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职业素养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使用轻培养、重形式轻效果等问题,提出以职业素养为导向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并论述具体的培养策略:“社会化”培养,搭建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平台;“同龄化”培养,重视朋辈辅导,打造良好的“传帮带”队伍;“个性化”培养,给予学生干部发挥的舞台;“主动化”培养,激发学生干部的自我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干部 职业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C-009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道德、技能、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现代职业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是高职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代表,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职业素养的培养,发挥他们在高职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与督导作用,有利于促进全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职业技能属于显性职业素养,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属于隐性职业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而言,显性职业素养固然重要,但隐性职业素养的教育是更为困难且更易被忽略的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的职业素养培养应以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以隐性职业素养为重点。
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职业素养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定位于“职业”二字,高职学生应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这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条件。但从企业的用人角度来说,除了技能外,他们更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活力和动力,即隐性职业素养的潜力。职业道德规范职业意识、职业意识引导职业行为;良好的职业行为反过来促进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就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身份而言,他们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协助承担了较多的学生管理及日常事务工作,比普通学生更容易获得较多显性职业素养方面的锻炼,但在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则较为缺失。这种缺失表现为高职院校缺乏可操作性的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体制,对学生干部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不明确。
(一)职业素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显性轻隐性。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当中增加职业素养的内容,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行为要求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场地、时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比较理论化,往往还是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此外,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比较抽象,例如对于团队合作、敬业精神等职业态度的评价很难具体化,导致职业素养教育无法落到实处。
(二)对学生干部重使用轻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为三年,但根据“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排除了半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时间后,他们的在校时间缩短为两年,最长两年半。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干部的培养方面存在难题:在校时间短、培养周期短,导致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而且由于学生管理事务繁多劳累,辅导员在带领学生干部开展活动时往往分身乏术,只能比较关注工作结果,而忽略了在工作过程中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对学生干部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这也导致学生干部处于被动地位,得不到真正的锻炼,无法有效发挥榜样和引领作用。
(三)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不明确,重形式轻效果。职业素养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也关系到学校的就业质量和长远发展,因此对于高职学生干部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且应有可操作性的职业素养教育机制。但目前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流于形式,比如职业道德教育,以集中授课理论讲授为主,内容“高大上”,学生干部听完如“水过鸭背”;再如到企业参观实践,大多也是走个过场,没有深入的接触和学习,这种脱离实际的灌输式教育和任务式教学,必然无法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
(一)關于培养对象的思考。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大多是“90后”,少部分是“00后”。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个性鲜明、喜欢接受新事物、自尊心强、抗压能力差、思维活跃、创新思维能力强。第一,“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深受家里宠爱,由此养成他们自尊心强、抗挫折能力低的个性,更为关注自身感受,与人合作的能力较为缺乏。第二,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90后”的生活环境相对更为优越,接收信息的途径和信息量更多,其思想理念更为开放。这也使得他们个性鲜明,追求平等,不喜欢因循守旧。根据培养对象的这些特点,我们应因势利导,与时俱进,采用创新的方法教育好新一代的“90后”大学生。
(二)关于培养主体的思考。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这说明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需共同关注的问题。职业素养的培养主体:一是学校,二是教师(包括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三是企业。学校是顶层设计者,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和教育细则;教师是培养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根据学校制定的方案准则与培养对象密切接触;企业作为人才的最终接收方,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者,根据自身需要提供人才培养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量身定做”的教育,以达到最终“共赢”的目的。
(三)关于影响因素的思考。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在校时间短,导致其受培养时间短,较难实施系统而长期的培养机制,从而导致学生干部队伍的质量不一,素质良莠不齐。其次,由于培养和管理不到位,干部队伍的质量差别使得一些负面思想影响较深。在学生干部群体中,容易有一些不良思想传承至下一届干部,如偷奸耍滑、不劳而获、消极怠工等。这也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职业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策略
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应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企业的用人需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一)“社会化”培养,搭建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平台。具体如下:
1.与校外企业合作,创设“社会化”培养平台。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职业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实践学习。实践环境应以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为背景,为学生干部创设一个良好的实训实习平台。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假期深入到企业中去锻炼,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
2.借助企业文化,使学生干部接受最直接的职业素养训练。在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模式中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中,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增强学生干部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素养的熏陶。
