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什么军用车辆最普及?看看各国的宣传电影就知道了。无论是欧洲还是北非,到处都跑着一种奇怪的车,它既是履带车,又是轮式车,披着装甲,扛着机枪,有时身后还拖着火炮。它就是长相朴素,用途不小的美国M3半履带车。
从“紫心箱子”到“战场大巴”
二战前夕,很多国家都开始发展机械化部队,为了配合战车的运动速度和越野能力,半履带车成为了当时运兵车的首选。这种前面装车轮,后面装履带的“半吊子”装甲车在当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场大巴”,驰骋在各个战场上,美军的M3就是其中一员。
M3的乘员室可坐下3名乘员,它的前挡风玻璃窗由12.7毫米厚的防弹玻璃制成,作战时可以去掉,换成带有两个观察孔的装甲前窗。载员室可容纳10名乘员,顶部可架设弓形支架和帆布盖作为防护。另外,载员室前部还装有M45防空机枪塔,能够提供一定的防护力。
起初,士兵们对M3并没什么好感,因为这家伙的载员室是露天的,直接将乘员暴露在外,坐在里面很容易负伤,人送外号“紫心箱子”。不过,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而言,像M3这样能同时保证越野能力、机动性和载重能力,造价又相对低廉的装甲车也算是难得了。因此,M3当时的市场销量还不错,生产了大约43000辆,被美军、英军和苏军的士兵们开赴前线作战。
“半吊子”遇上对手
半履带装甲车的样子在当时也算新潮,不过,能想到这种创意的可不只有美国军械师。二战时,德国的SdKfz 251和M3一样,也是前轮后履带,不同的是,SdKfz 251的前轮不具备动力,也无刹车功能,只负责转向引导。而M3的前轮拥有提供动力和刹车的功能,发动机产生的功率也比SdKfz 251大40%,所以到了战争后期,它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
即便如此,SdKfz 251半履带车凭借它良好的越野能力和载重能力,还是成为了二战期间德国装甲兵战术的重要支撑。能够出色执行侦察、火力支援、人员输送等战术任务的它,有力地扩大了德国闪电战的战术效果,是德国装甲部队在欧洲和北非迅速推进的一大法宝。
“老兵”退役以后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全履带式装甲车的崛起,二战“老兵”M3的机动优势渐渐被比了下去,最终不得不纷纷退役。不过,造价低廉,对驾驶员要求也较低的M3并没有完全绝迹,直到现在,一些国家还在把它当作防空车、通信车、救护车及工程修理车等来使用,在一些规模较小的战场上依旧能看到它的身影。
从“紫心箱子”到“战场大巴”
二战前夕,很多国家都开始发展机械化部队,为了配合战车的运动速度和越野能力,半履带车成为了当时运兵车的首选。这种前面装车轮,后面装履带的“半吊子”装甲车在当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场大巴”,驰骋在各个战场上,美军的M3就是其中一员。
M3的乘员室可坐下3名乘员,它的前挡风玻璃窗由12.7毫米厚的防弹玻璃制成,作战时可以去掉,换成带有两个观察孔的装甲前窗。载员室可容纳10名乘员,顶部可架设弓形支架和帆布盖作为防护。另外,载员室前部还装有M45防空机枪塔,能够提供一定的防护力。
起初,士兵们对M3并没什么好感,因为这家伙的载员室是露天的,直接将乘员暴露在外,坐在里面很容易负伤,人送外号“紫心箱子”。不过,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而言,像M3这样能同时保证越野能力、机动性和载重能力,造价又相对低廉的装甲车也算是难得了。因此,M3当时的市场销量还不错,生产了大约43000辆,被美军、英军和苏军的士兵们开赴前线作战。
“半吊子”遇上对手
半履带装甲车的样子在当时也算新潮,不过,能想到这种创意的可不只有美国军械师。二战时,德国的SdKfz 251和M3一样,也是前轮后履带,不同的是,SdKfz 251的前轮不具备动力,也无刹车功能,只负责转向引导。而M3的前轮拥有提供动力和刹车的功能,发动机产生的功率也比SdKfz 251大40%,所以到了战争后期,它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
即便如此,SdKfz 251半履带车凭借它良好的越野能力和载重能力,还是成为了二战期间德国装甲兵战术的重要支撑。能够出色执行侦察、火力支援、人员输送等战术任务的它,有力地扩大了德国闪电战的战术效果,是德国装甲部队在欧洲和北非迅速推进的一大法宝。
“老兵”退役以后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全履带式装甲车的崛起,二战“老兵”M3的机动优势渐渐被比了下去,最终不得不纷纷退役。不过,造价低廉,对驾驶员要求也较低的M3并没有完全绝迹,直到现在,一些国家还在把它当作防空车、通信车、救护车及工程修理车等来使用,在一些规模较小的战场上依旧能看到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