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教师比较迷信评价的作用,以为评价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可以解决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既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引导,强化对学习过程的监督,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努力攀升;又能诊断学习中出现的大小问题,予以及时的指导和适度的校正,督促学生改正错误的思维方式或学习习惯,调节不良情绪……诸如此类,无论宏观还是微观,教师都能站在自身学养和阅历的制高点上,通过相应的评价手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如果只从表面的事例来观察,评价的这些功能的确值得教育人“心向往之”,而且它一定会在评价对象那里得到相应的回应。多数不掺杂负面情绪的评价也的确会对学生当下的行为改良起到明显的作用。但是,一旦具体操作者脱离了评价体系中最为关键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上述功效则要打上很大的问号了。就当前的现实而言,不少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受制于高考升学的功利性目标,很多评价都仅仅是依据单纯的分数指标,激励与批评也都围绕着激发学习兴趣与提高成绩作文章,其终极结果,便是培养出了一批高分低能、缺德丧礼的人。
正因为此,党的十八大才正式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将评价指向德育,第一次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公民放到了培养所谓“精英”、“人才”之上。精英人才固然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但如果教育仅仅是围绕少数精英来做顶层设计,就失去了意义,而且精英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未来又在各个领域担任具有决定力的领导,他们往往会夸大个人智慧的决定性作用,自以为是地将国家、社会导入对少数人有利的方向,忽略弱势群体的需求,更有甚者,会将自己凌驾于群体之上。反过来,绝大多数受教育者因为达不到“精英”的标准,会陷入不断的失败体验的怪圈,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会形成扭曲自卑的精神障碍。
“立德树人”的导向,是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综合改革的出发点,也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需。上海等地实验的所谓“绿色评价指标”,和过去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单一指标、仅仅以分数进行评价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更为全面、科学、系统,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终身长效发展为前提,综合考量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创新实践能力、课业负担状况等多个维度,跟踪学生在校全过程,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多种力量参与评价,并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评测工具,采取科学抽样测试、问卷调查等方法,辅之以现场观察、过程实录、跟踪统计、个别访谈等手段,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将评价建立在对海量数据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而且评价结果运用与学校、学生的排位、评优、升学等脱钩,仅用于诊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现状,促进学校弥补不足,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工作。
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健康成长意义深远,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种不容小视的渗透力。过去几十年,我们过分关注学生的“成功”,但这种“成功”却往往是与个人的功名利禄关联在一起的,很少直抵他们的内心和良知:你能为人类未来进步发展出力么?你能为国家民族做些有益的事情么?你能为社会公平正义尽责么?你一生中做过多少这样的事情?从价值判断来讲,这些事情实际上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当年杜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非无中生有地空发感慨,而是灵魂深处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使然。我们的学生能否从内向型(关心个人前途、家庭命运)向外向型(关心世界,关心国家,关心民众)转变,能否做到即使在生活困顿中仍有这样的雅量呢?能否在面对物欲纵横的外部世界种种诱惑时慎独自守、保持清高正直的品行呢?
这才是教育评价导向应该真正关注的内容。康德曾说:“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但愿我们的教育评价能将学生引向自我主宰的广阔天空,为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作者系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职教师,三峡大学兼职教授)
如果只从表面的事例来观察,评价的这些功能的确值得教育人“心向往之”,而且它一定会在评价对象那里得到相应的回应。多数不掺杂负面情绪的评价也的确会对学生当下的行为改良起到明显的作用。但是,一旦具体操作者脱离了评价体系中最为关键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上述功效则要打上很大的问号了。就当前的现实而言,不少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受制于高考升学的功利性目标,很多评价都仅仅是依据单纯的分数指标,激励与批评也都围绕着激发学习兴趣与提高成绩作文章,其终极结果,便是培养出了一批高分低能、缺德丧礼的人。
正因为此,党的十八大才正式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将评价指向德育,第一次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公民放到了培养所谓“精英”、“人才”之上。精英人才固然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但如果教育仅仅是围绕少数精英来做顶层设计,就失去了意义,而且精英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未来又在各个领域担任具有决定力的领导,他们往往会夸大个人智慧的决定性作用,自以为是地将国家、社会导入对少数人有利的方向,忽略弱势群体的需求,更有甚者,会将自己凌驾于群体之上。反过来,绝大多数受教育者因为达不到“精英”的标准,会陷入不断的失败体验的怪圈,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会形成扭曲自卑的精神障碍。
“立德树人”的导向,是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综合改革的出发点,也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需。上海等地实验的所谓“绿色评价指标”,和过去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单一指标、仅仅以分数进行评价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更为全面、科学、系统,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终身长效发展为前提,综合考量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创新实践能力、课业负担状况等多个维度,跟踪学生在校全过程,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多种力量参与评价,并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评测工具,采取科学抽样测试、问卷调查等方法,辅之以现场观察、过程实录、跟踪统计、个别访谈等手段,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将评价建立在对海量数据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而且评价结果运用与学校、学生的排位、评优、升学等脱钩,仅用于诊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现状,促进学校弥补不足,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工作。
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健康成长意义深远,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种不容小视的渗透力。过去几十年,我们过分关注学生的“成功”,但这种“成功”却往往是与个人的功名利禄关联在一起的,很少直抵他们的内心和良知:你能为人类未来进步发展出力么?你能为国家民族做些有益的事情么?你能为社会公平正义尽责么?你一生中做过多少这样的事情?从价值判断来讲,这些事情实际上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当年杜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非无中生有地空发感慨,而是灵魂深处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使然。我们的学生能否从内向型(关心个人前途、家庭命运)向外向型(关心世界,关心国家,关心民众)转变,能否做到即使在生活困顿中仍有这样的雅量呢?能否在面对物欲纵横的外部世界种种诱惑时慎独自守、保持清高正直的品行呢?
这才是教育评价导向应该真正关注的内容。康德曾说:“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但愿我们的教育评价能将学生引向自我主宰的广阔天空,为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作者系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职教师,三峡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