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新形势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和我校课堂教学现状,阐述了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查阅了大量文献综述并对其做出较为合理的分析判断,对课题涉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访谈、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我校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具體深入的调查,做出了比较客观全面的分析,结合教科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资源多样化、习惯培养系列化四个方面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主题词】课堂教学 实效性 教学策略
2007年3月,我校在北师大教授楚江亭的指导下,开展了《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经过几年来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加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形势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体现师生主导和主体地位的主战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全面渗透,社会对教育日益重视并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个国家都将知识创新、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并摆在突出的位置。科技创新之路,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我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使用,再加上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我校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但仔细审视就会发现,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2007年初通过座谈、问卷、分析研究,发现造成我校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备课不充分
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但有些教师,备课草草了事,不深入研究,没有针对性,既不针对知识点的特点,又不针对学生的实际,课堂上泛泛而谈,面面俱到,没有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习题设计的没有梯度。
2.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现在实行的是新课标,教学目标是一个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容易陷入以往的教学方法中去,只考虑一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一些科学方法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情感、态度,结果造成学生被动的听,教师仅为教学生的知识而教。
3.教学方式的形式主义严重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是现实中的一些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和评优课,场面上轰轰烈烈,学生配合默契,发言时抑扬顿挫,回答问题争先恐后,讨论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表演的惟妙惟肖……假如我们一味追求课堂教学场面的热烈,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变成了形式主义,那将是教育的悲哀。
因此,我们要正视现在的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正视某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 课堂教学:主要指小学的课堂教学,即中小学传统意义上的每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
2.实效性:是指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
3.策略:指的是达到一个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教学策略:指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预定的效果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4.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是指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依托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或方式方法,生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论争。随着20世纪科学思潮的兴起,人们将争论的焦点关注在“教学是否是科学”这一问题上,即教学有没有规则、程序可遵循的问题。探索中人们逐渐发现,教学不仅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学质量平庸的问题,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尤其对教师的有效教学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到9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课程标准运动,这次运动的思想内核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推动下,他们形成了最佳实践的课堂建构策略是:内容整合的教学单元策略,小组活动策略,表现学习策略,真实性体验策略,发展性评价策略。(见《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胡庆芳、程可拉的文章《美国新课程标准推动下,最佳实践的课堂建构》)。
2.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对有效教学及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较晚,主要还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的研究成果为主。尽管如此,我国学术界已在构建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崔允榔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阐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探讨了有效教学的教学准备策略、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而湖南大学教授姚利明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有效教学的策略从讲授、组织课堂谈论、提问、适应性教学、创设课堂环境、激励、运用非言语手段、管理课堂、管理教学时间、管理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探讨。
这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但针对新课程目标下如何开展实效性策略的研究是有欠缺的。这些欠缺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多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关注教师教学行为改变方面的论述和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将“三维”课堂教学目标整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关注的很不够。二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教师教的角度即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来研究,很少针对学生学的角度即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来研究。对于通过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研究有所忽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加强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校内调查
调查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形成调查报告。
(二)探索策略
探索适合我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包括教学设计策略和教学实施策略,力争达到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资源多样化、习惯培养系列化。
(三)探寻方案
通过对我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综合评价等评价策略研究,为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探寻适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四、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为辅
(二)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于2007年初启动前期研究, 2008年4月在北师大教授楚江亭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和规范,2008年10月开始结题。主要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3— 2007.7)
通过随访、座谈及调查问卷等了解、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并对课题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9 — 2011.7)
依据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出我校的评价细则。通过备课、研究课、教学案例分析等活动边研究边发现问题。建立行动研究档案,每位教师要有教学研究反思日记。通过案例、课例分析,初步形成有针对性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验收(2011.9 — 2012.2)
整理行动研究报告、论文集、课例、反思日记集等相关资料。形成“现阶段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可行性实践方案,写出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形成的策略
(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的过程
1.问卷调查,把握现状
研究初期,学校对11名教学干部、26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情况、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状况、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等”几方面设计了问卷内容。在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教师们的确在努力地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取得了成绩。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问卷中有69%认为备课时不能准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有85%认为教师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够恰当,即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与实际效果差距较大;有69%认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单一;有85%的干部教师认为学生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能举一反三,教学效率较低;有78%认为我中心小学外地生源占三分之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理论学习,专业研究
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研究人员队伍,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关键。我们坚持把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提高放在首位,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着力提高课题研究人员整体素质。课题组在课题实施的前期阶段专门组织了几次理论学习,关注“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和外延,丰富相关的理论底蕴。
3.实践体验,转变观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学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因此,各科教师都应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学习,从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注意学生的意义建构,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交流研讨,分析对话
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深入人心,我们将学校的原有的教研组和科研组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校为单位的教科研课题组,就其中某一主题、某一教学环节或某一教学细节有效与否进行教学研究和研讨活动。既总结成功的案例,从而揭示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规律。也分析不成功的案例,共同寻求解决课堂低效或无效问题的方法途径。
(二)初步形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施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化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因此,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如: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2、技能目标: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归纳与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数意义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学生探究、评价、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来看,教师要在教学“分数意义”的同时,达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可以说,教师确定的目标是比较准确的,目标陈述的也比较清晰,而且,在教学的时候,让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探索、体验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而且从主动探究、积极的情感交流中体会到了快乐,整体推进,促进了学生的和谐进步与发展。 2.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在《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了吗?能举例说说你对分数的了解吗?
