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域竞争和发展一直是中国近30年急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受惠于政策和地缘优势的沿海地区迅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同时也改写了中国经济版图,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国策使昔日在改革开放中落寂的区域重建了信心。
在区域经济大合唱中,一些城市熠熠生辉。在这股经济大潮中,上演着一幕幕“双城记”,它们的城市规模、经济实力相当,互以对方城市为竞争对手。政府定下赶超目标,争夺政策和投资,处处角力。而民间推波助澜,大打口水仗,并以己方城市的进步鄙视对方,以对方城市的进步给己方城市管理者施加压力。不过,角力归角力,口水归口水,一对对城市却在这种竞争中大踏步前进。
“双城记”常出现在一个省内、一个区域里,甚至跨区域存在。例如同省的福州与厦门,济南与青岛,沈阳与大连;同区域的无锡与宁波,大连与青岛,成都与重庆;跨区域的上海与香港,武汉与沈阳,苏州与东莞等。城市间的竞争增强了城市的实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时至今日,城市间的这种关系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苗头,它们从单纯的竞争走向了一种良性的竞争合作。
本专题聚焦中国五大区域的五组城市,这些城市的雄心和努力是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
大连和青岛如此相似,以至于提起其中一个城市难免会想到另外一个城市。但他们在骨子里却有些不同。
鲁文化和东北民风。无论城市文化,还是市民思想,受区域大文化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两种不同的文化,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城市风格。举例来说,鲁文化的保守,东北传统的张扬,在两个城市表现得非常明显。
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相比较而言,青岛似乎比较固执,而大连比较容易接纳。从两地人的言谈就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大连人为自己的服装节的洋气而自豪,青岛人觉得本地啤酒的庆典也很不错。
安静与热闹。大连人非常自豪自己城市商业的繁荣,环境建设的新意,总之一个字,新,城市一派簇新。青岛人对东部新区也挺在乎,不过对老城区更有感情,提起八大关,似乎那里才是真正的城市客厅。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这两个城市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大连是城市品牌,青岛是品牌城市。
多年来,大连致力于打造城市品牌。1990年大连市政府提出了把大连市建设成为经济中心功能为主、开放性强、吸引力大的社会主义国际性城市;1992年提出了用20年时间把大连初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北方香港,基本实施现代化;1993年提出了把大连逐步建设成为商贸、金融、旅游、信息城市;1994年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城市建设八字方针;1997年,市政府制定了大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跨世纪战略:用15年到20年时间把大连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城市总体素质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1999年提出了把大连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商贸、会展名城;2000年提出了用5年时间把大连建设成为国际名城。
与大连不同的是,青岛有工业名牌而无城市品牌,或者说青岛企业的名声远远高过青岛城市本身。青岛企业的品牌在全国是有名的,形成了以名牌企业集团为支柱的工业体系。青岛的“五朵金花”,即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声名远扬。
所以,一个有趣的现象产生了:在青岛,你可以不知道市长是谁,但你肯定知道张瑞敏,知道海尔、海信;但在大连,你可能知道有过一位非常出色的市长,但肯定说不出他们有什么著名的品牌。
在2008年申奥活动中,青岛击败大连,成为北京唯一合作伙伴,到时将在青岛举办海上奥运项目的比赛。青岛的这种历史性超越使得多年来习惯于接待青岛来访者的大连人感到吃惊。
两个城市全解剖
大连,前几年过于注重城市形象建设,没有打造出有影响力的名牌大企业集团,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市民收入水平提高不显著。青岛,工业企业强大,但城市综合优势不突出,经济腹地较小,大学也偏少,城市科技实力比较弱。
1 强势企业方面,青岛强于大连。目前大连企业和青岛海尔、青岛啤酒还远远不能比。大连也有很多强大的企业,如大商集团,全国零售业第二;万达,也是中国的房地产大鳄之一;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新厂、大连机车厂等。
2 教育科技方面,大连强于青岛。海洋人才是青岛多,青岛有33个院士,而且全国海洋科学的一半人才都集中在青岛。但总的来说,青岛科技实力、人才优势不如大连。
