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科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也有一些课堂教学不自觉地走进了一些误区,特别是对科学探究中的“问题”教学,即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不少的困惑,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并加以纠正。
【案例描述】
案例一:
在“馒头发霉了”教学中,教师在揭示课题后,谈话提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霉”,那么今天你们想研究关于“霉”的哪些问题呢?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1:霉是怎样形成的?
生2: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形成霉?
生3:青霉素也是一种霉吗?
生4:霉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燃烧吗?
生5:霉可以吃吗?
生6:为什么叫做“倒霉”?而不叫其他什么?
生7:霉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生8:霉对我们人类有作用吗?
……
案例二:
在“一杯水的观察”中,孩子们在教师揭示课题后,提出的探究问题也是五花八门。
生1:我想研究水是怎样产生的。
生2:我想研究水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坏处。
生3:以前我们上过“水”,有些同学说透明的不一定是水,我想研究水到底是透明的吗。
生4:我想知道什么动物怕水。
生5:我想知道水能为人们做些什么。
生6:有很多成语都用到水,还有说到知识,就把知识说成知识的海洋。我想知道为什么要用水来形容?
……
【反思误区】
学生问题提得越多就越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吗?
毋庸讳言,问题是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是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同样也是科学探究的主线和中心。正如著名科学家波普所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验,去观察。” 而传统科学教育教学一般不太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学习通常也不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新课程改革后,科学教师们都很重视学生提问在科学课堂教学和科学探究中的地位,几乎每堂课都让学生提问题,而且认为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越好,好像只有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才能显示出“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很明显,在上述案例一中,学生所提的问题中,既包含了霉的形成原因问题,也包括了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问题,霉的性质问题,甚至还有社会语言方面的问题等等,不一而足,案例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选择地抛出来,很难确定和把握学生下一步的探究方向。
【厘清理念】
科学课堂中的有效问题必须是合适的科学问题。
科学课堂中所要探究的必须是科学问题。必须要明确的是,科学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是围绕科学学习或科学探究的内容的。而不能偏离科学课的“轨道”,把一些应在语文课、思想品德课上或其他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搬到科学课堂上来。同样的,也不能把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到科学课堂上来研究。比如,上述案例一中的“霉可以吃吗?可以燃烧吗?”案例二中的“我想知道什么动物怕水”等等,都是生活中的一些 实际问题,不属于科学课堂中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课堂中的问题必须是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才是合适的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枯燥无味的知识当然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动机往往来自于对新事物产生的兴趣和好奇,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提出具有吸引力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有吸引力呢?一方面要是学生本身对此问题有探究的欲望,有兴趣去探寻问题背后的奥秘;另一方面,所提问题对学生当前的能力要有一定的要求,即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再者,问题仅仅具有吸引力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是真实的问题。所谓真实的问题,就是我们引导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世界的背景,即问题要有实际的出处和依据,不能凭空臆造,更不能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总之,正如一位科学教育教学专家所提出的:所谓科学型问题是指与科学概念和原理紧密相连,能够进行研究或证实,能吸引学生进行实际调查研究,能够通过收集和利用数据进行解释的问题。
【实施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合适的科学问题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不能包办代替,任何问题都由自己提出;另一方面,又不能错误地认为,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更不能认为,只要教师提出问题的要求后,就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随意提问。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提出合适的科学问题呢?
1.在情境中——引
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也需要创设必要而恰当的问题情境。所谓必要,就是不能为“情境而情境”,可有可无的情境当然不需要。所谓恰当,必须尽量剔除与探究问题无关的因素,这样就可以避免对学生提出问题形成不必要的干扰。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作为情境的背景,以便启发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在恰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2.在矛盾中——挑
除了引出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挑问题。因为,在走进科学课堂时,学生的大脑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或多或少都具有了一定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个人的朴素观念或直观感受,即所谓的“前概念”。但他们的这些所谓“前概念”往往又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不正确的。教师应能够从这些已有的“前概念”出发,挑起学生的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从而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3.在讨论中——辩
《科学(三~六年级)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强调指出:“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要让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论,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讨论,敏锐挖掘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因素,引导学生跳出思想上的桎梏,启发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4.在结论中——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不能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为终点,而应是应该从提出问题开始,经过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与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等,到产生新的问题,不断上升和逐步递进的过程。即新的问题是在伴随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在结论的产生的基础上,通过升华和拓展而形成的。因此,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既不能以课堂的钟声为结束,也不能以学生得出了问题的答案为终点,而应该把知识的获得、结论的产生,看成是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的开始,从而开始新一轮的探究活动。
如何引导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提出合适的科学问题,始终是一个影响着科学课堂教学进程和效果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合适的科学问题的重要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适当的策略,激发学生提出创造性问题的兴趣,培养符合学生特点的提问方式,从而顺利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案例描述】
案例一:
在“馒头发霉了”教学中,教师在揭示课题后,谈话提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霉”,那么今天你们想研究关于“霉”的哪些问题呢?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1:霉是怎样形成的?
