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组诗)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zhong12m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母亲对坐
  夜走深。露台之上。风醒着
  在我们之间捉迷藏
  小星子在睫毛上跳着
  也在捉迷藏
  捉迷藏的,还有我和母亲
  她向我掏着老家的故事。掉牙的,磨出茧子的
  有的发酸发痒发疼发笑
  滔滔东流水。这是我每日的必修课
  她快掏空了,又拢一些点亮
  忽明忽暗
  而我有时候被银河或北斗星劫跑
  母亲找不着我的
  嗯啊呀了
  就停下来找
  等捉回了我,又向前或向深处去
  就这样,我一会儿藏藏
  她一会儿找找
  把风熬睡了
  把星子的胡须熬白了
  假如一直捉下去,母亲总能捉到我
  而我也总能被她乖乖地捉住
  该多好
  蓬松的幸福
  棉朵朵开了。它不比别花的来路
  是从硬壳里挣扎出来的幸福
  它蓬松的时节
  母亲系着小碎花包裏,在故乡的田野收集
  母亲用它陪嫁了女儿
  它是行走的花朵,行走的温暖
  行走的柔情
  它时常从我的后方升起
  穿过我。又在我的前方滑落
  像母亲的牵念
  像我的乡思
  纯棉的,可以安放疼痛
  与一树花朵絮叨
  仰望你的繁华,我递上笑容与清风
  把眉头压低,再压低。
  内心的卑微
  一边疯长,一边落泪。
  活着——
  若能像你浪漫得满身花朵
  一次,足矣。
  你的血脉,与所有的美
  沾亲带故。与所有的善,一脉相承
  是谁为你斟满
  一树的善良与爱意
  是谁给了你沉默的黄金
  人类,比你多长出耳朵言语表情,私心野心
  食尽人间烟火,学会咬牙切齿。
  我们不在一个层面,一个世界
  你依然行走在人类的初生。
  我靠着你,是死与生相撞。
  一层一层的俗与烟,剥离。转世
  在你身后腻歪着,喊你姐姐。
  梯子
  每天我咀嚼,吞咽大量的诗
  以便构建梯田,台阶,雁阵,月光
  无数的空中把手
  我掉下去的极深
  需保持攀登的姿态
  方能跑过上涨的黑
  方能卧在蓬松的云朵之上
  与清风私语
  他说,你像个饿极了的乞丐
  四处讨要面包
  我说,我五行多尘土
  说这话的时候,我眼睛扶着
  一把梯
  母亲读诗
  我的诗,神经兮兮
  天不懂地不懂
  母亲能懂的
  我们是差辈的姊妹
  互为回音壁。互为镜子
  俄罗斯套娃。我复习她走过光阴
  她领跑在我前面
  母亲眯着眼,低着头
  白亮亮的月色
  爬上她的头颅。她认真地看我的诗
  像为一畦畦的青菜捉虫
  我知道,她想从中找到她的影子
  与气息
  测出她的面积与份量
  我有一丝丝的心痛
  母亲,是否我所有的诗
  都印证了你的心
  替母亲出口气
  母亲总是开不了心
  老年斑欺负她,睡眠欺负她
  听觉眼神腿脚欺负她
  连饭碗筷子袜子,都胆敢
  欺负她
  一副受害者的模样
  一副拿笑容当盾牌的架势
  倘使光阴是个能揪住的东西
  一只猫,或一只鼠
  长着尾巴的家伙
  我就用夹子,夹住它
  让它天天复习母亲的痛
  喝母亲喝的苦水。与泪水
  让它跪拜在母亲,长着皱纹的石榴裙下
  求饶
  母亲女王似的,随意发落它
  替母亲出口气
  就像小时候我们摔了跤,哭鼻子
  母亲使劲跺跺地,或打打凳子
  以减轻我们的痛
  道具
  万物,皆为道具
  包括人类本身。
  人走四方
  无非是道具与道具的互动
  是有脚的
  去寻访无脚的。
  ……
  世界,即动与静的
  反复重叠与离散。
  我始终
  对动的道具沉默,抑或冷傲
  而对静的道具
  絮絮叨叨,热情且谦卑。
  头颅
  向日葵的头颅
  被秋光之手,轻轻拿下。
  街市上叫卖的人,一脸金色。
  头颅,无声地排列着
  或堆叠着。
  它们的肉身已远去
  惟留颅内,一粒一粒的灵魂。
  静待
  驻足的目光。
  慢等
  纤细的手指,剥开它的阳光
  与雨露。
  哦,这多像
  多像摆在桌上等我,等我去咀嚼的
  书。
  立秋·蝉
  蝉仍在高歌。
  午夜,惟有月色和蝉声
  是明晃晃的,绿色的。
  它在唱它的往昔
  它在唱它的当下
  它在唱它未来的美好。
  它没有未来。就让它继续陶醉
  在未日里。
  秋叶
  为了让我记住它,它斜插在
  我的发丝间
  莫非,把我当成了瓷瓶
  抑或墓地
  为了让它,永远绿着
  在风中不停鼓掌,我写下这首诗
  一辈子缄默
  一辈子衬托。但活得多汁
  泛绿,且轻扬
  春花做了它的娘子
  秋果,是它衣襟里的月亮
  还遗憾什么呢
  雪藏在金秋的诗页吧
  它姓绿,叫叶子
  有户籍有身份证。和所有人相似
  劳碌了一辈子
  秋日走深
  繁华停歇。
  秋日走深。妥协的草木
  做着表面文章。
  根部的小春光,仍活着。
  处处是
  凋落的虫鸣与吹熄的木叶
  我们的形体
  也如此。
  秋的凉意,像爬山虎的细脚
  正穿过我们
  而我们声色不动
  默默地
  低着头,绣一朵迎春。
其他文献
“文以明道”,就是强调艺术与善、与真的联系。艺术要明人道,要起教化作用,使人从思想境界上得到自由、解脱。禅宗追求一种超越有无、是非、得失的自由境界。这实质上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境界。由于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系早已取代奴隶社会剥削的体系,笔者结合现代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伪政治文化现象”,联系个人生活经历,来说明自己创作的《盆景·肉林》系列、《瓜分》《逝去的记忆·门》三件作品中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因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及文学自身的发展,以贫困农民、下岗工人为主的底层民众越来越成为作家所关注的群体。他们大多生活艰辛,为了生存甚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但在杜光辉的《洗车场》中,读者既能读到底层生活的艰辛,也能感受到爱与坚韧,在辛酸中渗透着温暖的人文关怀,闪现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不仅再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也强化了文学作品的社会现实批判功能,提升了文学作品的哲理性,令人深思。  在中国文学漫长的发展过程
