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栖和爬行动物
两栖和爬行类动物是非常好的拍摄题材,它们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海洋、沙漠、平原、丘陵、高山等各种环境中均有分布,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两个动物门类。蛙类属于两栖类动物,而蜥蜴、龟类和蛇则是爬行类
动物。
两栖类动物皮肤多是裸露在外,需要时刻保持湿润,因此通常都生活在水边或潮湿的地方。它们又都是冷血动物,要依靠阳光来温暖身体,所以都生活在热带雨水充足的区域。
大部分的爬行类动物也都是冷血动物,用肺呼吸,因此可以完全生活在陆地上。大多数爬行类动物身体表面有鳞片,因此它们不仅能生活在湿润的地方,在干燥的戈壁和沙漠同样能够生存,这一点与两栖类动物有着极大差别。
想拍摄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并不容易。它们分布太广,种类很多,想拍摄某一特定物种,你甚至要绕到地球的另一端。而且它们通常都很敏感,可能你还没走近它们就跑开了,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人们经常拍摄的树蛙、变色树蜥、沙蜥等,外观和颜色都很独特、漂亮,能亲眼看看这些动物本身就是件很开心的事儿。
虽然两栖类和爬行类是完全不同的类型,但它们总是被放在一起提到。我们提及它们时通常以“两爬”代之,所以我们此处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
拍摄器材
与昆虫一样,两栖爬行类动物是很害羞的动物,你不能贴得很近去拍,所以,100mm和180mm微距镜头很常用。如果你要拍摄一些带环境的照片,可以再准备一只50mm微距或者广角变焦镜头,能够贴近动物拍摄。相机方面没有特殊要求,对焦性能不错、有一定防水性的相机即可。不过闪光灯很重要,宁可少带一只镜头也要带上闪光灯。
一些必备附件也很重要。如果你去雨林拍摄蛙类一定要带上一双舒适防滑的长筒雨靴,其次,务必带上一个续航时间长的头灯,最好是LED头灯,亮度高,耗电量小。此外,一定要带上一个强光手电,它是寻找蛙类最有效的工具,同时也是辅助光源。其他跟雨林工作有关的物品,比如,雨衣、抄网、防蚊虫药、速干长袖衣裤等也都要相应地准备。
如果你去山里拍摄蛇或蜥蜴,最好是穿上重装高帮登山鞋。一方面,它能够在你上下坡或者走碎石路的时候保护脚踝;另一方面,也能防止被毒蛇咬伤。要尽量与这些动物保持一定距离,不挑衅或激怒它们。
拍摄鲵和蝾螈
鲵和蝾螈是类似于蜥蜴状的有尾两栖类动物,与蜥蜴不同的是,它们全身没有鳞片,身体表面皮肤柔软湿润,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它们几乎终生生活在水中,对环境的要求极高,在城市周边有一点儿污染的地方它们都不会存在,你只能在一些山坳里或者原始的雨林当中才有可能找到它们。它们只是偶尔会爬到水边的岩石上,所以除了专业摄影师,很少有人能拍摄到它们在野生环境中的照片。世界上蝾螈的种类多达400多种,很多种相当可爱,有人作为宠物养殖。业余拍摄者可以拍摄模拟自然环境下的蝾螈。
鲵和蝾螈几乎总是在水中,水下拍摄几乎是必须的。如果有昂贵的相机潜水罩最好,没有可以用防水袋,比如德国的伊华(ewamarine)防水袋。也可以用三防DC或是高画质DC搭配防水壳来拍摄。三防DC是最廉价的选择,但是画质并不好。高画质DC加防水壳的方案性价比最高。
鲵和蝾螈通常都生活在水温很低的山涧、溪流当中,它们主要捕食方法是守株待
兔,因此,它们很可能几个小时一动不动,要拍摄它们捕食要有十足的耐心。如果能捕捉到一些小鱼之类可以喂给它们来进行拍摄。不过绝对不要给它们吃其他当地没有的东西。