生:(略)
师:我们把圆形纸片和小正方体作为学具,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研究怎样才能得到分数。
生:自主探究后,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归纳、理解分数的意义。
从这个课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能够结合学生及所教内容的特点,精心而巧妙地预设各个环节。课前老师铺路搭桥,让学生领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确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老师逐层启发,耐心引导学生探究概念中的“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的含义,同时老师还结合学生层次水平,设计多种层次的问题、及探究内容,如:有的学生探究的是单个的物体,从中理解意义,而能力较强的同学则是探究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从而理解意义。反馈环节,老师则结合学生课堂的随机生成,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巧妙地进行引导评价。本节课老师采用动手操作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教学资源多样化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发现,教师善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就能被深深地吸引,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但要适时灵活运用,真正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作用。
在写字教学《卧钩的写法》一课时,教师通过flash课件动态演示16种钩的书写过程,让学生在空中描摹,再从中点击“卧钩”的图片引入教学重点,投影中配合着优美的古筝音乐,缓慢动态地演示着卧钩的书写过程,教师再板书课题,学生对本课的重点有了充分的感知与了解。课中王老师利用实物投影由坐姿、执笔、运笔、收笔、填墨……等各环节都进行比较规范临写指导。课结束时,教师把在网络词典的二级字库中,查找的将近100多个带有卧钩的字,通过课件在投影上展示给学生,学生非常惊讶,从他们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汉字的无穷魅力,具有了较为深刻的感知。由一个笔画引伸出这么多的汉字,不仅提高了教学实效,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4.习惯培养系列化
让学生会学,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掌握各科学习的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加以批注,就可以加深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预习、练习、听教师讲解时都能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能有机会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所提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功感,同时也会有更大的兴趣和动力投入到学习中;三是培养学生主动使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使所学知识更加深刻准确;四是抓住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六、研究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提高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质疑创新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等。我校学生参加市、县级各级各类比赛共有200多人次获奖;在密云县教委、教研中心组织的抽测活动中,我校各科成绩均在全县平均水平之上,2009年五年级语文和三年级科学位居全县第一。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科研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强化了教师带题上课的意识,他们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课题组的教师参加县级以上论文评比荣获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余篇;参加密云县教师异地评优、录像评优和基本功大赛活动中有7人一等、5人二等、11人三等;参加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科教学影响的研究》录像评优课活动中2人一等、2人二等、5人三等。学校多次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师德先进集体、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单位。
七、研究中的问题与讨论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首先,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其次,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再有,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教学行为的策划,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实效性往往受条件的影响,在操作上也应有一定的规范,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加强理论实践。使课堂教学从实效教学进一步走向优质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原理》 胡德海 2001年5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2002年3月 浙江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标准》 2001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这样的学习最有效》 戴维斯 2004年1月 南海出版社。
[5]《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欧阳芬 2004年1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6] 《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乔建中 陶丽萍 张丽敏 史瑞瑞《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1月。
[7]《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孙传远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8]《差異教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 《管理研究》 2008.10
[9]《论有效教学标准及实施策略》 《黑龙江教育》 2001.10
[10]《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文科教学探索》2007年9月
【主题词】课堂教学 实效性 教学策略
2007年3月,我校在北师大教授楚江亭的指导下,开展了《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经过几年来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加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形势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体现师生主导和主体地位的主战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全面渗透,社会对教育日益重视并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个国家都将知识创新、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并摆在突出的位置。科技创新之路,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我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使用,再加上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我校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但仔细审视就会发现,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2007年初通过座谈、问卷、分析研究,发现造成我校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备课不充分
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但有些教师,备课草草了事,不深入研究,没有针对性,既不针对知识点的特点,又不针对学生的实际,课堂上泛泛而谈,面面俱到,没有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习题设计的没有梯度。
2.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现在实行的是新课标,教学目标是一个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容易陷入以往的教学方法中去,只考虑一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一些科学方法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情感、态度,结果造成学生被动的听,教师仅为教学生的知识而教。
3.教学方式的形式主义严重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是现实中的一些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和评优课,场面上轰轰烈烈,学生配合默契,发言时抑扬顿挫,回答问题争先恐后,讨论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表演的惟妙惟肖……假如我们一味追求课堂教学场面的热烈,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变成了形式主义,那将是教育的悲哀。
因此,我们要正视现在的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正视某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 课堂教学:主要指小学的课堂教学,即中小学传统意义上的每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
2.实效性:是指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
