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持续浸润于阅读的时空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e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时代扑面而来,儿童阅读的书籍可谓琳琅满目,同一篇小说有数十种版本,青少年版、美绘版、精选版、注音版等等不一而足,各种阅读器推陈出新,阅读方式也在不断刷新。儿童,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阅读主体,他们的阅读现状究竟如何?
  一、缘起与现状
  儿童的阅读目光、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将决定他未来的阅读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建构。儿童究竟以怎样的姿态走近阅读?怎样展开深入、细致的阅读活动?针对儿童细读一本书、一位作家的现状,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五年级3个班随机抽测
  调查人数:78人
  1.平常学习中,老师或家长有没有教你如何细读一本书?( )
  分析:6.4%的学生有具体的指导,在访谈中发现一位学生的父母是高校教师,一位学生的母亲尤其爱读书,便注重引导。78.2%的学生没有人具体指导如何读一本书。他们认为在课堂上老师会一篇一篇地教自己学课文,家长没有专门教怎样读一整本书。
  2.对于阅读一本书,你习惯的做法( )
  分析:60%的学生喜欢捧着一本书,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读过就不再回头看,因为“故事已经知道了,没什么好看的了。”4.3%的学生会偶尔拿起笔来勾画,或写一写阅读感受。从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喜好来看,他们更多的是对情节的好奇,对故事的消遣,而对一本书深入阅读的习惯并未养成。28.6%的学生喜欢拉着好朋友一起读书。
  3.你在阅读一本书时会关注作家的写作特色或语言风格吗?( )
  分析:7.7%的学生关注作家写作特色,有65.4%的学生没有留意过,阅读时不会有意关注作家的语言风格。在这道问题后,笔者进行自由访谈,发现写关注过的学生,他们提及的语言特色有说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很顽皮,“哈利·波特”系列特别神秘,更多的还是阅读的直接体验,而深入追问有哪些经典片段或精彩描写,学生就答不上来了。
  4.你很喜欢的作家有( )( )( )【从最喜欢的依次写起,尽量写三位,也可以更多。】
  分析:学生可以依次写出自己喜爱的作家,其中有56名学生写了三位作家,还有22位学生只写了一位或两位。统计学生所喜爱的作家,杨红樱、曹文轩、沈石溪排名前三,统计所有学生写出的作家名只有34位。
  二、问题与思考
  (一)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不少儿童的成长是“被催熟”的,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小学的课程,小学便被硬灌初中的内容,他们的生活在匆忙中度过,因为忙碌,无暇去慢慢领略童年的悠然。笔者在访谈时问及学生对好的作品为何不细细阅读、不尝试精读一本书时,他们总说“太忙了,根本没时间。”“妈妈说,有闲心思读书还不如做几道奥数题呢!”
  在他们看来,升学、竞赛的压力之下,最可忽略的莫过于阅读,看似可有可无,看似与成绩分数没有明显的关联,阅读就可以抄近路,直接读“名著早早读”“内容简介”“文学常识”等等,以为这样可快人一步,实则损毁了儿童的阅读品味。
  (二)儿童个体阅读状态的茫然
  儿童个体的阅读具有整体性、模糊性、偏感性的特点,他们的阅读受教师、同伴、家长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会给予学生重要的导向。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占据课堂的大半壁江山,一篇课文的精讲、多练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习强调要“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而事实上,围绕一篇课文的精讲、分析,获得的阅读方法,往往并不能有效迁移到课外阅读中。
  儿童个体的阅读还处于比较茫然的状态,怎样去阅读一本书,如何从一本书中获益更多?他们大多囫囵吞枣、盲人摸象,小学这样阅读,中学乃至大学,这种现状依然普遍存在。
  (三)相伴阅读过程的缺失
  佛蒙特大学额小莱曼·C·亨特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SSR的概念。SSR教学计划中重要的是教师与父母陪同阅读,以身作则。他们指出,导致阅读实验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老师只监督学生,而没有一同阅读。
  教师或父母在儿童阅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仅仅是布置、监督、考察,可能会引起阅读的厌倦。在教学中不妨将阅读作为课程,或者成立“读书俱乐部”,用生动的语言、热情的态度陪伴着儿童一起讨论和分享,让儿童感受到阅读的幸福和心灵的共鸣。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目前阅读的现状与问题,笔者围绕“儿童视角下细读一本书、一位作家的方法”进行了长达4年的实践与反思。
