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一题多解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ong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一水平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先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0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
  此题属典型的“传送带问题”,但它又是“二体运动”问题.在用此题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学生受到“多体运动”的影响而较难理清解题思路.笔者对其归纳出如下四种解法,以期开拓学生解题思维.
  解法一:(一般公式法解答)
  根据“传送带上有黑色痕迹”可知,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发生了相对滑动,煤块的加速度a小于传送带的加速度a0.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得:
  a=μg.
  设经历的时间t,传送带由静止开始加速到速度等于v0,煤块则由静止加速到v,有
  v0=a0t;
  v=at.
  由于a  v0=v+at′.
  此后,煤块与传送带运动速度相同,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不再产生新的痕迹.
  设在煤块的速度从0增加到v0的整个过程中,传送带和煤块移动的距离分别为s0和s,有
  s0=12a0t2+v0t′,
  s=v202a.
  传送带上留下黑色痕迹的长度
  l=s0-s.
  由以上各式得
  l=v20a0-μg2μa0g=v2021μg-1a0.
  解法二:(用相对运动求解)
  以煤块为参考系,则
  在时间t内,传送带相对于煤块移动的距离
  Δl1=12(a0-a)t2.
  在时间t′内,传送带相对于煤块移动的距离
  Δl2=(v0-v)t′-12at′2.
  (其中,t、t′、a、v同解法一所设)
  则
  传送带上留下黑色痕迹的长度
  l=Δl1+Δl2.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l=v2021μg-1a0.
  解法三:(利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求解)
  设煤块质量为m.在时间t内,对煤块由动量定理得
  μmgt=mv0-0.
  在时间t′内,对煤块由动量定理得
  μmgt′=mv0-mv.
  在时间t+t′内,设煤块移动距离为s,对煤块由动能定理得
  μmgs=12mv20-0.
  在时间t+t′内,设传送带移动距离为s0,则
  s0=12a0t2+v0t′.
  传送带上留下黑色痕迹的长度为
  l=s0-s.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l=v2021μg-1a0.
  解法四:(利用速度图像求解)
  据题画出传送带和煤块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1所示,其中①为传送带运动v\|t图线,②为煤块运动v\|t图线.
  图1
  图中符号字母均为解法一所设.
  所以t=v0a0,t′=v0μg-v0a0.
  梯形OABCD的面积为传送带移动的距离,△OBD的面积为煤块移动的距离.由v\|t图可知黑色痕迹长度l即为△OCD的面积.则
  l=t+t′-tv02=v0t′2=v2021μg-1a0.
  老师在处理此题时如能进行不同解法的训练必能使学生思维更加开阔灵活.
  练习: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BC间的距离为l2.一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时间相等,求O与A的距离l.(要求至少用三种方法解答)
  解法一:(一般公式法)
  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到达A的速度为v0,通过AB段和BC段所用的时间为t,则有
  l1=v0t+12at2,
  l1+l2=2v0t+2at2.
  联立两式得
  l2-l1=at2,
  3l1-l2=2v0t.
  设O与A的距离为l,则有
  l=v202a.
  联立以上各式得
  l=(3l1-l2)28(l2-l1).
  解法二:(纸带分析法)
  设物体运动的加速为a,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v0,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时间均为t.
  物体在两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AB段和BC段,故有l2-l1=at2.
  物体经过B点的时刻为AC的中间时刻,故有vB=l1+l22t.
  物体从O到B,由速度位移关系式得v2B=2a(l+l1).
  由上述三式可解得OA间距离
  l=(3l1-l2)28(l2-l1).
  解法三:(平均速度法)
  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到达A、B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A、vB,通过AB段和BC段所用的时间均为t.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则
  vB=l1+l22t.
  AB段的平均速度:vAB=l1t=vA+vB2.
  又v2A=2al,
  v2B=2a(l+l1).
  由以上各式联立解得
  l=(3l1-l2)28(l2-l1).
  解法四:(图像法)
  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从O到A的时间为tA,位移为l,到A、B、C三点的速度分别为vA、vB、vC,通过AB段和BC段所用的时间均为t.
  根据物体自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可得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2所示.
  图2
  因为在速度图像中面积表示位移,所以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边的平方比可得
  ll+l1=t2A(tA+t)2=v2Av2B,
  ll+l1+l2=t2A(tA+2t)2=v2Av2C.
  再根据两梯形的面积可得
  l1l2=vA+vBvB+vC.
  又由梯形中位线可得
  vB=l1+l22t.
  由以上各式联立解得
  l=(3l1-l2)28(l2-l1).
其他文献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加以注意:溶液是前提,拆好化学式;反应物的量,遵循三守恒;反应要写全,约简要小心;条件与操作,符号不能错。
点评: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用此方法不但解决了此问题,而且还在图形3中复习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余补角的性质.图形3还是自然科学中的光线反射模型,突出了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4.其他  对于②式,我们还可以用两角
共点力平衡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基本内容,学习本章内容,要弄清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弄清滑动摩擦、静摩擦和最大静摩擦,对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要重点做好物体的受力分析,灵活运用平衡条件解决物理问题。
进入高中阶段后,越来越多的同学意识到数学在升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期望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改变在初中时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并且能够扭转乾坤。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如人们所说的“初学皆大欢喜,继而分化两极,再学垂头丧气”。如何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完成角色的转换呢?其中转化思想、培養思维的转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研究物体位置的变化问题,首先必须解决位置确定问题,教科书中把'物体和质点'当作一个知识点,说明质点是针对物体而言的,实际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期刊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提高物理解题能力对同学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注重高中物理解题思维及策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将学到的物理知识用于问题的解答中,从而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一、解题思维限制与解题步骤分析  1.物理解题思维限制  就高中物理来说,涵盖的知识面相对较广,对同学们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物理习题中通常都会存在一些隐性、片
实验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演示实验、学生的随堂实验、分组实验以及小实验、小制作等.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实验,在实验中都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首先谈谈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在整个教材中起到着主导作用,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育心理学中曾讲过:“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演示实验以其可控制性、灵活性、具体性、直观性等真实的再现了物理现象,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在看演示实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小船渡河问题”是个典型问題,此类问题如何求解呢?本文结合具体的例题进行分析。
椭圆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教学上,它的逻辑是从一个公式说起的,那就是到两个不同点的距离和为定值的点的集合。当我们用数学的方法将这个曲线画出来,我们发现了神奇的椭
一、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燃料电池是一种不经过燃烧,将燃料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它和其他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一样,都是自发的化学反应。其中燃料电池电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与燃料燃烧的产物相同,这是我们书写燃料电池总反应式的依据。  二、燃料电池负极反应式的间接书写法  所谓间接书写法,是指先写出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然后在电子守恒的基础上用总反应式减去正极反应式即得负极反应式。因为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