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故乡,每到丰收时节,打谷机“嗡嗡嗡”的震动声,便在我的耳畔晃荡起伏。
我的童年是在外公家度过的,每当前往田地割禾的时候,外公都要将他的打谷机搬出来。童年时的打谷机,是带着木制踏板和谷桶的脚踏式打谷机,最核心的部分是金属轴承、齿轮和滚筒,滚筒上整齐地排布着金属弓齿,这些都是让收稻谷能够实现半机械化的宝贵部件。
外公总是耐心地先给齿轮打上一点油,再仔细地检查滚筒、齿轮以及皮带等各个部位是否能正常运作,然后用脚蹬上一阵子,看打谷机是否运转灵活。一切准备就绪后,便戴上草帽,搬运着工具,向着丰收的稻田前进。
当时的打谷机很笨重,需要几个成年人托抬。因此,为了省时省力,舅舅们往往要将打谷机拆分开来,将谷桶、滚筒等大部件逐个搬运到田间,再将打谷机组装起来。当时的稻田,田连阡陌,秋日的微风轻拂过来,都带着稻花的香味。而田间的稻穗随风摇摆,犹如金色的海洋荡起层层波浪,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到了田间,父辈们告诉我,打谷子是个体力活。年幼的我拿起镰刀割稻秆,起初,我还觉得挺有趣,因为稻秆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瓢虫。可时间久了,也难免觉得枯燥无味。
而外公则踩着打谷机,熟练地开始打谷子。打谷机的滚筒安装在谷桶一侧,被一个半封闭式的小木箱包裹着,小木箱的底部及向外的一侧是开放式的。将稻秆放入木箱,脚踩踏板,在皮带的带动下,滚筒逐渐由慢到快,飞速转动起来。于是,弓齿随着滚筒转动,不断地搅动着稻穗,谷子便不断地脱落,并在小木箱的阻挡下,全部掉落至谷桶当中。
外公打谷子时十分轻松,让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件简单且好玩的事。于是,趁大人们不注意,我偷偷跑到打谷机前,拾起一把稻秆,手持稻秆,将稻穗塞进小木箱,然后开始用脚猛踩踏板。只听滚筒“咕噜咕噜”地快速转动起来,谷粒便瞬间被打落到了谷桶里。
起初,我觉得颇有成就感。不过渐渐地,我开始跟不上踏板的节奏了,脚也被动地被踏板带着快速地上下起伏。打谷机的力量越来越大,仿佛在对稻秆进行着拉扯。我一时慌了神,手上一松,稻秆被滚筒一骨碌带进了打谷机里,绕了几圈后,缠在了滚筒的轮轴上。打谷机和踏板霎时间停止了摆动,没有把握好重心的我向后一倒,一屁股跌坐在了稻田中。
长辈们见状,立马上前教育了我一番,然后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子清理轮轴上的碎稻秆。看着长辈们忙碌的身影,我产生了一丝内疚。
外公上前跟我说:“打谷子时脚不能停,手不能松。脚下太慢,滚筒不够力,手上没劲,稻秆便会被卷进去。打谷子时还要把稻秆摊开并不断翻转,谷粒才能打干净!”
我这才明白,原来看似简单的打谷子,既是一项体力活,更是一项技术活。后来,我跟着外公的步伐,和他一起踩踏板,打谷机的踏板顿时被踩出欢快的节奏,我打起谷子来也觉得倍加轻松了。很快,我的打谷技术得到了迅速提高。
在秋日的阳光下打谷子,金黄的谷子一层层地落满谷桶,舅舅们用扁担和箩筐将稻谷一筐一筐地往家里挑。到家后,外婆会把刚收割回来的潮湿的稻谷倒在坪里晒,然后用推耙一遍遍推平。晒出去的谷子,需要有人看守,一怕有鸟雀糟蹋,二怕突来的雨水会打湿稻谷。一般来讲,收割的谷子必须最少晒足一周方可脱水。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经过许多次的历练,不仅体力增强了许多,毅力和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脚踩着打谷机,手中不断地翻转着稻秆,看稻谷一粒粒地脱落至谷桶中。虽然,打完谷子后总是十分疲惫,但我心中却有说不出的欢快。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脚踏式打谷机变成了柴油动力的打谷机。再后来,时代发展走上“高速”,科技日新月异,几乎所有的老式打谷机都被现代化的收割机替代了,新机器只需要一个人操作,便可以完成收割、打谷、脱粒等一系列步骤,种上几百亩稻田也不是什么难事,打谷子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劳苦了。
如今,那台破旧的老打谷机孤零零地待在小仓库的角落里,木制的谷桶和踏板已经发霉,上头还挂满了蜘蛛网,皮带也早已断开,齿轮和滚筒则锈迹斑斑,弓齿脱落了不少。不过,用打谷机打谷子的往事,卻一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
有时候,外公还是会把这台破旧的打谷机的零部件拿出来看一看、研究研究,然后笑着说道:“别看这台机器如今已经不中用了,但在当年,我们能吃上香喷喷的稻米,可全指望着它呢!”
