很美的傍晚,带着学生观察夕阳。面对美丽的夕阳,让大家畅所欲言,谈谈夕阳的余晖有多美,然后再让学生用画笔在纸上把自己看见的夕阳画出来。第二天上课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与体验,学习课文,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也显得是水到渠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没有一定的法则,贵在找到合适的方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参照相关的内容,结合自己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巧花心思创设情境,将各种训练以及课本的情感内容相互交融,最大程度地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生成的经过,借助各种感官,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并且进行感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不再是一种负担,彰显课堂的灵动。
三、音乐渲染氛围,引起感情共鸣
自由愉悦的环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轻松的状态,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实际情况表明,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而创造这样的学习环境,音乐的作用不容忽视。音乐可以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激发学生的想象,使文本能够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升华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教师在上课伊始就播放了一曲《猴哥》,这首音乐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学生的心,也开创了课堂的第一个高潮。孩子们特别兴奋,纷纷活灵活现地模仿“猴哥”特有的动作,非常有趣。这时候教师趁机提问:谁知道孙悟空还有什么称呼?孩子们都抢着发言:齐天大圣还有孙行者等等,这样通过音乐进行渲染,就好像磁场,吸引住所有学生的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再进入课文教学,定会兴趣盎然,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音乐可以渲染课堂的整体气氛。音乐深受大家的喜欢,魅力很大,可以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心,使之快速集中注意力。课前的一段相关的音乐,能够从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营造出和谐愉悦的环境,使整个课堂的气氛立即热烈起来,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激情。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并且实现学生的 “学”。所以,教师一定要关注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积极探索,深入体验,让整个课堂变得灵动,实现较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0(03)
[2]张泓平,刘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36)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学校)
【关键词】语文课堂;小学;灵动
语文这一学科具有独特的魅力,在语文课堂上有很多曲折而又精彩的故事,通过生动的言语以及丰富的人物形象,把学生带入梦幻般的情境之中。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结构死板、没有活力,教师只是单纯地局限于课本以及课程标准,按部就班地授课,关注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精彩与魅力,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学习没有兴趣,整个课堂处于僵化的状态。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彰显灵动,变得“活”起来呢?
一、质疑引人深思,激活思维发展
要想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动,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引导,并且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使学生发散思维,从“被动疑”到“主动疑”。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会提出一些奇妙的想法,也有的学生会说出一些错误的观点,不管是哪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切入点,及时进行引导,使之成为闪光点。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课前教师准备得非常充分,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却提出这样的疑问:“爱因斯坦穿得那么不整齐,那个小女孩的爸爸为什么仍然说爱因斯坦伟大呢?”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这篇课文的主旨内容,而且还涉及人物的形象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并没有涉及,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正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于是调整授课内容,鼓励大家合作探讨,最终使学生明白了主人公的伟大。
疑乃思之端,学之源,鼓励并且利用学生一时的灵感和质疑,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引导,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预设时,要注意教学手段灵活,教学模式生动,能够很好地展现教师的智慧以及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期待的情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情境催生体验,焕发课堂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去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新课程标准也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注重营造愉快轻松的情境,引领学生融入情境,综合利用各种感官,实现情感的迁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从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体会学习的乐趣,让语文课堂漾起灵动的涟漪。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一课时,我首先在一个夕阳很美的傍晚,带着学生观察夕阳。面对美丽的夕阳,让大家畅所欲言,谈谈夕阳的余晖有多美,然后再让学生用画笔在纸上把自己看见的夕阳画出来。第二天上课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与体验,学习课文,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也显得是水到渠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没有一定的法则,贵在找到合适的方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参照相关的内容,结合自己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巧花心思创设情境,将各种训练以及课本的情感内容相互交融,最大程度地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生成的经过,借助各种感官,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并且进行感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不再是一种负担,彰显课堂的灵动。
三、音乐渲染氛围,引起感情共鸣
自由愉悦的环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轻松的状态,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实际情况表明,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而创造这样的学习环境,音乐的作用不容忽视。音乐可以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激发学生的想象,使文本能够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升华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教师在上课伊始就播放了一曲《猴哥》,这首音乐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学生的心,也开创了课堂的第一个高潮。孩子们特别兴奋,纷纷活灵活现地模仿“猴哥”特有的动作,非常有趣。这时候教师趁机提问:谁知道孙悟空还有什么称呼?孩子们都抢着发言:齐天大圣还有孙行者等等,这样通过音乐进行渲染,就好像磁场,吸引住所有学生的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再进入课文教学,定会兴趣盎然,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音乐可以渲染课堂的整体气氛。音乐深受大家的喜欢,魅力很大,可以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心,使之快速集中注意力。课前的一段相关的音乐,能够从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营造出和谐愉悦的环境,使整个课堂的气氛立即热烈起来,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激情。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并且实现学生的 “学”。所以,教师一定要关注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积极探索,深入体验,让整个课堂变得灵动,实现较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0(03)
[2]张泓平,刘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36)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