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8月8日从重庆市经信委获悉,今年上半年,重庆全市园区规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02.9亿元,同比增长18.8%,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即园区工业集中度)为74.5%,比去年年底提高了2.5个百分点,工业园区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6.2%。
今年以来,重庆市坚持把推进园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提高园区企业用地产出强度、提升园区集约节约用地水平,作为推进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并取得明显成效。市经信委园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全市园区平均产值(规上)达到115亿元,比去年同期提高5.6%;产值过百亿的园区23个。其中北部新区、江津、西永、璧山、涪陵、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均超过300亿元。
上半年,重庆市园区产出水平进一步提高。1-6月,全市工业园区平均产出强度为每平方公里73.2亿元,比去年年底提高3.2亿元。
重庆市工业园区集中度及产出强度提高,主要有三大原因支撑:调整产业规划、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和严把招商入口关。
今年以来,市经信委对各园区主导产业规划布局、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现状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园区重点发展3-5个主导产业、园区备组团重点打造1-2个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全市园区完成标准厂房建设投资22.3亿元,新竣工标准厂房81.6万平方米,在建标准厂房222.1万平方米。这些标准厂房投用后,可以满足上千家中小企业的入园发展需要,新增园区工业总产值上百亿元。
此外,重庆市原则上鼓励“一圈”内投资额1亿元以下、“两翼”内投资额7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入住标准厂房,通过严把招商引资关口,提高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江阴高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区建设“苏南新模式,江阴新样本”。这是江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所作出的战略发展新定位。“我们按照这个战略定位,从今年起,将重点建设创新经济领航区、县域经济示范区、科技金融先导区、一流特钢产业中心的“三区一中心。”江阴市委常委、江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冯爱东说。
记者在江阴高新区采访中了解到,这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的“新成员”,通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创新型企业、规模企业、上市企业集聚的先发优势。2012年,全区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00亿元,同比增长2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5%。
然而,这里仍存在着一些制约着新一轮发展的问题和“短板”,以及新的挑战。
江阴高新区科技局局长王彪告诉记者,这些问题和“短板”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上,需要进一步统筹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联动发展,强化科技对产业的引领作用;在微观层面上,产业与创新体系内部需要进一步聚焦发展、形成若干具有江阴特色的优势“点”。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土地空间严重受限、功能布局仍不合理、后期空间调整难度较大等发展“瓶颈”。
可以说,江阴高新区发展又到了一个新转折点。
正是由于看到了这些问题和“短板”,江阴高新区从自身发展出发,对产业再一次作出了新的战略性调整与决策,旨在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按照产业发展思路,今年起,江阴高新区将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征鲜明的特钢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领域,努力构建“一极领先、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极:就是打造千亿级特钢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精特钢、高端制品、特钢相关产业。到2015年,特钢新材料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形成5家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特钢延伸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吨。
多点:就是培育多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15年,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建成几家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搭建几个产业共性服务平台,打造几家全球前10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将高新区打造成为长三角最具实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基地与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
“我们将加强组织领导、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完善科技管理工作体系、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完善评价考核体系、构建开放发展格局、推进园区文化建设、塑造园区特色品牌等八个环节上,来全力保障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冯爱东表示。
记者从江阴高新区科技局提供的有关材料中发现,今年起,江阴高新区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以各类支持政策重点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其中,在资金支持方面,支持高新区本级财政收入投向高新区内企业,对在区内设立各种研发创新中心给予资金扶持;研发中心在运行过程中,因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科研、试验所必须购置的先进仪器、设备,引进技术软件以及技术开发所用资金,高新区按照一定比例予以支持。
除此之外,还将重点扶持研究项目产业化。优先安排科技发展资金,扶持中心项目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对企业研发中心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优先列入市级科技项目,优先推荐列入国家、省和江阴市级新产品试制计划,以及积极协助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参与各类重大科技。
