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及时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和创造性练笔,从而提高他们的习作表达能力。
【关键词】构段手法补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从而提高他们的习作表达能力。
读写结合,关键在于巧妙挖掘阅读教材,找准有效的读写训练点。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为例,阐述自己的实践策略。
一、 巧挖构段方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文章,要有积累,积累很重要。笔者认为,需要积累的,不只是语言,还有比语言更重要的“篇感”“段感”。这就好比造房子,光有钢筋、水泥、砖头这些材料,而不设计好框架结构,是搭建不起楼房来的。要搭建文章的框架结构,就必须注重构段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相机指点学生进行结构仿写。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式构段。围绕首句“森林里是那么美好”,我引导学生找出森林中的“美好”之处:其一,林中鲜花盛开——美好的风景;其二,一家人促膝谈心,享受天伦之乐——美好的生活;其三,大雨来临,父母递让雨衣,保护弱小——美好的人性。
在感悟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确其构段方式之后,便可启发学生自选话题,以总分结构仿写一段话:如“校园里是那么热闹”“春天是那么美好”“妈妈是那么勤劳”……
本段总分结构的开挖、仿写,训练学生如何围绕一个中心,合理选择材料,把一段话写具体。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中年段的习作训练重点应是以“段落”为主,打下扎实的写作功底。万丈高楼平地起,唯有夯实“段落”的基础,方能更好地进行全文的“谋篇布局”。
二、 善抓典型手法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到中年级后,就开始怕写作文。每次练习,尽管挖空心思,还是觉得无从下手;即使勉强成文,也大都泛泛而谈,显得空洞乏味。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其实,写作也如同绘画,先从临摹开始,仿写则是写作的必经之路。《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课文中一些表达形式上具有典型特点的句式、段落,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使学生取法于课文,运用于写作。
本文虽篇幅不长,然细细深究,其中不乏典型写法。
1. 状物要领。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描写蔷薇花的句子:“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短短一句话,从形、色、香三方面勾勒出蔷薇花的情致韵味。
在引导学生赏读该句时,我作了如此点拨:这是一朵()的蔷薇花。请你用句子中的词语来形容(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在学生找到词语完成填空之后,紧接着发问: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三个词语正是描写了花儿的哪三个方面:“刚刚开放”写出了花儿的(形态);“粉红粉红”写出了花朵的(颜色);“芳香扑鼻”写出了花儿的(香味)。
此番点拨,意在指导学生掌握描写“花”的要领——描摹一朵花,往往从其形、色、香三方面来着手。举一反三,课后,学生去观察、描绘一种花草时,便有法可循,有据可依。
2. 写景顺序。同是该自然段中,有一处雨景描写:“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寥寥数语,之所以能生动形象地呈现雷雨的过程与情景,是因为作者对此作了有序(“突然……先是……接着”)的观察和描绘。
赏读之后,我提供一些词语(闷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噼里啪啦大雨如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来有序地描述一段雨景。
写景,对于刚刚习作起步的中年级学生来说,的确有些困难,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学生非但不会怯步,相反,还能品尝到成功的甜头。
3. 叙事手法。课文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层次分明地叙写了萨沙怎样保护蔷薇花。我先引导学生抓住“低垂”“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等词句体会蔷薇花的弱小;紧扣“走”“掀”“盖”等一系列动词,感悟萨沙保护弱小之爱心——启发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把事态描摹具体、生动。接着结合课后第五题进行小练笔:生活中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或物吗?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挑选其中一个事例,用一段话写下来。下面摘录一位同学写的片段:
有一天,我乘公交车去上学。中途,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上车来。那时,车上已没有空余的座位,老奶奶只得站着,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紧紧地抓住车上的扶手,随着车子的颠簸,她整个身体摇来晃去,站都站不稳……见此情景,我立刻站起身来,三步并作两步跨了过去,搀扶着老奶奶来到我的座位旁,很有礼貌地说:“奶奶,您请坐!”老奶奶连声夸我是个懂事的孩子!