  学期伊始,由老师、家长、儿童推荐,筛选和整理出儿童喜欢的、合适的阅读单,并从中遴选出“一本经典·一位作家·一套丛书”作为共读书目。每周三作为固定的“持续阅读日”,一周教师主讲,一周学生主讲。
  “持续阅读日”中,师生围绕共读的书目,拟定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展开阅读对话和持续的研究。所谓“持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课中有20至30分钟持续安静的阅读时间,师与生之间保持默读,让学生成为一位安静的读者。二是在一段时间内,教师与学生持续阅读一本书、一套丛书,持续浸润在一个阅读时空中,和书中的人物一同悲喜。阅读就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旅行,同行的伙伴为彼此的发现而惊喜,持续地在一起阅读,更增强了儿童对群体的归属感、依恋感。
  (一)发现起点:让儿童经历有意义的阅读
  儿童阅读的世界与成人所看到的图书世界是不一样的。他们在私底下、桌肚里偷看的、爱看的是哪些书,他们成长需要哪些书,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性格的孩子又应该读哪些书?作为相伴同行的“平等中的首席”需要走进,更需要跳出,还应有“一览众山小”的高度。
  儿童有的喜欢肤浅的、暴力的、无厘头的漫画。我们就可以引导并推荐他们欣赏几米的漫画,从《月亮忘记了》感受着温暖、忧伤与哲思;在朱德庸的漫画《绝对小孩》中体会儿童世界的天真、任性;看丰子恺的漫画,寥寥几笔是如何勾勒出可爱的阿宝、垂涎的瞻瞻……   阅读并不是单纯为了知多少,为了攀比读多少,而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相伴阅读可以避免“急功近利”的阅读,避免贪多图快、舍本逐末式的阅读,让一本童话、一位童话作家,一个童话世界在儿童的情感世界中徐徐展开。
  如与儿童共读王一梅的《鼹鼠的月亮河》,共分了10讲:
  第一讲:我想成为你
  第二讲:不再寂寞
  第三讲:月亮石 马铃薯
  第四讲:魔法的魅力
  第五讲:大和小——米加和咕哩咕
  第六讲:变形的奇遇
  第七讲:了不起的你
  第八讲:强大与温暖
  第九讲:最具戏剧性的对话
  第十讲:永远讲不完的童话
  学生围绕这本童话,分为8个剧组,自己改编剧本,自己挑选角色,自己演练台词。前后一个月的时间,他们沉浸在童话世界中,上课说的,下课演的,放学念叨的都是童话,这样一段经历是彼此共有的。由此衍生出更多的阅读:王一梅的短篇童话《书本里的蚂蚁》,长篇童话《木偶的森林》《雨街的猫》,以及[奥]埃迪特·施莱伯尔-维克的《人鸦》,[英]达尔(RoaldDahl)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二)共拟话题:让儿童过上有主题的生活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人又重新赢得了说出自己的话,也即命名世界的权利。”“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淹没得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儿童要通过大量的、深度的阅读,通过多重的对话,获得独立的精神力量,获得“自我”的存在。因此,在引导学生细读一本书、一位作家时,我们讨论的话题应该是师生共同关注、共同喜爱并共同拟定的,让“持续阅读”更加贴近儿童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以共读“我们小时候”系列丛书中毕飞宇的叙事散文集《苏北少年“唐吉诃德”》为例,我们拟定了多种话题。
  情境体验类话题。儿童是在体验中获得快乐,在细读文本时,让阅读体验变得更真切、更丰富。在一起阅读《桑树》片段后他们设想:如果你来到那片桑树林,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爬上桑树吃桑树果子,看灰喜鹊这群“发烧友”“捶胸顿足”。学生尽情地想象着、享受着桑园里的快乐,有的在树下抱着桑树摇一摇,满身满脸的“桑果雨”,有的攀上树枝,坐上去一边吃一边逗着“发烧友”……
  矛盾争议类话题。儿童在阅读时发现有些内容或者观点与自己的认识相悖,或与现实相矛盾,他们可能会产生疑惑,这样的话题更能激发他们倾诉的欲望,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如阅读《父亲姓名2》中的片段后,他们思考为何忌讳、害怕,还决定写,并且用大锹作笔,两个字占满一个操场?从儿童的视角走进文本,儿童的心思、独有的行为方式会给阅读烙上独特的印记。
  猜想再创类话题。儿童充满好奇,喜欢天马行空地想象。从读题目猜想内容,读目录猜想故事情节,读留白猜想可能性,阅读在不断的猜想中变得生动,在印证中获得彼此的契合。采纳儿童特别喜欢的话题,倾听儿童的见解,阅读就成为儿童自我成长、自我建构、自我丰富的过程。
  (三)支持主体:让儿童尝试挑战性的阅读
  曹文轩先生对孩子们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书:有文脉的书和没有文脉的书。那些肤浅的、热闹的、破坏阅读趣味的书,是没有文脉的书,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而那些包含情感、流淌着文字精魂的书,才是有文脉的书,值得阅读并珍藏。”我们要鼓励儿童阅读有文脉的、支持成长的、有意义的书籍,鼓励儿童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阅读。
  儿童的阅读在不同年龄有其不同的阅读倾向,韩国阅读指导专家南美英博士在《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一书中,把小学低年级称为“幻想童话时期”,中年级称为“历史故事时期”,高年级称为“知识与论理的时期”,不无道理。
