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靶控输注和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来源 :上海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wu8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指标,应用Bio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监测丙泊酚靶控输注和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年龄≥65岁,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分入丙泊酚组和七氟烷组,每组20例。丙泊酚组采用目标血浆浓度3μg/mL行静脉麻醉诱导,七氟烷组吸入体积分数为0.04的七氟烷和纯氧6L/min行吸入麻醉诱导。当BIS值<70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mg/kg和芬太尼3μg/kg。待BIS值稳定于45~55且同时满足肌肉松弛药起效时间90s后,行气管插管操作。麻醉诱导全程采用BIS值监测麻醉镇静深度。在麻醉诱导前(T0,基础值)、麻醉诱导后2min(T1)、气管插管前1min(T2)、气管插管即刻(T3)、气管插管后1min(T4)、气管插管后3min(T5)各时间点,记录患者的无创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体循环血管阻力(SVR)、左心室做功(LCW)指标。记录在麻醉诱导时的丙泊酚总用量和气管插管时的七氟烷呼气末体积分数。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T1至T3和T5时间点的HR、MAP和SVR,两组T1至T5时间点的SBP、DBP和LCW,以及七氟烷组T1至T3和T5时间点的CO均显著低于同组T0时间点(P值均<0.05),T3时间点降至最低,T4时间点出现回升,但均未超过基础值。两组T1和T4时间点的HR,两组T1、T2、T4、T5时间点的SBP、DBP、LCW,丙泊酚组T1和T4时间点的MAP、SVR,七氟烷组T4时间点的CO,七氟烷组T1、T2、T4、T5时间点的MAP,七氟烷组T2、T4、T5时间点的SVR均显著高于同组T3时间点(P值均<0.05)。七氟烷组T1和T3至T5时间点的HR显著低于丙泊酚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丙泊酚组在麻醉诱导时的丙泊酚总用量为(97.3±4.3)mg。七氟烷组在气管插管时的七氟烷呼气末体积分数为0.028±0.003。结论 Bio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发现丙泊酚靶控输注和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均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
其他文献
2008年6月13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北京签署《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自7月18日起正式实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拉开两岸旅游双向交流的序幕。近5年来两岸旅游交流不
董振域研究员,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现任内蒙古科技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内蒙古高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地主任;兼任中国创造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发明协会高
仿生学是在上世纪中期才出现的一门新的边缘科学。仿生学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