期刊
毕飞宇的《推拿》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盲人群体。在他的笔下,人们看到盲人需要的不是健全人的同情和关爱,他们需要的是来自健全人世界对他们的尊重。他们认为,尊严是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以盲人为写作对象,首次将处于偏僻角落的盲人放在主角的位置。他們是人们口中的瞎子、残疾人和弱势群体,但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也在为了成功而奋
期刊
风景,是由光对物的反映所显露出的一种景象,包括自然和人文两大景观。如果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无数真实的风景,那么我要说的是胭脂茉莉的《真实的风景》。这是被放在《摊开画布的人》这本书开篇的第一首诗,可以说是诗人有意为之。在读者还不知道这些朴素的文字下,到底藏着什么的时候,诗人就先入为主地以文字的美工笔,描绘出一幅浑然天成的优美风景画,把读者的视线深深地吸引进来。“近处/被桃李花包围的村庄/赶着牛
期刊
畅销百年的《致加西亚的信》的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正如这本书一样传奇,年轻时曾毅然放弃一份好工作,进入哈佛大学,然后又辍学开始徒步行万里路,尔后成立罗依科罗斯特出版社,出版了《致加西亚的信》一书后,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该书的影响力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军事界、商业界、教育界等众多领域都奉为经典,各界人士对该书的解读也是角度不同,深浅各异,但绝大多数都是站在管理学的层面,来解读企业、老板、员工
期刊
《老学庵笔记》与一般的林下闲谈之作相比,不论是史实记录的可靠性,还是社会生活的广泛性,抑或作品流传的深广性,考评人、事、物的谨严性,都算得上是宋代笔记的上乘之作。本文重点考察笔记中蜀地的民风民情、风采人物、繁荣经济和深厚文化等蜀地风貌,有利于人们了解宋代的社会状况。  陆游在蜀八年,对蜀地了解甚深。在他眼中,蜀人勤劳智慧,蜀地民风淳朴,经济繁华,不论是蜀人的方言、饭蔬饮食、生活方式等风俗民情,还是
期刊
高原雪  过滤了尘埃、喧嚣  稀薄、明净  交于众生呼吸  一块块石头冥冥中脱胎  默念经卷  一粒粒透析出花朵  最精辟的言语融化凝练  滋润高昂的头颅  伏地吮吸  我割袍宽衣  囊括一片禅意  从高空提取自己  点燃毛发  挺一炷香火回归人间  雕刻一个叩拜  喊醒故人、土地、俗世  雪焚满地  山泉满地  渡 口  素养一池水  找到渡口  一根竹子拨动  让自己有所轮回  确定的岸虚掩在
期刊
本文以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为研究文本,结合郑敏诗歌理论,研究其意象艺术,从诗歌意象主题和诗歌意象的审美追求两方面展开探索。研读可知,诗歌意象主题主要有表现自然、刻画生命和书写死亡三类。在诗人独特的审美追求下,诗歌意象具有生活化和哲思化的特点。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郑诗更具审美价值。  郑敏曾经说过:“40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时,我就常常在苦恼时听到召唤。”里尔克曾提醒青年诗
期刊
根据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中的“三画”“四彩”说理论,张承志的成名之作《黑骏马》具有浓郁的西部文学品格,这主要体现在草原“三画”上,即草原风景画、草原风俗画、草原风情画。  张承志说:“草原是我全部文学生涯的诱因和温床。甚至该说,草原是养育了我一切特征的一种母亲。”张承志的成名之作《黑骏马》正是在内蒙古草原的滋养下诞生的。他曾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道特诺尔公社插队,四年的草原生活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
期刊
《赫索格》(Herzog,1964)是索尔·贝娄中期的代表作。其采用了意识流手法,描述了美国犹太裔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赫索格的困惑。从赫索格身上,人们不仅能看到犹太人流浪的经验,还能够看到赫索格所代表的现代人悬挂(dangling)的生存状态。深厚的犹太文化背景在索尔·贝娄的作品中成为一座桥梁。贝娄将古老的犹太历史同现代人生存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单一的犹太流浪历史经验上升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经验。  犹太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