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的几件大事被网络媒体聚焦并在网络上掀起了巨大波澜,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使人们开始关注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网络已成为中国公众表达民意、讨论公共事务、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以及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公共平台。当前,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行为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的主要特点
网络舆论与传统传媒舆论一样,具有舆论传播的共性特征,但因网络舆论基于网络媒体这一特殊的传播媒介,还有突出的个性特征。
1、敏捷性。网络舆论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快捷,各种信息网上迅速而广泛传播,使网络舆论形成时间缩短和空间缩小。
2、多元性。网络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呈多元化态势。可以说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自由性必然导致网络舆论的多元性。
3、海量性。网络舆论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及,能在很短时间内产生雪崩式效果,集聚海量且复杂的信息。
4、交互性。网络的快捷反应,使得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能即时互动。正因为这种即时交互,舆论传播过程得以延续和完整。
二、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1、以敏捷反应形成即时性影响。网络舆论传播更敏捷、更快速,对政府的行政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广大社会民众有权质询政府,政府也有责任回复民众。面对质询,政府要有更快捷的反应能力和足够的重视,及时公布有关信息,对民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予以反馈,以消除民众的疑惑。很多时候,公众的质疑、猜测大多源于信息的不畅通,极个别是少数部门的乱作为和不作为。
2001年广西南丹矿区特大渗水事故,正是由于网络媒体的披露,黑幕才得以揭开。同样,2003年的“孙志刚”案,也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力量,涉案人员才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的法制进程。
2、以多元反应形成印证性影响。由于历史原因,每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互联网的出现,信息可在瞬间从一个地方无限量地向任何地方传输。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发布自己的信息的空间。传播的开放性和传播者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体舆论传播的垄断。
在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的讨论中,平均每天登录论坛的ID总数为1.4万个/次,每天上帖量在0.7万张左右。在这些参与讨论的帖子中,有“强烈谴责美国、主张对美国实行强硬政策”的言论;有“一切以事实为依据、能够比较务实地看待撞机事件”的言论;还有“释放机组人员、归还美机,采取温和的态度处理事件”的言论等。①
3、以海量反应形成复杂性影响。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网络上的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信息提供者,使得网络信息源源不断;同时,数据库的存在,使历史信息得以保存,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型积累,形成了网络舆论的海量信息。
4、以互动反应形成挖掘性影响。网络的快速回应使互动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经常性交流方式。②在传统媒体时代,也有传统意义上的互动,但其范围和影响有限,而且内容也必须受到严格审查,是一种“分时”的互动。而网络将互动变成为一种“即时”互动。网络在线调查、及时点评和多渠道的参与,使网络舆论形成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新闻舆论。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网络舆论互动的影响已经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在2004年至2007年连续4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互动的网络媒体已经超越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沟壑壑,成为连接普通百姓与中央政府高层的绿色通道。一个良好的互动体系已经在中国公共事务治理的变革之中发轫。
三、提高我国政府响应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建议
1、创建透明服务政府,确保政务信息公开。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2007年1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明确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③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④
对掌握着大量权威的第一手信息的各级政府来说,以此为契机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其本身就是掌握舆论主导权的重要体现。
2、打造品牌网络媒体,巩固权威舆论阵地。2003年以来,国家级网络媒体显示出不可估量的影响力:美国袭击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应运而生;美国入侵伊拉克,新华网迅速推出第一篇报道;沈阳重审刘涌,红网发出第一声疑问;当SARS开始肆虐,南方网迅速组织网络直播,公布疫情。随着网络媒体以其自身的影响力逐渐跻身主流媒体时,国家级网络媒体以主流的声音、权威的言论及时地帮助人们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其品牌优势逐渐得到确立。
事实已经证明,人们对国家与地方主流网络媒体的信赖感不会轻易改变,而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传统媒体网站无疑具有这种让人们信赖的权威性与品牌优势。政府可以在资金、政策上对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给予扶持,形成一支政府管得住、网民信得过的主流的网络媒体,将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传统媒体网站作为网上的大众传媒实现对巩固权威的网络舆论引导的阵地。同时,政府及时向这些网络媒体提供第一手权威资料,给它们不断增添发展壮大的强劲动力。