3.策略:指的是达到一个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教学策略:指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预定的效果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4.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是指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依托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或方式方法,生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论争。随着20世纪科学思潮的兴起,人们将争论的焦点关注在“教学是否是科学”这一问题上,即教学有没有规则、程序可遵循的问题。探索中人们逐渐发现,教学不仅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学质量平庸的问题,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尤其对教师的有效教学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到9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课程标准运动,这次运动的思想内核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推动下,他们形成了最佳实践的课堂建构策略是:内容整合的教学单元策略,小组活动策略,表现学习策略,真实性体验策略,发展性评价策略。(见《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胡庆芳、程可拉的文章《美国新课程标准推动下,最佳实践的课堂建构》)。
2.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对有效教学及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较晚,主要还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的研究成果为主。尽管如此,我国学术界已在构建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崔允榔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阐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探讨了有效教学的教学准备策略、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而湖南大学教授姚利明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有效教学的策略从讲授、组织课堂谈论、提问、适应性教学、创设课堂环境、激励、运用非言语手段、管理课堂、管理教学时间、管理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探讨。
这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但针对新课程目标下如何开展实效性策略的研究是有欠缺的。这些欠缺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多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关注教师教学行为改变方面的论述和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将“三维”课堂教学目标整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关注的很不够。二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教师教的角度即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来研究,很少针对学生学的角度即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来研究。对于通过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研究有所忽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加强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校内调查
调查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形成调查报告。
(二)探索策略
探索适合我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包括教学设计策略和教学实施策略,力争达到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资源多样化、习惯培养系列化。
(三)探寻方案
通过对我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综合评价等评价策略研究,为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探寻适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四、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为辅
(二)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于2007年初启动前期研究, 2008年4月在北师大教授楚江亭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和规范,2008年10月开始结题。主要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3— 2007.7)
通过随访、座谈及调查问卷等了解、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并对课题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9 — 2011.7)
依据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出我校的评价细则。通过备课、研究课、教学案例分析等活动边研究边发现问题。建立行动研究档案,每位教师要有教学研究反思日记。通过案例、课例分析,初步形成有针对性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验收(2011.9 — 2012.2)
整理行动研究报告、论文集、课例、反思日记集等相关资料。形成“现阶段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可行性实践方案,写出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形成的策略
(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的过程
1.问卷调查,把握现状
研究初期,学校对11名教学干部、26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情况、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状况、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等”几方面设计了问卷内容。在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教师们的确在努力地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取得了成绩。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问卷中有69%认为备课时不能准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有85%认为教师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够恰当,即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与实际效果差距较大;有69%认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单一;有85%的干部教师认为学生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能举一反三,教学效率较低;有78%认为我中心小学外地生源占三分之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理论学习,专业研究
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研究人员队伍,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关键。我们坚持把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提高放在首位,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着力提高课题研究人员整体素质。课题组在课题实施的前期阶段专门组织了几次理论学习,关注“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和外延,丰富相关的理论底蕴。
3.实践体验,转变观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学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因此,各科教师都应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学习,从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注意学生的意义建构,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交流研讨,分析对话
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深入人心,我们将学校的原有的教研组和科研组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校为单位的教科研课题组,就其中某一主题、某一教学环节或某一教学细节有效与否进行教学研究和研讨活动。既总结成功的案例,从而揭示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规律。也分析不成功的案例,共同寻求解决课堂低效或无效问题的方法途径。
(二)初步形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施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化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因此,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如: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2、技能目标: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归纳与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数意义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学生探究、评价、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来看,教师要在教学“分数意义”的同时,达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可以说,教师确定的目标是比较准确的,目标陈述的也比较清晰,而且,在教学的时候,让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探索、体验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而且从主动探究、积极的情感交流中体会到了快乐,整体推进,促进了学生的和谐进步与发展。 2.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在《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了吗?能举例说说你对分数的了解吗?