3.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社会化”的师资力量。当前高职院校部分教师来源于应届毕业生,他们从高校进入高校,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缺乏,不利于学生干部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在人才招聘时侧重倾向于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作为专业教师,来自企业的他们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信息,将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作为学生辅导员,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在学生的职业行为、职业意识方面作出正确引导,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还应抓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师资培训制度,安排教师队伍参加培训学习、考取资格证书、到企业挂职锻炼等,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社会化”水平,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对学生实施职业素养的教育。
(二)“同龄化”培养,重视朋辈辅导,打造良好的“传帮带”队伍。就高职院校学生相对较短的在校时间而言,朋辈辅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辅助培养力量。朋辈辅导的主体是高年级当中思想觉悟较高、具备优秀职业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学长学姐,他们和学生干部年龄相当,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念和相似的成长环境,通过他们来对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进行“传帮带”,既可以提升学生干部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性,又可以促使学生干部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个性化”培养,给予学生干部发挥的舞台。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对象的特性,实行因材施教。根据“90后”学生干部自主性强、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特点,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从每个干部的个性特征出发,为他们搭建各类锻炼平台。比如有的学生干部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有的学生干部在职场礼仪方面比较欠缺,有的学生干部敬业精神不足,等等。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干部队伍每个成员的长处和不足,其次要制定合适的干部培养方案,并在具体工作中一一实施,再次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避免压迫式和命令式教育,充分发挥“90后”学生干部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干部队伍的职业素养有所提升,能够适应未来职场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四)“主动化”培养,激发学生干部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干部是高校校内外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在带领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首先要端正自身的教育管理態度,要有“主动化”培养意识,既不可事事包办,亦不可全部推托。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周期短,自身能力素质亦有所差别,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工作方式方法不恰当、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此时如果辅导员事事包办、只让学生干部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或事事推托、不管不顾,都无法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因此,辅导员应采取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干部进行自我反思,审视自身能力与职业需求的差距,让学生干部在准职业环境中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使学生干部获得关于“职场”的体验,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与沟通领导能力、竞争服务意识,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潜力。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只有领悟到职业素养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具备自我成长意识,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志忠.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14)
[2]刘兰明.关注职业基本素养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3]符强.双主体育人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9(1)
[4]孙红艳.我国职业素养教育:何为、难为、应为[J].当代职业教育,2018(2)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干部 职业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C-009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道德、技能、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现代职业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是高职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代表,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职业素养的培养,发挥他们在高职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与督导作用,有利于促进全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职业技能属于显性职业素养,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属于隐性职业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而言,显性职业素养固然重要,但隐性职业素养的教育是更为困难且更易被忽略的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的职业素养培养应以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以隐性职业素养为重点。
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职业素养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定位于“职业”二字,高职学生应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这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条件。但从企业的用人角度来说,除了技能外,他们更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活力和动力,即隐性职业素养的潜力。职业道德规范职业意识、职业意识引导职业行为;良好的职业行为反过来促进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就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身份而言,他们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协助承担了较多的学生管理及日常事务工作,比普通学生更容易获得较多显性职业素养方面的锻炼,但在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则较为缺失。这种缺失表现为高职院校缺乏可操作性的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体制,对学生干部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不明确。
(一)职业素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显性轻隐性。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当中增加职业素养的内容,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行为要求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场地、时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比较理论化,往往还是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此外,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比较抽象,例如对于团队合作、敬业精神等职业态度的评价很难具体化,导致职业素养教育无法落到实处。
(二)对学生干部重使用轻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为三年,但根据“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排除了半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时间后,他们的在校时间缩短为两年,最长两年半。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干部的培养方面存在难题:在校时间短、培养周期短,导致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而且由于学生管理事务繁多劳累,辅导员在带领学生干部开展活动时往往分身乏术,只能比较关注工作结果,而忽略了在工作过程中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对学生干部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这也导致学生干部处于被动地位,得不到真正的锻炼,无法有效发挥榜样和引领作用。