生2: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形成霉?
生3:青霉素也是一种霉吗?
生4:霉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燃烧吗?
生5:霉可以吃吗?
生6:为什么叫做“倒霉”?而不叫其他什么?
生7:霉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生8:霉对我们人类有作用吗?
……
案例二:
在“一杯水的观察”中,孩子们在教师揭示课题后,提出的探究问题也是五花八门。
生1:我想研究水是怎样产生的。
生2:我想研究水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坏处。
生3:以前我们上过“水”,有些同学说透明的不一定是水,我想研究水到底是透明的吗。
生4:我想知道什么动物怕水。
生5:我想知道水能为人们做些什么。
生6:有很多成语都用到水,还有说到知识,就把知识说成知识的海洋。我想知道为什么要用水来形容?
……
【反思误区】
学生问题提得越多就越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吗?
毋庸讳言,问题是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是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同样也是科学探究的主线和中心。正如著名科学家波普所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验,去观察。” 而传统科学教育教学一般不太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学习通常也不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新课程改革后,科学教师们都很重视学生提问在科学课堂教学和科学探究中的地位,几乎每堂课都让学生提问题,而且认为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越好,好像只有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才能显示出“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很明显,在上述案例一中,学生所提的问题中,既包含了霉的形成原因问题,也包括了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问题,霉的性质问题,甚至还有社会语言方面的问题等等,不一而足,案例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选择地抛出来,很难确定和把握学生下一步的探究方向。
【厘清理念】
科学课堂中的有效问题必须是合适的科学问题。
科学课堂中所要探究的必须是科学问题。必须要明确的是,科学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是围绕科学学习或科学探究的内容的。而不能偏离科学课的“轨道”,把一些应在语文课、思想品德课上或其他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搬到科学课堂上来。同样的,也不能把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到科学课堂上来研究。比如,上述案例一中的“霉可以吃吗?可以燃烧吗?”案例二中的“我想知道什么动物怕水”等等,都是生活中的一些 实际问题,不属于科学课堂中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课堂中的问题必须是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才是合适的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枯燥无味的知识当然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动机往往来自于对新事物产生的兴趣和好奇,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提出具有吸引力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有吸引力呢?一方面要是学生本身对此问题有探究的欲望,有兴趣去探寻问题背后的奥秘;另一方面,所提问题对学生当前的能力要有一定的要求,即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再者,问题仅仅具有吸引力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是真实的问题。所谓真实的问题,就是我们引导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世界的背景,即问题要有实际的出处和依据,不能凭空臆造,更不能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总之,正如一位科学教育教学专家所提出的:所谓科学型问题是指与科学概念和原理紧密相连,能够进行研究或证实,能吸引学生进行实际调查研究,能够通过收集和利用数据进行解释的问题。
【实施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合适的科学问题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不能包办代替,任何问题都由自己提出;另一方面,又不能错误地认为,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更不能认为,只要教师提出问题的要求后,就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随意提问。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提出合适的科学问题呢?
1.在情境中——引
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也需要创设必要而恰当的问题情境。所谓必要,就是不能为“情境而情境”,可有可无的情境当然不需要。所谓恰当,必须尽量剔除与探究问题无关的因素,这样就可以避免对学生提出问题形成不必要的干扰。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作为情境的背景,以便启发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在恰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2.在矛盾中——挑
除了引出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挑问题。因为,在走进科学课堂时,学生的大脑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或多或少都具有了一定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个人的朴素观念或直观感受,即所谓的“前概念”。但他们的这些所谓“前概念”往往又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不正确的。教师应能够从这些已有的“前概念”出发,挑起学生的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从而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3.在讨论中——辩
《科学(三~六年级)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强调指出:“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要让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论,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讨论,敏锐挖掘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因素,引导学生跳出思想上的桎梏,启发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4.在结论中——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不能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为终点,而应是应该从提出问题开始,经过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与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等,到产生新的问题,不断上升和逐步递进的过程。即新的问题是在伴随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在结论的产生的基础上,通过升华和拓展而形成的。因此,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既不能以课堂的钟声为结束,也不能以学生得出了问题的答案为终点,而应该把知识的获得、结论的产生,看成是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的开始,从而开始新一轮的探究活动。
如何引导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提出合适的科学问题,始终是一个影响着科学课堂教学进程和效果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合适的科学问题的重要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适当的策略,激发学生提出创造性问题的兴趣,培养符合学生特点的提问方式,从而顺利开展科学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