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华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2016年7月上旬,网上开始流传多张驴友们在小五台山露营扎寨的照片。照片中的驴友用镢头和铁锹开挖山上的植被,原本被绿色植被覆盖的山坡上出现了大块裸露的土壤。而另一张照片则显示,十名驴友坐在金莲花花丛中照相,其中几个人的手中捧着大把被采摘的金莲花。
据了解,被驴友破坏的植被并非普通草地,而是生态价值极高的高山草甸,一经破坏很难修复。2016年7月13日,河北省森林公安局小五台分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高山草甸的破坏程度是最严重的一次,管理部门正在核实情况,将追查破坏者,小五台也因此全面封山。14日下午,被曝挖坏高山草甸的驴友主动联系媒体,称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愿意承担责任,并向小五台山保护区道歉。
驴友并非法律保护动物
法治环境下,少数驴友的行为如此放荡不羁,这里恐怕存在几个显而易见的误会。一是大家对驴友这个族群太过多情。实际上,驴友不是个高尚的称呼,或者自带权利溢价功能的身份标识。它就和牌友、酒友一样,是因为某种爱好而走到一起的群体的称谓。呼朋引伴,成群结队,他们并不是去拯救世界,不过是成全个人兴趣而已。不能说你去探险,就享有各种豁免权和优先权。
二是这些年,有关方面对驴友基本是网开一面。破坏了资源不买单,遇险获救了扭头就走……违反规定、自找风险,因此产生的成本与费用,最后竟平摊到守法纳税人的头上——这是什么逻辑?随着救援市场化的发展、探险保险业务的跟进,专业探险与激进冒险、守法驴友与“猪队友”,恐怕也该在权责关系上有个明确的区隔。好在不久前,“无锡驴友主动失联事件”后,任性驴友遭罚款1000元并被追讨搜救费6.3万。那么,小五台山事件恐怕也不能以道歉作结。驴友不是法律保护动物,探险更不是法外之地的游戏,是时候让任性驴友为其荒诞行为付出代价了。
“勿扰生态”应成为户外旅游基本规则
小五台山风景秀美,又因距北京市区仅一百多公里,一直受户外爱好者的推崇,成为北方的驴行胜地。随着小五台山的名气变大,上山游览的人也不再限于三三两两懂自律的户外发烧友,很多没有生态保护常识的人也蜂拥而至,一些人的不自觉行为对大山的破坏也越来越大。面对越来越多的生态破坏,小五台山保护区也一直面临到底要不要封山的两难问题:封山很难真正封得住,驴友能找到各种方法偷偷进山;而不封山,如何约束管理驴友的行为又成为一个难题。违法成本低,监管成本高,这是政府监管面对生态破坏时最大的痛点。
其实,经过这一次舆论风波,对于加强规则约束,各个利益方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共识:政府监管部门希望破坏生态的事件不再发生,户外爱好者希望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还能继续上山感受自然美景,山下提供食宿的农家也希望别因个别人的不当行为造成封山而失去客源。有了这样一个共识的基础,下一步就是发挥各自的力量。监管部门严格执法,划定违规的红线,谨慎用好封山这一执法高压线。而户外爱好者和相关经营者则应该发挥宣传、劝导的作用,弥补政府部门现场监督执法成本过高的不足,逐渐培养起保护生态的意识和习惯。从环保理念到环保行动,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监管部门、社会组织还有户外运动参与者一起发力。
据了解,被驴友破坏的植被并非普通草地,而是生态价值极高的高山草甸,一经破坏很难修复。2016年7月13日,河北省森林公安局小五台分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高山草甸的破坏程度是最严重的一次,管理部门正在核实情况,将追查破坏者,小五台也因此全面封山。14日下午,被曝挖坏高山草甸的驴友主动联系媒体,称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愿意承担责任,并向小五台山保护区道歉。
驴友并非法律保护动物
法治环境下,少数驴友的行为如此放荡不羁,这里恐怕存在几个显而易见的误会。一是大家对驴友这个族群太过多情。实际上,驴友不是个高尚的称呼,或者自带权利溢价功能的身份标识。它就和牌友、酒友一样,是因为某种爱好而走到一起的群体的称谓。呼朋引伴,成群结队,他们并不是去拯救世界,不过是成全个人兴趣而已。不能说你去探险,就享有各种豁免权和优先权。
二是这些年,有关方面对驴友基本是网开一面。破坏了资源不买单,遇险获救了扭头就走……违反规定、自找风险,因此产生的成本与费用,最后竟平摊到守法纳税人的头上——这是什么逻辑?随着救援市场化的发展、探险保险业务的跟进,专业探险与激进冒险、守法驴友与“猪队友”,恐怕也该在权责关系上有个明确的区隔。好在不久前,“无锡驴友主动失联事件”后,任性驴友遭罚款1000元并被追讨搜救费6.3万。那么,小五台山事件恐怕也不能以道歉作结。驴友不是法律保护动物,探险更不是法外之地的游戏,是时候让任性驴友为其荒诞行为付出代价了。
“勿扰生态”应成为户外旅游基本规则
小五台山风景秀美,又因距北京市区仅一百多公里,一直受户外爱好者的推崇,成为北方的驴行胜地。随着小五台山的名气变大,上山游览的人也不再限于三三两两懂自律的户外发烧友,很多没有生态保护常识的人也蜂拥而至,一些人的不自觉行为对大山的破坏也越来越大。面对越来越多的生态破坏,小五台山保护区也一直面临到底要不要封山的两难问题:封山很难真正封得住,驴友能找到各种方法偷偷进山;而不封山,如何约束管理驴友的行为又成为一个难题。违法成本低,监管成本高,这是政府监管面对生态破坏时最大的痛点。
其实,经过这一次舆论风波,对于加强规则约束,各个利益方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共识:政府监管部门希望破坏生态的事件不再发生,户外爱好者希望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还能继续上山感受自然美景,山下提供食宿的农家也希望别因个别人的不当行为造成封山而失去客源。有了这样一个共识的基础,下一步就是发挥各自的力量。监管部门严格执法,划定违规的红线,谨慎用好封山这一执法高压线。而户外爱好者和相关经营者则应该发挥宣传、劝导的作用,弥补政府部门现场监督执法成本过高的不足,逐渐培养起保护生态的意识和习惯。从环保理念到环保行动,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监管部门、社会组织还有户外运动参与者一起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