鲵和蝾螈在春季繁殖,通常会大量地聚集在一起,活跃度也会高很多,此时是拍摄它们的好时机。
拍摄蛙类和蟾蜍
蛙类基本都在夜间出没,所以你想拍摄蛙类一定要当个“夜猫子”。通常夏日雨后晴朗的夜晚最适合拍摄蛙类。不过也要特别小心,因为蛙的天敌蛇类也出动了。雨后的山林中非常湿滑,为了安全起见最好两人一同前往。
夜间寻找蛙类不难,循着叫声慢慢寻找就可以了。寻找时要放轻、放慢脚步,蛙类非常警觉,你发现周围的蛙不叫了就说明它们意识到你来了。此时只须站在原地耐心等一会儿,它们就会重新鸣叫。当你觉得声音好像就在身边的时候,就可以停下来,用强光手电仔细寻找。蛙类的保护色非常强大,不仔细看你很难找到它们。蛙类鸣叫的声音大小与其体型并不成正比,还不到3厘米的姬蛙能发出很大的鸣叫声。
蛙类都有一层水灵灵的光滑皮肤,强光手电扫过时会有一些微弱的反光。在野外,这样的反光还比较明显。当然,有反光的还有甲虫、蜘蛛、蛾类、某些岩石等,但是它们的反光效果和所处的位置与蛙类不同,多次实践之后你会慢慢积累一些经验,找起来就会容易许多。蛙类也有一些常出没的地方,比如树蛙和雨蛙经常会抱着水塘边的树枝或者叶子,而湍蛙则经常在激流险滩之间出没,如果你要找蟾蜍(癞蛤蟆),那就得到离水很远的地方,等等。找到蛙之后,首先查看一下你的相机设定,感光度最好保持在ISO 400~1600之间,这个感光度范围内全画幅相机的画质都很不错,如果你用APS-C画幅相机,感光度最好不超过ISO 800。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已经使用闪光灯了还要使用较高的ISO呢?答案是:拍摄蛙类虽然不需要用f/16这样极小的光圈,但是至少也得用f/8这样的小光圈才行。此时用低感光度拍
摄,闪光灯输出功率大,回电速度慢,两次拍摄间等待时间长。而适当提升感光度对画质只有很小的影响,需要连拍时不会出现卡壳现象。设定完相机,你要用头灯或者电筒来照亮蛙类拍摄。如果需要手动对焦,可以让同伴帮忙把蛙照亮。假如要拍暗背景的画面,不需要灯光,可以对焦后锁定焦点,然后将光束移向其他地方再拍摄。
夜晚环境下使用光圈优先模式即可。TTL闪光灯会自行决定输出功率。初始设定时建议设定闪光曝光补偿为-1/3挡或者是-2/3挡,试拍一张之后再进一步调整。
拍摄蛙时通常有三种拍摄方法。第一种是拍摄全身特写,把它们的斑纹和体态展现出来,通常从蛙的正侧面和斜前方拍摄效果较好。第二种,从正面拍摄蛙的头部。可以看到蛙类圆鼓鼓的眼睛以及可爱的表情。第三种,拍摄带背景的环境照片。这种方法能够展现蛙生活的环境,也是最难拍的,比拍摄特写复杂许多。 蛙类的拍摄也有一些小技巧,其中百用不厌的是尽可能放低机位,让镜头与蛙类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样会有一种观者与蛙类对视的感觉,视觉效果很棒。蛙的眼神也很重要。如果你从正面拍摄,闪光灯应该从侧面照亮蛙。这样便能在它的眼睛当中形成一个光点(眼神光),看起来更有精神。如果从侧面拍摄,则可以从上方打光。
拍摄蜥蜴和蛇
蜥蜴和蛇等两栖爬行类动物分布区域相当广,丛林、戈壁、城市、山丘,甚至庭院当中都可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的广泛分布与其食物相关。小型蜥蜴通常是以昆虫为食,也有少数吃草;大型蜥蜴则以小型哺乳类、鸟类为食。蛇则基本上都是以哺乳动物为食,体型巨大的蟒蛇甚至可以吃掉牛、鹿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对于很多人来说,蜥蜴和蛇类好像是攻击性很强的动物,其实不然,它们大多都很胆小,比蛙类更敏感,只要感受到一丝威胁就会马上逃走。因此拍摄蜥蜴和蛇是拍摄两栖类爬行动物中最具挑战性的。
