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来,东南亚已不单单是旅游宝地,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们扎根发芽的沃土。
4月16日,我国的智能金融服务集团品钛(PINTEC)与新加坡大华银行(United Overseas Bank,UOB)在新加坡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华钛科技(Avatec.ai(S)Pte Ltd 简称为Avatec),将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消费金融领域的业务布局。
这不仅是我国金融科技出海的一个新案例,更是金融科技企业出海热的一个缩影。
自2017年下半年起,由于国内监管日趋严厉,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出海”去寻找新商机,绝大多数国内金融科技公司大多选择沿着“一带一路”路线进行国际化布局,而东南亚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块阵地。
以往集中于大公司服务的金融科技,通过科技进步、技术突围及创新服务,已经普惠至每个人身边。当“普惠金融”的口号在中国喊响之后,这些金融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们便想让普惠的范围更广,让面包变大,东南亚成为他们扬帆起航的首要目的地。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以上出海走在前列的企业正在逐步覆盖东南亚的支付、网贷、财富管理等领域服务。有业内人士认为,以上金融科技企业的集体出海,既有走出去寻找商业蓝海的诉求,也有打造全球化金融科技企业的野心。
最早在东南亚地区加以开拓的金融科技公司当属宜信了。它最先于2014年10月在这一区域国家开展起全球房地产金融投资业务。
直到2015年我国推出“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关系。乘着“一带一路”这股东风,中国的金融公司纷纷在东南亚市场展开布局。
像蚂蚁金服、腾讯、京东金融这样的金融巨头及宜信、品钛等金融科技公司,或与当地企业战略协同,或选择联合成立新公司,玩法各有不同。
宜信财富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于2015年11月获得新加坡注册基金管理公司牌照后,后发展至2016年5月又获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颁发的资产管理全牌照。这让其在新加坡建立起了稳固的发展根据地。
不久,BATJ等互联网巨头也将目光落在了东南亚这个区域,并在支付领域开始跑马圈地。
阿里背景下的蚂蚁金服通过其雄厚的资本及技术实力,通过并购打开了东南亚地区的突破口。
2016年,蚂蚁金服战略投资泰国支付企业Ascend Money,合力打造泰版“支付宝”;去年2月,它又注资菲律宾电信运营商Globe旗下数字金融平台Mynt,为当地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2017年4月,对控股的东南亚电商网站Lazada旗下在线支付平台helloPay加以合并,让后者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等国以“Alipay”的名义运营;随后5月时投入巨资为马来西亚境内的2100多家7-Eleven便利店提供移动支付服务。
与蚂蚁金服抢占支付市场的策略有所不同的是,腾讯主要以东南亚地区的机场、免税店、连锁超市为据点。去年7 月时,微信支付还申请下了马来西亚的支付牌照。
同样,京东金融也以“支付先行”的策略于去年9月进入泰国市场,与泰国尚泰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初期先是以支付业务为核心,未来或将业务拓展至消费金融、供應链金融、保险、理财等多个领域。
在BATJ大举进入东南亚市场之时,一些金融科技领域的后起之秀也不甘落后。像PINTEC在去年10月与香港盈科拓展旗下的富卫集团在新加坡共同投资成立了PIVOT公司,面向东南亚地区金融机构提供数字化财富管理及智能投顾技术服务,PINTEC旗下子公司璇玑提供技术支持,向海外客户输出PINTEC所独有的动态、实时的财富管理和智能投顾技术。
东南亚市场究竟有何魅力,会吸引如此多的巨头和金融科技企业忍不住来分一杯羹。
首先根据谷歌与淡马锡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东南亚的互联网用户非常活跃,每天在移动终端上平均花费3.6个小时,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的用户都要多。
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参与度,为该地区的互联网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另外,在璇玑CEO郑毓栋看来,“东南亚市场流量巨大,印尼有一亿人,越南也将近一亿,市场规模庞大。在东盟中以泰国、马来西亚市场为代表的国家拥有非常快速发展的中产阶级人群,存在需求,但是这样的区域金融科技仍然处在起步的早期阶段,科技基础设施也没有中国那么新进。所以这个市场有很大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东南亚的信贷市场一直以来深受当地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以印尼为例,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信用卡普及率不超过4%,借记卡的拥有率仅为 26%。支付工具依赖现金,网购消费中,75%的订单采用的是货到付款和柜台付款,网银和电子钱包等支付方式只占10%左右。对公业务中,约4900万中小企业无银行业务。
换言之,东南亚地区的各类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银行卡账户渗透率低,信用卡只是少数人的选择,征信体系薄弱,交易手段依赖现金等,普惠金融领域缺口巨大,待挖掘的市场空间潜力同样巨大。
有业内人士指出,庞大的人口数量、较高的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再加上普惠金融的巨大缺口,东南亚的境况像极了中国2012年左右互联网金融还处在腾飞前期的样子。
“彼时的机遇无限。”这是不少金融科技企业家们共同的感慨。也正因如此,将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复制到东南亚这个新市场,或有孕育出新独角兽的机会,这也成为助推他们积极出海的强大动力。