生:(略)
师:我们把圆形纸片和小正方体作为学具,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研究怎样才能得到分数。
生:自主探究后,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归纳、理解分数的意义。
从这个课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能够结合学生及所教内容的特点,精心而巧妙地预设各个环节。课前老师铺路搭桥,让学生领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确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老师逐层启发,耐心引导学生探究概念中的“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的含义,同时老师还结合学生层次水平,设计多种层次的问题、及探究内容,如:有的学生探究的是单个的物体,从中理解意义,而能力较强的同学则是探究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从而理解意义。反馈环节,老师则结合学生课堂的随机生成,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巧妙地进行引导评价。本节课老师采用动手操作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教学资源多样化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发现,教师善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就能被深深地吸引,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但要适时灵活运用,真正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作用。
在写字教学《卧钩的写法》一课时,教师通过flash课件动态演示16种钩的书写过程,让学生在空中描摹,再从中点击“卧钩”的图片引入教学重点,投影中配合着优美的古筝音乐,缓慢动态地演示着卧钩的书写过程,教师再板书课题,学生对本课的重点有了充分的感知与了解。课中王老师利用实物投影由坐姿、执笔、运笔、收笔、填墨……等各环节都进行比较规范临写指导。课结束时,教师把在网络词典的二级字库中,查找的将近100多个带有卧钩的字,通过课件在投影上展示给学生,学生非常惊讶,从他们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汉字的无穷魅力,具有了较为深刻的感知。由一个笔画引伸出这么多的汉字,不仅提高了教学实效,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4.习惯培养系列化
让学生会学,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掌握各科学习的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加以批注,就可以加深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预习、练习、听教师讲解时都能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能有机会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所提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功感,同时也会有更大的兴趣和动力投入到学习中;三是培养学生主动使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使所学知识更加深刻准确;四是抓住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六、研究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提高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质疑创新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等。我校学生参加市、县级各级各类比赛共有200多人次获奖;在密云县教委、教研中心组织的抽测活动中,我校各科成绩均在全县平均水平之上,2009年五年级语文和三年级科学位居全县第一。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科研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强化了教师带题上课的意识,他们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课题组的教师参加县级以上论文评比荣获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余篇;参加密云县教师异地评优、录像评优和基本功大赛活动中有7人一等、5人二等、11人三等;参加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科教学影响的研究》录像评优课活动中2人一等、2人二等、5人三等。学校多次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师德先进集体、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单位。
七、研究中的问题与讨论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首先,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其次,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再有,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教学行为的策划,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实效性往往受条件的影响,在操作上也应有一定的规范,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加强理论实践。使课堂教学从实效教学进一步走向优质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原理》 胡德海 2001年5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2002年3月 浙江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标准》 2001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这样的学习最有效》 戴维斯 2004年1月 南海出版社。
[5]《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欧阳芬 2004年1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6] 《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乔建中 陶丽萍 张丽敏 史瑞瑞《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1月。
[7]《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孙传远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8]《差異教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 《管理研究》 2008.10
[9]《论有效教学标准及实施策略》 《黑龙江教育》 2001.10
[10]《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文科教学探索》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