蜥蜴和蛇都属于冷血动物,需要阳光的热量才能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因此多在白天活动。活跃度也是随着日照的增强而增加。中午时,经常能够看到蜥蜴在沙地上奔驰的场面。但当太阳下山温度降低之后,它们的活力也随之下降,甚至你碰到它,它也懒得理你。所以温度越低,接近它们越容易。
相对来说,蛇对于温度的敏感性没有那么强,耐寒性强于蜥蜴,大多数蛇都喜欢在夜间捕食。它们也喜欢阳光,需要阳光来调节体温。但是,它们不像蜥蜴那样喜欢强烈灼热的阳光,更喜欢干燥通风的地方。夏季的黎明、黄昏和夜晚都是蛇类出没的高峰期,不过也有一些蛇类仅在夜晚出来觅食。
蜥蜴和蛇都非常胆小,经常是你还没有发现它们时,它们已经逃跑了。所以,带一只望远镜很管用,8×20的规格就比较合适。也正因为如此,拍摄时最好用长焦微距镜头。通常在午间气温较高时,蜥蜴的最小安全范围是1.5米左右,再近一点儿它们就会马上逃走。温度低时,距离可以更近,容易拍摄,但拍摄出来是懒洋洋的样子,效果比较差。所以,拍摄蜥蜴最好的时间是在正午前后两到三个小时之内。
夜间是拍摄蛇的最好时间,但遇到毒蛇的机会也更大。所以拍摄之前,应该用强光手电沿路仔细寻找。不仅要看地面的草丛,也要仔细看周围的树枝上,很多小型的蛇类都喜欢盘在树上。蛇定期会蜕皮,所以蛇皮也是重要的线索。蛇类通常生活在潮湿、隐蔽的环境中,杂草丛、树木多的地方、乱石堆也是它们栖居、出没和繁衍的场所。蛇类有一定的保护色,在近处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找到蛇的时候,首先应该观察蛇的种类,看是否有毒。如果判断没有毒,可以适当地接近拍摄,拍摄时,请同伴帮你用灯照亮,并时刻关注它的动向。如果是毒蛇,应该使用长焦镜头从比较远的距离拍摄,安全第一。
拍摄蜥蜴与拍摄蛇的方法大致相同。但蛇的体形比较长,要注意景深的变化。要保证蛇的头部清晰,身体略微虚一些也没问题。如果你希望将整条蛇的身体细节完全记录下来,从侧面或者上方拍摄更容易。
如果意外地被毒蛇咬伤,应立即处理。首先用布带于靠近心脏一端的3~5cm处扎紧,松紧程度应该以能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但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宜,并在捆扎之后每隔15~20分钟放松一次,以免组织缺血坏死。其次,可以用打火机或5~7支火柴放置于伤口上点燃灼烧,破坏局部的毒素。最后,在被蛇咬伤的1~2个小时之内,应该使用经过消毒(酒精涂抹、火焰灼烧)的小刀在伤口处割出长2~3厘米的十字切口,切口最好深达皮下2~3厘米。如果有毒牙务必先取出,然后反复冲洗伤口。如果有可能,伤肢自然下垂,周围置冰袋,以减少对蛇毒的吸收,然后尽快到当地医院治疗。
拍摄鳄鱼和龟鳖
鳄鱼和龟鳖都是现存最早和最原始的爬行动物,和恐龙是同时代的动物。它们水陆两栖,以水中生活为主,一般生活在溪流、湖沼的草丛中,属于性情凶猛的肉食爬行动物。鳄鱼体型较大,主要以大中型哺乳动物为食;而龟鳖基本生活于水中,主要以鱼、虾、蟹和贝类为食。过去中国的鳄鱼很多,不过目前只剩下扬子鳄一种了,主要生活在安徽、浙江一带,野生状态下的扬子鳄极难见到。想要拍摄野生状态的鳄鱼只能远赴国外了。
相比鳄鱼,龟鳖要多一些,但是在人们大量的捕杀下,野生龟鳖也非常罕见了。如果你在野生环境下遇到龟鳖,首先要拍摄它们在环境中的照片,作为研究野生种群的资料记录。其次,可以在远处用长焦拍摄它们露出水面的头部和上岸的照片。对于这些稀有的野生动物,保护比拍摄更为重要。
拍摄人工饲养的两栖爬行类
如果没有时间或机会拍摄野生状态的两栖爬行动物,拍摄饲养的动物也可以。此时最重要的是拍摄环境。你需要一个比较大的饲养箱,纸箱、整理箱或木箱都可以,之后根据动物在自然中的生活环境,在饲养箱里用泥土、石头、沙子、植物、苔藓或腐木进行搭建。最后再布置上温度和湿度的调节设备以及合适的光源,经营一段时间,这个小环境就会变得与自然环境相似,拍摄出来的照片也会非常好看。