3、聚集社会优秀人才,创建一流管理团队。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人力资源配置逐步社会化、全球化的今天,尤其如此。当今世界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国家、地区乃至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开发已置于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位置。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可靠、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的管理团队,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集聚一批理论和管理水平高的领军人才,这是能否取得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的关键所在;二是集聚一批高素质的一线网络舆论引导人才,也就是现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三是集聚一批掌握尖端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舆论引导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4、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即时集中组织回应。对于网络舆论的挖掘,发现问题不是目的,关键是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一个地方可能有一家或两家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媒体,所涉及的面相对较小。地方政府可以利用信息挖掘技术对其进行采集分析。但是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所涉及的采集面很广,难度相对较大。
近年来,网络评论员的出现,给政府的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了人才保障。但是各个地方政府培养的网络评论员仅对地方网络舆论负责,具有较强的地方色彩,处在一个各自为阵的状况。而且分布在各网络论坛的网络评论员,必须在每个论坛重复一种引导性评论,不可避免地造成重复劳动。
对此,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舆论的挖掘和引导提出一个模型。即政府打造一个智能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的先进技术,可以同步完成对多个网络媒体论坛的即时监控,将“焦点”、“热点”及“爆发点”即时反馈政府机构,管理部门及时将回应或引导评论等一次性发布在智能平台上,再通过平台的即时回写引擎将引导声音及时发布到各个网络媒体论坛,完成一个回应周期。
注释:
①林恩全,浅议网络舆论及其控制,军事记者,2004,9:25。
②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探索,2003,5:16。
③新华网,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17/content_5618459.htm.2007.01.17。
④新华网,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4/content_5648188.htm.2007.01.24。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干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MPA研究生
■ 责任编辑:王亚仑
一、网络舆论的主要特点
网络舆论与传统传媒舆论一样,具有舆论传播的共性特征,但因网络舆论基于网络媒体这一特殊的传播媒介,还有突出的个性特征。
1、敏捷性。网络舆论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快捷,各种信息网上迅速而广泛传播,使网络舆论形成时间缩短和空间缩小。
2、多元性。网络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呈多元化态势。可以说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自由性必然导致网络舆论的多元性。
3、海量性。网络舆论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及,能在很短时间内产生雪崩式效果,集聚海量且复杂的信息。
4、交互性。网络的快捷反应,使得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能即时互动。正因为这种即时交互,舆论传播过程得以延续和完整。
二、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1、以敏捷反应形成即时性影响。网络舆论传播更敏捷、更快速,对政府的行政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广大社会民众有权质询政府,政府也有责任回复民众。面对质询,政府要有更快捷的反应能力和足够的重视,及时公布有关信息,对民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予以反馈,以消除民众的疑惑。很多时候,公众的质疑、猜测大多源于信息的不畅通,极个别是少数部门的乱作为和不作为。
2001年广西南丹矿区特大渗水事故,正是由于网络媒体的披露,黑幕才得以揭开。同样,2003年的“孙志刚”案,也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力量,涉案人员才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的法制进程。
2、以多元反应形成印证性影响。由于历史原因,每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互联网的出现,信息可在瞬间从一个地方无限量地向任何地方传输。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发布自己的信息的空间。传播的开放性和传播者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体舆论传播的垄断。
在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的讨论中,平均每天登录论坛的ID总数为1.4万个/次,每天上帖量在0.7万张左右。在这些参与讨论的帖子中,有“强烈谴责美国、主张对美国实行强硬政策”的言论;有“一切以事实为依据、能够比较务实地看待撞机事件”的言论;还有“释放机组人员、归还美机,采取温和的态度处理事件”的言论等。①
3、以海量反应形成复杂性影响。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网络上的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信息提供者,使得网络信息源源不断;同时,数据库的存在,使历史信息得以保存,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型积累,形成了网络舆论的海量信息。
