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就业岗位相对减少,而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就业问题严峻。同时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不对称也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当前高校改革势在必行,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方向之一。本文主要讨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从明确定位、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和提高专业知识转化能三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此促进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关键词:就业压力 大学本科 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专业的发展历程及概念界定
为更好解决就业难问题,发展应用型高校是我们大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应用科学是相对于理论科学或经验科学而言的,它的目的不在于“解释”而在于“实用”,即把研究的目的直接投向改造实践,探讨依据所认识的规律解决实践问题[1]。应用型专业,注重实用,应用型专业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范围广泛,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当面对现实情境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和未知情形,继而将研究现实情形,用实践推进理论的发展补充理论的不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应用型人才其承担的任务是双向的,是理论到实践的中间通道。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在市镇内部,商人和手工业工人组成了行会。在此基础上,中世纪大学逐渐形成,其主要任务是职业训练,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2]。公认的现代大学三大功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教育和科研直接的目的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在我国,清末时期一些地主阶级的改革派如龚自珍、魏源等人反对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观。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在词典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动词,意为使用;二是形容词,表示直接用于实现生活或生产的。将其扩展开来就是指学习材料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原则、方法、技巧、规律的拓展。代表较高水平的学习成果,应用需要建立对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由此可以看出,应用代表着一个过程,一系列的程序运作流程。承担着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为人类社会创造具使用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重任。因此,根据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将应用型人才按职业类型划分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三大类[3]。本文中所要阐述的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纽曼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知识的地方,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理智的培养。但是随着大学走出象牙塔逐渐融入世俗社会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大学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种类,从而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于应用型专业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误区,第一是定位过高,将其看成是基础研究类大学我国很多大学都在盲目追求德、英式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第二种定位过低将其认为是技术的培训,职业化倾向严重。以上两种认识都阻碍了应用型专业的发展,进而导致应用型人才发展不完善。而美国社区学院自成立起就深深地烙上“大学要为社会服务”观念的印痕,逐步形成“关心社区的生活水平”、“发展社区经济”的办学理念[4]。
2.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力低。
应用型大学其重心在于“应用”,因而其注重的是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我国对学生的培养从小学到高中都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记忆,甚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求知欲望消减,以致高分低能的学生在我国比较普遍。大学老师从事的是某一高深学术领域的研究,却很少有人终身以某一应用性范畴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科理论的特性不是专门性而是综合性和边缘性,它的教学也需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实践教学是应用类的工科教学的需要,文科只需要课堂教学,也不需要实践基地和实验室设施, 这都不利于应用文科的健康发展[5]。进而缺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低。
3.学生重复低水平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无论何种高校在大学四年中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安排的实习活动。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调动创新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特殊作用[6]。这是对学生职业化和社会化的开始,是学生大学生活的一次重要经历。目前而言,很多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水平低、走形式、实践内容与专业不对称等问题。首先,学校对外交流机会少,为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与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不对称。其次,一些学校是按惯例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时间短,并且多是一些参观性质的活动。再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现阶段的实习基地普遍存在着浮于形式的现象。
三.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和对策
1.明确办学理念,合理设置目标定位。
《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规定: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办学理念对一个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明确实用的办学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过高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也不可太职业化过低定位为职业型院校。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入学校教职员工及学生内心,树立积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的理念。密切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社会思潮、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适时调整应用型专业的布局结构。学习欧美应用型大学的先进理念、发展模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办好我国应用型大学。
2.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个大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应该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评价。因此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不简单的对某台机器的操作能力,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学校要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德国高级专业学校(Fachshule)的培养目标很有借鉴意义,Fachshule意味适用类型,其“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很有特色。他们必须是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其教授一般要求符合五项基本条件:综合大学相应专业毕业;具有相应专业的博士学位;5年以上的专业工作经验,其中至少3年在企业;具有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的能力和突出表现;发表相应的专业学术论著或专利。这样的教授既有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7]。因此,我国应用型专业的大学急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学校招聘环节突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考查。其次,改变教师“唯理论”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用理论能够解决的了实际问题。
3.高校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地。
从研究对象不同,可以把应用型的专业分为文科应用型专业和理科应用型专业。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很多相互交叉的文科应用型专业,这些专业现实应用性强,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同外界社会的联系,积极为其寻找实习机基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产学研、校办产业是现代应用型大学在积极发展的一个新领域,高校加强对校办企业的投入,购置先进的设备仪器,容纳学生实习。学校制定严格地假期实践条例,监督实习过程,讨论实习报告,将实践做到实处,杜绝走形式主义。一些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学校可以考虑同社会企业共办或协办,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际情况的把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司晓宏.教育管理学论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p5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P7
[3]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2012,P95
