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霭亭是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华严学僧。本文通过对霭亭的生平与义学思想的考证,进而对霭亭创办的竹林佛学院进行梳理,认为霭亭不仅是民国时期弘扬华严义学的重要华严宗僧侣,同时他创办的竹林佛学院也是民国华严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因为程度不高而呈现出“训诲蒙童”的色彩。
关键词:民国僧教育;霭亭;竹林佛学院
一、霭亭之生平与义学思想
霭亭(1893—1947),江苏泰县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十一月七日。霭亭年少辍学经商。因不善经营而屡遭挫折,十九岁时于泰州南乡宏开寺出家,取名满祥号霭亭别号栖云。
霭亭于民国二年受具足戒后到泰县儒释念初高小学,校长为其师智光。民国三年(1914),二十一岁的霭亭,跟随其师智光一起入上海华严大学学习,数月之后上海华严大学因故迁往杭州海潮寺,在迁校停学期间,霭亭跟随其師智光回到宏开寺,华严大学在杭州开学后,霭亭因为宏开寺照料无人而被其曾师祖玉成留下协助管理寺务。待宏开寺有人助理寺务后,霭亭便负笈之杭,又因此时月霞讲学北京,霭亭到校后未得入学,只能住在杭州西湖湖心亭数十日,到直到民国四年(1915)七月月霞回到海潮寺,霭亭才得重新进到杭州海潮寺中的华严大学继续求学。华严大学由月霞主讲,他每日以讲大座形式讲《华严经》两小时,另讲其他经论一小时,此外还有应慈、遐山等人担任辅讲。霭亭在此接受华严义学熏陶,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受教育的经历,也为其奠定义学思想的基础。
民国五年(1916)秋,因为海潮寺受到驻兵的影响,因此华严大学提前将一届圆满,霭亭也同时毕业,之后数年都跟随其师智光的行动。华严大学在秋季结束之后,全体迁到九华山东崖寺,月霞本有意在此办学,但因房舍、粮食均无足,仅在此越冬,月霞在期间讲了一部《楞严经》。翌年夏受邀到磐山讲《法华经》,华严大学的毕业生趁此各自散去。霭亭从九华山下来后,暂回宏开寺,就又前往磐山听月霞讲《法华经》和《五教章》。据霭亭自述,此时的他深感求学之困难和僧教育发展之不易,受过僧教育的人应该入于旧僧之中埋头苦干,多尽本分,待得有一席之地,而后乃可有所作为。①是年秋,霭亭前往在常州天宁寺随智光一起习禅。
民国七年(1918),霭亭随智光一起在焦山定慧寺听原来任教于华严大学的遐山法师讲《楞严经》,并和智光一并成为辅讲,从此开始展露头角,这是他多年求学习教的成绩展现,或许也有遐山提拔学生的师生情感因素。听完遐山讲《楞严经》后,霭亭受焦山定慧寺聘,担任书记职,民国九年又担任知客,可见霭亭在丛林之中颇有自处之道。同年,霭亭受焦山之推荐,与厚宽一起受夹山竹林寺记莂,成为竹林寺法嗣,开始十多年的竹林寺生涯。
竹林寺位于镇江南郊之夹山(今属润州区),在清季康雍年间规模宏大,清末毁于太平天国,之后曾两次重建,但规模已大不如前。霭亭描述当时竹林寺的情形,屋宇整齐,且“颇具丛林的规模”。他描述当时竹林寺的一般的修行、生活状态是:“禅堂内住了十众八众,早晚上上殿,安了一两个库头,照应菜米油盐的琐碎事务,其余各样职事,大都是方丈和监院来包办,山下就近有不少的田地,自行种植着,实行农禅的生活,方丈轮流来督察,每天至少总要到山下一二次,每天至少总要到山下一次,山上的人,担任接待游客,周年总是这样,也就够忙了。”②可见此时的竹林寺多少已沦为了香火寺院,修道者寥寥。霭亭在此的生活也是督耕巡山,且少有阅经学教的时间。期间,霭亭提议改革这种农禅作风,而代之以行持,因为竹林寺的经营的产业并不能为其带来经济上的盈余,荒歉之年甚至还要赔本,但此议遭到竹林寺掌持者的否决。霭亭在这种情况下历经七八年,直到民国十六年他升任主持之后才得以改变。
