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猝死的青年
11月29日下午15时左右,一对头上裹着白布的中年夫妇,捧着一张两尺左右长的方形黑白照片,跌跌撞撞地来到了广州市体育局的办公楼大厅,一屁股坐在地上,互相依靠着,失声痛哭。
照片中的年轻人叫陈杰,21岁,是广州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中年夫妇是他的父母。
11天前,也即11月18日上午,陈杰参加了广州市首届马拉松赛事。在冲过10公里线后,他突然倒地,呼吸和心跳俱停。当被送到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时,医护人员发现其心电监测为一条直线。
11月19日6时零5分,医生发现其心衰无法逆转,并发多脏器衰竭。他随后被医生宣布死亡。死亡原因为猝死、心室颤动、心源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事实上,在这场有两万人参加,其“指导思想”为“提高人们对锻炼身体的意识”和“宣传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长跑赛事中,突然倒地的不只陈杰一人。
一位名叫丁喜桥的25岁的年轻人,在离5公里这个项目还有大约200米时,也突然倒地不起。随后,他被送至附近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进行抢救。
在这家医院待了9天后,丁喜桥在ICU病房被宣布死亡。病历上写明:病人猝死,心肺复苏后,中枢衰竭,进而气管循环衰竭。
据主办方后来透露,当天的马拉松赛事上,两万名选手中,有1517人次出现了头晕、不适、抽筋等现象。他们的年龄,多数在20-35岁之间。通过及时处置,绝大部分选手都已恢复正常。
广州市急救医疗的医护人员此前对媒体表示,准备不充分、不熟悉路况导致不少运动员状况频出,一些运动员的体质之差也令人意外:“才跑了10公里,大批的年轻人就被搀扶着下场了。”
抢救的疑问
丁喜桥的哥哥丁洪桥,也是这次广州马拉松赛事的选手。兄弟俩同属于一家房地产公司。在当天,他们公司总共有200多人参加比赛。
弟弟事发时,丁洪桥离他只有四五百米。在接到同事电话后,丁洪桥赶紧跑向弟弟。当他跑到弟弟身边时,发现弟弟双目紧闭,脸色苍白,以为只是晕倒了。他用手给弟弟的手脚按摩,但因不懂任何急救措施,这样的按摩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旁边的一位辅警很快拨打了120。
据广州马拉松组委会就在11月26日上午发布的通报说,“针对国内外的马拉松赛时有选手出现意外的实际情况,组委会制定了应急预案,安排了20台救护车、250多名医护人员、380名医疗志愿者、17个医疗点组成专项医疗队伍,并与赛道沿线医院一起,构建成一个完整规范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但丁洪桥并未发现附近救护站的救护车开过来。他告诉《南都周刊》记者,身边的工作人员对他说,终点站的救护车要待命,并未说其他原因。34分钟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救护车才来到现场。
丁洪桥认为,如果救护车早一些到,早点进行抢救措施,丁喜桥或许还能站起来。
11月29日下午,广州市体育局副局长许建平在接受江西电视台采访时说,家属认为救护车迟迟未到,“这可能是一个误解或者是误会。其实我们的救护车已经到达现场了,只是5公里的时候人非常多,救护车一定要开过去的话,可能还会发生更大的风险。”
而且,“救助车晚一点到达现场,并不等于我们的急救工作没有进行。我们150米就有一个医疗志愿者。当时,选手出现意外倒地的时候,第一时间医疗救护者就赶过去了,实施了人工的急救工作,这说明我们的急救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丁洪桥说,他们现在的诉求,是希望主办方能尽快出示这次事故的医疗报告,并还原真相。
陈杰的家人,同样将质疑的矛头对准了陈倒地后的抢救过程。
“医院说,陈杰心跳停止太久了,所以心肺衰竭。但是停止多久了呢?他跑步过程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摔倒,摔倒之后什么情况,这些什么数据都没有。他们只是说抢救了很久。”陈杰的家人说。
组织的缺陷
陈杰的家人表示,他们只希望能够得到官方一个合情合理且及时的答复。但截至本刊发稿时止,他们并未能如愿。
参赛选手邱大立也指出了广州首届马拉松赛事存在的诸多不足。这位多次参加国内马拉松赛事的选手说:“我之前在微博上给他们提问,是否每5公里有个供水站,供水站有没有专门擦汗降温用的海绵。他们的回复说,会有的,也有供水站。但我没在供水站看到海绵块。我是跑到了37公里,才在地上看到了人家扔的两块。”
他亦曾经向组委会提了另一个问题:“在半程后,每隔1公里,是否都有公里数的标志?”而得到的答复是“有的”。
但在开跑时,邱大立发现,大概在阅江路附近有一个牌子显示是28公里,“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表,来估计自己跑到哪里了。”
在比赛前,他听说组委会给两万名运动员准备了10万瓶水。“跑了5公里后,看到有供水站提供瓶装水,我就傻眼了。跑马拉松的都知道,每次你只能喝一两口水,准备一杯水都多了,像澳门的就只给倒半杯。我当时看到的广州这边,地上全部是喝了一两口水的瓶装水,我们看了好心疼。”