[4]杜才平.美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2012,p17
[5]参异顺,论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3,P15
[6]庞永师,林昭雄,陈德豪,孟强,郭成.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P146
[7]舒光伟.德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5,P74
(作者单位:云南保山学院)
关键词:就业压力 大学本科 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专业的发展历程及概念界定
为更好解决就业难问题,发展应用型高校是我们大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应用科学是相对于理论科学或经验科学而言的,它的目的不在于“解释”而在于“实用”,即把研究的目的直接投向改造实践,探讨依据所认识的规律解决实践问题[1]。应用型专业,注重实用,应用型专业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范围广泛,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当面对现实情境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和未知情形,继而将研究现实情形,用实践推进理论的发展补充理论的不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应用型人才其承担的任务是双向的,是理论到实践的中间通道。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在市镇内部,商人和手工业工人组成了行会。在此基础上,中世纪大学逐渐形成,其主要任务是职业训练,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2]。公认的现代大学三大功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教育和科研直接的目的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在我国,清末时期一些地主阶级的改革派如龚自珍、魏源等人反对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观。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在词典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动词,意为使用;二是形容词,表示直接用于实现生活或生产的。将其扩展开来就是指学习材料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原则、方法、技巧、规律的拓展。代表较高水平的学习成果,应用需要建立对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由此可以看出,应用代表着一个过程,一系列的程序运作流程。承担着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为人类社会创造具使用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重任。因此,根据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将应用型人才按职业类型划分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三大类[3]。本文中所要阐述的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纽曼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知识的地方,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理智的培养。但是随着大学走出象牙塔逐渐融入世俗社会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大学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种类,从而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于应用型专业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误区,第一是定位过高,将其看成是基础研究类大学我国很多大学都在盲目追求德、英式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第二种定位过低将其认为是技术的培训,职业化倾向严重。以上两种认识都阻碍了应用型专业的发展,进而导致应用型人才发展不完善。而美国社区学院自成立起就深深地烙上“大学要为社会服务”观念的印痕,逐步形成“关心社区的生活水平”、“发展社区经济”的办学理念[4]。
2.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力低。
应用型大学其重心在于“应用”,因而其注重的是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我国对学生的培养从小学到高中都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记忆,甚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求知欲望消减,以致高分低能的学生在我国比较普遍。大学老师从事的是某一高深学术领域的研究,却很少有人终身以某一应用性范畴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科理论的特性不是专门性而是综合性和边缘性,它的教学也需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实践教学是应用类的工科教学的需要,文科只需要课堂教学,也不需要实践基地和实验室设施, 这都不利于应用文科的健康发展[5]。进而缺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低。
3.学生重复低水平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无论何种高校在大学四年中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安排的实习活动。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调动创新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特殊作用[6]。这是对学生职业化和社会化的开始,是学生大学生活的一次重要经历。目前而言,很多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水平低、走形式、实践内容与专业不对称等问题。首先,学校对外交流机会少,为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与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不对称。其次,一些学校是按惯例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时间短,并且多是一些参观性质的活动。再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现阶段的实习基地普遍存在着浮于形式的现象。
三.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和对策
1.明确办学理念,合理设置目标定位。
《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规定: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办学理念对一个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明确实用的办学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过高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也不可太职业化过低定位为职业型院校。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入学校教职员工及学生内心,树立积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的理念。密切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社会思潮、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适时调整应用型专业的布局结构。学习欧美应用型大学的先进理念、发展模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办好我国应用型大学。
2.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个大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应该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评价。因此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不简单的对某台机器的操作能力,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学校要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德国高级专业学校(Fachshule)的培养目标很有借鉴意义,Fachshule意味适用类型,其“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很有特色。他们必须是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其教授一般要求符合五项基本条件:综合大学相应专业毕业;具有相应专业的博士学位;5年以上的专业工作经验,其中至少3年在企业;具有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的能力和突出表现;发表相应的专业学术论著或专利。这样的教授既有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7]。因此,我国应用型专业的大学急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学校招聘环节突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考查。其次,改变教师“唯理论”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用理论能够解决的了实际问题。
3.高校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地。
从研究对象不同,可以把应用型的专业分为文科应用型专业和理科应用型专业。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很多相互交叉的文科应用型专业,这些专业现实应用性强,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同外界社会的联系,积极为其寻找实习机基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产学研、校办产业是现代应用型大学在积极发展的一个新领域,高校加强对校办企业的投入,购置先进的设备仪器,容纳学生实习。学校制定严格地假期实践条例,监督实习过程,讨论实习报告,将实践做到实处,杜绝走形式主义。一些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学校可以考虑同社会企业共办或协办,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际情况的把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司晓宏.教育管理学论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p5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P7
[3]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2012,P95
[4]杜才平.美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2012,p17
[5]参异顺,论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3,P15
[6]庞永师,林昭雄,陈德豪,孟强,郭成.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P146
[7]舒光伟.德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5,P74
(作者单位:云南保山学院)