(三)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不明确,重形式轻效果。职业素养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也关系到学校的就业质量和长远发展,因此对于高职学生干部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且应有可操作性的职业素养教育机制。但目前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流于形式,比如职业道德教育,以集中授课理论讲授为主,内容“高大上”,学生干部听完如“水过鸭背”;再如到企业参观实践,大多也是走个过场,没有深入的接触和学习,这种脱离实际的灌输式教育和任务式教学,必然无法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
(一)關于培养对象的思考。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大多是“90后”,少部分是“00后”。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个性鲜明、喜欢接受新事物、自尊心强、抗压能力差、思维活跃、创新思维能力强。第一,“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深受家里宠爱,由此养成他们自尊心强、抗挫折能力低的个性,更为关注自身感受,与人合作的能力较为缺乏。第二,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90后”的生活环境相对更为优越,接收信息的途径和信息量更多,其思想理念更为开放。这也使得他们个性鲜明,追求平等,不喜欢因循守旧。根据培养对象的这些特点,我们应因势利导,与时俱进,采用创新的方法教育好新一代的“90后”大学生。
(二)关于培养主体的思考。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这说明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需共同关注的问题。职业素养的培养主体:一是学校,二是教师(包括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三是企业。学校是顶层设计者,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和教育细则;教师是培养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根据学校制定的方案准则与培养对象密切接触;企业作为人才的最终接收方,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者,根据自身需要提供人才培养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量身定做”的教育,以达到最终“共赢”的目的。
(三)关于影响因素的思考。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在校时间短,导致其受培养时间短,较难实施系统而长期的培养机制,从而导致学生干部队伍的质量不一,素质良莠不齐。其次,由于培养和管理不到位,干部队伍的质量差别使得一些负面思想影响较深。在学生干部群体中,容易有一些不良思想传承至下一届干部,如偷奸耍滑、不劳而获、消极怠工等。这也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职业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策略
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应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企业的用人需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一)“社会化”培养,搭建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平台。具体如下:
1.与校外企业合作,创设“社会化”培养平台。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职业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实践学习。实践环境应以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为背景,为学生干部创设一个良好的实训实习平台。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假期深入到企业中去锻炼,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
2.借助企业文化,使学生干部接受最直接的职业素养训练。在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模式中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中,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增强学生干部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素养的熏陶。
3.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社会化”的师资力量。当前高职院校部分教师来源于应届毕业生,他们从高校进入高校,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缺乏,不利于学生干部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在人才招聘时侧重倾向于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作为专业教师,来自企业的他们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信息,将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作为学生辅导员,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在学生的职业行为、职业意识方面作出正确引导,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还应抓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师资培训制度,安排教师队伍参加培训学习、考取资格证书、到企业挂职锻炼等,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社会化”水平,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对学生实施职业素养的教育。
(二)“同龄化”培养,重视朋辈辅导,打造良好的“传帮带”队伍。就高职院校学生相对较短的在校时间而言,朋辈辅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辅助培养力量。朋辈辅导的主体是高年级当中思想觉悟较高、具备优秀职业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学长学姐,他们和学生干部年龄相当,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念和相似的成长环境,通过他们来对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进行“传帮带”,既可以提升学生干部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性,又可以促使学生干部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个性化”培养,给予学生干部发挥的舞台。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对象的特性,实行因材施教。根据“90后”学生干部自主性强、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特点,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从每个干部的个性特征出发,为他们搭建各类锻炼平台。比如有的学生干部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有的学生干部在职场礼仪方面比较欠缺,有的学生干部敬业精神不足,等等。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干部队伍每个成员的长处和不足,其次要制定合适的干部培养方案,并在具体工作中一一实施,再次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避免压迫式和命令式教育,充分发挥“90后”学生干部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干部队伍的职业素养有所提升,能够适应未来职场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四)“主动化”培养,激发学生干部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干部是高校校内外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在带领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首先要端正自身的教育管理態度,要有“主动化”培养意识,既不可事事包办,亦不可全部推托。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周期短,自身能力素质亦有所差别,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工作方式方法不恰当、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此时如果辅导员事事包办、只让学生干部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或事事推托、不管不顾,都无法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因此,辅导员应采取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干部进行自我反思,审视自身能力与职业需求的差距,让学生干部在准职业环境中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使学生干部获得关于“职场”的体验,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与沟通领导能力、竞争服务意识,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潜力。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只有领悟到职业素养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具备自我成长意识,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志忠.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14)
[2]刘兰明.关注职业基本素养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3]符强.双主体育人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9(1)
[4]孙红艳.我国职业素养教育:何为、难为、应为[J].当代职业教育,2018(2)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