邱大立还抱怨,在进入赛道前,排了20分钟才能存好包,导致他们没时间热身。
“平时,我们要跑42公里,起码要热身半小时或1小时。但我存好包之后,只剩10分钟了。我排完后,后面还有几十个人在排队。他们存完包就要直接跑了。热身不够,其实很危险。这点与组委会的组织有关,他们太没经验了。”邱大立说。
选手的风险
在这次广州马拉松赛事前,每晚八九点钟,丁喜桥和哥哥丁洪桥曾邀约在珠江边跑步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来回地跑。“平常也打打羽毛球。”尽管兄弟俩“对马拉松并没有太深的了解”,但还是在这次赛事前坚持跑步近一个月。
广州马拉松官网的“竞赛规程”里提示,心脏病患者不得参加这次马拉松比赛。但丁洪桥说,弟弟丁喜桥之前并未有过任何心脏病史。
广州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的毕亚旭老师说,比赛时,过度紧张会让心律不齐,再加上剧烈运动,也会导致猝死。他说:“在举行赛事前,组委会应该对选手的健康进行提前筛查,如果有身体不适合的选手,应及时筛除。并且,还应当做一份问卷,调查选手平时是否跑过长跑。”
从马拉松在1981年进入中国开始,选手在赛道上猝死的事件,在国内外均发生过。
毕亚旭多年从事田径运动的教研工作,他认为马拉松这样的长跑项目,也需要天赋。如果一个人,是耐力型选手,就适合参加长跑运动。而如果是爆发型的,则不宜参加。“因为耐力型选手,在长跑中,体内的乳酸不会堆积太多,从而不会产生极度的疲劳,也不会使心脏受到太大压力。”
广州市体育局副局长许建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发生意外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是选手本身的身体情况,并不是靠体检就能完全检查清楚;二是平时的锻炼跟参加正式比赛有本质的区别;第三,过于激动和运动量超过了平时的身体情况,加上可能身体本身,也存在一些因素造成的原因。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广州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授廖八根说,马拉松赛对人体的体能要求非常高,突然进行极限负荷运动,可能导致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能量供应系统出现损害,从而导致出现问题。
此外,也有可能是运动员存在潜在的问题,但自己不知道,通过马拉松赛诱导出来。“即便做好了所有工作,也很难完全杜绝猝死事件的发生。我们以前做过监测,马拉松赛平均5万人里面就有1个死亡。”
11月29日下午15时左右,一对头上裹着白布的中年夫妇,捧着一张两尺左右长的方形黑白照片,跌跌撞撞地来到了广州市体育局的办公楼大厅,一屁股坐在地上,互相依靠着,失声痛哭。
照片中的年轻人叫陈杰,21岁,是广州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中年夫妇是他的父母。
11天前,也即11月18日上午,陈杰参加了广州市首届马拉松赛事。在冲过10公里线后,他突然倒地,呼吸和心跳俱停。当被送到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时,医护人员发现其心电监测为一条直线。
11月19日6时零5分,医生发现其心衰无法逆转,并发多脏器衰竭。他随后被医生宣布死亡。死亡原因为猝死、心室颤动、心源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事实上,在这场有两万人参加,其“指导思想”为“提高人们对锻炼身体的意识”和“宣传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长跑赛事中,突然倒地的不只陈杰一人。
一位名叫丁喜桥的25岁的年轻人,在离5公里这个项目还有大约200米时,也突然倒地不起。随后,他被送至附近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进行抢救。
在这家医院待了9天后,丁喜桥在ICU病房被宣布死亡。病历上写明:病人猝死,心肺复苏后,中枢衰竭,进而气管循环衰竭。
据主办方后来透露,当天的马拉松赛事上,两万名选手中,有1517人次出现了头晕、不适、抽筋等现象。他们的年龄,多数在20-35岁之间。通过及时处置,绝大部分选手都已恢复正常。
广州市急救医疗的医护人员此前对媒体表示,准备不充分、不熟悉路况导致不少运动员状况频出,一些运动员的体质之差也令人意外:“才跑了10公里,大批的年轻人就被搀扶着下场了。”
抢救的疑问
丁喜桥的哥哥丁洪桥,也是这次广州马拉松赛事的选手。兄弟俩同属于一家房地产公司。在当天,他们公司总共有200多人参加比赛。
弟弟事发时,丁洪桥离他只有四五百米。在接到同事电话后,丁洪桥赶紧跑向弟弟。当他跑到弟弟身边时,发现弟弟双目紧闭,脸色苍白,以为只是晕倒了。他用手给弟弟的手脚按摩,但因不懂任何急救措施,这样的按摩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旁边的一位辅警很快拨打了120。