到“十二五”期末,江阴高新区力争建成产业特色鲜明、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创新资源集中、创新能力较强、服务环境优良、管理服务高效、生态环境优美、辐射带动效应突出的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区。到2015年,全区经济总收入达370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200亿元。
今年以来,重庆市坚持把推进园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提高园区企业用地产出强度、提升园区集约节约用地水平,作为推进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并取得明显成效。市经信委园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全市园区平均产值(规上)达到115亿元,比去年同期提高5.6%;产值过百亿的园区23个。其中北部新区、江津、西永、璧山、涪陵、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均超过300亿元。
上半年,重庆市园区产出水平进一步提高。1-6月,全市工业园区平均产出强度为每平方公里73.2亿元,比去年年底提高3.2亿元。
重庆市工业园区集中度及产出强度提高,主要有三大原因支撑:调整产业规划、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和严把招商入口关。
今年以来,市经信委对各园区主导产业规划布局、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现状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园区重点发展3-5个主导产业、园区备组团重点打造1-2个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全市园区完成标准厂房建设投资22.3亿元,新竣工标准厂房81.6万平方米,在建标准厂房222.1万平方米。这些标准厂房投用后,可以满足上千家中小企业的入园发展需要,新增园区工业总产值上百亿元。
此外,重庆市原则上鼓励“一圈”内投资额1亿元以下、“两翼”内投资额7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入住标准厂房,通过严把招商引资关口,提高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江阴高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区建设“苏南新模式,江阴新样本”。这是江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所作出的战略发展新定位。“我们按照这个战略定位,从今年起,将重点建设创新经济领航区、县域经济示范区、科技金融先导区、一流特钢产业中心的“三区一中心。”江阴市委常委、江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冯爱东说。
记者在江阴高新区采访中了解到,这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的“新成员”,通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创新型企业、规模企业、上市企业集聚的先发优势。2012年,全区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00亿元,同比增长2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5%。
然而,这里仍存在着一些制约着新一轮发展的问题和“短板”,以及新的挑战。
江阴高新区科技局局长王彪告诉记者,这些问题和“短板”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上,需要进一步统筹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联动发展,强化科技对产业的引领作用;在微观层面上,产业与创新体系内部需要进一步聚焦发展、形成若干具有江阴特色的优势“点”。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土地空间严重受限、功能布局仍不合理、后期空间调整难度较大等发展“瓶颈”。
可以说,江阴高新区发展又到了一个新转折点。
正是由于看到了这些问题和“短板”,江阴高新区从自身发展出发,对产业再一次作出了新的战略性调整与决策,旨在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按照产业发展思路,今年起,江阴高新区将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征鲜明的特钢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领域,努力构建“一极领先、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极:就是打造千亿级特钢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精特钢、高端制品、特钢相关产业。到2015年,特钢新材料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形成5家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特钢延伸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吨。
多点:就是培育多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15年,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建成几家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搭建几个产业共性服务平台,打造几家全球前10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将高新区打造成为长三角最具实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基地与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
“我们将加强组织领导、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完善科技管理工作体系、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完善评价考核体系、构建开放发展格局、推进园区文化建设、塑造园区特色品牌等八个环节上,来全力保障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冯爱东表示。
记者从江阴高新区科技局提供的有关材料中发现,今年起,江阴高新区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以各类支持政策重点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其中,在资金支持方面,支持高新区本级财政收入投向高新区内企业,对在区内设立各种研发创新中心给予资金扶持;研发中心在运行过程中,因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科研、试验所必须购置的先进仪器、设备,引进技术软件以及技术开发所用资金,高新区按照一定比例予以支持。
除此之外,还将重点扶持研究项目产业化。优先安排科技发展资金,扶持中心项目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对企业研发中心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优先列入市级科技项目,优先推荐列入国家、省和江阴市级新产品试制计划,以及积极协助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参与各类重大科技。
到“十二五”期末,江阴高新区力争建成产业特色鲜明、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创新资源集中、创新能力较强、服务环境优良、管理服务高效、生态环境优美、辐射带动效应突出的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区。到2015年,全区经济总收入达370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