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情报工作出了哪些问题?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wpl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发生在云南昆明的“3·01”恐怖袭击案告破,相关嫌疑人全部被抓获。3月4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云南代表团驻地,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通报昆明“3·01”恐怖袭击事发经过和善后事宜时,着重提到:“我们的情报信息工作有一些问题,我们事先没有得到一些信息。再一个,铁路系统的整个保卫体制也有一些问题,铁路公安是自成系统的,火车站里和广场都是归他们管的,铁路值班的警察和保安手中没有武器,这些都是教训,铁路公安掌握的警力还是不够。” 民间舆論也开始拷问,为何有关部门在这次恐怖事件发生之前毫无预警?

困难的恐怖活动预警


  此类情报工作失误是普遍存在的。在“9·11”事件之前,美国也无法有效预警。别斯兰校园恐怖袭击时,俄罗斯的情报机关同样无法做出有效的应对。有人认为,既然能够在事发后迅速锁定嫌疑人,那么事先不可能一点预警也不存在。
  其实,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的案件侦破工作,属于刑事侦查中较为容易的环节。在刑事侦查中,有这么一句名言:“没有破不了的案件,也没有无线索的现场。”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我们可能经常遇到。例如,你丢了一辆自行车,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但是一位国际友人丢了自行车,则可能下午就被送回。为什么?因为警方认为他的案件比你的案件重要,愿意投入大量的资源在这个案件上。由于社会影响恶劣且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公安部门对恐怖事件的侦破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与此同时,在恐怖事件发生后(尤其是在对方部分人员被生擒的情况下),可供破案的线索相当丰富。任何曾经与实施者接触过的人员,包括他们的手机通话记录和网络聊天记录,都会被经验丰富的侦查员所调用。分析出可能参与此案的其他人以后,就会迅速确定他们的身份,进而深入调查。由于破案资源的无限,专案组可以同时跟进任何一条侦破线路,不用担心被对方故布疑阵引入歧途。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自然很快就能侦破案件。事实上,恐怖事件的侦破犹如已经知道答案的数学题推理。相对于答案未知的情况而言,这是比较容易的过程。
  恐怖事件的预警则完全不同。即使我们确信会有恐怖袭击出现,要想预警也必须将何时何地何种形式这3个因素搞清楚。在陆地面积与欧洲相当的中国,在现有体制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人力情报必不可少


  在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名卧底冒死送来一份模糊的情报。根据这份模糊情报,反恐机构再通过各种手段挫败了一次恐怖袭击事件。在现实中,这样的桥段也经常出现。由于恐怖活动的专业化,恐怖组织的管理架构已经相当扁平化。卧底人员即便渗透进某个恐怖组织,也仅能掌握自己分支部分的一些情况。要想全面掌握恐怖组织的内幕,则需要大量的卧底人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渗透行动是大规模且铺天盖地的,并不是必须成功打入每个分支机构才能实现有效预警。2012年,美国联邦调查局成功挫败了一次“基地”的袭击阴谋。一名来自也门的恐怖分子打算利用藏在内裤中的炸弹实施自杀袭击。由于卧底成功渗透进该组织,并且认为炸弹专家易卜拉欣·哈桑·阿西里是不错的突破口,只要监视其生产情况就能大概了解实施爆炸案的手法和规模。
  这是渗透行动中常见的一种技巧,就是锁定关键但相对不起眼的人物。恐怖组织中的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和教官一类的角色,均属于此类目标。他们往往掌握一条贯穿多个恐怖组织分支的线索。在恐怖组织中,此类人物的地位并非难以接近的最高层人员,一旦被锁定,就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渗透活动成功案例不多的原因,是渗透人员非常稀有。一般而言,情报机关不会自己培养一名专门用于渗透的特工,因为这样做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培训周期太长。通常是在已落网的恐怖分子中挑选意志相对脆弱的人进行策反,然后通过一些手法使恐怖组织相信此人并未变节。这样就可以直接利用其原来的社会关系,渗透进恐怖组织。
  这种策反活动往往存在风险。因为墙头草式的恐怖分子并不可靠,其提供的情报必须经过反复确认才能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情报的相互印证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也直接决定了情报产品的生产速度。
  另一个问题在于,对恐怖组织的渗透行为也同样存在资源调配的问题。如果情报机关并未将一个恐怖组织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则未必会将资源集中在此类方向。被策反的渗透人员也通常不会主动汇报控制者不关心的内容。
  1995年,欧洲情报机关曾策反了一个极端主义者。这个代号“纳西里”的卧底向英法情报机关汇报了“基地”的情况。然而,法国仅仅关心阿尔及利亚的武装组织,英国人则把注意力放在伦敦恐怖分子身上。此人曾汇报美国本土可能发生恐怖袭击,英法情报机关却对此置若罔闻。