据广州马拉松组委会就在11月26日上午发布的通报说,“针对国内外的马拉松赛时有选手出现意外的实际情况,组委会制定了应急预案,安排了20台救护车、250多名医护人员、380名医疗志愿者、17个医疗点组成专项医疗队伍,并与赛道沿线医院一起,构建成一个完整规范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但丁洪桥并未发现附近救护站的救护车开过来。他告诉《南都周刊》记者,身边的工作人员对他说,终点站的救护车要待命,并未说其他原因。34分钟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救护车才来到现场。
丁洪桥认为,如果救护车早一些到,早点进行抢救措施,丁喜桥或许还能站起来。
11月29日下午,广州市体育局副局长许建平在接受江西电视台采访时说,家属认为救护车迟迟未到,“这可能是一个误解或者是误会。其实我们的救护车已经到达现场了,只是5公里的时候人非常多,救护车一定要开过去的话,可能还会发生更大的风险。”
而且,“救助车晚一点到达现场,并不等于我们的急救工作没有进行。我们150米就有一个医疗志愿者。当时,选手出现意外倒地的时候,第一时间医疗救护者就赶过去了,实施了人工的急救工作,这说明我们的急救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丁洪桥说,他们现在的诉求,是希望主办方能尽快出示这次事故的医疗报告,并还原真相。
陈杰的家人,同样将质疑的矛头对准了陈倒地后的抢救过程。
“医院说,陈杰心跳停止太久了,所以心肺衰竭。但是停止多久了呢?他跑步过程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摔倒,摔倒之后什么情况,这些什么数据都没有。他们只是说抢救了很久。”陈杰的家人说。
组织的缺陷
陈杰的家人表示,他们只希望能够得到官方一个合情合理且及时的答复。但截至本刊发稿时止,他们并未能如愿。
参赛选手邱大立也指出了广州首届马拉松赛事存在的诸多不足。这位多次参加国内马拉松赛事的选手说:“我之前在微博上给他们提问,是否每5公里有个供水站,供水站有没有专门擦汗降温用的海绵。他们的回复说,会有的,也有供水站。但我没在供水站看到海绵块。我是跑到了37公里,才在地上看到了人家扔的两块。”
他亦曾经向组委会提了另一个问题:“在半程后,每隔1公里,是否都有公里数的标志?”而得到的答复是“有的”。
但在开跑时,邱大立发现,大概在阅江路附近有一个牌子显示是28公里,“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表,来估计自己跑到哪里了。”
在比赛前,他听说组委会给两万名运动员准备了10万瓶水。“跑了5公里后,看到有供水站提供瓶装水,我就傻眼了。跑马拉松的都知道,每次你只能喝一两口水,准备一杯水都多了,像澳门的就只给倒半杯。我当时看到的广州这边,地上全部是喝了一两口水的瓶装水,我们看了好心疼。”
邱大立还抱怨,在进入赛道前,排了20分钟才能存好包,导致他们没时间热身。
“平时,我们要跑42公里,起码要热身半小时或1小时。但我存好包之后,只剩10分钟了。我排完后,后面还有几十个人在排队。他们存完包就要直接跑了。热身不够,其实很危险。这点与组委会的组织有关,他们太没经验了。”邱大立说。
选手的风险
在这次广州马拉松赛事前,每晚八九点钟,丁喜桥和哥哥丁洪桥曾邀约在珠江边跑步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来回地跑。“平常也打打羽毛球。”尽管兄弟俩“对马拉松并没有太深的了解”,但还是在这次赛事前坚持跑步近一个月。
广州马拉松官网的“竞赛规程”里提示,心脏病患者不得参加这次马拉松比赛。但丁洪桥说,弟弟丁喜桥之前并未有过任何心脏病史。
广州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的毕亚旭老师说,比赛时,过度紧张会让心律不齐,再加上剧烈运动,也会导致猝死。他说:“在举行赛事前,组委会应该对选手的健康进行提前筛查,如果有身体不适合的选手,应及时筛除。并且,还应当做一份问卷,调查选手平时是否跑过长跑。”
从马拉松在1981年进入中国开始,选手在赛道上猝死的事件,在国内外均发生过。
毕亚旭多年从事田径运动的教研工作,他认为马拉松这样的长跑项目,也需要天赋。如果一个人,是耐力型选手,就适合参加长跑运动。而如果是爆发型的,则不宜参加。“因为耐力型选手,在长跑中,体内的乳酸不会堆积太多,从而不会产生极度的疲劳,也不会使心脏受到太大压力。”
广州市体育局副局长许建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发生意外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是选手本身的身体情况,并不是靠体检就能完全检查清楚;二是平时的锻炼跟参加正式比赛有本质的区别;第三,过于激动和运动量超过了平时的身体情况,加上可能身体本身,也存在一些因素造成的原因。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广州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授廖八根说,马拉松赛对人体的体能要求非常高,突然进行极限负荷运动,可能导致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能量供应系统出现损害,从而导致出现问题。
此外,也有可能是运动员存在潜在的问题,但自己不知道,通过马拉松赛诱导出来。“即便做好了所有工作,也很难完全杜绝猝死事件的发生。我们以前做过监测,马拉松赛平均5万人里面就有1个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