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为困难学生的德育实践与探索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car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高校的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产生了新变化,近几年,高校的突发事件呈现新的特点,不仅自杀行为居高不下,而且网络成瘾、心理异常、逃学厌学、未婚同居,甚至校园暴力事件都在当今的高校中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作者通过对行为困难学生的特征、成因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力图探索在高校中如何对这些学生开展有效地德育工作。
  【关键词】行为困难学生 德育 网络时代 心理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016-04
  【Abstract】With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pushes forward continuously. The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also faces a new challenge. The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 brings some new variety. The last few years, the sudden affairs of university present new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the number of commit suicide behavior is high, but also the network addicted, psychology abnormality, disgusted and truant to learn, single cohabitation, even the campus force affair will happen in campus sometimes. These problem has already caused concern extensively in the expert of educational circle. The author wants to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character, reas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behavior difficult student, in order to discover how to develop moral education availability with these students in university.
  【Key word】behavior difficult student moral education network ages psychology self-identify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高校的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共中央颁布的16文件中,概括地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的新变化,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同时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漠和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观念缺乏等问题,正是这些变化导致了我们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需要总结新特点发现新规律。近几年,高校的突发事件呈现新的特点,不仅自杀行为居高不下,而且网络成瘾、心理异常、逃学厌学、未婚同居,甚至校园暴力事件都在当今的高校中时有发生,这些已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在18~22岁这个特定的成长阶段,所出现的这些行为是具有其一定成因的,如何应对高校中行为困难学生出现的问题,对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让我们来看几个发生在高校中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学生A刚进大学时,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学习成绩一度平平,二年级开始迷恋网吧,经常旷课,夜不归宿。上课时不是呼呼大睡,就是走神,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学校与家长多次联系也无济于事,此时旷课已达30多节,按当时校方规定,将予以退学。一天该同学突然离校而去,据同寝室学生说,出走时只背了一个书包,手机和其他贵重物品均未带。经多方寻找信息,发现他去寻找前不久提出与他分手的女友了断,辅导员老师顿感情况不妙。不久派出所打电话来,告之该生企图在路上实施自杀行为。最终该生由辅导员护送回家,并申请自动退学,进行心理治疗。
  案例二:学生B来自于外地,家境困难;在校学习成绩一般,但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常与人为小事发生口角,导致情绪失控,甚至与同学打架。辅导员因为该同学的行为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但因家在外地,无法对该同学实行监管,久而久之,该同学的行为经常失控,不是破坏学校公物,就是与人发生争执,而且自体行为有时呈病态样,甚至威胁到教师的安全,后经心理健康中心诊断为适应障碍,并配合药物治疗,经一段时间治疗,逐渐恢复。
  案例三:学生C某在开学的几个月时间里,先后偷窃同学物品,有现金、交通卡、化妆品等,开始同学们都不愿相信是自己同学干的,直到很多难以解释的事在一起才发现。事发后,回忆最初的作案动机,该同学说只是觉得用这种方式来钱容易,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触犯了法律,最终被学校给予行政处分。
  更有甚者,因为考试不过而偷盗学校试卷;因同学之间的嫉妒之心,把硫酸洒在同学的被子、衣服上;因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不能协调学习和工作关系最终走上绝路的;更有像马加爵事件那样的极端者。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件,引起了我们的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天之骄子”产生这些行为,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在这些学生面前黯然失色?