三、 精选拓展补白
本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拓展补白,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读写训练点。
1. 提示语的拓展。以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是本篇文章的主要特色,文中萨沙与妈妈的一段对话不容忽视。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前,我提醒学生仔细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心情,尝试补写提示语:
萨沙()地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萨沙()反问道。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
……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角色对话,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另外,经此训练,学生日后写文章时,便会有意识地注意人物说话的神情、动作、语气等的描写,从而使他的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具体。
2. 动作前的修饰。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并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品读课文第七自然段中“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一句时,我先引领学生抓住“走去”“掀起”“盖在”等一系列描写动作的词,来理解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自觉地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接着启发思考,引导拓展:在萨沙的这些动作前加个什么词,可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
【出示填空:萨沙朝着蔷薇丛()地走去。他()地掀起雨衣,()地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结合语境,学生饶有兴致地给这些动作添上了合适的修饰:(飞快、快步)地走去,(迅速、快速)地掀起,(轻轻、小心翼翼)地盖在……并且解释了如此修饰的理由:为了尽快挡住“滂沱大雨”对蔷薇花的袭击,所以萨沙要朝着蔷薇丛“飞快地走去”,“迅速地掀起”雨衣;蔷薇花是那么娇嫩纤弱,因此,雨衣一定要“轻轻地盖”……
此环节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还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3. 结尾处的补白。文章结尾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此时延伸情节,补充妈妈的对白——对加深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颇有益处。
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至末尾一句时,我顺水推舟,引导学生补白妈妈的台词:面对萨沙自豪的问话,妈妈会怎么说呢?
妈妈()说:“!”
学生发言踊跃,妙语连珠:
妈妈(高兴地)说:“孩子,你不是最弱小的,你长大了!”
妈妈(欣慰地)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妈妈(自豪地)说:“我的儿子真有志气!”
……
“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陶行知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并巧挖教材有效训练点,科学施练,真正实现“读”与“写”的完整融合。惟其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振的“两条腿”走路。
【关键词】构段手法补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从而提高他们的习作表达能力。
读写结合,关键在于巧妙挖掘阅读教材,找准有效的读写训练点。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为例,阐述自己的实践策略。
一、 巧挖构段方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文章,要有积累,积累很重要。笔者认为,需要积累的,不只是语言,还有比语言更重要的“篇感”“段感”。这就好比造房子,光有钢筋、水泥、砖头这些材料,而不设计好框架结构,是搭建不起楼房来的。要搭建文章的框架结构,就必须注重构段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相机指点学生进行结构仿写。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式构段。围绕首句“森林里是那么美好”,我引导学生找出森林中的“美好”之处:其一,林中鲜花盛开——美好的风景;其二,一家人促膝谈心,享受天伦之乐——美好的生活;其三,大雨来临,父母递让雨衣,保护弱小——美好的人性。
在感悟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确其构段方式之后,便可启发学生自选话题,以总分结构仿写一段话:如“校园里是那么热闹”“春天是那么美好”“妈妈是那么勤劳”……
本段总分结构的开挖、仿写,训练学生如何围绕一个中心,合理选择材料,把一段话写具体。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中年段的习作训练重点应是以“段落”为主,打下扎实的写作功底。万丈高楼平地起,唯有夯实“段落”的基础,方能更好地进行全文的“谋篇布局”。
二、 善抓典型手法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到中年级后,就开始怕写作文。每次练习,尽管挖空心思,还是觉得无从下手;即使勉强成文,也大都泛泛而谈,显得空洞乏味。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其实,写作也如同绘画,先从临摹开始,仿写则是写作的必经之路。《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课文中一些表达形式上具有典型特点的句式、段落,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使学生取法于课文,运用于写作。
本文虽篇幅不长,然细细深究,其中不乏典型写法。
1. 状物要领。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描写蔷薇花的句子:“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短短一句话,从形、色、香三方面勾勒出蔷薇花的情致韵味。
