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冷日铸香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gv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铸雪芽
  雨生百谷之时,日铸雪芽的采摘期也到了。沿着会稽山蜿蜒而走,一路林溪相随,到达山麓王化乡的日铸岭,就离御茶湾不远了。日铸岭有上祝和下祝两个自然村,飘了千年茶香的御茶湾,就在古道最南端下祝村的山湾里。在那儿,古今称绝的名茶日铸雪芽,还在绵延生长。
  御茶湾最初为皇室所开辟,专门为其采制日铸雪芽,然而在此之前,这里的茶早已广获文人墨客青睐,其历史可追及唐代。时至今日,御茶湾已经在岁月更迭中变了模样,有些茶山开始改种其他作物,但这里仍旧保留着不少近原生态的茶园,山溪四周,可见一垅一垅的梯形茶蓬,放眼望去,翠色满眼。
  茶湾风貌独特,东南西三面环山,皆为海拔三五百米的低山丘陵,主峰则高589米。目之所及,古木苍松随处可见,云霭雾气缭绕其间,另有清河溪流淙淙不绝,涉地百余亩之广。这里的土质终年为当地风物所养,形成了肥沃的乌砂壤土。水土养茶,日铸雪芽吸足了日月精华山川甘露,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品质。另外,由于御茶湾的茶园地势较低,茶树的萌芽期比之其他茶树要晚上一些,采摘往往要等到近谷雨时分。每年的姗姗来迟,盼煞了诸多为一杯茶折腰的文人雅士,倒更显得这茶矜贵无比。
  日铸雪芽之名,听来便美不胜收,传说它的得名也与当地风貌有关。春秋末期的冶炼大师欧冶子为越王铸剑,始终不成,而到得此茶生长之处,竟一日铸成,这里便被称作日铸岭,所产之茶名唤日铸茶。还有一说,是日铸岭环境独特,虽是山湾却日照充足,岭下阳坡朝暮常见日光,这漫山遍野的茶树,仿佛得明日恩宠而成,加之其茶芽纤白而长,通体长满雪白茸毛,故名“日铸雪芽”。


  清风两腋
  清溪,古木,野竹,云拢雾绕,风淡水长,于今人而言,日铸岭是活脱的世外桃源,然而古时,这里却曾因地势险绝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其“金铜之精”还让欧冶子铸得了宝剑,足见其杀伐之气。今日,除了上马石、下马桥几处遗迹外,御茶湾早已消失了当年的金戈铁马。可这地方所生的茶,竟也“棱棱有金石之气”。
  日铸雪芽之味充满冷香,逸气纵横,其貌又挺拔竖直,傲雪欺霜,是故历来为茶中孤傲高洁的象征。饮此等清冷之茶,不宜用开水,而以70摄氏度水温为佳,冲泡之后,汤色由乳白转青绿,再至澄黄明亮,多次冲泡仍有余香,且雪芽在水中根根直立,通体遍布雪白绒毛,观之如兰似雪,更获文人青睐,为其取名“兰雪”,以示其形貌风骨。
  茶味、茶形、茶色、茶名,乃至“茶骨”,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日铸雪芽都深获文人墨客之心,亦成为他们笔下的常客。苏辙道:“一啜更能分幕府,定应知我俗人无”,范仲淹称其“甘液华滋,悦人襟灵”,他们的饮茶之乐,虽似不及卢仝的“肌骨清、通仙灵、两腋习习清风生”,却也相去不远。而生于日铸雪芽之乡的茶痴张岱,更是对此茶情有独钟。
  据记载,宋时,日铸雪芽有“江南第一”的美誉,而到了明代却因安徽松萝的崛起而备受冷落。张岱心有不甘,开始改革日铸雪芽的制作方法,在他的痴心与妙手之下,日铸雪芽“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开始重受青睐,京师的达官贵人更非此茶不饮。
  饮茶之人来来去去,茶之声名落落起起,争一时易,争一世难,受人追捧之物均逃不过如此。然而这些,其实都与它无碍。早在茶人蜂拥而至之前,它便早在青山流水之中怡然而生,若有知己之人品出那清风两腋的愉悦,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见素抱朴
  品茶之乐,人皆不同。古今爱茶之人,都能在这小小的芽叶里饮出自己的味道。有人喜欢岁月浸在茶里的颜色,爱听听千秋之事,品品古人之心,仿佛一盏茶有了故事,才有了灵魂,饮之,也沾了些沉静厚重的味道。有人却偏爱茶之本味,剥去那些世故外衣,放下那些在追捧中背上的包袱,在冷落中染上的凄凉,以本色品之,方觉品尽了茶味——若靠着些典故才觉入口之高雅,岂非辜负?