民国十六年春,因为北伐战争,镇江多处丛林赶着交替,霭亭也在这是接任竹林寺主持。升任主持之后,霭亭以竹林寺的定位与兴办僧教育之利说服竹林寺退居与执事僧,开始着手创办僧学校,名为竹林佛学院,并于民国十七年(1928)八月二日正式开学。
霭亭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交卸竹林寺主持之职,他主持下的竹林佛学院学僧先后毕业毕业两次,分别到九华龙舟池佛学院和光孝佛学社。之后,霭亭受邀至香港弘法,与何张连觉(张静蓉)、林楞真等佛教居士一起办理宝觉佛学社、东莲觉苑等居士学佛组织,以及创办义学、发行《人海灯》杂志,霭亭在其中费力颇多。1947年冬,霭亭在北上省亲回港的轮船上圆寂,年仅57岁。
霭亭在香港弘法期间也从事著述。民国二十四年(1935),霭亭东游日本,得到甚多《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即《五教章》)的相关注解,而其早年求学时曾感《五教章》义深费解,因此埋首著述,写成《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集解》,在其圆寂之后由香港居士为其付梓刊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集解》是霭亭鉴于该书的古代注释义古难解不利于初学者,故将古代的相关注疏汇集成文。此书也是民国年间为数不多的华严宗著述。他的后辈僧人以“秉贤首之宗风”③称扬他对华严义学的弘扬,或谓其“醉心华严大教,数十年殚精竭虑于一乘教义,业已登堂入室”④。和霭亭同在香港弘法的天台宗僧人觉光将霭亭与其同学持松、慈舟相比而论,谓:“目前我国华严宗或贤首宗的大德,除持松慈舟两法师外,恐怕就只有霭老法师。持松法师治贤密于一炉,慈舟法师专精戒律,实在讲起来,都不能是纯粹的华严宗弘传者。霭老法师则不然,我们看他的遗著,华严经一乘教义章,真会使我们想起唐代的圭峰大师,宋朝的復菴和尚,净源法师和清代的续法尊者。”⑤这篇文章是霭亭圆寂之后,觉光所作的纪念文章,他将霭亭与圭峰宗密等人相提并论,不免有过多的颂扬成分,但将霭亭视为民国时期弘扬华严义学的重要华严宗僧侣,则是当时僧人较为普遍的认识。
二、训诲蒙童:竹林佛学院创建与特色
对于霭亭而言,创办僧教育似乎只是时间与机遇的问题,在他巡山督耕于夹山竹林之间的时候,他昔日华严大学的同学常惺、持松、慈舟、戒尘、了尘等都陆续地参与到僧教育的行列之中了。因为北伐战争带来的动荡与不安,镇江又作为当时江苏的省会,那里的许多丛林主持们都急着将位置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霭亭也是在这个时间成为了竹林寺的主持,而创办僧教育成为他主持位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竹林寺在经济上无虞,至少“吃饭的一层,可不成问题”,办学又能为竹林寺发展吸引来青年俊秀僧人,至于办学的师资,霭亭以为“可以拉拢些同学来发心”。⑥而学费与书籍费用,亦可再向外部筹募,后来在办学过程中又得到居士张静蓉每年一千元的资助。
霭亭作为竹林寺主持,需要管理整个寺院且须为创办僧教育筹划一切,其办学自然不似常惺、慈舟、应慈等人假他人场所与经济而自任主讲,因此他亲自到苏州灵岩山去请正在休养的同学慈舟、戒尘前来主持教务。竹林佛学院之名称,便是他与慈舟商议之下所确定。慈舟在此前已曾参与过戒尘等人创办的汉口九华寺华严大学,后又受常熟兴福寺只邀请,担任法界学院院长,并在此时开始注重戒律讲持,形成了华严义学与戒律弘扬并重的办学风格。所以,在霭亭与其商论僧学名称时,慈舟认为霭亭所定的“毗尼学院”嫌限于专宗,最好定名法界学院,或者就称为佛学院,因此霭亭才将校名定为竹林佛学院。
在霭亭主持期间的竹林佛学院教员更动频繁,或是另有高就,或是因病亡身。这些教员的共同之处,即他们多数出自于月霞一系的华严僧教育的第一代、第二代学僧。其中,慈舟、妙阔都是霭亭华严大学的同门,粟庵是慈舟的学生,南亭则受学与常惺、应慈,苇宗虽不是出身华严僧教育系统,却是常惺的弟子。
