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应结合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从教材的处理、教学理念的转变、教法的革新等方面入手,使中职语文教学更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改革 特色化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65-02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其中中职语文教学作为最基本的一项教学内容迎来了它的新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着,中职语文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想要继续持续地发展就需要大胆的进行教育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探索出教与学的新路。
一、加强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技能性相结合
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的教学的培养目标,当学生进入社会走到自己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够在生产一线或是技术性的劳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育的目标也要统一与中职的教育目标,着重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其技能性相结合。
(一)加大学生的“动口”能力,增加口语实训
中职学生毕业之后,第一项面临的问题就是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而选择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自我推销,如何将自己销售出去,面试的时候便是第一关,而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考官对面试者的印象,这同时也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一个重要工具,可以说有的人是因为天赋擅长表达,但是并非全部人都是与生俱来的幸运,更多的还是需要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众多的中职语文课堂多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授课,多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课堂上从不“多言”,这就造成了毕业后学生在公共场合不敢讲,常常怯场,影响了以后的工作生活之路。所以如今的中职语文教学需要改变,让以前的“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动口”,学生在课堂多讲讲,多说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胆的开口说话,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因此,口语的实习训练科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课程。
(二)加强学生的“动耳”能力,加强听力训练
说得好前提为听得好,善于表达源于听得优,只有多听才会有东西多说,听得明白说得明白。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听力训练,对于听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听得到,更重要的是听得懂。在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件事,但是却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学生能否听得懂所有的表达方式,就成了重中之重,因此听力课程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际训练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口头和文字表达出来。理论基础课程多于实际动手课程,是造成现在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缺乏文字实际的应用的锻炼,使学生在写作之时望而生畏。为了使学生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全面的学习过程,所以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会学生怎样写,多做写作训练,配合“多说”与“多听”来完成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过程。
(四)课外阅读必不可少,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培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一系列古语名句都说明大量的阅读,会使人见识广。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使学生拘泥于教材中有限的文章,要扩大阅读量,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感的形成,从而可以使学生的领悟能力增强。除了阅读教材上的文章,老师还可以挑选一些报纸杂志上好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整合语文教学的内容,让中职语文教学实现专业化
中职语文教学更多强调的是教学的专业化与技能化,所以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课程都应该围绕这一个宗旨来办,中职语文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们大胆的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根据中职的办学宗旨来调整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调整语文教学教材的内容
现今中职院校所用的语文教材多以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为主,涉猎面非常广泛,使学生在多方面都有所提升,但是也有悖于中职办学的初衷,中职教学的授课时间并不长,博古通今的让学生广泛的学习并不能让语文教学与实际的专业课相联系。因此应该适当调整语文教材内的部分篇章,让语文课本更多的与专业课程相衔接。对于古文、文言文要进行大胆删减,多以通俗易懂的现代文为主,最好能够配合每个专业的不同的特点多加些本专业的内容,例如旅游专业的就要多加些景点解说的文章,文秘专业就要多加些公文写作,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养。
(二)组织教师根据本专业授课需求,自己编写教材
不同专业的教材,内容及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如旅游专业可选一些介绍文物古迹、描写山川景物的游记体散文或说明文,内容上紧扣旅游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一些历史知识、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的感知能力,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营销专业应以经济合同、产品推广说明、企划文案、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为重点;企管专业则选用介绍企业文化、介绍企业发展的实用文,让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宣传企业、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现代管理意识;财会专业应侧重于财经应用文的写作,如合同、条据、报单、财务分析报告等;文秘专业除学习各种实用文体的写作外,还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审美能力的熏陶和培养,教材中就要多选一些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
三、对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改革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纪较轻,多数在15~20岁之间,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需要尊重又渴望被重视,所以就要结合学生的心理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
(一)建立民主教学平台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与学是平等的,抛弃以往教学中老师一味讲,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模式,师生间没有互动,没有沟通。要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提倡学生积极提问,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感受到足够的尊重,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学生现在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就是基础薄弱,阅读理解能力不强,但是却擅长模仿,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不拘泥于仅有的课桌书本式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必要时还可以将课堂延伸到户外、街道、商场等,让学生在实地参与中得到真实的体会和感受,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作为中职语文教学更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方法。作为具有创造性和审美趣味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积极地利用各种新型的电教设施,如幻灯投影、网络信息传输、多媒体等,借助声音、图像等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和理解,使一些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同时也让语文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总而言之,面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新形势,大家就要以一种新思维来面对,努力调整教学新思路,正确对待不断变化着的新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寻找到一条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实际和办学目标相适应的发展之路,形成中职语文教学独有的风格和特点,使中职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职业学校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使语文教学在中职教学领域中能够占有一定的地位,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佐藤正夫.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改革 特色化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65-02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其中中职语文教学作为最基本的一项教学内容迎来了它的新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着,中职语文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想要继续持续地发展就需要大胆的进行教育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探索出教与学的新路。