  于日铸雪芽而言,其珍贵,在其天然清冷之气,品之,也当以清淡之心为上。过分热衷,反不得其精髓。这就如君子相交,若有莫逆于心,一笑足矣,那唯恐抓不住的,才需椎心泣血地互诉衷肠。在日铸雪芽走进国人生活的漫长时光里,曾受尽追捧,也曾备受冷落,甚至曾为时政所用——人之复杂,让人眼中的茶也有了一身的戏服,殊不知茶之味,原是如此简单的深邃。品之,得之;逐之,失之。
  对此清冷之茶,何不配以淡泊之意,或许更能得其真味——这是你与它的相交,你与它静默相对的那个下午,无关旁人,无关名利,甚至无关风雅。那茶水香气中流转的时光,唇齿舌尖弥漫的香气,神魂与授的苦涩和回甘,甚或是远至千年之外的所思所感,本非言语能够道断。一说,就变了味,一说,也就失了意。
  茶无所求,人有所望。若要品得此茶之真味,不防如此一试。
  见素抱朴,方得水落石出。

其他文献
瞿秋白在临行前的遗嘱《多余的话》中淡然写道: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如果一定要在中国传统食材中选出部分代表的话,我想豆腐一定会赫然在列。泰安名菜泰山三美的食材就是豆腐、白菜和水,而延庆更是以豆腐为宴,将豆腐作为宴席的主角去招待宾朋。可以说,如果没有豆腐,中华美食食谱会顿时暗淡不少。  谈到豆腐,多说一句。川人喜食麻婆豆腐,红油花椒将水嫩的豆腐点染成浓郁的红色,油水汪汪的豆腐佐以肉
期刊
舞池中,裙摆飘扬,像是大朵盛放的芍药,淹没了观者的眼。1924年,陆小曼二十二岁,却已成为军官王庚的妻子。她能书善画,擅演昆曲与皮黄。因为精通英语,她从少女时期便担任外交官顾维钧的翻译,出入北平的社交舞台,被称为“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吕碧城的二十二岁,要比陆小曼早二十年。此时男人们还拖着长辫,女人依旧缠着小脚,可这些并不妨碍她在世人之前觉醒。那一年,厌弃了寄人篱下的吕碧城,踏上了塘沽到
期刊
兰波曾说:“对于一个充满憧憬的年轻人而言,周围是没有生活的,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对此,我深以为然。现代人每天徘徊在钢筋水泥所铸造的丛林之间,忙忙碌碌,没有时间看头顶的天空,没有时间与一条河流谈话。  商业社会飞速发展,逐渐把人们内心的纯净吞没,然而,在某个下班后的傍晚,在某个周末的早晨,我们心里对自然的追求又逐渐开始复苏。正如荷尔德林所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的确,即使
期刊
我是这样的不安分,骨子里总有一种流浪气质,不甘于平静的生活太久。“读书或者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句话被很多人奉为至理名言,我不敢说自己将这句话实践得很好,很多时候,我把我的这种不安分解释为还没有让我可以为之停留的理由,心没有避风的地方,所以需要不断地找寻。  买了下午4:30从重庆到成都的动车票,两个小时到了成都。六点半的时候太阳依旧很火辣,加之火车站人很多,感觉闷而烦躁。然而对
期刊
初识落葵是通过台湾文人简嫃的散文——《落葵》。  “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可见落葵生得并不绚烂、显眼,而是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默默地生长着。  荒野蔓草间,人迹罕至,偶有足迹踏过,恐怕认得落葵的人也不多,就算看到,也不晓得它是一味鲜美的野菜。寻常人对落葵确实不甚熟悉,但是对葵大都略知一二。要了解落葵,不妨从葵说起。  葵,一至两年生草本,冬春之际开花,故谓之“冬葵”,现又叫冬苋菜,
期刊
闲暇时,手捧一本书卷,是乡土诗人张凡修的诗集《地气》,诗中他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土地的亲近,抒发了自己的乡土情怀。没想到竟也牵出了我对赖以生存几十年的乡土的回忆。回忆起这栖居之地伴我走过的悠悠岁月;回忆起这栖居之地历经时光荏苒,渐变的容颜。  儿时,犹记得门前那条清澈的河,漂流着童心、野趣的河,日日夜夜、不倦不休地静静流淌,如今亲昵依旧,温馨依旧,姿容却染上岁月的刻痕,不再韶秀;儿时,居住的那座
期刊
“师傅!你快看前方又是烟又是火的,都能把人烤熟了,怕是到火焰山了吧?”  “你这泼猴休要瞎说,那是济南府……”  三伏天的济南无时无刻不在诠释他火炉的称号,每个汗流浃背的人都恨不得最大限度地脱光身上的衣服,然而大庭广众怎么可以。不过有一个地方,能让你毫不顾忌地露出肌肤,不但无人指责,而且还能惹得异性眼直,没错,非沙滩莫属!  2012年6月,适逢亚奥理事会五大综合体育赛事之一的亚洲沙滩运动会在山东
期刊
快乐总是微小的事。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些静谧的小角落,即使不能创造平淡生活的奇迹,最起码给人以温暖的安慰。每个人都在期待转角遇见明媚,期待蓦然回首的惊喜和浪漫,古旧的南京城就有很多这样的小地方。  宽大洁净的马路,两边种满高大的法国落叶梧桐。阳光穿过茂盛的绿色叶子,在路面上打出斑驳的光影。那些漂亮的咖啡厅、餐厅就在树荫背后。  有的是温暖淳朴的欧式风格。墙上挂着漂亮的木框图片,绚烂的颜色配上矮矮胖胖
期刊
花中四君子之中,我最喜爱的还是兰花。寒梅傲雪腊月独香,遮掩不住身上的傲慢;孤竹萧瑟筛风弄月,却有几分世家子的不恭;秋菊怒放满地金黄,多多少少又有些俗气。而花中之兰,生于幽谷却满身香甜,兰花之美,是为美而美,与其他花中君子相比,少了斗与争的刀兵气,在空谷之中,它独自绽放寂静落寞,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在完全属于自我的寂静世界中自由绽放。  兰是花中的君子,而君子身上的品性也如同这空谷的幽兰一般闲散
期刊
人生犹如一本厚重而泛黄的古卷,愚蠢的人将它草草翻过,聪明的人却会将它细细品读。因为聪明的人知道,名为人生的这卷书,一辈子只能读一次。  生命本身只是一次单程的旅行,行程长短,沿途的风光是否美丽,陪伴你的旅人是谁都暂且不论,我们只有这唯一的一次机会。没有人能够准确地把握这场旅行何时结束,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抓住那一个个珍贵的瞬间,比如午间小憩时捕捉到的斑驳树影,夕阳温暖的抚摸,清晨带着露珠的玫瑰和深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