关于竹林佛学院的课程,由于其办学章程已经佚失,我们无法见其全貌。据霭亭自述,每日课程是“早晨打皈依坐香一支,听叫香过堂,晚殿放参后念佛一支香,再温习功课,上午讲世学,下午讲佛学”⑦。至于佛学课程,我们如今从史料中所能知道的有:《毘尼日用》(慈舟讲),“唯识学”(苇宗讲),《维摩诘经》《因明学》(南亭讲),《究竟一乘宝性论》(厚远讲)。
曾就读于竹林佛學院的释东初,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中记载竹林佛学院是“专弘毗尼、华严”,也就是说竹林佛学院以华严义学与律学为其核心。但即便这一特色一直延续于竹林佛学院的办学过程,竹林佛学院的也未必称得上华严专宗的僧学。如释东初及通一、窥谛、宽航等人,在竹林佛学院学习的时间仅仅一年。因此,竹林佛学院,至少在霭亭主持期间,其更为明显的特色,是如霭亭自述的“训诲蒙童”。竹林佛学院的另一位学子雪烦,以他在纪念霭亭的文章中所言,正贴切地表达出竹林佛学院在僧教育上的特点,那就是:“忆昔竹林亲道范,幸蒙初启赖吾师”。⑧
注释:
①霭亭:《二十年来的幻影》《二十年来的幻影》《人海灯》,第2卷第21、22期合刊,1935年10月15日,第395页。
②霭亭:《二十年来的幻影》《人海灯》,第2卷第21、22期合刊,1935年10月15日,第396页。
③妙吉祥:《祭文》《霭亭法师纪念特刊》,香港佛教联合会,1948年,第19页。
④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下册,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第886页。
⑤觉光:《我们应该怎样纪念霭亭老法师》《霭亭法师纪念特刊》,香港佛教联合会,1948年,第19页。
⑥霭亭:《二十年来的幻影》《人海灯》,第2卷第21、22期合刊,1935年10月15日,第396页。
⑦霭亭:《二十年来的幻影》《普门杂志》,第46期,2008年7月,第158页。
⑧雪烦:《海天遥隔悼吾师》《霭亭法师纪念特刊》,香港佛教联合会,1948年四月一日,第32页。
关键词:民国僧教育;霭亭;竹林佛学院
一、霭亭之生平与义学思想
霭亭(1893—1947),江苏泰县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十一月七日。霭亭年少辍学经商。因不善经营而屡遭挫折,十九岁时于泰州南乡宏开寺出家,取名满祥号霭亭别号栖云。
霭亭于民国二年受具足戒后到泰县儒释念初高小学,校长为其师智光。民国三年(1914),二十一岁的霭亭,跟随其师智光一起入上海华严大学学习,数月之后上海华严大学因故迁往杭州海潮寺,在迁校停学期间,霭亭跟随其師智光回到宏开寺,华严大学在杭州开学后,霭亭因为宏开寺照料无人而被其曾师祖玉成留下协助管理寺务。待宏开寺有人助理寺务后,霭亭便负笈之杭,又因此时月霞讲学北京,霭亭到校后未得入学,只能住在杭州西湖湖心亭数十日,到直到民国四年(1915)七月月霞回到海潮寺,霭亭才得重新进到杭州海潮寺中的华严大学继续求学。华严大学由月霞主讲,他每日以讲大座形式讲《华严经》两小时,另讲其他经论一小时,此外还有应慈、遐山等人担任辅讲。霭亭在此接受华严义学熏陶,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受教育的经历,也为其奠定义学思想的基础。
民国五年(1916)秋,因为海潮寺受到驻兵的影响,因此华严大学提前将一届圆满,霭亭也同时毕业,之后数年都跟随其师智光的行动。华严大学在秋季结束之后,全体迁到九华山东崖寺,月霞本有意在此办学,但因房舍、粮食均无足,仅在此越冬,月霞在期间讲了一部《楞严经》。翌年夏受邀到磐山讲《法华经》,华严大学的毕业生趁此各自散去。霭亭从九华山下来后,暂回宏开寺,就又前往磐山听月霞讲《法华经》和《五教章》。据霭亭自述,此时的他深感求学之困难和僧教育发展之不易,受过僧教育的人应该入于旧僧之中埋头苦干,多尽本分,待得有一席之地,而后乃可有所作为。①是年秋,霭亭前往在常州天宁寺随智光一起习禅。