日常警务稽查同样重要


  任何恐怖分子都不可能凭空出现,也不可能消失在空气中。日常警务稽查工作如果到位,往往可以发现恐怖袭击爆发前的诸多苗头。
  2000年3月,在搜查奥克兰市内的阿富汗难民住宅时,新西兰警方无意中破获了一起计划引爆悉尼卢卡斯高地核反应堆的阴谋。实施突然搜查原本是为了调查犯罪集团有组织偷运人口案件。然而,在位于艾伯特山的一个阿富汗难民家中,他们发现这个住宅中摆满了桌子和地图。在一张悉尼地图上,用于科学研究的卢卡斯核反应堆被清楚标示,甚至其入口和出口的道路都被标了出来。在另外一本笔记本上,记录着1990年奥克兰市举办英联邦运动会时的警力分布状况。新西兰警方表示,这些来自阿富汗的恐怖分子企图引爆卢卡斯核反应堆。如果这次恐怖活动成功实施,不仅会造成严重伤亡,核污染也必然对澳洲旅游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1998年,在和田洛浦大桥的一次临时检查中,新疆警方截获一辆车,从中搜出了509枚自制手榴弹。如果这些手榴弹被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少要案大案的告破并非由于无人机、隐形战机、人造卫星和007的努力,而是基于严密的社会治安网络和警方的例行警务稽查。
  斯诺登曝出的棱镜门事件,引发了国际舆论对美国大规模监控网络和电话通信活动的抨击。然而,人们无法否认,在目前情况下,技术侦查手段仍旧是遏制恐怖活动最为可靠的办法之一。尽管恐怖分子意识到互联网和电话被监控的风险,但是他们不得不借助这些工具来持续传递信息,因为没有其他方法更为有效且迅速。
  2009年,阿裔美国人扎齐企图炸毁纽约地铁系统的阴谋,正是通过互联网的数据挖掘项目被阻止。今年1月,借助网络监控手段,以色列特工成功抓获3名恐怖分子——他们企图在美国驻特拉维夫大使馆和耶路撒冷某会展中心制造自杀式炸弹袭击。
  在专业化的恐怖活动面前,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的情报和警务体系显得相当脆弱。可怕的并不是落后,而是不知道自己落后。即便是强大的美国情报系统,在遭遇“9·11”恐怖袭击时仍旧显得束手无策,经过连续的管理体系改革才浴火重生。中国内地的反恐情报工作也必须早日从创伤中走出来,成为遏制恐怖活动的最强防线。
3 月2 日, 昆明火车站,武装警察进驻执勤,增强戒备
其他文献
站在整容节目的舞台上,摘下面具的董方卓配合地露出“青春笑颜”。音波拉皮的治疗方法让他隐去了抬头纹,收紧了面部,赢得了“年轻十岁”的盛赞。只有一个细节与以上气氛有所不同,主持人在介绍这个尝试走“小鲜肉”路线的待业者时,依然要称其一声“中国足球明星”。在这个瞬间,没有人能揣测,笑脸背后的“国王董”还能不能记起一颗对老特拉福德球场如热血红魔般炽烈的心。  他曾有“欧洲联赛金靴”、“加盟五大联赛豪门”、“
在等待道路恢复通畅的时候,这个男人趁机休息了一下。他带了一只羊回家,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开斋节。车后面的分隔墙上,遍布着各种涂鸦  加沙地区从未有过片刻安宁。10月27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空袭,袭击目标是伊斯兰抵抗运动组织哈马斯所属的两处场所。整个10月以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区局势急剧恶化,持续几周的冲突造成了巴以双方几十人死亡。  自以色列宣布单边撤出加沙地带,十年来加沙这块拥有180万人口
纳尔逊·帕维奥蒂  巴西世界杯在圣保罗科林蒂安体育场一片黄色的海洋里开场了。这两天,圣保罗街头身穿巴西代表性香蕉黄的球迷不计其数,也不足为奇,但如果有偏执球迷在过去20年中天天以香蕉黄的面貌现身,你会怎么想?  圣保罗老球迷,57岁的纳尔逊·帕维奥蒂(Nelson Paviotti)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铁杆。20年间,纳尔逊小车行李架上的大海报从罗马里奥一路换到了内马尔,但车和他那身香蕉黄,像巴西国
