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性视神经损伤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附32例报告)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595091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 3 2例接受药物治疗的间接性视神经损伤病例的临床分析 ,认为大剂量的激素、大剂量的脱水剂及血管扩张剂对没有明确的视神经管内出血或骨折片压迫视神经的病例有较好的疗效 (有效率为 62 5 0 % ) ,并对这些药物治疗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同时提出伤后 5d内得到正确治疗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比大于 5d后的就诊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有显著提高 (P <0 0 5 )。本组资料也显示 ,视神经损伤后即刻视力丧失者有 3 3 3 3 %经适当治疗视力部分恢复 ,提示对于这部分患者应尽量早采取适当治疗 ,以期挽救部分视力 Through 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32 cases of indirect optic nerve injury undergoing drug treatment, it is considered that high-dose hormones, high-dose dehydrating agents and vasodilators have a good effect on the absence of definite optic nerve canal hemorrhage or fractures of the optic nerve (Effective rate was 62.5%). The mechanism of these drug treatments was also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rovement of visual acuity in the patients treated correctly within 5 days after injur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more than 5 days (P <0 05). This group of data also showed that visual loss immediately after optic nerve injury, 3 3 3 3% of the part of the eyes after appropriate restoration of vision, suggesting that for this part of the patient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treat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save part of the vision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广州市省公医系统 40岁以上部分干部近三年血脂水平的改变。方法  1995~ 1998年 2次对2 6 10例和 2 970例干部采用常规酶法检查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 (TG)、
动态数据处理合成法是综合了定性和定量方法优点的一种新方法,它包括特尔菲法、逐步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能有效地描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相关关系.
目的 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 )及甲亢性心脏病 (甲亢心 )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心钠素 (ANH)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 6例甲亢及 18例甲亢心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 4周后
1 病例报告 患儿男 ,3 5岁。因右颈部淋巴结切除术后 8天于 1999年 8月 1日入院。入院前 3个月 ,患儿母亲发现其右侧颈部有一约 2cm× 2cm大小肿物 ,外院以“颈淋巴结炎”行抗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侧裂区血肿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 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18~63岁,平均49岁.12例侧裂区血肿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或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其中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已上升到女性癌中的第二位 ,随着对乳腺癌认识的更新 ,乳腺癌的治疗已由过去的单一手术切除 ,转向以手术治疗为主 ,包括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
分析总结我院ICU收治的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11例的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原因 ,病死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表明 :11例患者中 ,病死率 2 7.2 8% ;感染发生率最高 ( 90 .91% ) ;
目的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LOH)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形成的通路之一。本实验通过对1号染色体1p36.33~36.31、1q31.1~32.1区域进行杂合缺失精细定位分析,以发现更精确的高频杂合缺失
关于连枷胸的病理生理以及临床治疗,自50年以来,一直存有争议.客观、正确地认识这一疾病,并且借助于高性能的呼吸机来治疗这一疾病,对于提高此病的治愈率有着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通过抑制蛋白激酶B(PKB、AKT)活性增加辐射敏感性,从而证实PKB活性是诱导SHG44细胞辐射抗性的机制之一。方法采用电穿孔法将PKB基因[pCMV5.HA-m/p-PKBa(PKB)、pCMV5-HA-P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