听了外公的话,童年时跟着外公打谷子的场景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的确,打谷子的艰辛虽然早已消逝在了光阴的长河里,但打谷机却曾经实实在在地让我们吃上了香喷喷的稻米,每当回忆起儿时打稻谷的场景,我心里就会感到无比幸福。
正所谓“忆苦思甜”,正是打谷机让我在劳作中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童年打谷子时外公和父辈们劳作的身影也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外公打谷子时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幸福的珍贵,即过上幸福的生活之后,更不能忘了曾经的辛劳、不能忘了感恩。
(编辑 王圆程)
我的童年是在外公家度过的,每当前往田地割禾的时候,外公都要将他的打谷机搬出来。童年时的打谷机,是带着木制踏板和谷桶的脚踏式打谷机,最核心的部分是金属轴承、齿轮和滚筒,滚筒上整齐地排布着金属弓齿,这些都是让收稻谷能够实现半机械化的宝贵部件。
外公总是耐心地先给齿轮打上一点油,再仔细地检查滚筒、齿轮以及皮带等各个部位是否能正常运作,然后用脚蹬上一阵子,看打谷机是否运转灵活。一切准备就绪后,便戴上草帽,搬运着工具,向着丰收的稻田前进。
当时的打谷机很笨重,需要几个成年人托抬。因此,为了省时省力,舅舅们往往要将打谷机拆分开来,将谷桶、滚筒等大部件逐个搬运到田间,再将打谷机组装起来。当时的稻田,田连阡陌,秋日的微风轻拂过来,都带着稻花的香味。而田间的稻穗随风摇摆,犹如金色的海洋荡起层层波浪,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到了田间,父辈们告诉我,打谷子是个体力活。年幼的我拿起镰刀割稻秆,起初,我还觉得挺有趣,因为稻秆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瓢虫。可时间久了,也难免觉得枯燥无味。
而外公则踩着打谷机,熟练地开始打谷子。打谷机的滚筒安装在谷桶一侧,被一个半封闭式的小木箱包裹着,小木箱的底部及向外的一侧是开放式的。将稻秆放入木箱,脚踩踏板,在皮带的带动下,滚筒逐渐由慢到快,飞速转动起来。于是,弓齿随着滚筒转动,不断地搅动着稻穗,谷子便不断地脱落,并在小木箱的阻挡下,全部掉落至谷桶当中。
外公打谷子时十分轻松,让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件简单且好玩的事。于是,趁大人们不注意,我偷偷跑到打谷机前,拾起一把稻秆,手持稻秆,将稻穗塞进小木箱,然后开始用脚猛踩踏板。只听滚筒“咕噜咕噜”地快速转动起来,谷粒便瞬间被打落到了谷桶里。
起初,我觉得颇有成就感。不过渐渐地,我开始跟不上踏板的节奏了,脚也被动地被踏板带着快速地上下起伏。打谷机的力量越来越大,仿佛在对稻秆进行着拉扯。我一时慌了神,手上一松,稻秆被滚筒一骨碌带进了打谷机里,绕了几圈后,缠在了滚筒的轮轴上。打谷机和踏板霎时间停止了摆动,没有把握好重心的我向后一倒,一屁股跌坐在了稻田中。
长辈们见状,立马上前教育了我一番,然后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子清理轮轴上的碎稻秆。看着长辈们忙碌的身影,我产生了一丝内疚。
外公上前跟我说:“打谷子时脚不能停,手不能松。脚下太慢,滚筒不够力,手上没劲,稻秆便会被卷进去。打谷子时还要把稻秆摊开并不断翻转,谷粒才能打干净!”
我这才明白,原来看似简单的打谷子,既是一项体力活,更是一项技术活。后来,我跟着外公的步伐,和他一起踩踏板,打谷机的踏板顿时被踩出欢快的节奏,我打起谷子来也觉得倍加轻松了。很快,我的打谷技术得到了迅速提高。
在秋日的阳光下打谷子,金黄的谷子一层层地落满谷桶,舅舅们用扁担和箩筐将稻谷一筐一筐地往家里挑。到家后,外婆会把刚收割回来的潮湿的稻谷倒在坪里晒,然后用推耙一遍遍推平。晒出去的谷子,需要有人看守,一怕有鸟雀糟蹋,二怕突来的雨水会打湿稻谷。一般来讲,收割的谷子必须最少晒足一周方可脱水。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经过许多次的历练,不仅体力增强了许多,毅力和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脚踩着打谷机,手中不断地翻转着稻秆,看稻谷一粒粒地脱落至谷桶中。虽然,打完谷子后总是十分疲惫,但我心中却有说不出的欢快。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脚踏式打谷机变成了柴油动力的打谷机。再后来,时代发展走上“高速”,科技日新月异,几乎所有的老式打谷机都被现代化的收割机替代了,新机器只需要一个人操作,便可以完成收割、打谷、脱粒等一系列步骤,种上几百亩稻田也不是什么难事,打谷子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劳苦了。
如今,那台破旧的老打谷机孤零零地待在小仓库的角落里,木制的谷桶和踏板已经发霉,上头还挂满了蜘蛛网,皮带也早已断开,齿轮和滚筒则锈迹斑斑,弓齿脱落了不少。不过,用打谷机打谷子的往事,卻一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
有时候,外公还是会把这台破旧的打谷机的零部件拿出来看一看、研究研究,然后笑着说道:“别看这台机器如今已经不中用了,但在当年,我们能吃上香喷喷的稻米,可全指望着它呢!”
听了外公的话,童年时跟着外公打谷子的场景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的确,打谷子的艰辛虽然早已消逝在了光阴的长河里,但打谷机却曾经实实在在地让我们吃上了香喷喷的稻米,每当回忆起儿时打稻谷的场景,我心里就会感到无比幸福。
正所谓“忆苦思甜”,正是打谷机让我在劳作中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童年打谷子时外公和父辈们劳作的身影也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外公打谷子时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幸福的珍贵,即过上幸福的生活之后,更不能忘了曾经的辛劳、不能忘了感恩。
(编辑 王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