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政治课堂教学;设问;
角度;难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A)—0042—01
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艺术性的设问,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为学生释疑解惑,使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飞跃。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进行设问呢?
一、注意设问的角度
即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选择最佳切入点。首先,问题的设置应当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讲“商品价值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花得时间多,得到的收入却少,而有的人情况却相反呢?”这样,会立即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就可顺势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习课本内容,使其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其次,问题设置要赋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学习“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问的:天价药费、“豆腐渣”工程、房价虚高等问题,让老百姓深受其害,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因为学生对这些问题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感受,问题的提出则能很快调动起他们的思维,使其认识到国家宏观调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注意设问的难度
即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应能够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首先,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问题太容易,则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起不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其次,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短路”,从而会挫伤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注意设问的跨度
设问的跨度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如果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跨度太大,学生会难以掌控,最终会抑制他们的思维。因此,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新授课中设置的问题跨度要小,而复习课中设置的问题跨度要大。
四、注意设问的梯度
即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如在讲“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这样设问:我国经济组成结构中,1. 哪些是公有制经济?2. 哪些是非公有制经济?3.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是否相同?学生在层层推进解答问题时,成就感会油然而生,也进一步产生了钻研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五、注意设问的广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建立在符合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以便能让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正确解答。教师可通过适当改变问题的梯度和变换设问角度来拓宽问题的广度。如“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进行如下设问:1.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什么?2.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什么?3.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关系是什么?4.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是什么?5.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是什么?6.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的关系是什么?经过这样设问,原本复杂的问题转换成为了具体的问题,从而降低了问题难度,拓宽了广度,并增加了该题的内涵,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注意设问的密度
即一节课中,问题的设置要疏密相间,设问的数量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要避免因问题太多,学生无法充分理解而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艺术性的设问,围绕众“度”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这样才能使设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功效,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角度;难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A)—0042—01
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艺术性的设问,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为学生释疑解惑,使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飞跃。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进行设问呢?
一、注意设问的角度
即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选择最佳切入点。首先,问题的设置应当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讲“商品价值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花得时间多,得到的收入却少,而有的人情况却相反呢?”这样,会立即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就可顺势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习课本内容,使其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其次,问题设置要赋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学习“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问的:天价药费、“豆腐渣”工程、房价虚高等问题,让老百姓深受其害,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因为学生对这些问题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感受,问题的提出则能很快调动起他们的思维,使其认识到国家宏观调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注意设问的难度
即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应能够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首先,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问题太容易,则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起不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其次,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短路”,从而会挫伤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注意设问的跨度
设问的跨度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如果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跨度太大,学生会难以掌控,最终会抑制他们的思维。因此,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新授课中设置的问题跨度要小,而复习课中设置的问题跨度要大。
四、注意设问的梯度
即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如在讲“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这样设问:我国经济组成结构中,1. 哪些是公有制经济?2. 哪些是非公有制经济?3.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是否相同?学生在层层推进解答问题时,成就感会油然而生,也进一步产生了钻研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五、注意设问的广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建立在符合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以便能让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正确解答。教师可通过适当改变问题的梯度和变换设问角度来拓宽问题的广度。如“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进行如下设问:1.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什么?2.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什么?3.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关系是什么?4.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是什么?5.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是什么?6.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的关系是什么?经过这样设问,原本复杂的问题转换成为了具体的问题,从而降低了问题难度,拓宽了广度,并增加了该题的内涵,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注意设问的密度
即一节课中,问题的设置要疏密相间,设问的数量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要避免因问题太多,学生无法充分理解而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艺术性的设问,围绕众“度”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这样才能使设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功效,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