  一、行为困难学生的界定和特征
  早在美国20世纪初,行为主义就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创立了以J.B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富足,面对行为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外部多元化的环境影响,我们也在更多地思考,如何将学校德育循序渐进,贯穿学生成长的始终。
  1.对行为困难学生的界定
  行为困难学生从狭义讲,是指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学业不良、道德行为偏差、心理发展障碍、人际适应不良等方面问题的学生群体。而从广义上理解,则是由于个体在道德认知、个体品质、身心发展、价值趋向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健全。从而导致人格行为障碍、行为受阻,甚至出现双重、多重人格或边缘人格,具体表现在,当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或自身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在道德认知、个性特征、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心理发展、学业情况等方面的异常,且表现出具有倾向性、周期性、反复性、与社会身份明显不等的一类特征。
  这些行为困难学生常处在一种两难的状态:既有希望又常怀失望;既急需选择又无所适从;既要为适应新环境进行冒险,又要为承受旧传统付出忍耐,因此表现出来在自我评价、价值观念、生活目标上没有固定的概念;在行为上既有自暴自弃的行为,又常常自以为是,始终在矛盾的边缘徘徊。这种矛盾冲突一旦与主体目标不能统一,就产生了行为困难。
  2.行为困难学生的特征
  (1)行为特征。学习上注意力分散,学习态度懒散或学习成绩差;上课经常迟到、旷课不以为然;迷恋网吧,沉溺网络,不能自拔;不善与人交往,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会出现违反校纪校规或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通过这些行为引起别人注意。
  (2)人格特征。无法正确进行自我评价,悦纳自我、自我评价,往往偏高低或偏高;情绪波动大,易冲动,自控力差,常因很小的事情,情绪就会失控;在认知上,喜欢以“我”为轴心,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环境适应性差,缺乏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偏差大,矛盾心理明显,是一种精神流浪者;往往不被同伴群体接受。
  (3)心理特征方面。身心发展偏差大,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自卑情绪低沉,对前途迷惘,悲观失望。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孤独逆反心理严重,有的爱钻“牛角尖”,即使自己没道理也要与他人一辩到底,越是批评越是我行我素,能做对的故意做错。
  对于这些特征,有的行为困难学生即时呈现,一碰到事件就会显现出来,有的学生长期具有几种特征,还有的学生特征不显性,往往具有迟滞效应。
  二、行为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
  高校行为困难学生,虽然存在着不同的实际问题,但又有着很多共性之处,研究行为困难学生,已成为高校有效开展德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行为困难学生的产生,不仅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家庭文化背景,更有传统德育打上的一些烙印。
  1.社会文化冲击产生了行为困难学生
  开放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多元的传播媒介,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处在极其活跃的状态,他们灵敏的文化嗅觉,使其成为社会群体中最富有理想和激情、敢于探索和追求、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一族。而文化情境的增多,又要求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必须做出的选择越来越多,需要对社会多元文化做出的整和也越来越多,他们置身于“传统—现代”的交叉点,既处在传统之中,又置身于传统之外;既跨进了现代的门槛,又未完全投身于现代的怀抱,于是,与此相应的行为也受着双重价值系统的支配。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对图利害义的不道德现象感到迷惘;在竞争中对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变化感到难以适从。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新的观念、矛盾的冲突,并体验着由此而来的失落与困惑,当这所有的问题,都体现在大学校园里时,大学生们面临的选择是严峻的。在进入一种“怎么都行”的时代,结果反倒变得手足无措了。而困难行为的产生可以说是对现实状况的一种逃避,他们试图用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与必须做出的抉择抗争,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价值真空”,却不料陷入了更困难的境地,他们的行为变得越来越不能让人接受:学习困难、目标迷惘、心理失衡、行为异常,这些都为行为困难学生划上了一个个定义。
  2.家庭环境的失衡产生行为困难学生
  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产物。在评价一个大学生是否成才的标准上,社会是最主要的衡量尺度。其次是家庭的因素,家长权威的态度无疑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笔者分析的行为困难学生的案例中,有90%以上的家庭中有着直接或间接导致行为困难学生的因素,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家长的教养态度。一些学习压力重,学习行为困难的学生,其家庭环境不外乎两个极端,即家长制和放任型。家长制的家庭,父母从小对子女的学习要求较高,学生必须达到家长理想中的状态。他们全然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承受范围,一旦子女不能达到,便施之惩罚:或皮肉之苦或剥夺某种权利,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厌学行为。放任型家庭,以为子女进了大学,便是进了“保险箱”,如释重负,子女也像是“脱离苦海”,在大学学习放任自流,随意旷课,一旦东窗事发,这类学生往往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于是有的破罐破摔成为问题学生。家长的教养态度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还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曾有一位大学生性格乖巧,从不惹事。但开学没多久,便与异性多次同居,事后了解到她的父亲从小不允许她与异性交往,方式简单粗暴。该生进入大学后,认为终于可以摆脱父亲,所以产生与异性接触的强烈向往就不足为奇了。可见家长的教养态度,对问题的处理方式,是直接决定子女是否会产生行为困难的因素之一。
  (2)家庭背景的变化。在行为困难的学生中,绝大多数的家庭存在着特殊情况。有的是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破裂,子女无论跟哪一方,都会产生一种心理阴影;有的是父母收入低或者下岗,于是忙于生计很少跟子女沟通,导致学生长期思想行为产生困惑而无人问津;有的是来自于外省市,到了大城市生活水平不能适应,导致自卑、自负心理的产生。这些不同的家庭环境,往往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行为困难。
  (3)家庭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性格特征的影响、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对某些社会价值观念的判别能力,家长的职业特点、性格特征都会是学生在面临困难或选择时的重要依托。
  因此,如何使当代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减少行为困难的概率,家庭因素至关重要。
