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零件一次性自动化安装设备设计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9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从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企业所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再加上今年以来我国企业面临人工成本的增加和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的困难更是雪上加霜,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开始想到了企业转型升级,我司就是这些企业中的医院,我们大胆引入了精益化管理理念,迅速开展了自动化设计与精益管理相结合的最先进制造管理技术。为此公司大胆尝试了自动化与精益化设备设计以及旧设备的更新换代,针对自动化以机代人的设计理念越来越普遍,也给困境中的企业找到了希望,下面我就推出一款多零件一次性自动化安装设备的设计,同时满足人机操作分析,使自动化和精益管理先进管理完美结合,达到开发利用自动化设备“以机代人”、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为企业降低制造环节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多零件一次性自动化安装;效率提升;自动送料
  0.引言
  现状描述:我司现在批量生产的整机中通常有一个部件,见图1抗振器(通常同一个整机上需要安装3个这样的部件),此部件需要安装在如图2的机架上,此工艺主要包括拿抗振器、装抗振器、压入抗振器,然后再重复作业2次。此工艺存在以下缺陷:如果采用现在的人工安装进行生产不仅工艺繁琐,效率低,而且质量也难于保证,极不经济。因此,采用多零件一次性自动化安装势在必行,其批量生产效率高,精度高,质量有保证,安全有保障。
  1.设备主要部件的设计
  1.1抗振器按序送料振动系统
  通过设计一个振动机构,把抗振器放在振动机构的料仓中,抗振器通过料仓所在系统的振动把抗振器按照顺序排好顺序后送入直线输送器,直线输送器给排好顺序的抗振器施加一定的速度使其运行到抗振器定位系统;见图片3
  1.2抗振器定位锁紧系统
  通过抗振器按序送料振动系统,抗振器定位锁紧系统夹紧送料振动系统传来的抗振器,等待。见图4:
  1.3抗振器夹取压入系统,同时具备抗振器的自动夹取,自动压入功能具体见图5:
  1.4抗振器移位系统
  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带动抗振器夹取压入系统移动到等待安装抗振器的机架正上方,然后利用抗振器夹取压入系统在机架上同时压入3个抗振器。具体见图6
  1.5机架定位夹具的安装,此夹具安装在整台设备的台面上,其有助于机架的准确定位,以便于抗振器压入系统准确压入抗振器的作业。具体见图7
  1.6设备主机架
  2.设备总体结构设计
  设备结构如图8如示
  1.抗振器按序送料振动系统;2.抗振器定位锁紧系统;3.抗振器夹取压入系统;4.抗振器移位系统;5.机架定位夹具的安装;6.设备主机架。
  本设备主要由抗振器按序送料振动系统、抗振器定位锁紧系统、抗振器夹取压入系统、抗振器移位系统、机架定位夹具的安装、设备主机架等6大部分组成,抗振器送料振动系统,固定在主机架上面,抗振器定位锁紧系统固定在抗振器夹取压入系统上面,压入系统固定在抗振器移位系统上面,抗振器移位系统由固定支架固定在主机架上面,机架定位夹具通过支架固定在主机架上面,这些是整体设备的设计布局说明。设备中为保证装配过程中的精度,定位锁紧系统使用了弹簧弹性卡紧设计,到位反馈采取传感器定位反馈系统,同时通过气压和时间来控制压入强度。
  3.整个设备的工作原理说明
  抗振器由振动系统排序后送入直线输送器,直线输送器给排序好的振动器追加一定的速度使其运行到抗振器定位系统,当光纤检测到3个振动器都到位后,振动器夹取压入系统打开并下行夹取减震器并对其定位,然后抬起,抬起后振动器移位系统运行把抗振器送至机架定位夹具上方,此时抗振器压入系统下行,把抗振器压入提前人工放入的机架上,然后抗振器夹取压入机构打开,压入机构上行,移位机构返回,夹取压入系统重新夹取振动器,开始另一个工作循环。
  4.结论
  经过生产实践,该设备具有结构紧凑、加工制造容易、工作平稳、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等特点,经过批量验证后,所生产产品一致性好,质量合格。效率是原来的8倍,同时直接减少作业员工1人/线,设备成本低,总设备投资4500元人民币,适合中小企业推广使用。
  此设备还具有同时压入多个零件的优点,可以增加多个送料系统,增加多个定位系统,来满足多零件一次性压入的目的,同时该设备可以改装来完成自动螺钉攻入,点胶自动化等设备来满足现有生产需要,大大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史铁梁.模具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黃毅宏,李明辉.模具制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张立科.PLC应用开发技术与工程实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4]王光斗,王春福.机床夹具设计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孙亚彬.精益生产实战手册[M].北京:海天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电力系统的发展中,变电站自动化也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变电站自动化就是调度管理和电网建设的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能够有效的减少电力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在变电站自动化中,继电保护是其中的关键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的管理和维护。本文主要分析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安装及可靠性。  【关键词】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