大连有差不多20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语学院、大连铁道学院、大连水产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等共14所高校,门类齐全。还有海军舰艇学院、大连陆军学院等军事院校。有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著名研究机构。总的来说,大连的科技人才实力大大优于青岛。全国比较知名的有大连理工、海事、东北财经;而青岛仅五六所大学,全国较知名的仅海洋大学。
在电脑软件发展方面,大连明显领先青岛。大连市是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大连市建立全国第一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化培训基地”。大连软件园被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认定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入园企业已达100多家。
3 港口发展方面,青岛大连各有优劣。在国家规划的四大国际深水港中,有大连大窑湾、宁波北仑、福建湄洲湾、深圳盐田。大连地区拥有众多优良港湾,但是近年来,大连的港口吞吐量的增长率连续三年稳居全国八大港口倒数第一,大连的港口集装箱和外贸货物吞吐量都只有青岛的一半,而且增长速度还远远落后于青岛。
青岛港虽然不是国家规划的四大深水港之一,但是青岛港口近年的发展却明显强于大连。青岛的胶州湾在亚洲都是罕见的口小肚大,深入内陆的优良海港,连防波堤都不需要建。
4经济腹地方面,青岛与大连势均力敌。大连的经济腹地比较稳定,为东北及内蒙古东部,也可以延伸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是这一地区的唯一大型口岸城市和经济发展龙头。目前大连的辐射范围充其量是东北三省的一亿人口,周围200公里范围内,没有一个地级城市,孤悬辽南,产业的配套和聚集度都不高。但是未来兴建的南北大通道及渤海轮渡工程将使大连成为海陆空交通枢纽,改变大连居于半岛的不利区位。
青岛的主要腹地为山东,是山东唯一大型口岸。青岛的潜在腹地比大连要大得多,青岛背后是有3亿人口的黄河流域,仅山东的经济规模就和东北三省相当,中(卫)太(原)铁路建成后,青岛到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的距离大大缩短,并延伸出一条新的经济带,而这条经济带的东部龙头无疑还是青岛。青银高速公路串起了: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银川经济走廊。虽然青岛的腹地可以延伸到黄河流域,但黄河流域的华北、西北地区不一定会成为青岛腹地,因为青岛上有天津下有上海,夹在中间,面临竞争。而且周围又有省内外数个港口竞争,其腹地只能在激烈竞争中才能决定。
5发展劣势方面,青岛高于大连。大连市区内比较开阔平坦。而青岛市区非常狭窄,城市建设成本明显高于大连。
在外部环境的制约方面,大连吸引外资过于集中在日本,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对大连产生不利;日本之痛也引发大连之痛。目前大连招商已经注意分散,转向欧美。
(摘自《中国城市口水战》老枪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1 定价:28.8元)
在区域经济大合唱中,一些城市熠熠生辉。在这股经济大潮中,上演着一幕幕“双城记”,它们的城市规模、经济实力相当,互以对方城市为竞争对手。政府定下赶超目标,争夺政策和投资,处处角力。而民间推波助澜,大打口水仗,并以己方城市的进步鄙视对方,以对方城市的进步给己方城市管理者施加压力。不过,角力归角力,口水归口水,一对对城市却在这种竞争中大踏步前进。
“双城记”常出现在一个省内、一个区域里,甚至跨区域存在。例如同省的福州与厦门,济南与青岛,沈阳与大连;同区域的无锡与宁波,大连与青岛,成都与重庆;跨区域的上海与香港,武汉与沈阳,苏州与东莞等。城市间的竞争增强了城市的实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时至今日,城市间的这种关系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苗头,它们从单纯的竞争走向了一种良性的竞争合作。
本专题聚焦中国五大区域的五组城市,这些城市的雄心和努力是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
大连和青岛如此相似,以至于提起其中一个城市难免会想到另外一个城市。但他们在骨子里却有些不同。
鲁文化和东北民风。无论城市文化,还是市民思想,受区域大文化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两种不同的文化,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城市风格。举例来说,鲁文化的保守,东北传统的张扬,在两个城市表现得非常明显。
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相比较而言,青岛似乎比较固执,而大连比较容易接纳。从两地人的言谈就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大连人为自己的服装节的洋气而自豪,青岛人觉得本地啤酒的庆典也很不错。
安静与热闹。大连人非常自豪自己城市商业的繁荣,环境建设的新意,总之一个字,新,城市一派簇新。青岛人对东部新区也挺在乎,不过对老城区更有感情,提起八大关,似乎那里才是真正的城市客厅。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这两个城市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大连是城市品牌,青岛是品牌城市。