而从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角度来看,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已趋饱和,同时还随时面临着来自全球的威胁。经济还处在相对落后发展阶段的东南亚市场,人口红利及市场规模都具有吸引力,加之当地技术跟不上金融发展的步伐,不由地让我国的金融科技企业们看到了未来的商机。 走出国门,奔赴东南亚市场,无疑成了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抢夺海外市场的重要手段。但在当地已有的规范下,如何将中国现有的经验无法照搬到当地、如何进行催收、如何有效降低成本、如何解决资金来源等等,都是现阶段东南亚市场所面临的问题,这块待开发的蛋糕对于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们来说,颇具吸引力,但想吃到却又并非容易。
当然,金融科技纷纷出海更反向证明了我国金融发展的实力,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应用和网贷的规模量,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另外在理财、信贷等领域也有不少金融科技企业看到了市场开拓的方向,在国内市场相对成熟时,复制出海成为不错的选择。
“得益于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和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引领,东南亚国家发展势头向好,激发了当地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金融科技迎来了广阔的市场。”在开鑫金服总经理周治翰看来,我国的政策红利对于金融科技企业们的引导尤为关键。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很多项目合作都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之快,又全球可鉴。特别是在支付技术领域,不少企业也是在这一领域进行布局出海,通过成功复制技术打开了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在玖富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财务官林彦军看来,中国金融科技在支付、数字普惠金融等多个方面的经验,为中国向东南亚地区输出金融科技带来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不过,他也认为,在完成技术输出、系统搭建、获取足够流量后,金融科技企业需要继续谋求服务及应用场景的创新,依靠海外市场特殊的线上线下场景,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继续拓展业务。
“国内金融科技经历了野蛮生长到有序稳健发展的过渡,而海外战场也会出现中国市场类似的趋势,从红利期的快速布局到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后的洗牌和整理。”PINTEC集团CEO魏伟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也不无担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到2022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这五个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超过5%。而据普华永道的预测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全球年均经济增长率可达3.5%,但到2020年将放缓至2.7%、2030年2.5%及2040年2.5%。而在2050年后,关注点将会是新兴市场的后来者。
毋庸置疑,在拥有5亿多人口的东南亚这一波浪潮的主要战场上,如何凭借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占据更多有利且稳固的市场空间,成为各个金融科技企业及互联网巨头的角力关键。
在魏伟看来,立足监管套利不是长远之道。去到海外的金融科技企业,更应该结合当地市场的实际,去解决、去满足市场的需求,创造长期的价值。“国内的金融科技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此时成熟的企业向周边的海外市场扩张,可以确保自己的行业地位,也能在海外蓝海市场上站住脚跟。”
另外面对这一前景广阔的市场,各金融科技企业在进入前,还需理性地分析当地的金融环境及金融基础设施,究竟能否支撑大规模的新型业务模式、技术、理念扎堆涌入?
“这里机会很多,但基础尚浅。”某投资人士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首要难题是电商仍处发展初期。尽管资本和资源持续强势进驻东南亚地区,但作为电商业务基础的物流、支付等软硬件在此地却仍较落后。
此外,境内外的差异化监管还潜藏风险。“印尼监管层对引入新技术较为积极。”前述业内人士称,“但绝非全盘接受。”例如,印尼央行(BRI)、印尼金融服务管理局(OJK)于2016年底联合发布P2P监管规定,强调外国公民或合法企业直接或间接占有P2P平台所有权占比不得超过85%,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监管的可操作性。
另外,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局长Ravi Menon也曾表示,从数码和移动支付方式,到智能和生物认证方式、虚拟货币、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进步正在重塑全球金融业。为建设“智慧金融中心”,未来新加坡将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但又不会忽略监管的适宜环境。
“出于对国内政策的规避、对利润新增长点的需求,一部分互金企业选择了出海。”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强调,“但这并不意味着谁都能分一杯羹。”
无论是网贷、支付等领域的中国商业模式注入,还是中国技术、中国能力的标准化输出,外来企业从初期落地到培育成熟的市场,都需要时间、资金的大量持续投入。
尽管大幕已經开启,东南亚市场未来也或因此日新月异。但郑毓栋也表示,“中国企业须立足当地需求,同时提升防范市场风险和境外政策风险的能力,勿盲目跟风。”