  笔者试以高年段阅读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中《青铜葵花》为例,谈谈基于儿童视角的挑战阅读的方法。
  1.从片段到篇章的跨越。高年段的儿童更具有阅读的独立性,他们很多人都是“贪婪”的小读者,希望有独立的阅读场所,有相对较长的阅读时间,能够安静地阅读完一本书。他们会因为纯美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凄美的结尾而难以自已,深度阅读需要紧抓一本书,再咀嚼,再推敲。如整篇小说一段又一段的环境描写,大片的葵花田,一棵老槐树,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这样的描写到底给了学生怎样的印象?如果翻阅整本书,连缀起来欣赏,合上书再仔细回味,小说的环境描写就会更为丰厚,葵花的象征意义也就进一步呈现出来了。
  2.从平面到立体的品析。一本书的封面、扉页中往往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一种架构,我们要让儿童练就一双慧眼,透视一本书的文脉,列举书籍的重要篇章,感悟言语的特色。要引导他们努力从封面中读懂出版社对这本书的品鉴与定位,从序言中读出编者的意图,从作者后记中读懂写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感悟。
  如阅读《青铜葵花》的目录:小木船、葵花田、老槐树、金茅草、冰项链、三月煌、纸灯笼、大草垛,一连串唯美的意象,在读完小说后,学生再回头读序言,便产生了更悠远的联想——
  一艘孤独的小木船带着小姑娘走向远方;
  一片金黄的葵花田让故事变得扑朔迷离;
  一棵古老的老槐树下葵花的命运在变化;
  一屋炫目的金茅草是无限的希望与快乐;
  …… ……
  3.从一到多的比较评鉴。鼓励学生做主题阅读,或者是比较阅读,提出讨论的主题,或几位作家不同的言语风格,这些则需要更主动、更专注的持续阅读。
  阅读《青铜葵花》的结尾时,学生联想到曹文轩的其他小说《草房子》《仰望天空的猫》《细米》《狗牙雨》《枫林渡》……他们通过比较,发现了许多的相似点:小说的结尾大多是以告别为主,小说中的人物更多的是得到后再失去,或者离开,或者走向一个崭新的生活世界,让人感到淡淡的忧伤。常常以很有特点的环境描写作衬托,而且色彩非常唯美。学生还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与秦文君的《云裳》、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进行比较,都是写苦难,不同的作家、不同的笔触、不同的角度如何呈现?他们在梳理、品析、思量中逐步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获得心智与生命的成长。
  基于儿童视角下的阅读,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儿童的阅读现状、阅读心理、阅读习惯、阅读品质都需要细心观察、用心探索。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将进行更多的阅读跟踪,采集更多的阅读教学样本来支撑研究,反思与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真正为儿童阅读服务,让儿童阅读逐步走向自觉、自主与自能。
  (陈芳,南京市力学小学,2100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其他文献
根据弹性长枕式无砟轨道的结构特点,分别建立弹性长枕抗翻转刚度及模态分析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枕侧套靴刚度、枕下支承刚度和轨枕埋深与弹性长枕抗翻转刚度及固有频率的关系。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贯穿其思想体系的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一方面指向了以理性为中心的传统形而上学,另一方面体现在以资本为指向的政治经济
针对近年来我国大陆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及区域间房地产价格的差异,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大陆房地产价格的因素,指出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房地产价格差异的原因,即东部较高的房
介绍了处于岩溶发育区的砒霜坳隧道左洞LK63+130~+260地段。采用地表设置截排水沟及洞内长管棚超前支护的施工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保证了施工进度和安全。
与战前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资本占有形式、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阶级结构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变化。社会主义要正确应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确立起与资本主义长期和平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世界意义日益彰显。在全球视域下,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关于发展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