民国七年(1918),霭亭随智光一起在焦山定慧寺听原来任教于华严大学的遐山法师讲《楞严经》,并和智光一并成为辅讲,从此开始展露头角,这是他多年求学习教的成绩展现,或许也有遐山提拔学生的师生情感因素。听完遐山讲《楞严经》后,霭亭受焦山定慧寺聘,担任书记职,民国九年又担任知客,可见霭亭在丛林之中颇有自处之道。同年,霭亭受焦山之推荐,与厚宽一起受夹山竹林寺记莂,成为竹林寺法嗣,开始十多年的竹林寺生涯。
竹林寺位于镇江南郊之夹山(今属润州区),在清季康雍年间规模宏大,清末毁于太平天国,之后曾两次重建,但规模已大不如前。霭亭描述当时竹林寺的情形,屋宇整齐,且“颇具丛林的规模”。他描述当时竹林寺的一般的修行、生活状态是:“禅堂内住了十众八众,早晚上上殿,安了一两个库头,照应菜米油盐的琐碎事务,其余各样职事,大都是方丈和监院来包办,山下就近有不少的田地,自行种植着,实行农禅的生活,方丈轮流来督察,每天至少总要到山下一二次,每天至少总要到山下一次,山上的人,担任接待游客,周年总是这样,也就够忙了。”②可见此时的竹林寺多少已沦为了香火寺院,修道者寥寥。霭亭在此的生活也是督耕巡山,且少有阅经学教的时间。期间,霭亭提议改革这种农禅作风,而代之以行持,因为竹林寺的经营的产业并不能为其带来经济上的盈余,荒歉之年甚至还要赔本,但此议遭到竹林寺掌持者的否决。霭亭在这种情况下历经七八年,直到民国十六年他升任主持之后才得以改变。
民国十六年春,因为北伐战争,镇江多处丛林赶着交替,霭亭也在这是接任竹林寺主持。升任主持之后,霭亭以竹林寺的定位与兴办僧教育之利说服竹林寺退居与执事僧,开始着手创办僧学校,名为竹林佛学院,并于民国十七年(1928)八月二日正式开学。
霭亭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交卸竹林寺主持之职,他主持下的竹林佛学院学僧先后毕业毕业两次,分别到九华龙舟池佛学院和光孝佛学社。之后,霭亭受邀至香港弘法,与何张连觉(张静蓉)、林楞真等佛教居士一起办理宝觉佛学社、东莲觉苑等居士学佛组织,以及创办义学、发行《人海灯》杂志,霭亭在其中费力颇多。1947年冬,霭亭在北上省亲回港的轮船上圆寂,年仅57岁。
霭亭在香港弘法期间也从事著述。民国二十四年(1935),霭亭东游日本,得到甚多《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即《五教章》)的相关注解,而其早年求学时曾感《五教章》义深费解,因此埋首著述,写成《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集解》,在其圆寂之后由香港居士为其付梓刊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集解》是霭亭鉴于该书的古代注释义古难解不利于初学者,故将古代的相关注疏汇集成文。此书也是民国年间为数不多的华严宗著述。他的后辈僧人以“秉贤首之宗风”③称扬他对华严义学的弘扬,或谓其“醉心华严大教,数十年殚精竭虑于一乘教义,业已登堂入室”④。和霭亭同在香港弘法的天台宗僧人觉光将霭亭与其同学持松、慈舟相比而论,谓:“目前我国华严宗或贤首宗的大德,除持松慈舟两法师外,恐怕就只有霭老法师。持松法师治贤密于一炉,慈舟法师专精戒律,实在讲起来,都不能是纯粹的华严宗弘传者。霭老法师则不然,我们看他的遗著,华严经一乘教义章,真会使我们想起唐代的圭峰大师,宋朝的復菴和尚,净源法师和清代的续法尊者。”⑤这篇文章是霭亭圆寂之后,觉光所作的纪念文章,他将霭亭与圭峰宗密等人相提并论,不免有过多的颂扬成分,但将霭亭视为民国时期弘扬华严义学的重要华严宗僧侣,则是当时僧人较为普遍的认识。
二、训诲蒙童:竹林佛学院创建与特色