【摘 要】隨着我国排水工程的迅猛发展,为了保证市政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加强对市政排水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设计经验,浅谈市政雨水管道的快速设计,可为从事市政排水行业的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雨水;管道;参数;快速;设计  雨水管道工程可及时地汇聚并排除暴雨形成的地面径流,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科学合理的市政管道设计可保证城市居民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
【摘 要】本文论述了JKLYJ型架空绝缘电缆与B(L)V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各项技术指标的区别。包括导体、紧压与非紧压型线芯、电缆绝缘的使用寿命、电缆载流量、电缆绝缘的颜色等的区别论述。  【关键词】电线电缆;使用寿命;缆载流量  0.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同时也对电缆行业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在电线电缆市场中,电缆的规格品种较多。客
【摘 要】铸造是一种非常广泛的生产工艺。影响铸件好坏的因素很多,只靠经验来进行铸造的传统方法已经不适用于时代的发展。铸造模拟软件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铸造生产效率及水平。本文介绍了当前比较流行的几款铸造模拟软件及其优缺点,对铸造模拟的整个行业概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铸造;模拟;软件;对比  1.介绍  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铸造是指将室温中为液态但不久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行业也迎来了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新挑战,由此国家电网公司也提出了建设统一的智能电网的要求。智能电网技术是通过利用数字技术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运行效率,对各类电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构成智能电网。本文通过对智能电网技术的分析,阐述了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调度;自动化应用  0.引言  电网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上海城投原水公司徐泾泵站的自动化监控系统的构架、功能,论证了一个无人值守泵站监控系统所必须具备的特性。  【关键词】无人值守;自动化;冗余系统  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徐泾泵站于2012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向上海青浦徐泾、华新两镇、闵行华漕镇等三镇提供优质的青草沙原水。徐泾泵站的投入使用改善了该地区近50万人口的用水水质。  徐泾泵站的设计日供水量为20万吨,在整个上海原水系统
【摘 要】从设备选择、配置和满足设备功能需求等方面详细描述了水轮发电机组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思路,实现了继电保护系统的数字化,提高了水电站主要设备运行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  【关键词】水轮发电机组;继电保护;水电站  0.概述  随着国家经济高效快速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特别是水力发电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兴起了修建水电枢纽工程的热潮。继电保护系统是
【摘 要】对在线使用的化学除油器结构进行研究,通过结构的改进来消除现有化学除油器的设计缺陷,确保化学除油器排泥正常,保证循环水的水质正常。  【关键词】化学除油器;结构改进;水质正常 1.高线车间水循环处理简介  高线车间主要通过高速无扭轧机来轧制钢坯,生产各种线材。在高线车间的生产过程中,循环水主要作用不仅仅是直接冷却轧机辊环、轧辊等,为设备提供冷却功能;而且还直接通过控轧控冷系统直接冷却被轧制
【摘 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系统越来越庞大,电网中的各种过电压发生机率越来越高,每一次的过电压都是对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直接的、严重的考验,而且每发生一次过电压就会对电气设备的绝缘造成一次冲击破坏,并且这种过电压破坏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当累积一定程度时,会造成电气设备损坏,甚至是造成局域电力网络发供电中断。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请提出宝贵意见。  【关键词】弧光接地;过电压  随着电力系统的
【摘 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广电在农村发展数字电视的意义,分析了在发展农村数字电视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农村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方案以及发展农村数字电视五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电视;意义;建议  1.在农村发展数字电视的意义  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广电模式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收益增长缓慢、发展空间变小、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和缺乏新的增长点。三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减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