一、加强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技能性相结合
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的教学的培养目标,当学生进入社会走到自己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够在生产一线或是技术性的劳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育的目标也要统一与中职的教育目标,着重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其技能性相结合。
(一)加大学生的“动口”能力,增加口语实训
中职学生毕业之后,第一项面临的问题就是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而选择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自我推销,如何将自己销售出去,面试的时候便是第一关,而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考官对面试者的印象,这同时也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一个重要工具,可以说有的人是因为天赋擅长表达,但是并非全部人都是与生俱来的幸运,更多的还是需要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众多的中职语文课堂多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授课,多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课堂上从不“多言”,这就造成了毕业后学生在公共场合不敢讲,常常怯场,影响了以后的工作生活之路。所以如今的中职语文教学需要改变,让以前的“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动口”,学生在课堂多讲讲,多说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胆的开口说话,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因此,口语的实习训练科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课程。
(二)加强学生的“动耳”能力,加强听力训练
说得好前提为听得好,善于表达源于听得优,只有多听才会有东西多说,听得明白说得明白。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听力训练,对于听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听得到,更重要的是听得懂。在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件事,但是却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学生能否听得懂所有的表达方式,就成了重中之重,因此听力课程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际训练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口头和文字表达出来。理论基础课程多于实际动手课程,是造成现在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缺乏文字实际的应用的锻炼,使学生在写作之时望而生畏。为了使学生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全面的学习过程,所以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会学生怎样写,多做写作训练,配合“多说”与“多听”来完成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过程。
(四)课外阅读必不可少,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培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一系列古语名句都说明大量的阅读,会使人见识广。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使学生拘泥于教材中有限的文章,要扩大阅读量,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感的形成,从而可以使学生的领悟能力增强。除了阅读教材上的文章,老师还可以挑选一些报纸杂志上好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整合语文教学的内容,让中职语文教学实现专业化
中职语文教学更多强调的是教学的专业化与技能化,所以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课程都应该围绕这一个宗旨来办,中职语文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们大胆的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根据中职的办学宗旨来调整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调整语文教学教材的内容
现今中职院校所用的语文教材多以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为主,涉猎面非常广泛,使学生在多方面都有所提升,但是也有悖于中职办学的初衷,中职教学的授课时间并不长,博古通今的让学生广泛的学习并不能让语文教学与实际的专业课相联系。因此应该适当调整语文教材内的部分篇章,让语文课本更多的与专业课程相衔接。对于古文、文言文要进行大胆删减,多以通俗易懂的现代文为主,最好能够配合每个专业的不同的特点多加些本专业的内容,例如旅游专业的就要多加些景点解说的文章,文秘专业就要多加些公文写作,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养。
(二)组织教师根据本专业授课需求,自己编写教材
不同专业的教材,内容及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如旅游专业可选一些介绍文物古迹、描写山川景物的游记体散文或说明文,内容上紧扣旅游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一些历史知识、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的感知能力,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营销专业应以经济合同、产品推广说明、企划文案、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为重点;企管专业则选用介绍企业文化、介绍企业发展的实用文,让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宣传企业、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现代管理意识;财会专业应侧重于财经应用文的写作,如合同、条据、报单、财务分析报告等;文秘专业除学习各种实用文体的写作外,还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审美能力的熏陶和培养,教材中就要多选一些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
三、对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改革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纪较轻,多数在15~20岁之间,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需要尊重又渴望被重视,所以就要结合学生的心理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
(一)建立民主教学平台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与学是平等的,抛弃以往教学中老师一味讲,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模式,师生间没有互动,没有沟通。要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提倡学生积极提问,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感受到足够的尊重,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学生现在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就是基础薄弱,阅读理解能力不强,但是却擅长模仿,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不拘泥于仅有的课桌书本式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必要时还可以将课堂延伸到户外、街道、商场等,让学生在实地参与中得到真实的体会和感受,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作为中职语文教学更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方法。作为具有创造性和审美趣味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积极地利用各种新型的电教设施,如幻灯投影、网络信息传输、多媒体等,借助声音、图像等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和理解,使一些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同时也让语文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总而言之,面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新形势,大家就要以一种新思维来面对,努力调整教学新思路,正确对待不断变化着的新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寻找到一条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实际和办学目标相适应的发展之路,形成中职语文教学独有的风格和特点,使中职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职业学校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使语文教学在中职教学领域中能够占有一定的地位,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佐藤正夫.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