两栖和爬行类动物是非常好的拍摄题材,它们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海洋、沙漠、平原、丘陵、高山等各种环境中均有分布,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两个动物门类。蛙类属于两栖类动物,而蜥蜴、龟类和蛇则是爬行类
动物。
两栖类动物皮肤多是裸露在外,需要时刻保持湿润,因此通常都生活在水边或潮湿的地方。它们又都是冷血动物,要依靠阳光来温暖身体,所以都生活在热带雨水充足的区域。
大部分的爬行类动物也都是冷血动物,用肺呼吸,因此可以完全生活在陆地上。大多数爬行类动物身体表面有鳞片,因此它们不仅能生活在湿润的地方,在干燥的戈壁和沙漠同样能够生存,这一点与两栖类动物有着极大差别。
想拍摄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并不容易。它们分布太广,种类很多,想拍摄某一特定物种,你甚至要绕到地球的另一端。而且它们通常都很敏感,可能你还没走近它们就跑开了,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人们经常拍摄的树蛙、变色树蜥、沙蜥等,外观和颜色都很独特、漂亮,能亲眼看看这些动物本身就是件很开心的事儿。
虽然两栖类和爬行类是完全不同的类型,但它们总是被放在一起提到。我们提及它们时通常以“两爬”代之,所以我们此处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
拍摄器材
与昆虫一样,两栖爬行类动物是很害羞的动物,你不能贴得很近去拍,所以,100mm和180mm微距镜头很常用。如果你要拍摄一些带环境的照片,可以再准备一只50mm微距或者广角变焦镜头,能够贴近动物拍摄。相机方面没有特殊要求,对焦性能不错、有一定防水性的相机即可。不过闪光灯很重要,宁可少带一只镜头也要带上闪光灯。
一些必备附件也很重要。如果你去雨林拍摄蛙类一定要带上一双舒适防滑的长筒雨靴,其次,务必带上一个续航时间长的头灯,最好是LED头灯,亮度高,耗电量小。此外,一定要带上一个强光手电,它是寻找蛙类最有效的工具,同时也是辅助光源。其他跟雨林工作有关的物品,比如,雨衣、抄网、防蚊虫药、速干长袖衣裤等也都要相应地准备。
如果你去山里拍摄蛇或蜥蜴,最好是穿上重装高帮登山鞋。一方面,它能够在你上下坡或者走碎石路的时候保护脚踝;另一方面,也能防止被毒蛇咬伤。要尽量与这些动物保持一定距离,不挑衅或激怒它们。
拍摄鲵和蝾螈
鲵和蝾螈是类似于蜥蜴状的有尾两栖类动物,与蜥蜴不同的是,它们全身没有鳞片,身体表面皮肤柔软湿润,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它们几乎终生生活在水中,对环境的要求极高,在城市周边有一点儿污染的地方它们都不会存在,你只能在一些山坳里或者原始的雨林当中才有可能找到它们。它们只是偶尔会爬到水边的岩石上,所以除了专业摄影师,很少有人能拍摄到它们在野生环境中的照片。世界上蝾螈的种类多达400多种,很多种相当可爱,有人作为宠物养殖。业余拍摄者可以拍摄模拟自然环境下的蝾螈。
鲵和蝾螈几乎总是在水中,水下拍摄几乎是必须的。如果有昂贵的相机潜水罩最好,没有可以用防水袋,比如德国的伊华(ewamarine)防水袋。也可以用三防DC或是高画质DC搭配防水壳来拍摄。三防DC是最廉价的选择,但是画质并不好。高画质DC加防水壳的方案性价比最高。
鲵和蝾螈通常都生活在水温很低的山涧、溪流当中,它们主要捕食方法是守株待
兔,因此,它们很可能几个小时一动不动,要拍摄它们捕食要有十足的耐心。如果能捕捉到一些小鱼之类可以喂给它们来进行拍摄。不过绝对不要给它们吃其他当地没有的东西。
鲵和蝾螈在春季繁殖,通常会大量地聚集在一起,活跃度也会高很多,此时是拍摄它们的好时机。
拍摄蛙类和蟾蜍