对于霭亭而言,创办僧教育似乎只是时间与机遇的问题,在他巡山督耕于夹山竹林之间的时候,他昔日华严大学的同学常惺、持松、慈舟、戒尘、了尘等都陆续地参与到僧教育的行列之中了。因为北伐战争带来的动荡与不安,镇江又作为当时江苏的省会,那里的许多丛林主持们都急着将位置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霭亭也是在这个时间成为了竹林寺的主持,而创办僧教育成为他主持位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竹林寺在经济上无虞,至少“吃饭的一层,可不成问题”,办学又能为竹林寺发展吸引来青年俊秀僧人,至于办学的师资,霭亭以为“可以拉拢些同学来发心”。⑥而学费与书籍费用,亦可再向外部筹募,后来在办学过程中又得到居士张静蓉每年一千元的资助。
霭亭作为竹林寺主持,需要管理整个寺院且须为创办僧教育筹划一切,其办学自然不似常惺、慈舟、应慈等人假他人场所与经济而自任主讲,因此他亲自到苏州灵岩山去请正在休养的同学慈舟、戒尘前来主持教务。竹林佛学院之名称,便是他与慈舟商议之下所确定。慈舟在此前已曾参与过戒尘等人创办的汉口九华寺华严大学,后又受常熟兴福寺只邀请,担任法界学院院长,并在此时开始注重戒律讲持,形成了华严义学与戒律弘扬并重的办学风格。所以,在霭亭与其商论僧学名称时,慈舟认为霭亭所定的“毗尼学院”嫌限于专宗,最好定名法界学院,或者就称为佛学院,因此霭亭才将校名定为竹林佛学院。
在霭亭主持期间的竹林佛学院教员更动频繁,或是另有高就,或是因病亡身。这些教员的共同之处,即他们多数出自于月霞一系的华严僧教育的第一代、第二代学僧。其中,慈舟、妙阔都是霭亭华严大学的同门,粟庵是慈舟的学生,南亭则受学与常惺、应慈,苇宗虽不是出身华严僧教育系统,却是常惺的弟子。
关于竹林佛学院的课程,由于其办学章程已经佚失,我们无法见其全貌。据霭亭自述,每日课程是“早晨打皈依坐香一支,听叫香过堂,晚殿放参后念佛一支香,再温习功课,上午讲世学,下午讲佛学”⑦。至于佛学课程,我们如今从史料中所能知道的有:《毘尼日用》(慈舟讲),“唯识学”(苇宗讲),《维摩诘经》《因明学》(南亭讲),《究竟一乘宝性论》(厚远讲)。
曾就读于竹林佛學院的释东初,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中记载竹林佛学院是“专弘毗尼、华严”,也就是说竹林佛学院以华严义学与律学为其核心。但即便这一特色一直延续于竹林佛学院的办学过程,竹林佛学院的也未必称得上华严专宗的僧学。如释东初及通一、窥谛、宽航等人,在竹林佛学院学习的时间仅仅一年。因此,竹林佛学院,至少在霭亭主持期间,其更为明显的特色,是如霭亭自述的“训诲蒙童”。竹林佛学院的另一位学子雪烦,以他在纪念霭亭的文章中所言,正贴切地表达出竹林佛学院在僧教育上的特点,那就是:“忆昔竹林亲道范,幸蒙初启赖吾师”。⑧
注释:
①霭亭:《二十年来的幻影》《二十年来的幻影》《人海灯》,第2卷第21、22期合刊,1935年10月15日,第395页。
②霭亭:《二十年来的幻影》《人海灯》,第2卷第21、22期合刊,1935年10月15日,第396页。
③妙吉祥:《祭文》《霭亭法师纪念特刊》,香港佛教联合会,1948年,第19页。
④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下册,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第886页。
⑤觉光:《我们应该怎样纪念霭亭老法师》《霭亭法师纪念特刊》,香港佛教联合会,1948年,第19页。
⑥霭亭:《二十年来的幻影》《人海灯》,第2卷第21、22期合刊,1935年10月15日,第396页。
⑦霭亭:《二十年来的幻影》《普门杂志》,第46期,2008年7月,第158页。
⑧雪烦:《海天遥隔悼吾师》《霭亭法师纪念特刊》,香港佛教联合会,1948年四月一日,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