  3.网络时代下产生的行为困难学生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产物,开拓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数字空间——虚拟社会,而当代大学生在这一虚拟世界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偏差是多种多样的,如不加以引导、控制,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我们从高校的一些行为困难学生身上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生活在自身的网络世界里,把上网当作是一种时髦,沉迷于网络游戏,对网上看到的小道消息津津乐道,把网络“黑客”当作英雄来崇拜,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淡泊,此外网络本身的数字化和匿名性的特点,也使学生本身的自律意识难以发挥作用。正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每个人在网上只是一个数字或代号,因此网络无疑对行为困难学生产生一定影响。
  高等院校在信息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中已占领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园网络建设覆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场所,再加上高校周围网吧的快速兴起,都为大学生进入虚拟世界创造了条件。现在网络不仅占据了大部分学生的休息时间,而且占据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成为获得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成为对外交流与人沟通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量的大、快、广,已远远超过学校德育的步伐,更使那些原本面临行为困难的学生无所适从,在现实社会不能实现的愿望,在虚拟世界大多能找到归宿,因此,部分行为困难学生在对网络的依恋上愈陷愈深,使自己的困难行为难以自拔。
  4.传统德育方法更易产生行为困难学生
  德育的功能并非让学生牢记抽象、教条的道德规范,而是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融合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的经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内化规范、体验规范、践行规范,从而完善人格,调整行为,实现人的精神变革。
  我们传统德育在对行为困难学生认识上,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首先,传统德育比较强调思想性、政治性,习惯把学生行为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没有把握产生问题行为的真正原因。其次,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把教育过程与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相割裂,忽视了在行为困难学生的成因上很多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而只注重对学生形式上的教育,而没有对行为困难学生予以真正地接纳和理解。有些不规范的德育工作方式,不仅很难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传统德育在目标上,注重学生的行为管理,忽视人格的培养。行为困难学生产生的问题是表面的,如果我们一味只关注规范学生行为和校纪校规教育,一味要求学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在各种行为上贴上“标签”,把德育归为单向的行为训练,忽视以人为本的道德内化过程,即使学生在大学中不存在行为困难,一旦踏上社会,没有自身的德育规范标准,早晚也会成为社会行为的困难者,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所以行为困难学生的产生,对我们的德育提出了很好的课题。那么,如何才能在高校中实施有效德育,使学生能建立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和谐人格呢?
  三、对行为困难学生德育的思考和对策
  行为困难学生虽然在高等院校中为数不多,但对于这些个体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因一时的行为困难而改变人的一生。因此,在高校德育研究中,逐渐成为颇受关注的一个课题,对行为困难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
  1.转变德育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高等教育本身正在面临着改革,而教育又以德育为首;德育实践的本质是人的主观世界改造的过程,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于行为困难学生,需要我们关注人性、分析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遵循认识发展规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1)德育是一种动态的生活,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基础的、真实的,同时又是丰富的、复杂的。而德育就是围绕这一生活世界展开的,来源于生活,又不能脱离生活,因此德育本身是具有生命力的、是动态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树立不同的德育理念。在当今世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已成为各个领域的主流,因此我们的德育也需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状态中走出来,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尤其是对那些行为困难学生,要考虑到这些学生的主体需求,而不是简单的实施“德育政治化”,将个人的道德价值需求与社会的理想人为地割裂开,这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理的认同,从而使德育脱离生活,毫无效能可言。
  (2)德育是建立在关怀的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大量的实践证明,德育实施的有效性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对那些行为困难学生教育者应予以充分接纳,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深刻了解其行为动机,并给予适当的澄清和帮助。而这些关怀应是内发的、主动的、愉快的,让这些学生感受到教育者是真心实意地想帮助他们,进而对教育者产生信任,使教育者的德育行之有效。关怀是行为困难学生较之其他学生更为需要的情感体验。
  (3)确立德育目标,树立德育循序渐进的理念。行为主义最初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对德育目标的设立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对于行为困难学生更需要为其确立适度的德育目标,并以其身心发展为基础,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期望分解落实到各个可操作的模式中,不管在大学的哪个阶段出现问题,都可以让行为困难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循序渐进,从而形成对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格发展的追求。因此,德育目标的确立既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2.建立对行为困难学生的干预帮助机制
  行为困难学生在大学的校园里,与普通学生共同生活,在平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因此,需要通过教育者的细心观察来判断发现。而要扮演这样的角色,教育者需要有育人技巧,更要有育心的意识,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的价值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要避免用单纯的道德眼光来看待这些行为困难学生。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来衡量他们的发展潜能,在关注学生表面行为的同时,注意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
  皮亚杰曾说:教育构成关系中两个因素,一个是社会的理智和道德价值,一个是成长中的人,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为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可见德育与心理健康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当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接受机制,才能加快德育的内化过程,德育的“以人为本”也正是体现在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基础。发现了行为困难学生,就应及时干预,帮助他们尽快脱离困境。