蛙类基本都在夜间出没,所以你想拍摄蛙类一定要当个“夜猫子”。通常夏日雨后晴朗的夜晚最适合拍摄蛙类。不过也要特别小心,因为蛙的天敌蛇类也出动了。雨后的山林中非常湿滑,为了安全起见最好两人一同前往。
夜间寻找蛙类不难,循着叫声慢慢寻找就可以了。寻找时要放轻、放慢脚步,蛙类非常警觉,你发现周围的蛙不叫了就说明它们意识到你来了。此时只须站在原地耐心等一会儿,它们就会重新鸣叫。当你觉得声音好像就在身边的时候,就可以停下来,用强光手电仔细寻找。蛙类的保护色非常强大,不仔细看你很难找到它们。蛙类鸣叫的声音大小与其体型并不成正比,还不到3厘米的姬蛙能发出很大的鸣叫声。
蛙类都有一层水灵灵的光滑皮肤,强光手电扫过时会有一些微弱的反光。在野外,这样的反光还比较明显。当然,有反光的还有甲虫、蜘蛛、蛾类、某些岩石等,但是它们的反光效果和所处的位置与蛙类不同,多次实践之后你会慢慢积累一些经验,找起来就会容易许多。蛙类也有一些常出没的地方,比如树蛙和雨蛙经常会抱着水塘边的树枝或者叶子,而湍蛙则经常在激流险滩之间出没,如果你要找蟾蜍(癞蛤蟆),那就得到离水很远的地方,等等。找到蛙之后,首先查看一下你的相机设定,感光度最好保持在ISO 400~1600之间,这个感光度范围内全画幅相机的画质都很不错,如果你用APS-C画幅相机,感光度最好不超过ISO 800。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已经使用闪光灯了还要使用较高的ISO呢?答案是:拍摄蛙类虽然不需要用f/16这样极小的光圈,但是至少也得用f/8这样的小光圈才行。此时用低感光度拍
摄,闪光灯输出功率大,回电速度慢,两次拍摄间等待时间长。而适当提升感光度对画质只有很小的影响,需要连拍时不会出现卡壳现象。设定完相机,你要用头灯或者电筒来照亮蛙类拍摄。如果需要手动对焦,可以让同伴帮忙把蛙照亮。假如要拍暗背景的画面,不需要灯光,可以对焦后锁定焦点,然后将光束移向其他地方再拍摄。
夜晚环境下使用光圈优先模式即可。TTL闪光灯会自行决定输出功率。初始设定时建议设定闪光曝光补偿为-1/3挡或者是-2/3挡,试拍一张之后再进一步调整。
拍摄蛙时通常有三种拍摄方法。第一种是拍摄全身特写,把它们的斑纹和体态展现出来,通常从蛙的正侧面和斜前方拍摄效果较好。第二种,从正面拍摄蛙的头部。可以看到蛙类圆鼓鼓的眼睛以及可爱的表情。第三种,拍摄带背景的环境照片。这种方法能够展现蛙生活的环境,也是最难拍的,比拍摄特写复杂许多。 蛙类的拍摄也有一些小技巧,其中百用不厌的是尽可能放低机位,让镜头与蛙类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样会有一种观者与蛙类对视的感觉,视觉效果很棒。蛙的眼神也很重要。如果你从正面拍摄,闪光灯应该从侧面照亮蛙。这样便能在它的眼睛当中形成一个光点(眼神光),看起来更有精神。如果从侧面拍摄,则可以从上方打光。
拍摄蜥蜴和蛇
蜥蜴和蛇等两栖爬行类动物分布区域相当广,丛林、戈壁、城市、山丘,甚至庭院当中都可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的广泛分布与其食物相关。小型蜥蜴通常是以昆虫为食,也有少数吃草;大型蜥蜴则以小型哺乳类、鸟类为食。蛇则基本上都是以哺乳动物为食,体型巨大的蟒蛇甚至可以吃掉牛、鹿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对于很多人来说,蜥蜴和蛇类好像是攻击性很强的动物,其实不然,它们大多都很胆小,比蛙类更敏感,只要感受到一丝威胁就会马上逃走。因此拍摄蜥蜴和蛇是拍摄两栖类爬行动物中最具挑战性的。
蜥蜴和蛇都属于冷血动物,需要阳光的热量才能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因此多在白天活动。活跃度也是随着日照的增强而增加。中午时,经常能够看到蜥蜴在沙地上奔驰的场面。但当太阳下山温度降低之后,它们的活力也随之下降,甚至你碰到它,它也懒得理你。所以温度越低,接近它们越容易。