4、以互动反应形成挖掘性影响。网络的快速回应使互动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经常性交流方式。②在传统媒体时代,也有传统意义上的互动,但其范围和影响有限,而且内容也必须受到严格审查,是一种“分时”的互动。而网络将互动变成为一种“即时”互动。网络在线调查、及时点评和多渠道的参与,使网络舆论形成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新闻舆论。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网络舆论互动的影响已经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在2004年至2007年连续4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互动的网络媒体已经超越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沟壑壑,成为连接普通百姓与中央政府高层的绿色通道。一个良好的互动体系已经在中国公共事务治理的变革之中发轫。
三、提高我国政府响应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建议
1、创建透明服务政府,确保政务信息公开。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2007年1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明确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③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④
对掌握着大量权威的第一手信息的各级政府来说,以此为契机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其本身就是掌握舆论主导权的重要体现。
2、打造品牌网络媒体,巩固权威舆论阵地。2003年以来,国家级网络媒体显示出不可估量的影响力:美国袭击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应运而生;美国入侵伊拉克,新华网迅速推出第一篇报道;沈阳重审刘涌,红网发出第一声疑问;当SARS开始肆虐,南方网迅速组织网络直播,公布疫情。随着网络媒体以其自身的影响力逐渐跻身主流媒体时,国家级网络媒体以主流的声音、权威的言论及时地帮助人们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其品牌优势逐渐得到确立。
事实已经证明,人们对国家与地方主流网络媒体的信赖感不会轻易改变,而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传统媒体网站无疑具有这种让人们信赖的权威性与品牌优势。政府可以在资金、政策上对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给予扶持,形成一支政府管得住、网民信得过的主流的网络媒体,将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传统媒体网站作为网上的大众传媒实现对巩固权威的网络舆论引导的阵地。同时,政府及时向这些网络媒体提供第一手权威资料,给它们不断增添发展壮大的强劲动力。
3、聚集社会优秀人才,创建一流管理团队。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人力资源配置逐步社会化、全球化的今天,尤其如此。当今世界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国家、地区乃至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开发已置于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位置。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可靠、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的管理团队,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集聚一批理论和管理水平高的领军人才,这是能否取得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的关键所在;二是集聚一批高素质的一线网络舆论引导人才,也就是现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三是集聚一批掌握尖端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舆论引导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4、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即时集中组织回应。对于网络舆论的挖掘,发现问题不是目的,关键是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一个地方可能有一家或两家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媒体,所涉及的面相对较小。地方政府可以利用信息挖掘技术对其进行采集分析。但是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所涉及的采集面很广,难度相对较大。
近年来,网络评论员的出现,给政府的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了人才保障。但是各个地方政府培养的网络评论员仅对地方网络舆论负责,具有较强的地方色彩,处在一个各自为阵的状况。而且分布在各网络论坛的网络评论员,必须在每个论坛重复一种引导性评论,不可避免地造成重复劳动。
对此,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舆论的挖掘和引导提出一个模型。即政府打造一个智能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的先进技术,可以同步完成对多个网络媒体论坛的即时监控,将“焦点”、“热点”及“爆发点”即时反馈政府机构,管理部门及时将回应或引导评论等一次性发布在智能平台上,再通过平台的即时回写引擎将引导声音及时发布到各个网络媒体论坛,完成一个回应周期。
注释:
①林恩全,浅议网络舆论及其控制,军事记者,2004,9:25。
②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探索,2003,5:16。
③新华网,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17/content_5618459.htm.2007.01.17。
④新华网,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4/content_5648188.htm.2007.01.24。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干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MPA研究生
■ 责任编辑:王亚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