多年来,大连致力于打造城市品牌。1990年大连市政府提出了把大连市建设成为经济中心功能为主、开放性强、吸引力大的社会主义国际性城市;1992年提出了用20年时间把大连初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北方香港,基本实施现代化;1993年提出了把大连逐步建设成为商贸、金融、旅游、信息城市;1994年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城市建设八字方针;1997年,市政府制定了大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跨世纪战略:用15年到20年时间把大连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城市总体素质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1999年提出了把大连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商贸、会展名城;2000年提出了用5年时间把大连建设成为国际名城。
与大连不同的是,青岛有工业名牌而无城市品牌,或者说青岛企业的名声远远高过青岛城市本身。青岛企业的品牌在全国是有名的,形成了以名牌企业集团为支柱的工业体系。青岛的“五朵金花”,即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声名远扬。
所以,一个有趣的现象产生了:在青岛,你可以不知道市长是谁,但你肯定知道张瑞敏,知道海尔、海信;但在大连,你可能知道有过一位非常出色的市长,但肯定说不出他们有什么著名的品牌。
在2008年申奥活动中,青岛击败大连,成为北京唯一合作伙伴,到时将在青岛举办海上奥运项目的比赛。青岛的这种历史性超越使得多年来习惯于接待青岛来访者的大连人感到吃惊。
两个城市全解剖
大连,前几年过于注重城市形象建设,没有打造出有影响力的名牌大企业集团,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市民收入水平提高不显著。青岛,工业企业强大,但城市综合优势不突出,经济腹地较小,大学也偏少,城市科技实力比较弱。
1 强势企业方面,青岛强于大连。目前大连企业和青岛海尔、青岛啤酒还远远不能比。大连也有很多强大的企业,如大商集团,全国零售业第二;万达,也是中国的房地产大鳄之一;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新厂、大连机车厂等。
2 教育科技方面,大连强于青岛。海洋人才是青岛多,青岛有33个院士,而且全国海洋科学的一半人才都集中在青岛。但总的来说,青岛科技实力、人才优势不如大连。
大连有差不多20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语学院、大连铁道学院、大连水产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等共14所高校,门类齐全。还有海军舰艇学院、大连陆军学院等军事院校。有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著名研究机构。总的来说,大连的科技人才实力大大优于青岛。全国比较知名的有大连理工、海事、东北财经;而青岛仅五六所大学,全国较知名的仅海洋大学。
在电脑软件发展方面,大连明显领先青岛。大连市是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大连市建立全国第一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化培训基地”。大连软件园被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认定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入园企业已达100多家。
3 港口发展方面,青岛大连各有优劣。在国家规划的四大国际深水港中,有大连大窑湾、宁波北仑、福建湄洲湾、深圳盐田。大连地区拥有众多优良港湾,但是近年来,大连的港口吞吐量的增长率连续三年稳居全国八大港口倒数第一,大连的港口集装箱和外贸货物吞吐量都只有青岛的一半,而且增长速度还远远落后于青岛。
青岛港虽然不是国家规划的四大深水港之一,但是青岛港口近年的发展却明显强于大连。青岛的胶州湾在亚洲都是罕见的口小肚大,深入内陆的优良海港,连防波堤都不需要建。
4经济腹地方面,青岛与大连势均力敌。大连的经济腹地比较稳定,为东北及内蒙古东部,也可以延伸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是这一地区的唯一大型口岸城市和经济发展龙头。目前大连的辐射范围充其量是东北三省的一亿人口,周围200公里范围内,没有一个地级城市,孤悬辽南,产业的配套和聚集度都不高。但是未来兴建的南北大通道及渤海轮渡工程将使大连成为海陆空交通枢纽,改变大连居于半岛的不利区位。
青岛的主要腹地为山东,是山东唯一大型口岸。青岛的潜在腹地比大连要大得多,青岛背后是有3亿人口的黄河流域,仅山东的经济规模就和东北三省相当,中(卫)太(原)铁路建成后,青岛到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的距离大大缩短,并延伸出一条新的经济带,而这条经济带的东部龙头无疑还是青岛。青银高速公路串起了: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银川经济走廊。虽然青岛的腹地可以延伸到黄河流域,但黄河流域的华北、西北地区不一定会成为青岛腹地,因为青岛上有天津下有上海,夹在中间,面临竞争。而且周围又有省内外数个港口竞争,其腹地只能在激烈竞争中才能决定。
5发展劣势方面,青岛高于大连。大连市区内比较开阔平坦。而青岛市区非常狭窄,城市建设成本明显高于大连。
在外部环境的制约方面,大连吸引外资过于集中在日本,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对大连产生不利;日本之痛也引发大连之痛。目前大连招商已经注意分散,转向欧美。
(摘自《中国城市口水战》老枪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1 定价:2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