相对来说,蛇对于温度的敏感性没有那么强,耐寒性强于蜥蜴,大多数蛇都喜欢在夜间捕食。它们也喜欢阳光,需要阳光来调节体温。但是,它们不像蜥蜴那样喜欢强烈灼热的阳光,更喜欢干燥通风的地方。夏季的黎明、黄昏和夜晚都是蛇类出没的高峰期,不过也有一些蛇类仅在夜晚出来觅食。
蜥蜴和蛇都非常胆小,经常是你还没有发现它们时,它们已经逃跑了。所以,带一只望远镜很管用,8×20的规格就比较合适。也正因为如此,拍摄时最好用长焦微距镜头。通常在午间气温较高时,蜥蜴的最小安全范围是1.5米左右,再近一点儿它们就会马上逃走。温度低时,距离可以更近,容易拍摄,但拍摄出来是懒洋洋的样子,效果比较差。所以,拍摄蜥蜴最好的时间是在正午前后两到三个小时之内。
夜间是拍摄蛇的最好时间,但遇到毒蛇的机会也更大。所以拍摄之前,应该用强光手电沿路仔细寻找。不仅要看地面的草丛,也要仔细看周围的树枝上,很多小型的蛇类都喜欢盘在树上。蛇定期会蜕皮,所以蛇皮也是重要的线索。蛇类通常生活在潮湿、隐蔽的环境中,杂草丛、树木多的地方、乱石堆也是它们栖居、出没和繁衍的场所。蛇类有一定的保护色,在近处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找到蛇的时候,首先应该观察蛇的种类,看是否有毒。如果判断没有毒,可以适当地接近拍摄,拍摄时,请同伴帮你用灯照亮,并时刻关注它的动向。如果是毒蛇,应该使用长焦镜头从比较远的距离拍摄,安全第一。
拍摄蜥蜴与拍摄蛇的方法大致相同。但蛇的体形比较长,要注意景深的变化。要保证蛇的头部清晰,身体略微虚一些也没问题。如果你希望将整条蛇的身体细节完全记录下来,从侧面或者上方拍摄更容易。
如果意外地被毒蛇咬伤,应立即处理。首先用布带于靠近心脏一端的3~5cm处扎紧,松紧程度应该以能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但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宜,并在捆扎之后每隔15~20分钟放松一次,以免组织缺血坏死。其次,可以用打火机或5~7支火柴放置于伤口上点燃灼烧,破坏局部的毒素。最后,在被蛇咬伤的1~2个小时之内,应该使用经过消毒(酒精涂抹、火焰灼烧)的小刀在伤口处割出长2~3厘米的十字切口,切口最好深达皮下2~3厘米。如果有毒牙务必先取出,然后反复冲洗伤口。如果有可能,伤肢自然下垂,周围置冰袋,以减少对蛇毒的吸收,然后尽快到当地医院治疗。
拍摄鳄鱼和龟鳖
鳄鱼和龟鳖都是现存最早和最原始的爬行动物,和恐龙是同时代的动物。它们水陆两栖,以水中生活为主,一般生活在溪流、湖沼的草丛中,属于性情凶猛的肉食爬行动物。鳄鱼体型较大,主要以大中型哺乳动物为食;而龟鳖基本生活于水中,主要以鱼、虾、蟹和贝类为食。过去中国的鳄鱼很多,不过目前只剩下扬子鳄一种了,主要生活在安徽、浙江一带,野生状态下的扬子鳄极难见到。想要拍摄野生状态的鳄鱼只能远赴国外了。
相比鳄鱼,龟鳖要多一些,但是在人们大量的捕杀下,野生龟鳖也非常罕见了。如果你在野生环境下遇到龟鳖,首先要拍摄它们在环境中的照片,作为研究野生种群的资料记录。其次,可以在远处用长焦拍摄它们露出水面的头部和上岸的照片。对于这些稀有的野生动物,保护比拍摄更为重要。
拍摄人工饲养的两栖爬行类
如果没有时间或机会拍摄野生状态的两栖爬行动物,拍摄饲养的动物也可以。此时最重要的是拍摄环境。你需要一个比较大的饲养箱,纸箱、整理箱或木箱都可以,之后根据动物在自然中的生活环境,在饲养箱里用泥土、石头、沙子、植物、苔藓或腐木进行搭建。最后再布置上温度和湿度的调节设备以及合适的光源,经营一段时间,这个小环境就会变得与自然环境相似,拍摄出来的照片也会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