因为,走出国门,意味着要适应世界的规则。面对陌生并极具挑战力的市场,金融科技公司需要时刻准备应对可能的“水土不服”现象。
4月16日,我国的智能金融服务集团品钛(PINTEC)与新加坡大华银行(United Overseas Bank,UOB)在新加坡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华钛科技(Avatec.ai(S)Pte Ltd 简称为Avatec),将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消费金融领域的业务布局。
这不仅是我国金融科技出海的一个新案例,更是金融科技企业出海热的一个缩影。
自2017年下半年起,由于国内监管日趋严厉,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出海”去寻找新商机,绝大多数国内金融科技公司大多选择沿着“一带一路”路线进行国际化布局,而东南亚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块阵地。
圈地
以往集中于大公司服务的金融科技,通过科技进步、技术突围及创新服务,已经普惠至每个人身边。当“普惠金融”的口号在中国喊响之后,这些金融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们便想让普惠的范围更广,让面包变大,东南亚成为他们扬帆起航的首要目的地。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以上出海走在前列的企业正在逐步覆盖东南亚的支付、网贷、财富管理等领域服务。有业内人士认为,以上金融科技企业的集体出海,既有走出去寻找商业蓝海的诉求,也有打造全球化金融科技企业的野心。
最早在东南亚地区加以开拓的金融科技公司当属宜信了。它最先于2014年10月在这一区域国家开展起全球房地产金融投资业务。
直到2015年我国推出“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关系。乘着“一带一路”这股东风,中国的金融公司纷纷在东南亚市场展开布局。
像蚂蚁金服、腾讯、京东金融这样的金融巨头及宜信、品钛等金融科技公司,或与当地企业战略协同,或选择联合成立新公司,玩法各有不同。
宜信财富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于2015年11月获得新加坡注册基金管理公司牌照后,后发展至2016年5月又获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颁发的资产管理全牌照。这让其在新加坡建立起了稳固的发展根据地。
不久,BATJ等互联网巨头也将目光落在了东南亚这个区域,并在支付领域开始跑马圈地。
阿里背景下的蚂蚁金服通过其雄厚的资本及技术实力,通过并购打开了东南亚地区的突破口。
2016年,蚂蚁金服战略投资泰国支付企业Ascend Money,合力打造泰版“支付宝”;去年2月,它又注资菲律宾电信运营商Globe旗下数字金融平台Mynt,为当地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2017年4月,对控股的东南亚电商网站Lazada旗下在线支付平台helloPay加以合并,让后者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等国以“Alipay”的名义运营;随后5月时投入巨资为马来西亚境内的2100多家7-Eleven便利店提供移动支付服务。
与蚂蚁金服抢占支付市场的策略有所不同的是,腾讯主要以东南亚地区的机场、免税店、连锁超市为据点。去年7 月时,微信支付还申请下了马来西亚的支付牌照。
同样,京东金融也以“支付先行”的策略于去年9月进入泰国市场,与泰国尚泰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初期先是以支付业务为核心,未来或将业务拓展至消费金融、供應链金融、保险、理财等多个领域。
在BATJ大举进入东南亚市场之时,一些金融科技领域的后起之秀也不甘落后。像PINTEC在去年10月与香港盈科拓展旗下的富卫集团在新加坡共同投资成立了PIVOT公司,面向东南亚地区金融机构提供数字化财富管理及智能投顾技术服务,PINTEC旗下子公司璇玑提供技术支持,向海外客户输出PINTEC所独有的动态、实时的财富管理和智能投顾技术。
蛋糕
东南亚市场究竟有何魅力,会吸引如此多的巨头和金融科技企业忍不住来分一杯羹。
首先根据谷歌与淡马锡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东南亚的互联网用户非常活跃,每天在移动终端上平均花费3.6个小时,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的用户都要多。
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参与度,为该地区的互联网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另外,在璇玑CEO郑毓栋看来,“东南亚市场流量巨大,印尼有一亿人,越南也将近一亿,市场规模庞大。在东盟中以泰国、马来西亚市场为代表的国家拥有非常快速发展的中产阶级人群,存在需求,但是这样的区域金融科技仍然处在起步的早期阶段,科技基础设施也没有中国那么新进。所以这个市场有很大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东南亚的信贷市场一直以来深受当地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以印尼为例,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信用卡普及率不超过4%,借记卡的拥有率仅为 26%。支付工具依赖现金,网购消费中,75%的订单采用的是货到付款和柜台付款,网银和电子钱包等支付方式只占10%左右。对公业务中,约4900万中小企业无银行业务。
换言之,东南亚地区的各类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银行卡账户渗透率低,信用卡只是少数人的选择,征信体系薄弱,交易手段依赖现金等,普惠金融领域缺口巨大,待挖掘的市场空间潜力同样巨大。
有业内人士指出,庞大的人口数量、较高的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再加上普惠金融的巨大缺口,东南亚的境况像极了中国2012年左右互联网金融还处在腾飞前期的样子。
“彼时的机遇无限。”这是不少金融科技企业家们共同的感慨。也正因如此,将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复制到东南亚这个新市场,或有孕育出新独角兽的机会,这也成为助推他们积极出海的强大动力。