  (1)要帮助他们克服五种心理状态中的若干项:即自我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疑惧心理和得过且过的心理。有的行为困难学生的这些心理状态由来已久;有的是这一种占主导,有的是那一种占主导;也有的是几种交织并存,因此教育者要注意研究、观察、沟通、聆听,对症下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要建立一支合格的德育专职队伍,优化育人环境。专职德育工作者(辅导员)无疑是对行为困难学生最大的帮助者,此外还可以辅助专门的心理健康队伍,加强对行为困难学生的心理指导,同时在校园中形成“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真正做到个性化德育,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成才点。
  (3)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提供良好环境。高校不仅要加强德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更要加强法制建设,让学生知法守法,还要开展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家庭是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发源地,无论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还是对子女的关心程度,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而社会更是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网络等公共设施对青年的影响则更大。所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对行为困难学生建立帮助干预机制,是有效改善困难行为的途径之一。
  3.因势力导,使行为困难学生形成道德自律。
  行为困难学生虽无本质上的道德品质问题,却有着难以把握的道德尺度、无法自我调适的困扰。很多行为困难学生在最初都想改变自己的现状。但几经尝试,往往困难重重。这时,他们的道德自律意识就逐渐降低,直至行为困难逐渐加剧。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应明白:学生的行为困难是成长过程中的暂时性问题,是可以教育和发展的。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积极的一面,寻找多元入口,培养一技之长,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对他们的德育中,不仅要立足现在,更重要的是以真诚接纳的态度面对学生的过去,解决困扰他们的症结,使品德规范逐步内化,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行为,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
  高校行为困难学生并非是高等教育的新产物,但这些学生正在出现多类性、广泛化的特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普通关注。他们的德育发展不仅影响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对社会的稳定起着积极的作用,相信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在此领域有更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周志琴.以人为本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0 (6)
  2 王永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3 闫瑞红.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22)
  4 吴晨映.大学生就业中失范行为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5 罗贤甲.大学生网络行为责任的对策透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6 乐伶俐.论苏霍姆林斯基的生活教育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6)
  7 沈爱军.大学校园的网络德育[J].江苏高教,2007(4)
  8 王 宇.高校校园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和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S1)
其他文献
火电厂热控安装项目是火电机组热控系统的关键,在热控系统发展的过程中,热控安装项目的施工也随之而改进.虽然近年来,火电机组自动化的系统发展有着明显的进步,但是其中的问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提高了生活水平的标准和要求,相应的人们对于医院的需求也就更高.医院想要发展,离不开医院电力系统,医院电力系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医院电力系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逐渐将建设目光投入乡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而农村用电的增多,农网的改造升级成为重点.为满足农民生活与农业生产中对电力资源不断增多的需
摘要:在组织开展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时,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造价管理水平的高低。为了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为此,本文从大数据和BIM角度进行阐述,首先分析影响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因素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同时阐述工程造价大数据和BIM在工程造价大数据中的应用,同时提出具体的措施,为工程项目建设企业组织开展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工程造价;大数据;BIM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共产党人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与
一、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统筹推进  一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国家基本标准得到普遍实施,大多数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适用于当地的服务项目
摘要:时代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在现代化科技飞速发展的局势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当前室内装饰设计时应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这样便实现了即满足人们各项要求的同时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基于此,该文章首先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论述,之后结合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展示出了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独特之美。  关键词:传统
昆山高新区党建工作始终把“打造一流的党建,培育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高科技开发区”作为发展目标.在非公企业中大力实施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影响力工程”,逐步实现党组
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人类对能源消耗的数量越来越多面对新一轮的能源紧张局面使得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电厂热动系统作为电厂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且
【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