在引导学生赏读该句时,我作了如此点拨:这是一朵()的蔷薇花。请你用句子中的词语来形容(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在学生找到词语完成填空之后,紧接着发问: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三个词语正是描写了花儿的哪三个方面:“刚刚开放”写出了花儿的(形态);“粉红粉红”写出了花朵的(颜色);“芳香扑鼻”写出了花儿的(香味)。
此番点拨,意在指导学生掌握描写“花”的要领——描摹一朵花,往往从其形、色、香三方面来着手。举一反三,课后,学生去观察、描绘一种花草时,便有法可循,有据可依。
2. 写景顺序。同是该自然段中,有一处雨景描写:“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寥寥数语,之所以能生动形象地呈现雷雨的过程与情景,是因为作者对此作了有序(“突然……先是……接着”)的观察和描绘。
赏读之后,我提供一些词语(闷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噼里啪啦大雨如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来有序地描述一段雨景。
写景,对于刚刚习作起步的中年级学生来说,的确有些困难,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学生非但不会怯步,相反,还能品尝到成功的甜头。
3. 叙事手法。课文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层次分明地叙写了萨沙怎样保护蔷薇花。我先引导学生抓住“低垂”“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等词句体会蔷薇花的弱小;紧扣“走”“掀”“盖”等一系列动词,感悟萨沙保护弱小之爱心——启发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把事态描摹具体、生动。接着结合课后第五题进行小练笔:生活中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或物吗?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挑选其中一个事例,用一段话写下来。下面摘录一位同学写的片段:
有一天,我乘公交车去上学。中途,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上车来。那时,车上已没有空余的座位,老奶奶只得站着,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紧紧地抓住车上的扶手,随着车子的颠簸,她整个身体摇来晃去,站都站不稳……见此情景,我立刻站起身来,三步并作两步跨了过去,搀扶着老奶奶来到我的座位旁,很有礼貌地说:“奶奶,您请坐!”老奶奶连声夸我是个懂事的孩子!
三、 精选拓展补白
本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拓展补白,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读写训练点。
1. 提示语的拓展。以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是本篇文章的主要特色,文中萨沙与妈妈的一段对话不容忽视。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前,我提醒学生仔细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心情,尝试补写提示语:
萨沙()地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萨沙()反问道。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
……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角色对话,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另外,经此训练,学生日后写文章时,便会有意识地注意人物说话的神情、动作、语气等的描写,从而使他的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具体。
2. 动作前的修饰。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并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品读课文第七自然段中“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一句时,我先引领学生抓住“走去”“掀起”“盖在”等一系列描写动作的词,来理解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自觉地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接着启发思考,引导拓展:在萨沙的这些动作前加个什么词,可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
【出示填空:萨沙朝着蔷薇丛()地走去。他()地掀起雨衣,()地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结合语境,学生饶有兴致地给这些动作添上了合适的修饰:(飞快、快步)地走去,(迅速、快速)地掀起,(轻轻、小心翼翼)地盖在……并且解释了如此修饰的理由:为了尽快挡住“滂沱大雨”对蔷薇花的袭击,所以萨沙要朝着蔷薇丛“飞快地走去”,“迅速地掀起”雨衣;蔷薇花是那么娇嫩纤弱,因此,雨衣一定要“轻轻地盖”……
此环节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还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3. 结尾处的补白。文章结尾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此时延伸情节,补充妈妈的对白——对加深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颇有益处。
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至末尾一句时,我顺水推舟,引导学生补白妈妈的台词:面对萨沙自豪的问话,妈妈会怎么说呢?
妈妈()说:“!”
学生发言踊跃,妙语连珠:
妈妈(高兴地)说:“孩子,你不是最弱小的,你长大了!”
妈妈(欣慰地)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妈妈(自豪地)说:“我的儿子真有志气!”
……
“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陶行知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并巧挖教材有效训练点,科学施练,真正实现“读”与“写”的完整融合。惟其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振的“两条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