近日,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年度联合军事演习“金色眼镜蛇”在泰国举行。中国首次派出士兵参加此次军演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演练。由于该演习规模庞大,而且是美国和泰国传统的军事合作演习项目,中国军队获邀参加堪称中美军事外交合作的里程碑。  在演习现场,泰国军队特意举办了一次丛林战的专题讲座,由泰国军队教官为美国海军陆战队讲授丛林作战经验。尽管美国海军陆战队是当之无愧的精锐部队,但是在丛林战方面需要向东南亚地
2012年春天的时候,我曾在法拉盛一个小语言学校当过一段时间兼职英语老师。那间语言学校里基本都是非法移民或者因为各种渠道已经成为合法居民但争取入籍的中国人,他们需要学英语、找工作、考入籍考试等,不少学生跟我爸妈差不多年纪,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小黄是我的学生。他上课朗读时声音最响,但做练习的时候反应总是很慢。有一天他下课找到我说,庄老师,我请你喝奶茶吧。我刚好肚子也饿了,就跟他一起去附近的大班饼屋觅
说起我的母亲,其实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故事,也没有什么传奇的经历。母亲心地善良,为人温和,待人宽厚,话也不多,一辈子隐忍和蔼,普普通通。直到母亲去世后,我静静回想母亲的一生,才发现就是这样普通的母亲,却向我诠释了贤妻良母的真正含义。  母亲有点跛,那是她10岁那年不小心扭伤了脚,当时村里没有正骨的大夫,只能敷几帖药自己慢慢養着愈合。伤好以后,虽然对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影响,但母亲的脚终究还是落下了病根,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为一个难题绞尽脑汁、不吃不睡,苦思竭虑而不得其法,然后一个旁观者——通常是你妈——看不下去,说“先睡觉吧,睡一觉就好了”。  “怎么可能睡一觉就好了呢!”你愤怒地想。但第二天醒来,忽然变得脑清目明、触类旁通,解决方案自然涌现,“我之前怎么没想到?”你在心里嘀咕,“还真是睡一觉就好,邪了门了!”  努力追寻时总是求而不得,“顿悟”往往发生在一些“无所事事”的时刻,或许这并非偶然。
平常用来作美术展览的兰境艺术中心,这次成了剧场,铺上一大片近半人高的铁架,铁架上堆满破碎的砖头和石块,像搬来了拆迁现场。据说,这些破砖烂石已经跟2011年首演的戏剧《狂人日记》一起奔波了4年。演员们或在砖石上踉跄游走,或跳下铁架用人力推拉重组舞台,或抓起砖石砸出去,或把砖头砌成高高的方垛再推倒。《狂人日记》现场  看完整部剧你会明白,这些砖石不只是演员的道具,还深深影响了观剧环境:最后一排才是最好
100万人关注着雅库特的5点钟。这时天刚蒙蒙亮,莫斯科火车站已经苏醒,流浪汉雅库特(Yakut)也睡不着了。城市的地面都是床,雅库特从床上挣扎着坐起来,已经开始盘算今天的生计。  40万人在关心他的早饭。“环卫工人已经开始收拾垃圾,我得抢在他们之前,现在就去找东西吃。”连着走了几条街,镜头一直对着雅库特,等待他像拆开礼物一样打开每个垃圾袋,吸着鼻子翻找还能入口的食品。可惜这一天他似乎运气不佳,找到
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帅,在对日和谈、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反共“剿匪”以及战后世界格局分配上,他一次次陷入身不由己的窘境之中  “攘外必先安内”,“以空间换时间”,这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处理内政和抵抗日本外敌的主要战略。这位出生于浙江奉化溪口的军事强人在1920年代末期成为国民党最高领导人后,麻烦不断,同时面对“不臣之心”的军阀、日益发展壮大的红军、北方虎视眈眈的苏俄、狼子野心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