而从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角度来看,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已趋饱和,同时还随时面临着来自全球的威胁。经济还处在相对落后发展阶段的东南亚市场,人口红利及市场规模都具有吸引力,加之当地技术跟不上金融发展的步伐,不由地让我国的金融科技企业们看到了未来的商机。 走出国门,奔赴东南亚市场,无疑成了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抢夺海外市场的重要手段。但在当地已有的规范下,如何将中国现有的经验无法照搬到当地、如何进行催收、如何有效降低成本、如何解决资金来源等等,都是现阶段东南亚市场所面临的问题,这块待开发的蛋糕对于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们来说,颇具吸引力,但想吃到却又并非容易。
当然,金融科技纷纷出海更反向证明了我国金融发展的实力,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应用和网贷的规模量,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另外在理财、信贷等领域也有不少金融科技企业看到了市场开拓的方向,在国内市场相对成熟时,复制出海成为不错的选择。
“得益于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和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引领,东南亚国家发展势头向好,激发了当地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金融科技迎来了广阔的市场。”在开鑫金服总经理周治翰看来,我国的政策红利对于金融科技企业们的引导尤为关键。
决胜有关键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很多项目合作都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之快,又全球可鉴。特别是在支付技术领域,不少企业也是在这一领域进行布局出海,通过成功复制技术打开了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在玖富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财务官林彦军看来,中国金融科技在支付、数字普惠金融等多个方面的经验,为中国向东南亚地区输出金融科技带来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不过,他也认为,在完成技术输出、系统搭建、获取足够流量后,金融科技企业需要继续谋求服务及应用场景的创新,依靠海外市场特殊的线上线下场景,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继续拓展业务。
“国内金融科技经历了野蛮生长到有序稳健发展的过渡,而海外战场也会出现中国市场类似的趋势,从红利期的快速布局到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后的洗牌和整理。”PINTEC集团CEO魏伟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也不无担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到2022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这五个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超过5%。而据普华永道的预测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全球年均经济增长率可达3.5%,但到2020年将放缓至2.7%、2030年2.5%及2040年2.5%。而在2050年后,关注点将会是新兴市场的后来者。
毋庸置疑,在拥有5亿多人口的东南亚这一波浪潮的主要战场上,如何凭借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占据更多有利且稳固的市场空间,成为各个金融科技企业及互联网巨头的角力关键。
在魏伟看来,立足监管套利不是长远之道。去到海外的金融科技企业,更应该结合当地市场的实际,去解决、去满足市场的需求,创造长期的价值。“国内的金融科技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此时成熟的企业向周边的海外市场扩张,可以确保自己的行业地位,也能在海外蓝海市场上站住脚跟。”
另外面对这一前景广阔的市场,各金融科技企业在进入前,还需理性地分析当地的金融环境及金融基础设施,究竟能否支撑大规模的新型业务模式、技术、理念扎堆涌入?
“这里机会很多,但基础尚浅。”某投资人士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首要难题是电商仍处发展初期。尽管资本和资源持续强势进驻东南亚地区,但作为电商业务基础的物流、支付等软硬件在此地却仍较落后。
此外,境内外的差异化监管还潜藏风险。“印尼监管层对引入新技术较为积极。”前述业内人士称,“但绝非全盘接受。”例如,印尼央行(BRI)、印尼金融服务管理局(OJK)于2016年底联合发布P2P监管规定,强调外国公民或合法企业直接或间接占有P2P平台所有权占比不得超过85%,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监管的可操作性。
另外,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局长Ravi Menon也曾表示,从数码和移动支付方式,到智能和生物认证方式、虚拟货币、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进步正在重塑全球金融业。为建设“智慧金融中心”,未来新加坡将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但又不会忽略监管的适宜环境。
“出于对国内政策的规避、对利润新增长点的需求,一部分互金企业选择了出海。”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强调,“但这并不意味着谁都能分一杯羹。”
无论是网贷、支付等领域的中国商业模式注入,还是中国技术、中国能力的标准化输出,外来企业从初期落地到培育成熟的市场,都需要时间、资金的大量持续投入。
尽管大幕已經开启,东南亚市场未来也或因此日新月异。但郑毓栋也表示,“中国企业须立足当地需求,同时提升防范市场风险和境外政策风险的能力,勿盲目跟风。”
因为,走出国门,意味着要适应世界的规则。面对陌生并极具挑战力的市场,金融科技公司需要时刻准备应对可能的“水土不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